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们的袖子可以单独摘下来?

老人 0 67

藏族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们的袖子可以单独摘下来?,第1张

藏族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们的袖子可以单独摘下来?
导读:一共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白天和晚上温差太大了,为了保暖要脱下一袖子第二个原因是方便干活,第三个原因是这是传统习俗。藏族人的外套只穿一个袖子的缘故藏族人的服饰和饰品绚丽多彩,并且各个地域都会有差别。农牧区和乡镇的女性,冬天穿长袖上衣长袍,夏

一共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白天和晚上温差太大了,为了保暖要脱下一袖子第二个原因是方便干活,第三个原因是这是传统习俗。

藏族人的外套只穿一个袖子的缘故

藏族人的服饰和饰品绚丽多彩,并且各个地域都会有差别。

农牧区和乡镇的女性,冬天穿长袖上衣长袍,夏季穿无袖背心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纹路的衬衫,长袍都非常长,穿的情况下在腰的地区提到,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杠的“邦垫”(罩衣),年轻的女孩一般也不系。因为西藏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一样,服饰的款式也是有区别。

冬天的西藏,藏族人喜欢穿一种宽敞的氆氇长袍,面料是气泡玻璃老羊皮制成的藏袍,板质坚毅,毛绒丰富,挡风遮雨,防寒保暖防水,四季皆适宜。每一件皮袍重约十五,六斤,可顶得上两张床厚被子。

穿藏袍的要求之处取决于扎裤带,不一样状况有不一样扎法。出门在外通常扎的藏袍上身比较宽松,有利于脱穿袖子,又可以当做一个宽阔袋子,里边装吃糌粑与饮茶用的碗,及其杂七杂八的各类用具。这类扎法与此同时把藏袍下身提升,有利于骑着马行走。西藏高原地区的气候被称作“一天四季”,晚间漫山遍野寒霜,下午又很有可能烈日炎热,藏袍却能够转换不一样的搭配融入多种气温,热的情况下上身外边的藏袍脱下,藏袍被裤带固定不动在腰部不容易滑掉,与此同时维护着胃和肾。在农牧区没有桌椅,也基本上无需床,大家无论在哪儿都坐着地面上,睡在地面上。布质的藏袍最隔凉,又不害怕湿冷。藏袍的总宽充足一半铺一半盖,进行的长度恰好能从头盖到脚,因此藏袍是农牧区最适用的被子。尽管有一些农牧区的别人也逐渐有被子,但大部分人迄今依然或是长时间用藏袍,大白天穿,夜里盖。

藏族老百姓还有一个习惯性穿法,便是只穿一只袖,袒露手臂,将手臂的袖子从背部绕到胸口,搭在右肩膀。高原山地气候变幻无常,一日中间阴云雨雹经常出现戏剧化转变 ,温度差巨大,因而藏族同胞习惯性只穿一只袖,那样既能够维持人体正常体温,又便捷手臂实际操作散去一部分余热回收。这也是在温度变化多端自然环境下一种自我调整的融入方法。

穿藏袍脱下一只袖子,除开有利于调整人体体温,有利于参与体力活外,实际上也很美观大方。藏族老百姓也是很爱美丽的,穿一只袖子脱一只袖子,也看起来藏族义结金兰更豪爽,威风凛凛,大气。

藏族的服装特点

藏族服装不管男孩和女孩迄今保存详细。不一样的地区,拥有不一样的服装。特性是长袖上衣,宽腰,大襟。女性冬穿长袖上衣长袍,夏着无袖背心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纹路的衬衫,腰前系一块彩色纹路的罩衣。藏族同胞们特别喜爱“哈哒”,把它当作是最特殊的礼物。“哈哒”是洁白的纺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公分,约长一至2米,用纱或绸缎织出,每有喜气之事,或远客到来,或会见尊长,或出远门送行,都需要献哈达以表尊敬。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装绚丽多彩,休闲男装遒劲豪爽;时尚女装雅致洒脱,尤以珠宝首饰明珠作为配饰,产生高原地区女性独有的设计风格。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还有别的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区一起讨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不少情况下显得比较尴尬。比如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再比如1987 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甚至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印象: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其实汉族并非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反汉族古时的民族服装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宽大的衣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出来,和西装的衣袋相比,汉式服装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东西。

