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每个人在去世之后都希望得到尊重,所以有了民间的习俗,有的人会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一些黄纸。为大家介绍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每个人在去世之后都希望得到尊重,所以有了民间的习俗,有的人会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一些黄纸。为大家介绍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1在民间有一种习俗,就是人去世后,会马上在中堂画上和大门上贴上黄纸,以免冲撞了神灵。这个黄纸在出殡后,马上就应该揭去。
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丧服、停灵、出殡等讲究。
1、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2、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3、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出殡的程序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演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2人去世后有什么讲究
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
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
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
三、着丧服: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
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
四、指路: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
六、送盘缠: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
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
八、大殓: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
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
陪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
九、点主: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
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十、开吊: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
“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
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十一、温锅: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
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人去世大门口挂的纸什么意思3为什么在人死后特别讲究“头七”呢
其中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也就是“头七”的回魂夜。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逝者21天之后就管不了事情了,这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在35天-49天正式进入轮回。从人断气到命魂入轮回这段时间,就是佛教所说的“中阴身”。
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日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献上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断七”以后,也就是七七,丧礼才告结束。死者彻底与人世断绝关系,再也没有还阳的可能。做完这个仪式,就可以把百花、黑纱等烧掉,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来。
有人头七的亲身经历:我奶十多年前因为肝病过世了,丧事办完后,堂屋里放了我奶的遗像和香烛、祭品之类的。我跟我爷爷就睡在左边的一间房。那时候害怕,每晚都是开着灯睡觉。到头七那天,更是上厕所都不敢去上了。那天妈有事出去过了十二点才回来,刚好到了回魂夜。我妈开门一回来看见就在我奶死的那张床上,用很厚的灰尘落了一个人形,人形的形状刚好跟我奶死去的时候一样。但是灰尘根本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想来都会发毛。
头七回魂夜五大必须知道的事项:
1、逝者故去后,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所以,这头七回魂夜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
2、头七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可在家中摆放贡品,但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
3、子时要在孝房家门口摆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让先人洗去尘埃,消免灾难,避免煞气。次日清晨,清水洒在门口,五谷粮于当天扔于流水处即可。头七当晚亥时撤下的贡品,连同烧纸银票等各路拜金,于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4、头七这天是不允许去坟地祭祀的。各家家庙祖先神这天会正式将逝者的阴宅磁场记录在案,莅临巡查,同时也是呼气煞神抓找替身之时。所以,头七这天冒然去坟地祭祀,一则会让家庙神及逝者,贪恋红尘,死等祭祀,压运活人,二则避煞。
5、在头七回魂夜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应回避,以免冲撞逝者及各路阴兵。过了头七之后,先人就要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路,一去永不归!
去年我大伯死的时候,我们兄弟俩都在天津上班。
大伯去世时82岁了,心脏不太好。那天中午到外面逛了一圈,回到家感觉不舒服,就让我大娘去叫大夫。等到大娘和大夫过来,大伯已经断气了。
大伯就这样死了,没见一个人,因为我们兄弟们都在外地。听说这个噩耗,当天晚上我弟弟开着车拉着我和弟妹,就回家了。
路上我妈打电话嘱咐我们,买些纸钱,进门儿的时候一定要大声的哭。要让街坊邻居都知道你们回来了,才算孝顺懂事儿的孩子。
其实大伯是个很小气的人,我长这么大没吃过他们家一口东西。因为他不孝顺爷爷,所以和我们家的关系也不太好。后来爷爷去世后,连宅子带地都让我大伯给占了。
我和兄弟成家以后,每年回家,都拿着东西看我的大伯大娘。 刚听到大伯死的消息,我就落泪了,毕竟是我的亲伯父呀。可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大声嚎叫才算孝顺呢?
