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启功书法特点:入古、出新、广博。下面我们分别来详细说明三个特点。1、入古:通过启功先生的《口述》中来看,先生自小受到书法教育。他的祖父擅长欧体,而祖父所临的《九成宫》是启功先生最早的临摹范本,但是对书法的用笔理解不深。稍长之后获得一本刊刻精
启功书法特点:入古、出新、广博。
下面我们分别来详细说明三个特点。
1、入古:
通过启功先生的《口述》中来看,先生自小受到书法教育。他的祖父擅长欧体,而祖父所临的《九成宫》是启功先生最早的临摹范本,但是对书法的用笔理解不深。稍长之后获得一本刊刻精良的颜真卿的《多宝塔》,通过临习逐渐领悟了用笔的起始转折。
有一次启功的一个表舅让他画一幅画,但是不让他题字,这件事情大大刺激了启功,使得启功在书法上更加下功夫苦练,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2、出新
现在我们在拍卖市场上看到的启功先生是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启功先生是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在六七十年代逐渐开始的,这个时期的启功先生书法风格与古人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自成一家,用笔简练、爽利,清健而不秀媚,瘦硬而不多露圭角,起笔入纸迅捷而收笔“无往不收”。
3、广博
启功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被称作是文人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广博,这一点也是大家都没有任何争议的。
中文名:启功
外文名:Qi Gong
别名:察格多尔札布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2年(壬子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2005年(乙酉年)6月30日
职业:教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国学大师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代表作品:《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 《诗文声律论稿》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1913年,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取名“察格多尔札布”。当时正是辛亥之后,清帝逊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居京城,以示不再过问国事。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名陈云诰,亦是翰林,家为河北易县首富,广有资财,于是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舍,请其曾祖居住。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时年方三四岁。稍后,入私塾读诗文。
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
成就在书法→自创“启体”卖价高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极受青睐。以2003年北京春拍为例启功简介,中国嘉德共推出他的10幅作品,全部成交,其中超过8万元的有4幅,《行书唐宋诗七幅》镜心被拍至418万元,成交价令人咋舌。
绘画→山水竹石表意趣启功画作的风格是: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秋山人在画中行”是其常用的题
启功除了是当代著名书画家,亦通晓语言文字、古书画鉴定之学,其中尤精碑帖研究。在碑帖之学上,启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启功尝作诗论曰:“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一改以往名家学者,如叶昌炽、翁方纲等研究历代碑帖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知书法,而略其辞章之习。
除研究方法开拓新途外,启功更对《孝女曹娥碑》的真伪作出一锤定音之论,判定历代相传的《曹娥碑》殊非王羲之真迹。期间,虽有部分学者提出异议,如香港学者陈胜长曾撰〈绢本《孝女曹娥碑》墨迹考辨〉与之辩论,惟启功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深厚学养,对陈氏之立论作出有力反驳,并深责陈氏之说乃“一派胡言”,终使《孝女曹娥碑》的真伪得以辨明。详细论述请参考启功《论书绝句》《古代字体论稿》《论书札记》等书。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如此评价启功先生:“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启功是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书法的正本清源、发展创新做出过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书法界和文艺界的巨大损失。启功先生直到晚年还坚持带学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书法大家谢泾廉说:“老师作为知名的学者,以他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不仅仅书法上的教导,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他的人生观。”彭利铭先生回忆说,启功老师非常幽默风趣启功简介,一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陈梗桥先生说:“启老是一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也是社会公认的鉴赏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国的文物鉴赏和文物拍卖,中国文物界对他敬爱有加。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与启功先生有过多次交往,他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在文物鉴定方
启功先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启功简介,满族,生于1912 月26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 会名誉主席。启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 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 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 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 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 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 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启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 80年代初,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陆续出版,受 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近几年,又先后赴日本、新加 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启功还是我国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 家,对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 非凡。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主持鉴定小组, 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 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 了大量古文物精品。
