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90大寿,都有谁给袁隆平90大寿送上了祝福?

老人 0 36

袁隆平90大寿,都有谁给袁隆平90大寿送上了祝福?,第1张

袁隆平90大寿,都有谁给袁隆平90大寿送上了祝福?
导读:袁隆平老爷爷90岁生日,送去祝福的有他关顾了17年理发店的老板娘,崇仁县委书记程新飞带领崇仁县四套班子和崇仁人民、钟南山院士。理发店老板娘为袁隆平老爷爷理了17年的头发,在袁隆平老爷爷生日当天,为他送上鲜花和他合影,这是17年来第一次与袁隆

袁隆平老爷爷90岁生日,送去祝福的有他关顾了17年理发店的老板娘,崇仁县委书记程新飞带领崇仁县四套班子和崇仁人民、钟南山院士

理发店老板娘为袁隆平老爷爷理了17年的头发,在袁隆平老爷爷生日当天,为他送上鲜花和他合影,这是17年来第一次与袁隆平老爷爷合影。老板娘因为不善言辞,所以特地拍了视频祝福袁隆平老爷爷身体健康,还感谢袁隆平老爷爷这么多年对她的理发店的关照。曾经,就是袁隆平老爷爷的一句:你走了,我就没有地方理发了,让她坚持了这么久,将店经营到现在。

崇仁县委书记程新飞带领崇仁县四套班子直飞湖南长沙,代表崇仁县的人民为袁隆平老爷爷送去祝福,祝袁隆平老爷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美满。崇仁县委书记程新飞向袁隆平老爷爷讲述家乡的发展现状,并与袁隆平老爷爷谈论水稻目前的研究进程和美好前景。袁隆平老爷爷也对崇仁县发展的肯定和赞扬,对崇仁县全体人民祝福的感谢以及对先祖故里的思念和祝福。

袁隆平老爷爷和钟南山院士同台出现,钟南山生日当天早上为袁隆平老爷爷进行了体检,袁隆平老爷爷身体硬朗,还劝诫袁隆平老爷爷不要再抽烟,向袁隆平老爷爷送上祝福,祝袁隆平老爷爷永远健康。袁隆平老爷爷听后也是展露笑颜,与钟南山院士握手表示感谢。

袁隆平老爷爷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将蛋糕的第一口喂给自己的妻子,真是可爱,还是个宠妻的人。

袁隆平老爷爷对我国水稻有极大的贡献,看到如今已经90岁的他仍是如此得健康,我们也是由衷得开心。在此,我也希望袁隆平老爷爷身体永远健康,长命百岁。

#演讲稿# 导语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以下是 为大家准备的悼念袁隆平演讲稿五篇,供您参考学习。

篇一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古以来饱受饥饿的威胁。

 就在这时,袁隆平站了出来,他用他的心血给人们带来了香喷喷的饭菜……

 袁隆平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安农校!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还得过“科学奖”,“杰出发明奖”,“金质奖章”,“世界粮食奖”等十项国际大奖。

 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这些都离不开袁隆平的心血,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国之脊梁,国士无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弥留之际,正值正午。华夏大地千家万户传来午饭香喷喷的味道。

 一个声音说道:“袁老,该走了”。

 袁爷爷说:“再等等吧,我要看孩子们吃完午饭。”

 袁爷爷待全国人民吃完午饭后,静静的离开了……

 一日三餐,好好珍惜。袁爷爷,我们记住了,以后一定好好吃饭……

 袁爷爷其实从没有离开,他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谢谢大家!

篇二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第一次了解袁隆平爷爷是在学校楼道的宣传展板上。当时,还没有太多印象,只是觉得他和其他的科学家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次见袁隆平爷爷,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典礼前,袁隆平爷爷要去参加颁奖典礼的一个视频,第一眼看见他时,只觉得他是一位瘦瘦弱弱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根本看不出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不知道的还会以为他就是平常百姓。他穿上平时不怎么穿的西服(这还是因为他经常出席各种场合,大家劝他买件好点的西装,他才花800元买了件打折的西装。)出席。他因为经常在田里跟泥土打交道,根本穿不着西服。他笑着说:“要去参加颁奖典礼,见习主席要穿西服打领带庄重一点。”他身上那股朴实劲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内心。身价过亿的袁爷爷,心里装的,都是温饱天下的大事,对于个人的穿戴,却是如此不在意。

 前几天我又看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记者问袁爷爷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爷爷笑着说,他现在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杂交水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有其他更好的追求。袁隆平爷爷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爷爷一生躬耕于稻田,不辞辛苦地研究着杂交水稻,1960年一场自然灾害饿死了好多人,袁爷爷亲眼目睹了当年的饥荒,他下定决心研究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经过多年的研究,1974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但他没有停下研究水稻的脚步,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更新,直到今天他还在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着杂交水稻。

 妈妈说,我们肯定也吃过袁爷爷研究种植出来的稻米,没有他,好多人还饿肚子呢!这更增加了我对袁爷爷的敬佩。

 可他,就在5月22日当天,离我们而去了。

 湖南长沙当地的群众自发前去殡仪馆哀悼,看直播画面里,医院门前,淅沥的小雨挡不住人们缅怀的脚步,当载着袁老先生遗体的车出现时,群众围堵着车辆,不舍离开,人群中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此起彼伏,让屏幕前的我也泪流满面,不禁哽咽。

 各地网友们以订购鲜花,派人代劳送到殡仪馆,门口花海一般,前去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能用什么行动来纪念或者告慰袁爷爷呢?

 对!好好学习,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你,能想起国士无双——袁隆平。从此,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篇三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不容置疑: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

 一粒一饭,当思之不易,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珍惜。

 谢谢大家!