按照我们那里的规矩,死了人要停丧五天才能入土为安的。这五天的时间,作为亲人的子孙,是一定要哭丧的。特别是有人吊孝的时候,要一直哭到有人拉才算孝子。
作为死者最大的儿子,必须披麻戴孝,在灵前门后守灵。主要的任务就是带领一帮孝子贤孙哭丧,而且声音越大越好,直到痛哭流涕为止。
然后第三天的时候,去火葬场火化。回来把骨灰装入棺材,这个仪式叫入殓。
晚上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到齐后。大概到夜里12点左右,前面两人抬着纸糊的轿子,后面众人跟着。这个时候是不能喊名字的,每人手里拿着一把点着的香,隔不远扔一支,嘴里还念念有词,一直到村外十字路口。
然后众人下跪,把轿子和纸钱点着。烧尽后,众人磕四个头,拆身回来。但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哭的,而且照例要大声嚎哭。这个仪式叫送盘缠。好像是送灵魂上路的意思吧。
到了出殡这天,帮忙的街坊邻居就有30多口。有德高望重的管事先生和族长,把他们分配到各自的职位。有条不紊,各负其责。
而我们的任务,就当然只有哭丧了。头天晚上,我妈把我兄弟俩叫到一块儿。说一定要哭的,哭的眼泪越多越好,声音越大越好。
我说,老妈呀,我已经哭了好几天了,实在是不想干嚎了。我妈说,明天必须哭。哭不出来,就想想你自己难过的时候的事,也就哭出来了。
也别说,我妈这招还真灵。出殡的时候,我趴在大街上,想起我年轻时难过的苦日子,我昏天黑地一顿痛哭呀。几个人拉都拉不起来,满街看热闹的街坊邻居,都竖起大拇指。夸我比亲儿都强,真是个大孝子呀。
就这样,把我大伯埋了。然后封了个大大的土坟头。我偷偷用手机照照脸,发现眼皮都哭肿了。但回头看看我的叔伯兄弟,他更惨,眼睛哭红了不说,嗓子都哑了。
我在想,孝不孝跟哭有关系吗?如果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不管不顾甚至打骂,死了以后既使哭的死去活来又怎么样?难道就是孝吗?
老贾死的特别惨,脑袋被车轱辘碾碎了,甚至肠子都被挤压了出来。也是,那么重的后八轮拉矿石车,虽然还没载重矿,但从一具肉体上碾过,任凭谁都得死的很惨。
死在上班路上的老贾被救护车拉到了医院,即便是死了也要到医院另行检查,医生开了死亡证明,然后被交警大队把尸体送到了冷藏室,等交警大队把事故处理完了以后,老贾媳妇要求把老贾拉回家住一天,让老贾从家里走毕竟那个家是老家努力呵护了三四十年的地方,虽说老贾年迈的父母也哭的死去活来,但他们听到儿媳妇的建议后,连忙抹把眼泪阻止:他既然死在了外面,就不能拉回家里,就从外面走吧。
在农村,老人们对于冷棺入村有忌讳,往往重病之人在医院治疗,医生若是看到病人没得救了,会早早告知家属,趁着病号还有口气赶紧搬回家里,这样的话就不用愁尸体拉回村里,其实我们这的说法是不能把在外面咽气的尸体搬运回家里,有的人会把尸体放到门口,或者大门里,但不能搬到屋子里。
究竟是什么说辞,我们四五十岁的人不懂,也没人愿意打听这个事情,大家就照着规矩行事就成,老贾最终是火化了以后才被儿子抱着骨灰盒进了家门,然后从家里送到山上的坟地埋了起来。
而所谓的身穿热孝不登门,这是农民们特别谨慎对待的一件事情,乡里乡村,谁家中若是有人去世,家属会格外注意出行,不往娶新媳妇人多的地方去,不凑生孩子看小孩的热闹,没烧完七个七之前不到别人家串门,因为身有重孝的人被认为身上带有不好的运气,到谁家里,会有可能坏了人家家中运势。
这些农村规矩都是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农民们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为了活人活的更好,便继续忌讳着这些事情。
我们江西上饶这边是这样的,就以我家来说吧:今年正月我爷爷去世后,第一时间我这个长孙就要穿上孝衣然后由村里的主事带领着去挨家挨户报丧,到了人家门口时主事人会把人家叫出来然后由我这个长孙告知对方,我爷爷去世人的时辰并且答谢对方这些年的照顾,在这期间是不可以进入对方家里的,这样会很不尊重人否则会被对方骂出来的。这就是身穿热孝不登门
冷棺就是客死他乡的人,在我们江西上饶这边去世的人都要在家停放几天,具体停放几天就要由家人商量好日子决定,如果是客死他乡的人就不可以进村里,一般都停放在村口,下葬的时候也要绕道而行,老人家说如果棺木进入村里就会带来晦气,会影响整个村的运到
首先,这样的说法在有的朋友看来是一种“封建迷信”,其实在我看来是一种“风土人情”,是一种人们对于生命和神灵的敬畏,对于“叶落归根”的深刻认识。
1、“身穿热孝不登门”, 在我甘肃农村老家里面这个“孝”要穿三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在这三年期间每年过年是不可以贴年画对联门神的;第二个就是这句俗语。
那么这样的情况对于所去世人的子女来说是更加重要的,用我老家话说,这人“有孝呢”,这人“有伏呢”,所以直系亲属子女是在这三年里面不可以进别人家门的,甚至连亲戚都不能走,这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村子以前不但子女不可以,就连孙子孙女都是不行的,至于重孙子孙女就没啥事情了,我太爷在我高一的时候去世,我就没有这样的“约束”。所谓“披麻戴孝”说的就是前半句了。
