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四篇

老人 0 52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四篇,第1张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四篇
导读: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四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1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四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1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 不忘初心 ,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2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1200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平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平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平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平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有些所谓的院士、专家网罗他人著作,盗窃别人专利,甚至弄虚作假照样“功成名就”,和这些精英们相比,袁隆平的成绩即便是放大一点,拔高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正是袁隆平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平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平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平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平事迹心得800字4

   袁隆平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大款”们黯然失色。虽然这样的比较不那么崇高,但它对当代青年仍有启迪意义。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尽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那颗奋进的心,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景仰。

1、袁隆平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当时要想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而袁隆平费了六年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的南红广场找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2、有人嫉妒袁隆平的成就,将袁隆平试验田中的七百多株“不育株”秧苗,全都拔掉,丢进了田边的水井中,袁隆平跳井捞稻禾苗,只捞出了五株水稻秧苗,没想到那五株稻秧竟活了过来。

3、西方舆论的压力,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否定袁隆平的研究,而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袁隆平获得了哪些成就呢?

1960年7月,他初次尝试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杂交水稻。197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之后又与团队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计划,2014年提前5年实现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让全国人民都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我是如何评价袁隆平的呢?

我个人认为袁隆平爷爷一生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本来就是世界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要的问题,袁隆平为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经千辛万苦,一头扎到田地里做实验,培育出杂交水稻,使每亩的产量达到700多公斤,给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爷爷这种勇于钻研,敢于突破,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这一生勤俭节约,一心只心系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从来不铺张浪费,不买奢侈品和豪车,一生淡泊名利,很让人钦佩和学习,不管袁隆平爷爷是否还在人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们,没有您,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感谢您老人家为我们付出了您的一生,感谢您,您一路走好。

强国优秀人物手抄报内容如下:

1、标题:袁隆平––––中国民族英雄。内容: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粮食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人民苦不堪言。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英雄袁隆平爷爷毅然决然的在自己的空军梦想和国家的粮食紧缺难题中选择了后者。一生都扎根在稻田之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2、对于袁隆平爷爷,我们更熟悉的应该是他的另一个名称“杂交水稻之父”,1960年袁爷爷在国家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形状水稻。经过缜密的分析,认为它是天然杂交水稻。袁爷爷在其中发现了拯救中国粮食问题的出路。

“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既不在家也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是在试验田的路上”。袁爷爷用最普通的话语,将自己的辛勤劳作一笔带过终于在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使全国大部分人民都不再为粮食发愁。黑面馍的时代终将过去。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解决吃饭问题”,袁爷爷曾自豪的这样说过。是的,袁爷爷不仅将自己的水稻推向中国,更推向了全世界。

2、外媒曾统计过。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水稻都使用的是袁爷爷的新型杂交水稻。袁爷爷和他的团队还积极与国外研究所合作。致力于全世界粮食发展。

袁爷爷曾说过“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都奉献给了国家。甚至放弃了自己空军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话语。作为我们,虽然没有袁爷爷那样的技术和实力。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

3、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致敬袁隆平爷爷。我们会铭记你的贡献。袁隆平是个英雄,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努力终结饥饿。

在5月22号当天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轰动了全网。袁隆平院士也是在上海举行了葬礼仪式,在5月22号当天,因为长沙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许多市民都冒雨前去悼念袁隆平院士。在看到这样的场面时也觉得十分的感动,这都是因为市民都清楚的知道袁隆平院士对国家、对人民做出来的贡献。在知道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也会想要在第一时间去送一送袁隆平。

沉痛悼念袁隆平

因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许多人也都意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因为有了袁隆平才能够让中国人吃饱饭。袁隆平院士曾经许下承诺,在未来当中要把粮食的每亩产从1000公斤上涨到1200公斤,这对于普通农民而言,能够解决更多人的粮食温饱问题。也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农科学家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即使在5月22号当天下雨的时候,市民们也都会想要去悼念袁隆平。

悼念袁隆平院士的方式

更多的市民不光是冒雨前去悼念袁隆平,同时在看到全国各地都用着自己的方式悼念袁隆平,这都是因为知道袁隆平爷爷彻底的离开人世。在这当中看到在郑州一个小伙子用千架无人机,操控出一副袁隆平爷爷的画像,在看到如此震撼的画面时,也都深深的感动了。更多的人都意识到袁隆平院士的辛苦,当时也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告诉孩子粒粒皆辛苦,袁隆平院士离开了就要学会珍惜粮食。

用光盘行动悼念袁隆平

也有一些国外的华人在知道袁隆平院士离开的消息后,也是选择用光盘行动悼念袁隆平,也意识到如今的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袁隆平院士即使在80多岁的高龄也是时不时的去下田工作,这对于一个农民工作者而言,80多岁的年龄本身就应该在家里颐享天年的。但是袁隆平院士一心都操心着人们吃不饱饭,把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杂交水稻。

我都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他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有许多的 励志 故事 影响着我们。下面就和我一起来阅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吧!