篇四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我也不例外。每当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一个解决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每次在实验中,袁隆平爷爷都会根据研究人员的汇报,对每亩田地的各种数据进行一一检查核实,是一个对工作严谨而且一丝不苟的人。对比袁隆平爷爷,一想到我平时做题经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妈妈,我就很惭愧。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我也应该努力学习袁隆平爷爷的崇高品质和精神。我暗自下决心,以后要多思考,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我一定不会退缩。我会坚强面对,朝着梦想和目标而努力。

 这位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主动的去送老人,为老人留下想念的泪水;他一次次向人民交出了漂亮的成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终于放心的离开了。

 袁隆平爷爷,对您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您一路走好!

篇五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我知道,您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一阵风吹来,稻浪此起彼伏,您就躺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学期,为了让我们认知劳动的意义、享受科技创新的快乐,学校决定将校园里的“梦泉”——一个水泥喷泉池进行改造,并提供给我们种植水稻。我们已经从郊外拉了3车泥土填到喷泉池里了。上周星期四,我们把水灌好,全班20多名男生集体跳进池子翻土,并撒上了肥料。

 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说的那样: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后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您真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爷爷,您放心的休息吧,我们这一代人将接过您手中的科研技术,来实现您的禾下乘凉,米如珍珠的美好愿望。

 一路走好,我最敬爱的袁爷爷!

 谢谢大家!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精选7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材料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1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2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关于他的故事吧!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此刻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取,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3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潜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就应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4

 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之后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以前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5

 没结婚以前,她以为他是一个粗心的男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她与他恋爱的日子并不长,就一百天左右。

 她爱上他,是因为她欣赏他对自己的研究事业的全身心投入。男人是需要有事业的,而对事业的投入,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她在心里安排着:让我照顾他一辈子吧。

 事实并不是这样。

 她很快发现,他是细心的。她时时刻刻被他的爱笼罩包围,让她有幸福的眩晕感。

 蜜月的一天,加班到晚上11点,回家后他邀请她去游泳。临出门前,他特意带上一把小剪刀。她不解地问带剪刀干什么,他解释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渔网,夜里游泳万一碰着鱼钩,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她听了,点了一下头,心里是幸福潮涌。

 这种细心的爱长年流向她的心田,并未因婚姻的持续而减少或消失。

 家里安煤气热水器时,他59岁,她51岁,他们的婚姻已经完美持续26年。每次她洗澡,隔两三分钟,他都会在外面大声喊她的名字。最初,她不理解,不想答应他,甚至抱怨过:喊什么,洗个热水澡都不消停!很快她知道,他之所以如此“烦”她,是担心她煤气中毒。他说:听不见动静我喊你两声,你应了,证明你安全。

 她希望他一辈子都这样“烦”她。

 她说:下辈子我还嫁他,因为他是一个心细如发的男人!

 因为有爱,所以心细;对一个人粗心的开始,往往是爱之死亡的开始。

 他用自己对妻子的挚爱讲了上面的道理。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是他一辈子最幸福的`妻子,邓哲。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6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7

 五月下旬,我们从千里之外的湖南长沙,知道了袁隆平爷爷已离我们而去。授予共和国勋章的画面还恍如昨日,袁爷爷蹲在稻田的身影还在脑海中,这仿佛在昭示着:袁爷爷他,从未远离。

 小时候的袁爷爷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温婉贤良的教师母亲,得以妈妈的教导,他小时候就对这厚重的黄土地报着神圣的敬意;但袁爷爷也是不幸的,他生活在黑暗的年代,在抗日战火纷飞中,一家人东奔西走,就像风中的浮萍,读书都换了好几所学校。

 袁爷爷是新中国第一批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他,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我们难以想象、更难以感受袁爷爷在奋进的过程中遇到多少挫折,遇到多少诋毁。但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吓不倒他,更难不住他。

 还记得1968年的时候,袁爷爷开始做杂交水稻实验。他满怀希望地将700多株幼苗播种,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这个过程漫长且枯燥,然而袁爷爷每天都兴致勃勃。但是总有人居心叵测。5月19日清晨,当袁爷爷来到自己的试验田时,发现昨天还好好的试验田,一夜之间变得一片狼藉,秧苗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袁爷爷呆住了,眼里的泪水似乎要夺眶而出,他想要怒吼却始终说不出什么。他踉踉跄跄的迈入试验田,盼望着还有幸存的秧苗,终于,几天之后,袁爷爷在一滩污泥中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试验秧苗,他小心翼翼的捧回家中视若珍宝、悉心照料,才得以继续他的试验。

 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是什么让他没有放弃呢?我想除了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梦想,还有顽强的意志与惊人的毅力!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努力,袁爷爷终于等来了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

 听到消息时的袁爷爷,如同在酷暑难耐之际,迎面吹来了一股清凉的风。后来他给这三株野生雄性不育株取名为“野败”。它们带给袁爷爷无比幸福的感觉,这种幸福感一直追随了他的后半生。

 上帝给的并不多,只给了袁爷爷三株“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袁爷爷的故事太多太多,直到今年,他仍穿行在稻田里,不断探索杂交水稻的未来。他的初心与赤诚,化作春霖甘露,滋润了一年又一年的稻花。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禾下乘凉的梦越来越近,杂交水稻发展前路似乎尽是坦途。然而袁爷爷却悄然地走了。

 他来的时候饿殍遍野,走的时候稻米满仓。

 若是某个午后风吹稻浪,我想那应是他的灵魂在回响,在我们的课本中,在人们饭桌上,在全世界人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