启功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 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 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 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启功先生年表: 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生于北京。启功的始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名弘画,封“和亲王”。其后代 逐渐从王府中分离出来,至其曾祖时,家族已失去门荫,要 通过科举找出路了。曾祖溥良,考中进士,入翰林,清末曾 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祖父毓隆,也是翰林出身,为典 礼院学士,曾任学政、主考。 一九一三年 一岁 父亲去 世,随祖父生活。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 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 ,取名“察格多尔札布”。当时正 是辛亥之后,清廷逊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居京城,以 示不再过问国事。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名陈云诰,亦是翰林, 家为河北易县首富,广有资财,于是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 舍,请其曾祖居住。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时年方三 四岁。稍后,入私塾读诗文。一九二二年 十岁曾祖去世。 家业因偿还债务而衰落。 一九二三年 十一岁 祖父去世。 家中变卖世藏书籍以作殡葬费用。
当时母亲克连珍与尚未出 嫁的姑姑恒季华,都年仅二十余岁,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 恒季华为了教养这一线单传的侄子成人,毅然终身不嫁,并 把自己看做是这个家庭中的男人。启功亦称姑姑为“爹爹” (满俗,“爹爹”即叔叔)。 一九二四年—一九二六年 二岁至十四岁在北京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读书。幼年启功,看到祖父案边墙上挂有大幅山水是叔祖画的,又见祖父拿过 小扇画上竹石,几笔而成,感到非常奇妙,便产生“做一个 画家”的愿望。他在学校的习作,曾被学校选为礼品赠送给 知名人士。 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 十五岁至十七岁经 长亲带领,拜贾羲民先生学画,贾先生博通画史,对于书画 鉴赏也极有素养,见解卓识。常带启功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 的古代书画,有时还和一些朋友随看随加评论,启功也一一 记下。这些活动使启功深受启迪和教育。 法技巧,贾先生又将他介绍给吴镜汀先生。吴先生教授画法,极为耐心,绝不笼统空谈,而是专门把极关重要的窍门指出, 使启功长进很快。一次,一位长亲命他画一幅画,说要装裱 后挂起,他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不要落款, 请你的老师落款”,这又给他很大 ,从此发愤练字。 九三年十八岁经老世交介绍,从戴姜福先生学习中国古典 文学,习作旧诗词。
由于老师的精心培育,加上他刻苦自学,从青年时候起,便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九三二年二十岁与章宝琛完婚。章氏,满族,长启功 两岁。 为维持生活,教家馆,有时也作画卖钱。 一九三 三年 二十一岁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受教于陈垣先生,陈垣 先生看过他的作品,认为“写作俱佳”,便安排他在辅仁中学 任国文教员。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教育岗位,主要精力都在教 授古典文学,中间也卖过字画启功简介,但他说:“那只是副业。” 二十三岁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业余从事书画创作。 一九三八年 二十六岁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 抗战胜利后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文献馆审稿和鉴 定文物。 一九四九年 三十七岁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教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岁全国高等 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任北京 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文学。同年加入“九三”学 社,被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委员,后又被选为北京市政 诸人标点敦煌变文俗曲。稍后又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这是建国后首次出版的《红楼梦》 注释本。 一九五七年 四十五岁 母亲和姑姑相继去世。 一九六二年 五十岁撰写完成《古代字体论稿》和《诗文声 律论稿》两本书稿。
一九六三年 五十一岁撰写了《〈红 楼梦〉札记》一九六六年 五十四岁“文革”爆发,一切公 开的读书写作活动被迫中止,但私下里治学不辍。由于他精 通书法,常被造反派命令抄写大字报。 一九七一年 五十 九岁参与中华书局组织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工 作,与王钟翰等负责标点《清史稿》。 一九七五年 六十 三岁夫人章宝琛逝世。 一九七六年 六十四岁 之后,师大恢复课程。 一九七七年 六十五岁《诗文声律 论稿》由中华书局出版 一九七八年 六十六岁文革后落实 政策仍被聘为教授。 六十七岁《古代字体论稿》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一年 六十九岁《启功丛 稿》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被推为副 主席。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香港讲学,作关于汉语和《红 楼梦》的讲演。 一九八二年 七十岁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 划小组成立,任该组成员。 一九八三年 七十一岁应中宣 部《中国美术全集》办公室聘请,任《中国美术全集》顾问。 参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由七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 定组,负责甄别、鉴定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古 代书画作品的真伪。 一九八四年 七十二岁被聘为博士研 究生导师。
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九八六年 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九八 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年 七十八岁 《论书绝句一百首》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北京书店出版。该书以诗的形式总结了他几十年来书法实践的系统理 论,对历代书家有评论,对书法的结字、用笔有独到见解。 为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在香港举办“启功书画义展”。 一九九一年七十九岁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 《汉语现象论丛》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同年十一月底,将义卖字画所得一百六十三万余元全部 捐给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九月,赴 日本东京、大阪访问,参观大阪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珍品。 一九九二年八十岁全国政协、北京师范大学、荣宝斋联 合举办“启功书画展”,先后在北京、广州和日本展出。 八股》、《启功论书札记》、《启功书画留影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四年 八十二岁赴韩国进行书画交 流。荣宝斋与韩国东方画廊联合举办“启功金膺显书法联展” 先后在北京和汉城展出。 《启功絮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出版。 一九九五年 八十三岁《启功论书绝句一百 首》、《启功书画作品专集》由荣宝斋出版。
一九九六年 十四岁十月,赴美、德、法三国访问,参观三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中国书画珍品。 一九九七年 八十五岁四月,中央文 史研究馆组织书画代表团赴新加坡,举办中央文史馆馆员书 画作品展,启功先生任团长。十月,应香港商务印书馆邀请 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商务印书馆建馆一百周年 百首》日文译本在东京出版。一九九八年 八十六岁现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和第六、七、八、九届常务委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 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二零零五年 九十三岁逝世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我们以前念初中的时候,讲到新中国的文化时,讲了两个最有名的代表性的书法家,一个是沈伊默,一个就是启功,书上贴了启功的书法作品,就是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你可以去查看,非常的清晰, 我是96年念初中的,