古时有个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时想不起来),是个穷书生,到一个财主家做客时,财主请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备就偷了几个橘子藏在衣袖里。可是他临走前向财主作揖告别时,忘了衣袖里面还有偷藏的橘子,没有用手捏紧袖口,结果一作揖橘子就滚落出来。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地说:“我家老母从来还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独享美味,所以想拿几个回去让老母尝尝。”旁人听后立即由嘲笑转为肃然起敬,盛赞该书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为人们孝行的美谈。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样孝顺了,现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后以同样的借口解释,不会被人们当作“孝子”来赞叹,而是当作 “笑子”来嘲笑。

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但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才不至于敞胸露怀。当时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现代汉语中仍有“衣裳”一词,但口语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称“裤子”。对于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即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对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的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宽衣大袖的汉族传统服装到了清代时突然绝迹。这倒不是汉人主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是在屠刀下被迫改饰易服。满族入主中原后,开始推行强制性的剃发易服运动。汉族男性传统上一直是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梳作一个发髻,用发簪来固定。杜诗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意思是说每天因为发愁而搔扫抓发白的头发,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到了卡不住发簪的地步。满族人入关后,除了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方式强迫汉族男性按照满人的习俗剃发梳辫外,还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至此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从此灭绝,汉族成了没有自己传统服装的民族。

满人统治中原后,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少数的满人被多数的汉人同化。满人原本试图通过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方法来同化汉人,但最后还是被汉人同化了。这主要是满人倒置了本末,只看表面,不重内容,只强迫汉人效仿满人服饰穿戴,却没有强迫汉人讲满语写满文。虽然说要求汉人改讲满语改写满文,要比改穿满服困难得多,但只要方法得当,也并非一件难事。康熙乾隆大帝虽然精明过人,可是和洋人相比,还是逊色了一大节,没有想出用 “考托福”那样的方法来掀起汉人的学满语热潮。

如果清朝满帝也举办“满语托福”考试,规定满语托福达到600分以上者才可以做官,那么用不了几十年汉人书生们的满语一定一个赛一个的流利,私塾也要开设“从小学满语” 的特别课程,满足望子成龙家长们的需要。如果清帝再搞个立法,规定效忠满人十年以上的汉人可以申请加入“满籍”(设定一个人数限制则效果更佳),那么当时申请入满籍的汉人估计绝不会比今天申请加入美籍的汉人更少,满籍汉人吃香的程度恐怕还要超过今天的美籍华人。因为美籍华人不过是在美国当个平民,而满籍汉人却可以当官作爷。假如当时清朝满帝们的头脑再精明一些,使出“满语托福”和“满族入籍”的招数,恐怕汉族早就同化为满族了,汉字也早就成为被人遗忘的化石文字,不至于再让今天的有志之士们为改造方块字而呕心沥血了。

不管怎么说,清朝满人成功地消灭了汉族服饰。等到辛亥革命汉人复辟后,汉人们开始为自己的服饰大伤脑筋:沿用满人的长袍马褂吧,汉人们不愿意;全民改穿西装吧,又有些不伦不类;复辟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吧,已无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汉式服装是什么式样。所以最后汉人不得不为自己重新设计一种服装,来摆脱没有民族服装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装采用什么式样?思想先锋的革命党人和一般民众的想法并不相同。

革命党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装问题上也考虑采用西洋式的服装式样。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人多为留学日本的留日生,那时日本大学的学生一般都穿学生服,据说孙中山本人为了躲避清廷侦探的耳目,在日本时也常穿学生服化装为学生模样,因此革命党人对日本大学的学生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根据日本大学的学生服为原本,稍微改动了一下式样,就为大汉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有心者看一下鲁迅等人留学日本时的学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装与学生服的相似程度)。中山装得到了革命党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众的反映却是冷水一坛。当时中山装除了革命党人外,并没有在民间掀起一场中山装热。袁世凯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军装,文官穿西装,也没有采纳中山装作为正式官服。不过袁世凯当皇帝时,根据汉式传统服装设计了宽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这些服装也和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一现即逝。