2、“冷棺进村败到底”, 这个要比前面半句更加“有晦气”。说的就是这个村子里面的人没有在村子家里面去世,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在外面医院里面医治无效去世了;二是在外面意外去世。尤其是女的,就更加严重了。
这在我们村子里面,老人们是坚决杜绝的,这些在外面去世的人,要专门请一个阴阳先生,看好日子,在黎明天还没亮的时候找一些壮汉子,在外面把去世的人装进棺材里面,这就是“冷棺”,然后进入到村子里面还不能直接从“正道”上面进来,必须要从村子外面外围绕进来,这路线都是要阴阳先生提前看好的,从死者的生辰八字结合当地风水来规划好这一条路线。
所谓败到底,就是不管在村子去世的人下葬还是题目当中这样的现象,是不要去看的,尤其是小孩子年轻人,家里人是坚决杜绝出去看热闹的,一般这样的情况,村子里面会各家大门紧闭。
“身穿热孝不登门”。在农村,谁家要有亲人去世了,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穿上孝服,这就是所谓的“热孝”,而孝子穿上孝服以后,还要去通知村里的人,在这个通知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讲究。
比如说到别人家时,不能直接走进别人家里,需要在外面吆喝一声,等人家出来了以后,孝子才能磕头通知,这就是“身穿热孝不登门”的意思,其实说白了,这种做法就是为了尊重他人。
“冷棺进村败到底”,在农村,人逝世了以后,会有“热棺”和“冷棺”的说法,“热棺”是指在家乡逝世,而“冷棺”则是指客死他乡。“热棺”是在家乡逝世毫无疑问,肯定会安葬在家乡的,但“冷棺”却不可以直接入村,只能安葬在村子外面,如果“冷棺”执意要入村,不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还会影响子女的事业。
其实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旧,只不过是些迷信的说法罢了,而且随着移风易俗的进行,火葬逐渐的取代土葬,这种说法就更没什么道理了。
当然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有的地方有这样的说法,有的地方也没这样的说法。
看到这句俗语就让我想到前几年在我们村发生的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和问题当中提到的“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其实这句话我先明确一点那就是其表达的含义并不正确,因为这句话也是根据当时的一种生活习惯自己风俗习惯而总结出的,当然放在现在来讲也只是一种习俗,那么接下来我就把这句话结合着生活例子来进行讲解。
在北方的农村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如果有人去世了的话,那么他的子女就会去村里的邻居家磕头,当然这些邻居都是村里的长辈,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家也都知道一般有人去世以后,其子女就会披麻戴孝,但是有一点也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在登门磕头的时候是不能穿孝的,因为在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讲如果人刚去世,那么子女就穿着孝来磕头的话,相对来说不太吉利所以说老一辈人才会讲“身穿热孝不登门”这句话来提醒后人按照传统风俗办事。
首先咱们大家先要明白什么事“冷棺”其实这里的冷棺就是指为逝者所准备的棺材,那么在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说在备好的棺材准备进村时必须要由其子女在村口扶棺进村,那么这里所说的“扶棺”就是热棺的意思,那么如果没有人扶棺的话寓意者逝者的后人以后会比较穷,其实这句话也是根据以的封建迷信所说,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观来学习这一问题。
这句话总而言之就是以前的老一辈人对当时文化的一种看法,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视野也开阔了很多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以前的俗语时一定要结合现在的文化发展来认知对于一些不符合的文化观,我们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农村对于白事是非常重视的,往往村子里办白事也有很多讲究,这些讲究简单来说是一种丧葬文化,也是一种对逝去之人悼念的仪式感。“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这句农村俗语其实不能简单的说其为“mixin”,作为一些地区的丧葬文化,是比较讲究的一件事。当然了,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很多过去的老习俗都已经不太在意,人们也不会因为这些老习俗而迁怒与你。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句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
