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婿给爷爷奶奶写福包怎么称呼?

老人 0 90

孙女婿给爷爷奶奶写福包怎么称呼?,第1张

孙女婿给爷爷奶奶写福包怎么称呼?
导读:爱。爷爷,指长辈,用法有变化:2、现代有两大用法:1)主流用法指祖父、或泛称祖父级男人。这种用法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存在。2)次要用法指父亲、或泛称父亲级男人。在粤语中可以指伯爷。称呼,拼音为chēng hū,汉语词语,意思是把…叫做、称为。出

爱。

爷爷,指长辈,用法有变化:

2、现代有两大用法:

1)主流用法指祖父、或泛称祖父级男人。这种用法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存在。

2)次要用法指父亲、或泛称父亲级男人。在粤语中可以指伯爷。

称呼,拼音为chēng hū,汉语词语,意思是把…叫做、称为。出自《初刻拍案惊奇》。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这里每年的七月半鬼节都要写封包,烧给死去的亲人,这种包袱是祭祀逝去的亲人用的。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这叫写包袱。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这大约是一种买平安的“钱”。所谓“地盘业主”,应是阴间收件亲人居所所在地的地主,我怀疑还有恶霸,钱寄过去,给他们上上贡,免得他们找亲人麻烦给脸色看,或收保护费。所谓“孤魂野鬼”,即没有后人照看的鬼魂,这是些一穷二白的亡命之徒,给点钱打发一下,免得他们心存不良,哄抢亲人刚收到的钱钞。

这些名堂,现在的年轻人是弄不懂,也不想弄懂了。包袱也还包的,大多当阳间的信封一样来写:“寄父某某某,魂下受用。儿某某某,媳某某某,孙某某某。” 女人大名当然照写不误。有的干脆不包包袱、不写包袱了,花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个上亿元的冥国银行纸钞,烧完了就完了,还图包包袱、写包袱的麻烦干什么呢?但有的老人很担心:“你们这么烧过去的钱,阎王爷恁里认不认?”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直系

生父\ 父亲\爸爸、爹 、爹爹 阿爹\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儿、女

后父\继父\晚爹 阿伯、阿爹\儿、女

后母\继母\晚娘 嗯娘、姆妈\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

夫\丈夫\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

妻\夫人\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

夫之父\公\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

夫之母\婆\阿婆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

母系

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

直系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