普通民众的思想远比革命党人保守,在服装改革问题上也没有走激进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渐进的改良主义。民间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满服和外来西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多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在旧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外露程度,充分显露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时间穿新式旗袍成为新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到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革命党人提倡的中山装太为西化,没有什么东方的特点,外国人也没有把中山装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来理解。而旗袍则东方风味浓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博得一个洋名 “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称为“CHINA BUTTON”。但大多数洋人并不知道所谓“CHINA DRESS”和“CHINA BUTTON”,与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主体民族汉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联系。

虽然中山装是一种脱离民众的长官钦定民族服装,并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可是***上台后,情况为之大变。思想更为西化的***人开始半强制地推行中山装,各种款式的服装纷纷消失,中山装(亦称人民服)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人的标准服装。还有一些不明底细的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因为中山装是毛泽东时代流行起来的服装。这次服装改革虽然没有采用“留发不留头”的暴力方式,但强制的气氛也相当浓厚。毛泽东时代西装代表资本主义,旗袍代表封建主义,谁敢冒被批斗之险穿西装或旗袍?尽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喜欢中山装,但在强权的压力之下,中国人还是顺从地改穿了中山装。从中国历次的服饰大变更也可以看出,汉族是一个容易向强暴低头的民族。

毛泽东时代过去后,服装也得到解禁。虽然旗袍等1930、1940年代的流行服装没有起死回生,但西式男女装开始流行,以前半强制穿上的中山装又重新被送入服装博物馆。1950年代穿中山装代表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1990年代穿中山装却变成了思想守旧的老顽固象征,就连当年穿中山装闹革命的老干部们,也多半换穿了西装。现在中国除了一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已很少看到中山装的踪迹,也再见不到专门生产中山装的服装工厂了。看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中国汉人设计的民族服装中山装,始终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虽然说洋人把旗袍称为“CHINA DRESS”,但汉人们都明白旗袍不是汉人的传统服装,所以到现在为止汉人还是没有摆脱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窘境。

尽管传统的汉式服装在中国绝迹,却在东邻日本生根开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汉族服饰就逐步进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积极引进唐朝汉式服饰,日本民间也大举流行所谓“唐风”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日本的“和服”倒更应该称为“汉式服装”,因为和服的历史比汉式服装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传统汉装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征。女式和服采用宽大的腰带束住衣服,腰带要在背后打个结,打结的花样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个小包袱,以至于有人认为日本女人在和服后面背个小包。日本人对和服有特殊的钟爱,虽然一般日本人平时都穿西式洋服,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很多日本人还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过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时的身穿和服“御照”,就可以缅怀一下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宽衣大袖官服的感觉。

但现在汉人已无法讨还自己发明创造的汉式服装的发明权,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洋人也按照日文发音把“和服”成为“KIMONO”。真正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服装被称为“和服”,而和汉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旗袍倒被称为“CHINA DRESS”,这也是历史对汉人的捉弄吧。

不仅外国人不知道“和服”是“汉服”的翻版,一般日本人也不知道,以为和服是日本人独创的民族服装。有一次我和一个日本人谈起和服是仿照古代中国服装的式样,那位老兄把脑袋摇的象榔鼓一样说:“不对,不对,你们中国古代的服装用衣扣,CHINA BUTTON,还有衣领,和服不用衣扣,也没有衣领,和服和你们中国的古代服装完全是两回事”。一般日本人心目中的古代中国人形象都是长袍马褂、梳个长辫子的满清人打扮,不知道中国人这身打扮是外族的刀口下强行穿上身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以穿西装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于西式洋服的各种款式服装,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汉人即使在春节这样的纯粹汉人节日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民族服装,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来滥竽充数。尽管汉人总是自豪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可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亦是让人难于置信。不过好在汉人的自慰精神旺强,很少有汉人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感到难过或羞愧:“没有就没有吧,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又怎么样?”

