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统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练字贴》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码:1234资源目录:统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练字贴最新统编版语文五
《统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练字贴》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资源目录:
统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练字贴
最新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识字表、写字表练字帖
最新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识字表、写字表练字帖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生字练字帖
2019年秋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生字练字帖
最新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写字表练字帖pdf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练字帖pdf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写字表生字字帖2pdf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写字表生字字帖1pdf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写字表生字字帖pdf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识字表生字字帖pdf
最新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写字表练字帖pdf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生字练字帖pdf
最新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识字表练字帖pdf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写字表练字帖pdf
练字要从娃娃抓起是有道理的,给大家推荐这三款字帖,循序渐进练好字
小学生凹槽练字帖
这款凹槽的练字帖,我第一次见的时候都惊呆了,到底是哪个大神发明的,为什么我小时候没有,给弟弟买了一套,练了几个月,进步简直太神速了,之前弟弟的字乱的我都看不懂,用这个凹槽字帖练字,能有效的辅助笔画的走向,从而规范字体汉字笔画学生用字帖
这一款和上面那款原理一样,也是通过凹槽设计控制笔画走向,但是要更适合低年级孩子使用,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是笔画顺序和简单的汉字,凹槽深,纸质好,还送很多练字专用笔芯,字迹时间长了会自动消失,使字帖能反复使用,非常的人性化庞中华钢笔字帖
这款字帖是使用了凹槽字帖后的进阶训练,纯描红字帖,没有凹槽,就是为了训练控笔能力,摆脱对凹槽的依赖,加强对字体的自主书写能力,从而达到肌肉记忆,久而久之,写字就会好看了。这款字帖质量非常过关,纸质清晰,钢笔也不易划破毛笔书法入门:
在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后,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贴子,一直写它,不要随意更换,否则没有效果的。
入门:1、行书入门 《集王羲之圣教序》 经典中的经典,行书入门必备。三年小成,则必不俗。最好有老师指导下练习效果更好点。
2、行楷书 用赵孟頫的行楷是最好不过的了。其《三门记》《妙严寺记》、《胆巴碑》都是非常好的行楷书字帖(版本都是上海书画出版的好)。你到卓越网上去买,送货上门的,还打折,呵呵。
3、《智永真书千字文》,这是楷书,但是写法却是行楷之法,楷书转行书的时候可以看看。如果没有写过楷书,也可以直接写这个,不过一般还是先写楷书。感觉上类行楷。
4、行书其它:苏轼、蔡襄、米芾都是宋代大家。文征明、董其昌等是明代的大家,都是好东西。另,唐寅有个《落花诗册》,也非常好,但是没有前面的那些大家成熟。
另,以上说的都是毛笔书法,如果是写硬笔,有两种办法:1、用古人的字帖,对着写,比如《集王圣教序》(最好是用浙江古籍出版的 或者文物出版社的,上海书画出的也不错)练习行书很好。2、练习现代人的,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写田英章的,或者是司马炎的等等,都行。
楼主,你应该问的是钢笔字帖吧!我给你推荐几个:
1、庞中华:中国硬币书法的开创者,是钢笔书法的集大成者,推荐他的《谈谈学写钢笔字》、《庞中华钢笔字帖》等
2、司马彦:秉承家学,很有书写功底。市面上有很多他出版描红临摹类字帖
3、田英章:也是继承家学,书写功底深厚,主要有《田英章系列书法字帖》《田英章作品精选》等
4、卢中南等书法大家的字帖都是很好的
以上这些硬币书法大家的楷书都是很值得学习的,楼主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买!