只能帮你这么多了,我实在媚查到网上有
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北京市满人,皇族后裔。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红学家、诗人。曾任北京师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
启功先生在书法方面成就最大,其书法作品无论在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有书法界评论其书法作品道:“不仅是书法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因此,欣赏启功先生的作品,亦是一种视觉的审美和心灵的洗礼。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启功先生的最高成就,就是启体书法。他自幼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乾隆皇,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执政后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稽古右文,崇儒兴学”。他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比之祖父康熙更胜一筹,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一时帖学之风大炽。大学士梁诗正等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已。”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曾国藩很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是惜福之道。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让人仍然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人要有节制、有收敛,就像酒喝微醉的状态最好,大醉的话既伤身,也可能会惹祸。
“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离世间,却又能不为世间所困扰。
佛不是让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都含情。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权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少祸胎。”能看破名利之累,可得乐观长寿。
寻求内心的真正平静又何必在乎身在何处呢?内心焦躁不已,到哪里都一样的。不从本心着手,求取于外人、外物的安抚又有什么用呢?陶渊明写过“心远地自偏”,心若不远、不安、不静,想要“悠然见南山”,又怎么可能呢?
一个人不必刻意求得别人重视,也不要害怕被别人忽视。用一颗平常心,为自己而活。
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甩开膀子干活”是高调做事,“夹起尾巴做人”是低调做人。
很质朴的两句大实话,率性而为的样子。肚皮放开,保障生存根本;脚跟站稳,守住道德底线。物质精神都有了。
禅宗有“饥来吃饭,困即安眠”,也有顺其自然之意。
人媚而无骨,如墙头草,左右摇摆,成不了大事。
一个人若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即使给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觉得得到太少,有诸多不满;一个人若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即使他生活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觉得天地很宽,心怀感恩。
傅雷说:“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有真诚才会有宽容,因为以真面目示人,代表着一种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大度宽容。
知足常乐。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得到时,不会欣喜忘形,失去时,不会痛苦绝望;富贵时,淡然处之,贫穷时,修身养性。这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坦荡胸怀,也是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态度。
《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说话要有口德,切忌出口伤人。读书是乐事,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若能每日静下心来仰望长天,观云听雨,笑迎秋月春风,就能达到豁达潇洒的精神境界,像那位无名的江上老翁一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红尘浊世之中,视富贵如清晨的薄雾,待浮名若空中的云烟,并由此而获致心灵的祥和与宁静。
俗话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所以我们要“不见他人过”,对天下事一笑了之,“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爱占便宜的人,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别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才是明日的花开。
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于是便成就了他的宽广与气魄。
人生于世,以低求高,以曲求直,乃是做人的一种品格。
人正不怕影子歪。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世事无常,世事难料。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同时又是天无绝人之路。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见酒就醉,一醉就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结果祸从口出。因此,要少与这样的人交往。还有些人利令智昏、见利忘义,在与人合作过程中爱占便宜,从不吃亏。这样表面上看赚了,实际上是亏了。
方外之地,要的是清净,人心若能如此,离道就不远了!
修心有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启功先生的坚与净作者:徐可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集教育家、文物鉴定专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著有《启功书画集》、《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书绝句》等多种。
启功先生是我所崇拜的一位长者,而且我从不讳言这种崇拜。崇拜这个词的分量很重,在我到了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年纪之后,我几乎没有用过它,但用在启功先生身上我却毫不犹豫。是因为他那卓尔不群、隽永洒脱的法书吗?还是因为他那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我说,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的,但还不足以构成崇拜的理由。我之崇拜启功先生,完全是因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当我思念启功先生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不是他的学问或法书,而恰恰是他的为人。在我的心目中,启功先生近乎完人。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先生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则铭文时,我只是把它当作启先生的自勉之词;随着这些年来对启先生了解的加深,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坚”、“净”二字不正是先生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么?
