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5月22日,袁老逝世,享年91岁,国士陨落,时代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先锋,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个拯救过时代的伟大英雄,全国上下为之哀悼,更是有人热泪盈眶,心痛于恩人的离世,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悼念袁老,英雄的墓碑前人山人海,充斥着不远万里前来悼念的人
5月22日,袁老逝世,享年91岁,国士陨落,时代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先锋,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个拯救过时代的伟大英雄,全国上下为之哀悼,更是有人热泪盈眶,心痛于恩人的离世,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悼念袁老,英雄的墓碑前人山人海,充斥着不远万里前来悼念的人。
就在5月23日晚上,有一位母亲带着坐在轮椅上的儿子前来悼念袁隆平老先生,男孩坐在轮椅上格外引人注目,并且怀里捧着鲜花,在袁老墓碑前庄严而肃穆地献给了袁爷爷。
“其实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很震撼,特别特别精神的一个老爷爷,就突然就这么走了,就很难受”,高二的彭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已经哽咽,看得出对偶像逝世的消息很是难过。
对于很多00后来说,或许压根都没见过袁老的面孔,但是他们从小就知道,有这样一个老人,他在全国上下饱受饥饿的苦难中,挺身而出,用毕生精力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这一项伟大的研究成果,救活了全国上下的人,人们从此脱离了温饱问题,再也不害怕饿肚子。甚至杂交水稻广泛遍布在全世界,解决了很多国家的温饱问题。这是拯救了全世界的英雄,因为他,以至于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得以有香喷喷的大米饭吃。
袁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他爱着的人民,我们素不相识,但他记挂着我们每一个人,直至病床前最后一秒,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培育的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我们何德何能去接受这样先锋的馈赠。
英雄誓于山河同在,但山河长存,英雄却未曾长寿。始终记得,有一个袁爷爷在耕耘杂交水稻,我们再也不害怕饿肚子了。爷爷,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每一粒粮食,感谢您!您一路走好!
穿梭在田间垄亩,凝视着子孙千秋,60年汗水灌出一片金色的沃土,91岁高龄缔造出一派绿色的希望,在精明的世界甘愿做一个“顽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献给人类的温饱;在贪闲的世间甘愿做一个永恒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前沿,袁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耕耘者,在科谷飘香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传奇。
这是国家给予袁爷爷的颂词,也是对其贡献的高度评价。尽管袁爷爷在去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杂交水稻就好像高高的城墙,把饥饿永远地阻挡在了外面。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丰收,并造福亚非拉地区缺粮少产的人民,给世界粮食问题带来了相当优异的解决方案。
现在,让我们带着最庄严的态度,跟随笔者一起回忆袁爷爷带给我们记忆最深刻的瞬间:
▪ 开拓发展的那一刻: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袁爷爷首先发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植物,因此他带领助手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野生雄性不育植物,首次在中国杂交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配对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诸多技术难题。
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水稻生产的国家。
▪ 继往开来的那一刻:袁爷爷的两个梦想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袁爷爷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目前,可以说袁老的两个梦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首先是禾下乘凉梦,2021年9月,身高18米以上的“巨稻6号”在长沙县禄口镇水稻园繁茂生长。这跟袁爷爷理想中的一样,它们是普通水稻的两倍高,根又大又深。
其次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已经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这些国家的年种植面积约为700万公顷,通常比当地品种高出20%以上。
▪ 不断创新的那一刻:适合盐碱地的“海水稻”培育成功从古至今,盐碱地一直被认为是不适宜耕作的,因为把种子播种在盐碱地上,种子是不会存活的。但是,在2016年,袁爷爷团队带着“海水稻”的研发课题正式入驻青岛,开始了相关研究。
经过不断地培育、改进与筛选,到2019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平均亩产5088公斤。该地碱的pH值接近9,盐度高于6/1000,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种上了水稻,试种结果大大超过了袁老提出的每亩盐碱地产量超过300公斤的目标,成功培育出了“海水稻”。
总结:袁爷爷一生的梦想,就是让我们远离饥饿,牢牢握住自己的饭碗,正如科技评奖委员会对袁老的评价:
袁爷爷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爷爷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是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被誉为“杂家水稻之父”,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才使得我们可以吃到饱满的大米。他的逝世引来市民自发的买花束追悼,也有血多莘莘学子纷纷发文悼念,其中就有一位高三学子写了一篇古文《谷殇》来送别袁爷爷,那文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开头交代了米香,一想到米就会想到袁爷爷,还记得当年袁爷爷还存在小学书本当中,没想到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她的送别仪式,我们应该感谢袁爷爷的教诲:粒粒皆辛苦。全文内容采用古文形式,说明了该学子的深厚文学功底,呜呼哀哉,道出了对袁爷爷离我们而去的感伤,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文中“六十余载风霜度日”诉尽了袁爷爷风雨无阻的造福精神,倾注一生的心血去做一件事情,且做事情亲力亲为,不辞劳苦,用自己的学识换来百姓果腹且安稳度日,也让祖国安定无乱。
“幝幝乎自从平素,着褴褛筚路”诠释了袁爷爷平时的节俭作风,身穿的是朴素,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研究杂交水稻之艰辛,且知识渊博,礼貌待人,对人和蔼可亲,其行为引得所有人民的尊敬。文中用古文形式深深的哀悼袁爷爷的离去,且若是没有他,我们几乎还处于食不果腹的阶段,哪有现在的丰衣足食,希望其能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病痛。
虽全文采用文言文形式,但也深深的秀了一波文学功底,以及对袁爷爷钦佩之情。
学生坐轮椅来送别自己的偶像袁爷爷,袁隆平在孩子们心中是一代伟人的形象。从小我们的教科书里就会给我们介绍很多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为人,但是他们很多都是存在历史中的人物,孩子们并不能够真正的对他们产生的感情和由衷的敬佩。袁隆平是真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的人,他亲切慈祥,有着对学术的专研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无私。真真正正符合了孩子们心中伟大的形象。袁隆平的很多报道也让孩子们对这一位伟人有更多的了解。正是因为越了解他,才越喜欢他。袁隆平爷爷让我们这一代免受饥饿的辛苦,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余力去学习,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去悼念他,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就是我们的恩人,是我们用一辈子都报答不了的恩人。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经常能够听到说有饿死人的现象的发生,那个时候的中国没有钱,没办法对所有人进行救助,粮食支出占到一个家庭所有支出的一半以上,这是非常不乐观的现象。袁隆平爷爷怀着救助全中国甚至是全社会的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爷爷的成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也推动了世界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可能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一代一代伟人的努力才造就了我们,我们要对先辈们怀着崇高的敬意,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贡献。要学习先辈们的精神,利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良好条件,去帮助更多的人,去为养育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去孝敬我们的父母,去成就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谢了.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