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一支价格适中、书写优秀的好钢笔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百度中搜索全球十大经典钢笔品牌(附钢笔的来历及简易挑选保养方法),里面有很齐全的钢笔和挑选方法,都是我个人整理的一些实用技巧。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
十大行书从这里面选字帖
NO1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NO2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 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 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NO3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NO4 天下第四行书——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王珣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迹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5行共47字,纵25厘米,横17厘米。此帖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为清乾隆帝“三希”之一。然《快雪时晴帖》为摹本,《中秋帖》为临本,唯此帖为王珣的真迹,是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法书珍品。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52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NO5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NO6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贴》
《蒙诏贴》又名《翰林帖》,白麻纸,7行,27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其文句如下:“公权蒙沼,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此墨本书于长庆元年(821),是柳公权四十四岁时作品。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变化。风格豪放雄逸,遒劲流丽,枯润秾,掩映相发。《蒙诏》—帖,具有顿挫郁勃,开阔跌宕的艺术特点。
世存《蒙诏帖》有两种,除故宫所藏墨迹外,另一种见于《兰亭续帖》等刻帖。二者文字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NO7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NO8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NO9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NO10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其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土母帖》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帖》最为出名。据记载上述 2帖和《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原合装在一起,名为《李西台六帖》,明代为项元汴所藏。清初时被拆散,后3帖的墨迹已佚。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题。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
小学生最有效的练字字帖是庞中华钢笔字帖。
庞中华钢笔字帖的特点:
1、《庞中华钢笔字帖》是庞中华经典著作之一。历代书家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总结了三种方法:一是摹帖,二是临帖,三是描红。
2、古人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近,摹书易忘。”只有临摹结合方能取长补短,形神兼备。
3、《庞中华钢笔字帖》正是将临摹、临、描三种方法有机结合的实用性范帖。使用时,首先在备好的薄纸上摹写;然后自备纸临习数遍;最后在红字上描红,以巩固临摹效果。这样每日一页,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自然会心手相应,练就一手可意的字体。
庞中华个人简介:
1、庞中华,重庆市人,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自一九八零年以来,有三百多种字帖和专著出版发行,其图书总印数累计达一亿三千万册。
2、自1980年以来,风靡中国的硬笔书法热潮,始终和庞中华的名字连在一起。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厚爱。在中国书法的艺术长廊里,为硬笔书法竖起了一座灿烂的里程碑。
3、为了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庞中华多次到海外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为汉字文化的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问题一:练习硬笔书法,使用谁的字贴比较好? 如果你想简单实用便捷来的话,推荐周雅云,不过这是很老的帖子很难找。
个人推荐比较好的有卢中南,田英章田蕴章,钱沛云等等。这些才是正路大家。庞中华跟这些人比属于末流水平。司马彦根本就不入流。卢中南是目前欧体字一流水平。被誉为津门(天津)欧体第一书法家的田蕴章曾经坦言卢中南字写的很好,甚至说卢中南在欧体下的功夫超过自己,卢中南的钢笔书法水平比庞中华高出很多。田蕴章在本人在大学教授硬笔书法时选用教丹就是卢中南的作品,等等。钱沛云则是上海人,硬笔书法段位评委,功力非凡。网上有他一些硬笔免费视频,功力精深。另外
临帖是一个很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建议先花相当时间读帖,等到心中有所悟方才下笔,效果会更好。祝你好运。临帖是一个很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建议先花相当时间读帖,等到心中有所悟方才下笔,效果会更好。祝你好运。
问题二:钢笔行书字帖谁的比较好看 《多功能2500常用汉字钢笔行书字帖》
《田英章钢笔行书字帖》
《司马彦钢笔行书字帖》《顾仲安钢笔行书字帖》
《钢笔行楷字帖》
任选一个吧!
问题三:谁的硬笔行书好 楼主您好――行家为您答疑解惑。请采纳优质回答,并予以好评!
使用其它帐号恶意刷分,将被永久封号!采纳答非所问回答,将被加密处罚。 ―