(1)“身穿热孝不登门”。
所谓“身穿热孝不登门”,这里的“热孝”专门指的是家中老人刚刚过世,子女儿孙们披麻戴孝,这里的讲究比较多,这个时候去别人家登门报丧或者去村里的商铺买东西都不能披麻戴孝,毕竟家中老人刚刚过世,别人会比较忌讳这些事,“身穿热孝不登门“是对别人 情感 上的尊重。
我奶奶去年腊月过世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赶回家,当时奶奶还没有过“tou七”,村里的讲究也比较多。不过作为孙子辈的亲人,需要出去活动什么的,村里主持葬礼的长辈一般不会让我们去办。但即便是让其他人去办,也会一再强调,到别人家一定要把孝帽摘掉。
村里的男人一般都是戴孝帽,绑孝腿,所以去别人家报丧或者去商店买东西,或者去邻居家借东西的时候,都要注意至少将孝帽摘下来。这种讲究在农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也是一种丧葬文化的讲究。
(2)“冷棺进村败到底”。
这里的“冷棺”说的是在外地去世的人,最好不要抬着棺材直接回村,这样是比较忌讳的一件事。
1、我发小的表哥前几年在广州出了车祸,家里人接孩子的遗体回村的时候,在村口我没见到放遗体的棺材,只见到发小表哥家里人抱着一个骨灰盒,后来将装有发小表哥火化后遗体的骨灰盒埋到了坟地里。
起初我不知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村里人讲究落叶归根,喜欢土葬,选择火化的人少之又少。问过发小之后才知道,原来老人讲究“冷棺进村败到底”,对人死在外地有诸多忌讳,一般都是死在哪里就在哪里火化了再将骨灰埋葬到家乡。
2、不过对于这种事儿,还有另一种处理方式。
我小时候邻居家叔叔在外地建筑工地出了事故,他的父母坚决要求将遗体抬回村里安葬,所以那一年邻居家叔叔遗体抬回村口时,一路上都是点着鞭炮,响着二踢脚。老人说,用这种方式可以规避一些忌讳。
不过“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这句俗语反应的是老辈人对于丧葬上的一些习俗和忌讳的讲究,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讲究,对于老俗语也都知之甚少。希望能够通过以上的分析,对你了解农村丧葬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文/李阿冰)
最近台湾艺人高以翔的骤然离世引发了大家好多讨论,就在昨天,他的遗体刚从浙江送回了老家台湾,可能人家台湾没有我们内地农村这么多讲究,我想起了我们这里的一句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如果他们那里也兴这句话,估计这遗体就要以别的形式回乡了。
我们这里农村对白事有很多讲究,不能说这些讲究是无事生非,也不是没事找事,我觉得这算是对死者的告慰和生者的尊重吧,尤其是这个过世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人,很多人会觉得有所忌讳这也是很正常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是什么意思。
“身穿热孝不登门”。过去家里长辈去世是要披麻戴孝的,就是扯几尺白布做成孝衫披穿在身上,而热孝也就是刚刚去世的说法。现在虽然不像过去穿戴那么繁琐了,但是小白花之类的还是要佩戴。如果家里人刚刚过世,那逝者的亲人是不好去登门拜访别人家的,当然也不欢迎别人来自己家。
其实人走如灯灭,亲人们走街串门又有什么影响呢,有的人觉得有点不吉利,毕竟不是什么喜事心中总有那么点疙瘩,也可能是觉得去世的这家人心情肯定很不好,悲伤溢于言表,跟他们在一起也难免会情绪低落,认为安慰的语言又太苍白,所以还不如“不登门”。我们这边的规矩就是至亲去世三年内,过年的时候要家门禁闭,不去别人家拜年,也不接受别人的拜访。
冷棺进村败到底,意思是说如果在外地去世的人就要在当地火化,遗体是不能放在棺材里运送回家的,这样会比较不顺,总之就是对家人和别人都不好。可是前几天录节目突然去世的艺人就在昨天遗体运回了家乡,而且之前节目组答应专机互送,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通过飞机的货仓将棺材运回,就这样,还遭到了粉丝的各种吐槽和谴责。
我想这也就是明星才有这待遇,如果是普通人别说专机了,恐怕货仓也进不去吧,就在今年上半年,我们有个邻居在外地出车祸去世,当地殡仪馆要求必须在当地火化,不准将遗体拉回当地,真是叶落都不能归根,有什么道理可讲,也确实是有“冷棺莫入村”的说法呀,而且人斗不过“规定”,人家怎么要求就只能照做,这样一比,虽然是飞机货仓回乡,也已经不错了。
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这种所做所为,是农村祖辈流传至今的一种风俗习惯。里面包罗很多含义和礼数,充分显示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对忠孝节义的深刻理解,传统邦交礼仪的具体表现。下面对两句俗语的理解:
一、人刚过逝,孝子必须全身穿白衣尽孝。白衣外出办事,去人家必须脱去重孝,以免给别人家带来晦气,(因为死人本身就不吉利),有由于你身穿重孝出现在别人家,怕人家心里遭受不快,给人家家人带来心里烦恼。这既是对别人家庭的尊重,又是对自己守规矩懂礼数的体现。及使是到亲戚家报孝,也要进家脱孝服,跪地磕头,既是给死者免罪,又是对活着的人尊重。
二、好多地方,还是有死不回家的说法和做法。老祖宗想法颇多,过去外出的人,你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病死、饿死、暴病身亡,还是染病他乡,还是瘟疫死亡。尤其是瘟疫死亡,他有一定的传染途径。这样贸然回村,对整个村庄的人是不负责任,后果不堪设想。我想我们的祖先一定是大智若愚。事先充分考虑到这些人在世界生存生活的道理。邦交礼仪,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再现。
生活在农村,对于白事,一直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在处理上也是严格依照当地的习俗来办理的。首先要请吹丧的鼓乐手,还要准备报丧,扯孝帽,跪棚,吊孝,泼汤,告庙,摔老盆,路祭,送盘缠,圆坟等,这些仪式下,也显示了子女对逝者的哀思,对老人的缅怀!
要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叫“热”,所谓“热”其实指的是,家里人刚刚去世的时候,儿女子孙会穿上一身白色孝服,然后到邻里乡亲通知别人前来拜孝,但是身穿孝服的人,不可以到别人家登门入室,只能站在门口吆喝一声,等到别人从家里出来,告知家有白事,这就是所谓的“身穿热孝不登门”的意思,其实也暗含着一种尊敬,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如果你穿着一身白孝跑到别人家里,老人家会很忌讳。
我家奶奶就是这样的人,我每次回家里都不敢穿白色的衣服,哪怕是鞋子都不敢穿白色的,否则就会被老人家一直念叨个没完。
上面说的“热孝”指的是家里人刚刚去世,那有的可能会顺应把“冷棺”理解成是不是死了很久以后又把棺材从土里抬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冷棺”指的是客死他乡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在村里去世了,肯定会走村里,这是必然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在外地去世了还抬回村里,那么他的子女必定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是对于很多人都会有落叶归根的思想,所以这里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是我关于“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何意?”的回答,不知道您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 葬礼
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编辑本段中国葬礼礼俗
葬礼礼仪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下面说的这些礼仪应该在岚山区后村镇比较通俗流行的一种礼仪。其中一些说法,也不是十分明白,希望懂得这些礼仪的人的指正。 遗体,如果有人在别人的家中逝世,那么在挪动遗体之前,必须给人家一定的钱,表示歉意,哪怕那房子是女婿家的,只有在自己的直属亲属家逝世才不用给钱(直属亲属指儿子,孙子),钱不在乎多少。现在很多逝世的人都是在医院,一般遗体不需要再搬回家,直接送殡仪馆,也不存在给谁钱的问题了,总之遗体移动越少越好。在移动遗体的时候,直属子女,一般在旁边安慰遗体,比如说:某某别害怕,大家送你去新家等等,因人而议。如果在家中逝世,那么遗体挪动的时候需要招魂,方法是拿一烧纸条,在四周的墙上移动,如果烧纸条在那个地方固定住了,说明逝世人的灵魂在那里,然后用烧纸条把灵魂收起来,从窗户递出,放在遗体旁边,随遗体一起进火化炉。 纸幡,有丧事的人家,要用烧纸粘贴剪在木杖上,放置灵堂前面,木杖应该使用柳树(木杖上沾上烧纸是什么含义?),门扇上贴一烧纸,代表家中有人去世(应该是男的逝世贴烧纸,女的贴白纸)。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门,所有外事活动都必须停止。(对于这些,问了很多人,他们也都不懂,欢迎懂的人指正) 灵堂,灵堂是为逝世的人搭建的临时住宅,临时供后人或者晚辈参拜供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城市遗体一般不在放在家中,(农村还是大多放在家中的。)在一方桌前放 葬礼