先说“坚”吧。坚者,坚固,坚定,坚决。在人们的印象里,启功先生是一位非常幽默而随和的老人,似乎柔的成分更多一些。不过在我看来,启先生性格中“刚”的成分也不少。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来,谁也奈何不得。我就曾几次亲见过他较真的情形。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他特地将我召去,让我在报上为其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我对这种行为必须讲话,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此事过去已有10年,我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时启功先生严肃而又焦急的神情。
启功先生的法书名满天下,求字的人趋之若鹜。菩萨心肠的启先生很少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不过碰上话不投机的,即使对方许以重金,启先生也不肯假以辞色。曾经有商人请启先生题写匾额,为先生所拒。旁人怪启先生不给面子,启先生说:我对他还算客气的。这个人没有诚意,我今天就是要教教他什么叫诚意。启先生在给人题字时,首先总要问一句“要简体还是繁体”?他这是尊重别人的习惯。但凡是给书刊或牌匾题字时,他必定写简体字。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他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再说“净”。净者,清洁,干净,不含杂质。有一本写启功先生的书名叫《静谧的河流》。这个名字真好,形象地概括了先生的神韵。先生不是巍巍高山,耸立云端;也不是滔滔大海,汹涌澎湃;他就是一条静谧的河流——宁静平和、清澈见底。他心地纯净,不掺杂念,置生死于度外,视名利如鸿毛。前些年,他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用自己的名义,而是用他恩师陈垣(励耘)的名义;他不计报酬为别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还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简朴生活。
先生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很多人都想见他一面,有的人在见面之后(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面)还要写出一篇两篇文章发表出来,其中一些文章有不少失实之处。对此,启功先生一贯相当达观,毫不在意,“开门撒手逐风飞,由人顶礼由人骂。”但是对于为他写作传记一事,他却是一直坚决反对。他曾自述:“自愧才庸无善恶,兢兢岂为计流芳。”他不图虚名,对于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是一名教师。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笑话,说的是启功先生因为身体欠安,闭门养病,奈何访客不断,不胜其烦,就以其一贯的幽默写了一张字条贴在门上:“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从此得了一个“大熊猫”的雅号。这笑话传得久了,很多人都信以为真。有一次启先生郑重其事地请我为他“辟谣”:“外面有人说,启功自称大熊猫,那都是别人误传。”“其实我写的是:‘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启先生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这件事在启先生虽然是半开玩笑,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认真和谦虚。
我特别喜欢启功先生写的一副对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我以为,这是对“坚”、“净”二字最好的注解。启功先生刚正不阿,不亏操守,高尚的品德为人称颂;他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坚”、“净”二字来概括他的性格、操守、志趣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不妨举一个例子:就拿我尊敬的张效彬先生来说,他是我的前辈,由于熟识,说话就非常随便。他晚年收藏了一幅清代人的画,正好元代有一个和他同名的画家,有人就在这幅画上加了一段明朝人的跋,说这幅画是元代那个画家的画。我和王世襄先生曾写文章澄清这一问题,张老先生知道后很不高兴。再见到我们的时候用训斥小孩子的口吻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以后还淘气不淘气了?”我们说:“不淘气了。”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这虽然是一段可入《世说新语》的雅趣笑谈,但足以说明“挟长”、“挟贵”的现象是存在的。
“挟贵”“挟长”的要害是迷信权威,而迷信权威也包括对某些著录的迷信。比如端方写了一本《壬寅消夏录》,他一直想在书前放一张最古、最有分量的人物像。有一个叫蒯光典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拿了一张号称尉迟乙僧画的天王像,找上门去,在端方的眼前一晃。端方当然知道著录书上曾记载过尉迟乙僧曾画过这类题材的作品,于是胃口一下被吊了起来,连忙说:“今天你拿来的画拿不走了,我这里有的是好东西,你随便挑,要什么我都给你,只要把这张画留下。”这正中蒯光典的下怀。
后来我在美国华盛顿的弗瑞尔博物馆看到这张画,实在不行,它贴在木头板上,上面有很多题跋,但假的居多,只有宋人的一个账单是旧的,记载此画在当时流传过,但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尉迟乙僧的。 启功:别说我是书法家
书法家、文物家、史学家,所有的光环在他看来都是副业。
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后,慕名求字者自然不少,启功则不论尊卑,凡有所请,便欣然从命,不忍拂意。先生作书,不择砚墨,宣纸下垫几张旧报纸,口占诗句,握管直书,珠玑满纸,章法天成。盛名之下的启功很累,但启老先生却始终保持着宽容大度、豁达幽默的处世态度。
