扇面画的介绍

老人 0 80

扇面画的介绍,第1张

扇面画的介绍
导读: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面画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以东晋王羲之书老媪扇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先。史载王羲之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其子王献之的《为桓温书并画乌牸驳牛扇》。到了宋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面画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以东晋王羲之书老媪扇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先。史载王羲之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其子王献之的《为桓温书并画乌牸驳牛扇》。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书继》中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两宋盛极一时的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传至今为我们饱览了两宋绘画的高尚艺术。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

当代画家高贺琪、魏剑峰的团扇、折扇艺术颇高,是继宋元时期巅峰艺术的绪余,代表作藏品扇面作品《韵》、《兰》、《高士幽居》 等。

端午节画团扇的意义是一扇解千愁

扩展知识

什么是团扇

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在中国商代的记载以及古埃及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最古老的团扇,商代的团扇以羽毛制成。在日本室町时代末期,团扇由竹子和纸制成。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

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团扇的历史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儒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

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

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这幅画的本意不是如此,这里借用是为了表达元朝末年百姓生活痛苦,与死亡共舞的惨状。

骷髅幻戏图》是南宋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整个画面非常祥和欢乐,毫无惊怖,应是一个流动的携家带口的提线木偶(傀儡)艺人的一场演出,主要描写妇女与儿童生活的一个欢乐场景。

中文名

骷髅幻戏图

作者

李嵩

创作年代

南宋

材质

绢本

画作类型

设色团扇画

画作内容

此《骷髅幻戏图》为扇面册页,左侧署有李嵩的名款,画面有“信公珍赏”“会侯珍藏”等多方收藏印章。[1]画面中心人物是一戴幞头、穿透明纱袍的大骷髅,席地而坐,左腿曲折着地,左手按左大腿,右腿弓起,右肘支右膝,坐姿十分舒适自便。右手提控一小骷髅,应为提线木偶(傀儡),上下牙列开张,似在说笑。小骷髅即提线木偶(傀儡)右脚着地,左脚抬起,两臂做招手状,很是活泼。小骷髅对面为一小儿,其左手与双足俱着地,昂首伸右臂,似要伸手抓小骷髅,顽皮而好奇。小儿身后为一青年妇人,双手伸出似作阻拦状,表情看似有些干着急。大骷髅身后安坐一青年妇人,半袒胸,怀抱中小儿正食其乳。目光安详,稍侧身,正注视着眼前之事。人物描画十分生动细致,仿佛能听见他们各自的声音。特别是骷髅的造型十分精准。

对幅有王玄真书黄公望《醉中天》曲: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曲末题署: 至正甲午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弟子休休王玄真书,右寄醉中天。

创作背景

宋元时期,骷髅乃是一种习见的关于人的谐谑式隐喻,但随着时光流逝,其比喻义已逐渐被人遗忘,这正是今天人们对此图感到骇异的根本原因。道家的齐物、乐死,佛家的寂灭、涅檗,是骷髅幻戏的思想渊源,该画作就展示了李嵩个人谐谑有趣之格调,并体现了这种思想渊源。

艺术鉴赏

主题

画幅之核心主题,当为生死转化及其因果轮回。画家将画一分为二,生死各半。左边画一大骷髅,头戴朴头,身着色衣,关节以线穿连,为艺人的演戏傀儡,含有死之意;右边则画一小儿,手足着地,仰首伸臂,带有生之欲。生死既分,却又互相吸引,故画幅中央被大骷髅戏弄的小骷髅,面向小儿,作躬身招呼状。此是戏中之戏,亦是精心之笔。啸髅躯架刻画准确,小儿动态神气表现生动,大骷髅身後,一妇人袒胸露乳,喂哺幼儿,神色不安地注视着骷髅戏婴之情景,与画幅右边神情恐惧、伸手阻拦那趴地小儿的另一妇人恰成对照,呈现一种静与动、思与行的对立。

此图还存在着三重幻戏结构:一是两个操控,即大骷髅对于小骷髅的操控,无形之手对于大骷髅的操控;二是交相生发的幻术结构,甚至观图者也会不自觉地落入其中;三是各种背反之表现,尤其是观者明、当局者迷,令人难忘。

构图

构图的黑白市置上,画家将示死气之骷髅衬于密线重墨组成的墩子、货担之前,增添了阴森、黑暗及恐怖的气氛;同时,却将表现生的小儿置于简写的土地及大片空白的背景上,加强了晴朗、光明及欣喜的感觉。