藏文化博大精深,璀灿夺目,是人类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服饰文化以她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成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藏族文物中,可以看到藏族服饰现存最久远的实物资料,这些文物中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真实再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的衣着样式,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是藏族服饰文化的源头。

一、藏族服饰的演变历程

藏族服饰文化在吐蕃时期开始了较大的发展。“中二丁王”时期,地处雅隆河谷的吐蕃出现了铁、铜、银的冶炼技术,开始出现金属饰品。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吐蕃赞普的服饰已开始出现等级上的差异。

松赞干布时期,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服饰文化也日渐发达。吐蕃奴隶制王朝森严的等级在服饰上也有所表现。

从敦煌壁画上也可看出,这一时期西藏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藏王(赞普)才能使用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红色无沿帽,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衣袍的式样也根据职务、地位的大小有所区别,官吏的章饰有大小两类,共十二级,以区别职位的高低。武将的头盔有形如塔的装饰,今天大昭寺壁画上的吐蕃武士像中仍能再现当时的风采。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贵族穿着华贵,赞普常以红带子包头,身着长袍,足穿脚尖朝上的靴子,这种服饰是受波斯王朝的影响。而从松赞干布伊始的吐蕃与中原的密切交往,两种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更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入“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二万匹”,松赞干布及吐蕃贵族纷纷以改穿绢绮为时尚。

近代西藏的贵族头戴金翅白纱帽,这是唐代服饰的遗留。文成公主还带来了种桑纺麻技术,促进了吐蕃服饰技艺的发展,《古代中亚文化遗迹》一书中说道:“在吐蕃发现的遗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纹的丝织物,花纹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织的,花纹图象的变化很多,是中国与西亚之间的贸易重点。”

贵族

吐蕃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在服饰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吐谷浑的贵妇人披锦袍,戴金花冠,发型为辫披于后,后饰珠贝。藏族人民吸收了这些服饰特点,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藏族服饰。

从九世纪中期起的二百余年间,西藏社会处于分裂割据之中。这一时期服饰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只有武士服饰有所发展。西藏武士的铠甲多为钢片甲,用细皮条串结钢片而成,正面镶有铜质加固件,铜件上雕刻有细密的纹饰,具有鲜明的西藏本土特征。

佛教僧侣服饰也有等级区别,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佛教不同派别不仅在教义上不同,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宁玛派着红色袈裟,称为红教。噶举派则多带黑帽以示区别。僧侣服饰也是西藏服饰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

僧侣

元代藏族服饰受到蒙古和中原的影响较大。贵族平时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饼形帽,就是仿效蒙古贵族而形成的,西藏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保留带有蒙古风格的服饰。

明代中原地区与西藏有着大量的茶马贸易,为西藏输入了大量的布帛、缎绸和纺织成品。这一时期 西藏的文化艺术也得到长足发展,与藏戏密不可分的服饰艺术也迅速兴起。藏戏服饰发展出了高度夸张的服饰以及大量的面具。这类服饰艳丽、夸张,有强大的表现力与强烈的装饰效果,为西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一员。

清代藏族的服饰文化日渐完善,这一时期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佩带金银珠玉饰品等。大多海拨高寒,自然条件恶劣,藏族人民们服装要求厚重保温,而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特别适合。

清代藏服

藏装一般大襟、束腰,胸前有一个突出的能装东西的袋子,外出时可存放食物,袒臂系袖可以方便调节体温,非常方便。睡觉时解开腰带,脱下双袖,衣服变成了一个睡袋,可谓物尽所用。

二、不同身份藏族男女服饰特点

贵族藏袍与穷人的藏袍样式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在质地和花纹上有着巨大差异。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寸扎白玛加加”袍、 “寸扎花尔白玛”是贵族常穿的藏袍。贵族平时穿五色锦缎质地的大领无衩小袖衣,披貂皮披肩,下穿大褂,腰束金丛缎腰带,足穿牛皮靴,头蓄发,左耳带珠坠等耳饰。

《西藏志》记载当时的平民男子服饰,基本上是穿大领无衩藏袍,戴平项帽,腰束皮带或毛曷毛带,手拿念珠,长袍一般上提至膝,上身宽松,劳动时将大袍两袖结于腰上,非常方便实用。

贵族妇女的服饰较为华丽,《颇罗鼐传》记载颇罗鼐之妻的服饰:贴身穿着光滑柔软的玄青色裙子,外面罩上帝青色的外袍,蓝色的波纹皱褶上缀着孔雀领花朵。脚上穿着缕花织锦的筒靴,腰间系着宝石镶嵌、丝穗婆娑的腰带,手臂带金钏和海螺镯。