随着电脑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笔,墨,纸,砚”,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电脑“写”字,还希望电脑“写”多种风格的好字。在方正集团推出方正启体等18款新字体时,启功应邀来到方正集团字模部现场,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电脑造字过程的演示,并就电脑造字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作为著名书法家的他对于将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电脑技术的结合大加赞赏,连说三个“好”字。如今,以之为源的方正启体点画活泼,体势清朗,眉目清秀,体态大方,体现了启体典雅遒丽、豪迈潇洒的书法风格,具有明快大方的特点。他早就笑称:“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那是“东方之子”的名人访谈节目,记者是把启功作为大书法家来采访的。可是启功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的确,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并曾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但书画却非主业。其主业文史,一生教授古典文学、汉语,研究古代文学、史学、经学、语言文字学、禅学,著有《汉语现象论丛》、《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等。他熟知清史,曾经7年点校《清史稿》;20世纪50年代注释《红楼梦》。
启功年幼时,祖父疼爱他,让他拜雍和宫的老喇嘛为师。1岁丧父,10岁时又失去曾祖父、祖父。因偿还债务,家道已经败落得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1933年,21岁的启功虽说没有读完中学,而笔下的书画文章却有了佼佼之色。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为了启功的生计,陈垣帮他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家境贫寒的启功,能有这份工作实属不易。可是,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还是被辞退了。理由很简单,他中学没有毕业,没有文凭。
书法家,文物家,史学家,所有的光环在他看来都是“副业”。他说:“我的主业是教师。”但他又从不以“教人者”自居,而总是那样谦虚自抑,不让人称是他的“学生”。
有人指着赝品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老听了,微微一笑:“比我写得好。”
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的启功,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他对历代作品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见识卓异,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目光。难以理解的是,他对个人的作品从不看重。有个铺子是“造假作品”的专卖店,标价不高,有人看了问店主:“是真的吗?”店主也挺痛快:“真的能这个价钱吗?”后来启老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到这个铺子,一件一件看得挺仔细。启先生谁不认识呀!有人就过来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老听了,微微一笑说:“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大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启老又改口了:“这是我写的。”事后他向我们解释,他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来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他撰文称赞明代文征明、唐寅等人,说当时有人伪造他们的书画,他们不但不加辩驳,甚至在赝品上题字,使穷朋友多卖几个钱。让那些穷苦小名家得几吊钱维持一段生活,而有钱人买了真题假画,损失也不会多么大。这观念虽不合知识产权保护法,却体现出启功一向的仁者情怀。
启功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他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学习的心得和经验,尽可能多地留给后人。为了整理论文和书稿,他经常晚上静下来加班加点。有时,为了不打断思路而通宵不眠。
启功在“上大学”一文中特别强调,“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为感谢陈垣先生对自己的培养并作永久纪念,启功于1988年8月义卖书法绘画作品,以筹集基金为北师大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此后两年时间里,启功几乎达到了“手不停挥”的创作境界,常常是夜半书写,还捐出1万元作为装裱费。1990年12月,《启功书画义展》在香港隆重举行,从300多幅作品中选出的100幅字、10幅绘画,被香港热心教育的人士认购一空,加上启功应社会各界需要所写的100件作品的酬金,共筹得人民币163万元。当学校建议奖学金以他的名字命名时,启功推辞,他说:“以先师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命名,目的在于学习陈垣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精神,奖掖和培养后学,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他总是说过去需要钱的时候没有钱,日子真难过,我的母亲、姑姑、老师、老伴儿,他们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让他们过好日子;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他说:“我们是有难同当,但没能有福同享。