中国当代艺术水准最高的硬笔书法家:楷书:刘惠浦(魏晋书风)、谢非墨、赵彦良(魏碑)行书:骆恒光、王正良、任平(全是浙派)草书:马明隶书:崔学路篆书:樊中岳那字写得,真是令人爱不释手,自叹不如!也可能有后起之秀有所纰漏,但好像没什么太有影响力的。以上诸位,绝对个个是硬笔书法的顶级高手!卢中南(欧楷)、田英章、丁谦可称得上是硬笔书法艺术。庞中华、席殊、司马彦这三位虽然名气很大,但我觉得称为“硬笔书法教育家”或授予“硬笔书法普及奖”比较合适。
问题四:钢笔行书字帖谁的最好看
问题五:想练硬笔书法,谁能推荐几种好的初学者字帖? 练硬笔书法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 不要凑热闹,外行看热闹,内行亥门道。对流行书家的作品要谨慎,初学者缺乏鉴别力(包括曾经的流行书家,尽管他们可能风靡一时,如庞中华、司马彦等,这些人的作品看看就可以,不值得一学)的,就好比你学古筝不要跟着女子十二乐坊或者街头卖艺或者随便网上一个视频学。要学就要跟着大家学,当然,真正的大家不一定为世俗所熟知。
二、 最好跟书法史上的大师学,如王羲之、米芾、赵孟等,这些大师的作品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和广大书法人的检验的。当然,他们传世的都是毛笔字碑帖。
三、 如果对第二条感到不便,退而求其次,要向现当代继承了大师一二精髓,稍有来历有内涵的硬笔书家学习,硬笔楷书如田英章、卢中南,等,硬笔行书如谢非墨、骆恒光、吴玉生等。田英章、卢中南、骆恒光、任平都有字帖行世,
四、 当代硬笔楷书好的书家很多,硬笔行书好的著名书家太少,好的又不著名,这就是所谓高手在民间吧,如罗一农、曾伟子、李炯峰等。
五、 简评现当代硬笔书家。
庞中华:学魏碑出身,硬笔字习气太重,十分死板,速度又慢,不宜学。评分70
席殊:硬笔行书字学米芾,功夫欠火候。评分75
司马彦:楷书写的是印刷体,行书路子野,咸俗不可耐,丑不忍视,观之作呕三日。评分不及格,给个30分吧。
田英章:毛笔楷书师欧阳询,功力深厚,形成田氏欧体,只是写得过于拘谨,硬笔楷书也是田欧,还不错,行书尚可。毛笔楷书评分90,硬笔楷书85,硬笔行书78-80
吴玉生:硬笔行书较有内涵,但稍感平正,初学者学之无妨。硬笔行书评分85
谢非墨:著名书法家,书风成熟老辣,硬笔行书90-95
骆恒光:硬笔行书源出王米(王羲之、米芾),可观可学,硬笔行书评分:90
任平:硬笔行书灵动飘逸,但缺点是时有轻浮乏力之笔。硬笔行书评分85
王正良:与骆恒光、任平同属浙派,但功力不如二人,名不副实,硬笔行书评分70-80
罗一农:非著名硬笔书家,第四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得主,其获奖之作的品位很高,惜神龙见首不见尾,作品难得一见。评分:92
曾伟子:洞口籍书法家,中书协会员,楷、行、隶俱工,尤擅行书,行书功力深厚,硬笔书极佳而不为大众所知,网上仅有毛笔书。总体评分96,硬笔书评分98
李炯峰:隆回籍书法家,中书协会员,天分极高,品位极高,擅长行、草,硬笔亦佳,网上作品很多,包括硬笔,但不适合初学者,总体评分96,毛笔行、草评分98,硬笔书评分95
张秀:女书家,有大令(王献之)风,但硬笔楷书又死又硬,不足师法。硬笔楷书评分:70
丁永康:硬笔楷书一般60,硬笔行书不值一评50。
陈舟波:硬笔行书如鸡肋 70
贺东祥:湖南籍书法家,硬笔楷书佳,硬笔行书一般,毛笔书反而更好。硬笔楷书评分85,硬笔行书65,毛笔楷书90,毛笔行书85
骊一平:硬笔行书与骆恒光相似,评分86
陈立雄:硬笔行书源出米芾、王铎,潇洒有灵气,评分90
顾仲安:名实难副,不推荐。评分50
陆维中:难脱俗气。评分70
刘惠浦:(魏晋书风)楷书尚可,行书难看,硬笔楷书评分70-80,硬笔行书评分50
问题六:硬笔行书练谁的字帖好 练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的硬笔书法字帖,他的硬笔书法富有软笔书法的功力,倍受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问题七:帮我推荐谁的硬笔行书字帖 美有很多种美。荆宵鹏行楷。和吴玉生行楷是顶级的。行书就是李放鸣的霸气。邹慕白清秀工整,童真。张克江的行书整篇美很美。张克江,荆宵鹏有合作一起出六本系列字帖。田英章的楷行隶,在网上可以下载他的电脑字体来看。就是全新珐笔行书简。全新硬笔行书楷简。
问题八:谁的钢笔行书字帖比较好 庞中华的字过于保守,缺乏变化推荐历任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秘书长、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主讲人;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客座教授;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的――田英章老师
字庄重又不失活泼,变化丰富。
当然顾仲安,卢中南这些都很不错,关键还是挑你自己喜欢的,并且坚持练下去。
问题九:学习硬笔行书,谁的字帖好 书法入门还是从楷书学起为好,这是基础,从基础打好了,再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其他书体。
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也就是说,晋代的书法比较注重韵味,就像你说的王羲之,以韵味取胜。而唐代书法比较注重书法的法度,所以,初学书法者,大多是从从唐楷学起,具体可选择颜真卿(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他的代表字帖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你可以从这四个字帖中选择来学习
楷书打好基础以后,再学行书,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会有很多大的收获。行书除了“二王”,建议学学“苏黄米蔡”四家,也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都是宋代人,前面说过,“宋人尚意”,他们的书法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也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书法充满了意趣和文人内涵。这四家的字帖有很多,象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的《松风阁》等)
最后,还可以参学明代王铎的行书,他是从王羲之到米芾以来的发展,王羲之―米芾――王铎,这是很多学习行书的途径,因为他们一脉相承。
至于当代人的字帖,很匠气,离真正书法的还有很大距离。作为学生,只想把字写端正,可以学学,学书法的话,还是学古代经典,虽然古代字帖都是毛笔字,用笔不同,但结构笔法是一致的。
如果非要选的话,可以选吴玉生、顾仲安、田英章、王正良、谢继东等人的行书
其中,谢继东的行书运笔流利,以露锋为主,线条清劲有力,作者似乎偏爱流畅的力度美。王正良的书法点线内敛,典雅含蓄,秀润清朗,作者凭借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底,使观者领略到了硬笔线条的另一种风采。
问题十:买硬笔行书字帖谁的好 不要花钱买。在电脑上操作:点击下面的“点击下载”,下载后,复制、粘贴到C:\Windows\fonts文件夹,打字时,选择该字体即可。
基本上,初学者都是学的楷体,可以练一下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所谓颜筋柳骨,练习颜体可以让字更挺拔,也可以考虑一下魏碑,欧阳询的也可以拿来练习一下,关键是你得喜欢那种字体,选定了之后勤加练习,一定可以有所突破~~加油!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