一遗像即可,遗像前树一灵位,用白字折叠,上写某某什么什么多少岁而卒等等。桌子必须用方桌,然后摆上四样,这四样是“鱼”“肉”“鸡蛋”“面条”,还要有水果,但是水果中不能有桃子(四样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桃子不能上桌?)。最前面是香一炉,长明灯一盏(灯要用一碟子自制,先找一碟子,里面倒上花生油,然后用棉花搓一细长灯芯,点燃,棉花灯芯要够燃烧三天),香和长明灯在点燃那时起,就不能灭,只有遗体挪出去或者把灵位带走的时候才能灭,不能用人灭,自燃自灭。桌子前放一罐,叫聚宝盆(还有个比较粗俗的名字,叫老盆),所有烧的“钱”都放在这个罐中,在出殡的时候打碎,详细时间是在“举重”抬起棺材的瞬间摔碎。 送盘场(音义,个人认为应该是送盘缠。),在逝世后第二天傍晚,(也有第三天,一般不超过三天),送行时,长子抱灵位,直属男丁拿一拐杖(就是前文说的那沾烧纸的木仗)做老人走路状(一定要双手拄着拐杖,拱腰前行。),(如逝世着为男性长辈,女性长辈或者晚辈,不知礼仪如何)其余后人跟随其后,小声祷告,喊其逝世之人前去拿钱,送至十字路口,在烧钱后,画一圈,表明以示财不外溢。焚烧完毕,众亲属哭着走回家中。回灵堂后,对其遗像和灵位,继续哭,这个时候,一般男子在屋内,女子在屋外。后继续到刚才的十字路口,焚烧纸马,(男性长辈烧纸马,女性长辈烧纸牛,晚辈不知道烧什么?)后伏地痛哭,然后按照来时顺序,再回灵堂。 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来人后,别人磕几个头,逝世着子女必须回应几个头,所谓代表长辈回礼(一般是长孙代为谢礼,直属男性和直属女性。)。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几个头,有三个的还有四的,那里的礼仪是磕四个头,含义为神三鬼四,给神仙磕头三个,给鬼磕头四个在灵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灵棚,不是灵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较固定,每个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头是九个,这个时候去磕头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亲家后辈,这个时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头四个,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随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孙子,侄子代谢。),然后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举香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这样。),再后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头四个,是四懒。前后一共是九个,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说法。在别人前去叩拜的时候,儿子跟孙子在旁边回礼,女儿一般在桌子旁边痛哭。四勤的含义为一作揖一叩拜,四懒为一作揖四叩拜,中间搀杂一顿隔,日照说法叫四勤四懒一顿隔。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轻孝,重孝就是直属子女,儿子,女儿,孙子等,重孝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为白上衣带白裤子、白鞋,孙子、儿子如果未结婚,只需要缠头就可以了,如果结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轻孝就是女婿,外戚,只需要一白布缠腰即可。 缠头,缠头也十分讲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结就在左边,如果是女丁,那么打结就是右边,前提是还有一个长辈在世,比如爷爷、奶奶,爷爷去世而奶奶还在世,那么打结就在左边,如果以后奶奶也去世了,那么就不需要打左边了,直接打结在额头上,正中间。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结就明白去世的是谁,家中还有什么人。 送殡,儿子女儿孙子在前,原来是抱灵位,现在一般抱照片,走在前面,后面是抬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孙前行一会就转身,向棺材磕一个头,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谢葬,古时候谢葬很隆重,现在好像说法就不是很多了,一般逝世者子女或者家属在家或者在饭店摆上几桌就可以了。举重,就是抬棺材的人,一般这些人是不要报酬的,只要在谢葬的时候一起请他们喝个酒就可以了。 圆坟,在逝世着入土第三日,早上早早起来,前去圆坟,把坟重新修整一下,因为入土哪天,一般把洞口添上就可以了。三日坟要早,所谓早三日,晚七日(为什么要早三日和晚七日呢 ?)。 圈坟,就是在长子的带领下,所有人围着坟,拿着钩担,左转三圈,由转三圈,大体含义为为逝世者圈围墙。 送殡,谢丧,圆坟,圈坟,很多礼仪不是很懂,欢迎指正和给于参考。希望大家指正。







谢了.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