因此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我只有刻苦一点,心里才平衡一些。”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楼楼的正中央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8年,启功66岁时,妻子、母亲和恩师已经先后离他而去,回想半世艰辛岁月,启功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诙谐、精炼《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齐臭。(六,读如溜,见《唐韵正》) 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后骨灰从八宝山请来,下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启功先生的墓地占地3平方米。墓茔东向,前望玉泉,后倚西山;苍松侍于左,坦途通于右。2006年6月30日,启功先生的忌日上午,在“老师走好”的祝福中,启功先生的内侄、侍奉启功30年的章景怀将启功先生的骨灰盒缓缓送入墓穴。盒内与启功先生同在的是师母几件日常用品和二老的合影——刻画在有机玻璃上的合影。师母病逝于“十年浩劫”中的1975年,骨灰荡然,只好这样退而求其次了。不过即使没有骨灰合葬也了却了启功先生的心愿:师母逝世后,启功先生有《痛心篇二十首》倾诉苦情,最后茫茫然祈求:“爹爹久已长眠,姐姐今又千古。未知我骨成灰,能否共斯土。”(启功“自幼呼胞姑为爹”,她老人家终身不嫁,帮助太师母抚育启功。“姐姐”系启功对师母的称呼。)
启功先生的墓碑、碑座和墓志独具丰采,可以说是启功一生心性和修养的完美呈现。墓碑是一方放大的石砚,由浓黑而光可照人的大理石制作,正中直排镌刻着启功标准的签名,姓名下横排生卒年月(1912—2005),再下一行横排镌刻启功法书“夫人章宝琛”,同样,姓名下也是师母的生卒年(1910—1975)。墓碑没有上下款,简洁大方,朴素端庄。
墓碑匠心独运的是碑阴雕刻了两条砚铭,一是启功曾经收藏的清康熙“御砚”上的“御书”“御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上有“康熙”“御铭”两方印文。启功是雍正第九代孙,生于辛亥革命第二年,他终生拒绝使用皇族姓氏,改革开放以后,皇室遗族以“爱新觉罗”自矜,但他依然不改素志,且作诗真诚讽喻。启功并不把这方“御砚”当做传家宝,但他喜欢这一“御铭”的内涵,并以这“御铭”取了室名“坚净居”,人称“坚净翁”,更巧而又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是另一砚铭:“元白用功之砚”。谁敢作这样的砚铭是谁书写的书者是“陈垣”,是启功先生的恩师、北师大的老校长。1990年启功年近八十远赴香港义卖自己所作字画,以设立以老校长命名的“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聊补晚年“酒酽花浓行已老,天高地厚报无门”的遗憾。以后来这里凭吊启功先生的人,读到这方墓碑,谁能说尽有多少联想和情思呢
墓碑的基座是一朵舒展的莲花,也就是佛教中的莲花座。启功三岁在雍和宫按严格的仪式磕头接受灌顶礼,终生礼佛,号“元白居士”,逝世前病重入住北大医院危重病房,他左臂插针管,右手仍持念珠,昏迷中似睡似醒的时候常常手指微动在数念珠。启功自述:“我从佛教和我老师那里,学到了人应该以慈悲为怀,悲天悯人,关切众生;以博爱为怀,与人为善,宽宏大度;以超脱为怀,面对现世,脱离苦难。”启功“幼时孤露,中年坎坷”,遭大苦难而“悲天悯人”,心藏“苦情”而博爱众生,这是修炼得来的达观。然而启功骨子里是铮铮铁汉,正如他诗中的自白:“墓碑前与碑座相连的同样质地同样颜色的一方巨石上,镌刻着启功生前的《自撰墓志铭》。这是一首三言诗,诗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里唯一与当年预想不合的是死后不在“八宝山”而隐居于“万安”。不过民间早把“八宝山”当作“死地”的隐语,这样一想还是与原诗符契。 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生于北京。
启功的始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名弘昼,封“和亲王”。其后代逐渐从王府中分离出来,至其曾祖时,家族已失去门荫,要通过科举找出路了。曾祖溥良,考中进士,入翰林,清末曾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祖父毓隆,也是翰林出身,为典礼院学士,曾任学政、主考。
一九二二年 十岁
曾祖去世。家业因偿还债务而衰落。
一九二三年十一岁
祖父去世。
家中变卖世藏书籍以作殡葬费用。当时母亲克连珍与尚未出嫁的姑姑恒季华,都年仅二十余岁,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恒季华为了教养这一线单传的侄子成人,毅然终身不嫁,并把自己看做是这个家庭中的男人。启功亦称姑姑为“爹爹”(满俗,“爹爹”即叔叔)。
一九二四年—一九二六年 十二岁至十四岁
在北京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读书。幼年启功,看到祖父案边墙上挂有大幅山水是叔祖画的,又见祖父拿过小扇画上竹石,几笔而成,感到非常奇妙,便产生“做一个画家”的愿望。他在学校的习作,曾被学校选为礼品赠送给知名人士。
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 十五岁至十七岁
经长亲带领,拜贾羲民先生学画,贾先生博通画史,对于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见解卓识。常带启功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代书画,有时还和一些朋友随看随加评论,启功也一一记下。这些活动使启功深受启迪和教育。启功想多学些画法技巧,贾先生又将他介绍给吴镜汀先生。吴先生教授画法,极为耐心,绝不笼统空谈,而是专门把极关重要的窍门指出,使启功长进很快。一次,一位长亲命他画一幅画,说要装裱后挂起,他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落款”,这又给他很大刺激,从此发愤练字。
一九三〇年 十八岁
经老世交介绍,从戴姜福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旧诗词。由于老师的精心培育,加上他刻苦自学,从青年时候起,便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九三二年 二十岁