中指和无名指套宝石镶嵌戒指,颈上佩红色的琥珀项饰,胸前悬着层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项圈和珠玉穿成璎珞的长项链。头发对半分开,梳在两旁,当中是珠璎顶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可谓珠光宝气,灿烂夺目。

贵族

普通藏族妇女着装,一般头戴帽顶有红绿色绒饰的尖顶小帽,下穿黑红色相间的十字花纹毛裙,披方形缀绒披肩,手带银镶珊瑚戒指,左手戴银钏,右手戴宽二寸的砗磲圈,无论贫富,都要戴两串念珠。

近代藏族服饰存在着极大的区域性差异,妇女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

西藏工布地区服装称为“谷休”。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垂至脚面。阿里地区盛行羔皮袍,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皮毛,外套绸缎,妇女的“孔雀”服饰更是闻名中外。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做的园简帽,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连串而成,背系“改巴”,正中镶嵌带有园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周边镶嵌带有园形花纹的棕蓝彩色氆氇,犹如开屏孔雀,十分美丽。

四川、甘南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将头发梳辫成效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踝。未婚女子,梳两根辫子,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数行。腰带上挂一银钩或铁、铜钩,叫“雪吉”,腰带两侧旁又有一个叫“隆果”的园形或桃形银饰,下部有一长孔,缚一红绸绿带,颇为雅致。藏北妇女的藏袍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一般有黑、红、绿、紫色等,袍长垂至脚面,腰系绸或布料彩色腰带。

碎辫子

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目前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

藏族的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都有着相应的不同服饰。节日服饰富丽、盛重。如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阿坝州松藩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所以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

三、从嘉绒藏族看西藏服饰变化

嘉绒藏族主要居住川西北高原的岷江上游西岸流域,嘉绒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的经济形式,汉时 “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

当地的土著人不仅能编织麻布、鞣制毛皮。而且还能够制作各种毛类织物。到隋唐时,嘉绒人 “以皮为帽,形圆如钵,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这一段记载,描述了嘉良人的服饰习俗,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具有三个特征:百褶裙、头帕和披毡,服饰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嘉绒先民以金为饰、尚黑。男子服饰受到吐蕃影响藏化更为明显,女子服饰则较多地保留了本土风格,如辫发盘头、着百褶裙、披毡、贵黑。嘉绒女子的服饰与主流藏族服饰也有着共同的元素和特征,冬季服装为宽袍、大襟,系腰带,佩戴嘎乌、绿松石饰品等。隋唐时期是嘉绒藏族服饰发展变迁的一个关键时期。

嘉绒藏族

随着吐蕃王朝崩溃,嘉绒地区成为东部茶马互市的集散地,内地的茶及绢锦广泛地进入嘉绒人民的生活。绸缎主要销往藏族的上层人士,如土司、头人及寺庙活佛等,而窄布深受农牧区人民欢迎。嘉绒藏族服饰的衣料及其色泽等发生了变化,大大地丰富了嘉绒服饰文化。

清朝时期嘉绒服饰特色更加鲜明,地域风格越来越显著。这时汉民大量迁入,服装面料除传统的兽皮、氆氇、毪布等外,已能够制作较细的胡麻布和绒毛织品。来自汉区的绸缎、棉布广泛进入老百姓生活。随着与汉、羌、彝民族的交往,嘉绒吸收了外来民族的先进技术经验,丰富了嘉绒民间工艺,使嘉绒传统服饰更为华丽多彩。

清代嘉绒服饰显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妇女挽髻裹头巾,长衣褶裙,妇女“以黄牛毛续发作辫盘之,珊瑚为簪,短衣革带,长裙跣足”;男子椎髻蚝帽,短衣褶裙,身佩双刀,戴羊皮帽,短衣短裙,外披毛褐。

嘉绒藏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服饰呈现“汉化”倾向。《绥靖屯志》载:“富者多着袜及薄底平鞋,渐遵汉制矣,见汉官执礼甚恭,首戴白毡有盘帽,如汉人草帽样微小。头人则着汉服”。在头人的影响下,汉族服饰逐步传播到民间。女子上衣短小紧身,斜襟也如汉式。 “如汉人之汗衣,窄袖,长仅及腰,贫富皆同”。男子头缠青布或胡皱帕,留独辫,头戴瓜皮帽。