技巧

单纯从笔墨技法上看,李嵩发挥了自己擅于勾勒、界画之才能,线条坚韧扎实,墨色精致细腻。衣纹用线劲利,或纤柔、或飘动、或挺拔,皆依形态动作而生变化。器物用笔工整严细,笔笔送到,不见轻率浮滑。骨骼、肌肤用笔略有差别,前者刚健,凝重,后者圆转,富于弹性。至于浓淡设色,基本为层层渲染,渐次加深浓重程度,直至轮廓空间毕现方止。染工严谨、古雅,颇具宋朝院体画之特色。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余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

后世影响

《骷髅幻戏图》是南宋风俗画杰作,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爱扇面画,更爱画扇面画。

扇面画以其独特的的形制与独具的风姿,在中国画诸门类中俏然而立。

(一)扇面画的源起与发展

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随着时代的交替,扇子渐渐地从地位与权利的象征物转变成为引风纳凉、娱乐赏玩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最早在扇面上写书法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其书老媪扇助卖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扇面上作画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唐代,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载:梁·肖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

从形制上分,扇子有圆形叫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唐宋其间,团扇广为流行。尤其到了宋代,随山水画、花鸟画的蓬勃发展,扇面画也相应得到飞速发展,宋代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书继》中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 纵观宋代绘画,可见大量的圆光团扇绘画留存,有不少还出自名家。

随折扇形式的出现,集书法、绘画于一扇开始广泛盛行于明代。明清时代,由于江南制扇工艺高度发达,扇面画中不乏精妙的传世佳作,至今人们仍可以欣赏到文征明、仼伯年、陈鸿寿、董其昌、吴昌硕、丰子恺这样的书画大家的扇面书画,以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黄炎培等历史名人的扇面作品。至近代画扇依旧蔚然成风,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均有精彩扇画传世。

书画扇集实用、工艺与艺术于一体。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拥有不同水平的书画扇,是欣赏层面最为广泛的艺术品之一。

(二)扇面画形制独特制作难

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这个独特的形制,激发了书画家的创作激情。书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于是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生发创造出了许多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书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布局精准、技法娴熟,一幅盈尺小品往往能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因此扇面书画在美术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扇面与书画结合以后便已超越其实用性,成为一件艺术品。许多收藏家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而不制成可折叠的成扇。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装裱后收藏起来。因此古代扇面书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

扇面书画与卷轴书画相比,虽不及卷轴书画宏大精深,但却有着更为浓厚的装饰意趣。“很多大画家能画大画,但却未必画得了小幅扇画。”一位画家介绍。

扇画要求一次性完成,中间不能停笔;由于尺幅限制,在扇上绘画要求画家对线条、墨色和构图进行精心设计,胸有成“扇”时,方能落笔;再有折扇的凹凸不平也使运笔落墨、敷彩着色增加了难度;有的材料如色纸、金笺等对落墨、设色要求较高,画家往往难于掌握,所以一般书画家通常不敢随意尝试。

(三)绘制扇面画的经历与感悟

我画扇面画之初,是在裁好的圆光与扇面形宣纸上作画,即使如此也感颇具挑战性。需打破原来的方构图习惯,精心在扇形、圆光形画面上用心经营位置挥毫书写,殊为不易。及至在真的扇面上放笔直取作画、写字,还需克服扇面不平整、纸性变化大等诸多困难。

说实话,画扇面画是会上瘾的。我先是在其上画各种鳜鱼的组合,两尾三尾,四五六尾,对称的、聚散的,并题上有吉祥寓意的小诗,如双喜、万福、五福六顺等。力求让手中把玩之趣更具生活气息与文化味道。

部分小诗如下:

双鳜图

富贵有余双偕行,

春水盈盈福运宏。

如意永伴日子美,

欢乐兴旺喜满程。

三鳜图

三载玄妙万福生,

三鳜可兆大福隆。

灿然一汇聚祥瑞,

顺心生活火样红。

五福图

五鳜相聚五福临,

富贵长寿喜盈门,

康宁好德子孙众,

有余日子万花纷。

五鳜图

五鳜相聚乐陶陶,

搏浪弄潮志弥高。

富贵有余万众愿,

曼舞款摆自逍遥。

六鳜图

六鳜遨㳺六合通,

四方天地一脉承。

无往不利行道畅,

心想事顺大功成。

在画法上也尝试了写意、半工写、工笔等。除鳜鱼外,我还画了鸭子、鸡、人物等,今后还会尝试扩展所画内容,并努力向前贤名家学习,精研书画之道,将书与画的内容与形式结后做的更好一些。

附录一:名人扇面书画

附录二 我的扇面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