与章宝琛完婚。章氏,满族,长启功两岁。 为维持生活,教家馆,有时也作画卖钱。
一九三三年 二十一岁
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受教于陈垣先生,陈垣先生看过他的作品,认为“写作俱佳”,便安排他在辅仁中学任国文教员。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教育岗位,主要精力都在教授古典文学,中间也卖过字画,但他说:“那只是副业。”
一九三五年二十三岁
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业余从事书画创作。
一九三八年 二十六岁
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抗战胜利后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文献馆审稿和鉴定文物。
一九四九年三十七岁
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教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岁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文学。同年加入“九三”学社,被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委员,后又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此后曾与向达、王重民、周一良、曾毅公、王麇菽诸人标点敦煌变文俗曲。稍后又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这是建国后首次出版的《红楼梦》注释本。
一九五七年四十五岁 母亲和姑姑相继去世。
一九六二年 五十岁
撰写完成《古代字体论稿》和《诗文声律论稿》两本书稿。
一九六三年五十一岁
撰写了《〈红楼梦〉札记》
一九六六年 五十四岁
“文革”爆发,一切公开的读书写作活动被迫中止,但私下里治学不辍。由于他精通书法,常被造反派命令抄写大字报。
一九七一年五十九岁
参与中华书局组织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工作,与王钟翰等负责标点《清史稿》。
一九七五年 六十三岁
夫人章宝琛逝世。
一九七六年六十四岁
粉碎四人帮之后,师大恢复课程。
一九七七年 六十五岁
《诗文声律论稿》由中华书局出版
一九七八年六十六岁
文革后落实政策仍被聘为教授。
一九七九年 六十七岁
《古代字体论稿》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一年六十九岁
《启功丛稿》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被推为副主席。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香港讲学,作关于汉语和《红楼梦》的讲演。
一九八二年 七十岁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任该组成员。
一九八三年七十一岁
应中宣部《中国美术全集》办公室聘请,任《中国美术全集》顾问。参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由七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负责甄别、鉴定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
一九八四年 七十二岁
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九八六年七十四岁
被任命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九八九年 七十七岁
四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启功韵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〇年 七十八岁
《论书绝句一百首》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诗的形式总结了他几十年来书法实践的系统理论,对历代书家有评论,对书法的结字、用笔有独到见解。为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在香港举办“启功书画义展”。
一九九一年七十九岁
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汉语现象论丛》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同年十一月底,将义卖字画所得一百六十三万余元全部捐给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九月,赴日本东京、大阪访问,参观大阪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珍品。
一九九二年 八十岁
全国政协、北京师范大学、荣宝斋联合举办“启功书画展”,先后在北京、广州和日本展出。《说八股》、《启功论书札记》、《启功书画留影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四年八十二岁
赴韩国进行书画交流。荣宝斋与韩国东方画廊联合举办“启功·金膺显书法联展”先后在北京和汉城展出。《启功絮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五年八十三岁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书画作品专集》由荣宝斋出版。
一九九六年 八十四岁
十月,赴美、德、法三国访问,参观三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中国书画珍品。
一九九七年八十五岁
四月,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书画代表团赴新加坡,举办中央文史馆馆员书画作品展,启功先生任团长。十月,应香港商务印书馆邀请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商务印书馆建馆一百周年活动,为香港回归创作书画作品多件。《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日文译本在东京出版。