嘉绒藏族

民国初,嘉绒藏族男子普遍着大领袍或衫,拴腰带,冬天加羊皮袄;女子穿马甲、长衫、褶裙、花腰带,冷天外加褂子。男蓄发辫,妇女顶头帕。衣料多为本地的氆氇、毪布、胡麻布等。土司和头人用的则是外地货如哔叽、呢、布和绸等。

根据传播理论,不同族群文化间依据地理位置的接近,借助于文化或经济的媒介将一种或几种文化从一地向四周传递,将文化从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嘉绒地区自古就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在漫长的部族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朴素的、实用的服装和装饰风格,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吐蕃文化的同化。故而嘉绒服饰既有吐蕃文化因子又保留了自身服饰文化特点。

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与中原建立了联系。唐以后,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嘉绒服饰开始汉化,“男子衣服与汉人同,惟女人装束头部与西番相似”,汉族服饰逐步在嘉绒地区得到普及和流传。各民族服饰在长期交往接触中互相渗融并加以发展。

嘉绒服饰变迁中皆缘于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即吐蕃与中原汉文化。嘉绒能够吸纳藏族服饰文化因子而呈现“藏”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从强制到主动接受的过程。

四、藏族服饰发展趋势

变迁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民族服饰传承基础是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服饰具有调适其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阶级分层等社会功能,在阶级社会服饰具有阶级性。藏族服饰习俗规定着人们的服饰行为并深入到心理,成为制约服饰发展的力量,而服饰的变异往往首先出现在统治阶层服饰的改变,因此,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延续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服饰均衡稳定的特点。

清代汉、回等民族的大量加入,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阶层复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藏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服饰的审美的功能得到突现。

现代随着藏族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人们与外界接触日益频繁,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传统服饰质料厚重、结构繁复,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由于汉装轻便、时尚,款式多样,因而受到青年人的广泛喜爱。

藏服

藏族服饰虽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但仍以其典雅大方、款式独特,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特别是在旅游业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藏族服饰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受到重视。服装质料更加现代多样、结构变得简约而方便,服饰搭配也更随意,穿着时有的只在外面套上嘉绒标志性的“三片”(头帕、前后围各一片)。

藏族服饰带有自身文化丰富且具多元文化特点,嘉绒服饰的变迁过程本身即是一个汉藏文化渗透融合的过程。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其服饰的创新和变革既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应是适应社会变化的主动接受。

在西藏旅行时,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这对于建立良好的旅行体验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西藏风俗:

1 尊重宗教信仰:西藏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地区,佛教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请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避免在寺庙或宗教场所拍照,也不要对佛像或宗教活动进行评论。

2 尊重文化和传统:西藏有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如藏族服饰、礼仪、歌舞等。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要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也不要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当地居民。

3 行礼和问候:在与当地人交流时,通常需要行合十礼(双手合十,手掌朝下)或行鞠躬礼。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表达友好的方式。

4 遵守禁忌:在西藏,有一些与牛、羊、狗等动物有关的禁忌。例如,不可以触摸或踩踏牦牛的粪便,也不可以吃狗肉等。尊重这些禁忌,有助于避免冒犯当地居民。

5 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西藏地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请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不要催促他们,也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6 环保意识:西藏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请在旅行过程中注意环保,不要乱扔垃圾,也不要破坏自然景观。

总之,在西藏旅行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人的信仰、文化和传统,是建立良好旅行体验的关键。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参考资料:

-藏族

  稻城藏族属康巴藏族,其服饰特别雍容华贵。不论男女,从头到脚都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以及不同图案的装饰品, 一般由金、 银、铜、玛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制而成。稻城藏族服饰,在色彩、式、质地等方面,都给人一种古朴庄重,厚实豪放,贵重神秘的感觉。藏族服装因地区不同,在用料、工艺上差别很大,但样式大同小异。一般来说,有藏袍、便装、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因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式,女式潇洒秀丽。女式衬衫袖子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