更多袁隆平相关 文章 内容推荐(↓↓↓)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及贡献简介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简短感悟5篇

袁隆平爷爷个人事迹介绍

袁隆平感人事迹及心得体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1

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 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 经验 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险境。 传说 这是京娘死后为报答赵匡胤相送之恩,化为萤火虫,在他有难时,特地赶来相救。”

袁隆平静静地听着,他被这个故事感动了。知恩图报的萤火虫原来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善良、懂事的二毛听了这则传说以后,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袁隆平印象最深的一则故事是母亲讲的一则哲理故事:

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着,馋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平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长大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母亲讲过的这个故事,年幼的袁隆平一直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母亲从小给他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发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2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 文化 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 爱好 。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切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6岁的袁隆平眼前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3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相关文章:

★ 袁隆平励志故事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 关于袁隆平的故事

★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

★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

★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及贡献简介

★ 名人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

★ 关于袁隆平的故事

★ 袁隆平的事迹概括心得感悟(5篇)

★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简短感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对稻田守望者的理解:对袁隆平爷爷的那种精神的赞扬。

袁隆平,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备受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5月22日下午13点07分,一个举国上下无比悲痛、难以忘怀的时刻,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中午吃饭前,妈妈还在说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是有人在造谣。吃完午饭后,我刚准备用妈妈的手机查找资料,就看到一条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弹出来,我以为自己看错了,可是视频里面还传来了袁爷爷灵车经过长沙市区时,人们整齐而又悲痛的哭喊声。“袁爷爷一路走好!”

这一声又一声的送别,响彻城市的上空,经久不息。灵车经过时,路旁的每一辆汽车都不约而同地鸣笛,鸣笛声悠远,盘桓在楼宇之间,给整条街道增添了一抹伤感。很多人一路狂奔在袁隆平爷爷的灵车后面,每个人都舍不得离开,每个人都希望这不是真的。我和妈妈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从此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之梦。袁爷爷辛苦了一辈子,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从最开始的亩产150公斤到现在亩产1500公斤,是他让中国人端牢饭碗,让人们不再饿肚子。

袁隆平爷爷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殡仪馆外面成了人海、花海,全国各地的人奔赴长沙,只为送袁爷爷最后一程,前来悼念袁爷爷的人里有小孩、学生、工人、农民……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司马迁也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袁隆平爷爷的死,重于泰山。

此刻,我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有能力为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尽一份力。同时我也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践行“光盘行动”。不让远赴天国的袁爷爷心寒。袁爷爷,您走好!

杂交水稻介绍:

杂交水稻(Hybrid rice)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与杂交水稻相对应的是常规水稻。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

2021年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专家们通过现场实打实测,亩产达到132677公斤。标志着我国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我深受感动,如果我在长沙,我也会去的,因为袁爷爷值得大家这么做。

袁隆平

袁爷爷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开发的先驱。他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中国科技界的元老级人物。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民众们对袁隆平的钦佩和热爱,以及对他崇高的敬意,都在缅怀他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袁隆平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袁爷爷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他的科研成果也被全世界所用,所以他的贡献是无限的。现在他走了,我们都忍不住哭了,全国人民悲痛欲绝。尤其是拉着他遗体的车辆驶出医院的时候,很多人都自觉地站在路的两边。和谐人都是自发来看袁老的,无数人泪流满面,一路喊着让袁老走好。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场景,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感动。

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点击。

袁隆平去世后,消息传遍了全世界,各国媒体对袁隆平去世的报道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袁隆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世界粮农组织也表示了哀悼之情。

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

我国水稻亩产量已达到1200公斤的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且我国其他大米的生产与袁隆平的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我国免费分享了这项技术,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获得了粮食自由。

微博基本上是关于袁爷爷的的热搜

微博最近两天热搜,其实超过50%的热搜都和袁爷爷有关,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没有人会在离开的时候得到这么高的热度。可见,袁隆平爷爷的离开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