一九九八年八十六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和第六、七、八、九届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二〇〇五年 九十三岁
六月三十日二时二十五分病逝于北京。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
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启功成为入选者。
启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国学大师,书画鉴定家,他精于古文,善作诗词,著述丰富,尤其在书法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启功行书书法你见过吗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启功行书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启功行书书法欣赏启功行书书法欣赏1
启功行书书法欣赏2
启功行书书法欣赏3
启功行书书法欣赏4
启功行书书法欣赏5
如何辨别启功书法的真假
当代名气最大,赝品最多的书法家,非启功先生莫属了。启功先生不但取得了卓著的国学和书画艺术成就,而且树立了文化学人的道德典范。他典雅俊秀的书法,雅俗共赏,誉满海内外,深得大家喜爱。喜爱归喜爱,可真正敢下手购买启功先生书法作品的胆子却越来越小了,全是层出不穷的赝品使得大家有些叶公好龙了。
启功书法——端庄精致的皇家楼阁
启功先生的书法,总体风格上是属于崇尚唯美主义的“理性派”书风,着眼于书法的造型与结构,偏重于静态的建筑性的美。这也就是讲,他的书法是属于写得好看与漂亮一类的,这一点我相信是绝大数人看到他的书法后的最直观感受。
那么古代的书法家怎么总结这种书风的规律呢虞世南说:“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讲的就是启功先生这种唯美的书法在进行创作时,心是非常清静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表情是非常认真的,绝不像我们今天的有些所谓的书法家那样张牙舞爪,故弄玄虚地酝酿感情。欧阳询讲:“点画调匀,上下均平”。是指一幅书法作品完成后,我们看上去造型与结构是非常匀称的,各个笔画之间的搭配与组合是非常美观的。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结构精严,布局严整。我们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有静态的建筑性的美,怎么讲说是像故宫,不知道对不对,但起码像端庄精致的皇家楼阁吧。
与理性派书风相对应的是明代书法家王铎那种感性派“抒情书风”,跌宕起伏,摇曳动荡。我们讲王铎书法的韵律感极强,也就是说王铎的书法讲究气势,有着动态的音乐性的美,有着高低起伏的变化。这跟当今有些人狂野的鬼画符型的书法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启功先生的这首诗道出了他早年学习书法的方向和取法的途径。他学习的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柳公权等人的书法也是基本属于唯美派,只不过董其昌的书法又多了道家放逸的一面,这也是他比赵孟頫高明的一点。
非常理性的人在写书法时,是用法度,是用他的书法造型规律来控制线条运行的。心境喜怒哀乐的不同与变化只会影响书法作品质量的高低,而不会通过线条表达出来。也就是只求点画的优美,不求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启功先生分别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写的三件书法,我们从中是无法看出他这一天心情好坏变化的。
这种唯美的理性的书风,难免会排除艺术作品中的跌宕变化。正如董其昌批评赵孟頫“太熟”,因为太熟,只剩下手腕的灵敏,而缺乏心灵的参与了。所以我们会发现,启功先生同时期书写内容相同的书法作品,其间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如图(1)中国嘉德2009年春季第1006号拍品,图(2)《启功先生赠友人书画集》第37号作品,书写时间同为1980年1月,两件作品字的结体,整体的章法几乎同出一辙。但二者都是真迹,不存在蛋与鸡的关系。
启功先生在同一天中写的同样尺寸、同样内容的书法作品,很多件放在一起,应该像拷贝出来几乎一摸一样的。但这可跟当前有些书画家把一张画,一幅字练熟了,然后作为稿子再复制上几十张上百张(每张都有90%以上的雷同)拿去卖钱是两码事。他们是在用印钞票的速度去赚钱,启功先生则是为了省下更多时间去做学问。
但这种作品中的过度雷同也为作伪者大行其道地进行临摹仿作提供了方便,提供了卖出赝品的合理理由。你有一张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我也有一张跟你一样的,这很正常,难道不可以吗谁能说跟你那张相同的就是假的
启功的笔法——翩翩太极
笔法,简单地讲就是用笔的方法。用专业点的语言讲,笔法是笔锋的运动形式,也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
启功先生在《书法概论》中谈到用笔时曾说“用笔无疑是指每个笔划的写法,即毛笔在纸上活动所表现出的效果。当然笔毛不聚拢,或行笔时毛笔不顺,写出的效果当然不会好。或写出的笔划,一边光滑,一边破烂,这笔是把笔头卧在纸上横擦而出的。笔划两面光滑,是写字最起码的条件。要使笔划两面光滑,就必须笔头正,笔毛顺。从前人说的‘中锋’,并不神秘,只是笔头正,笔毛顺而已。”
启功先生书法的这种中锋运笔,每个点画在行进推移的过程中,是顺着笔头平行运行的,运行时的痕迹,也就是线条的特征是什么呢假设这个笔的笔毫只有三根,这三根笔毫运行的中间过程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就是平行的三条线,没有任何的交叉,只是在结尾的时候,随着收笔动作取向的不同交叉粘连在一起。这种运行的轨迹在枯笔或飞白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清晰。
启功先生这里谈到的“ 笔头正,笔毛顺“的”中锋”,也正是他本人一直沿用的中锋用笔又有哪些他自己的习惯与特点呢



谢了.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