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77岁曾走遍上海超级稻农田,在你心目中袁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物?

老人 0 41

袁隆平77岁曾走遍上海超级稻农田,在你心目中袁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物?,第1张

袁隆平77岁曾走遍上海超级稻农田,在你心目中袁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物?
导读:袁隆平爷爷的去世,让我们大家都非常的痛心,这样一个一心只为民族着想,一心只为国家着想的为人就此陨落。袁隆平爷爷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个有才如此成就的人,一生都致力于稻田,只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稻子,能够保证全国人民都可以不用

袁隆平爷爷的去世,让我们大家都非常的痛心,这样一个一心只为民族着想,一心只为国家着想的为人就此陨落。袁隆平爷爷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个有才如此成就的人,一生都致力于稻田,只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稻子,能够保证全国人民都可以不用挨饿,这样一心为人民着想的人,我们永远都会铭记他的丰功伟绩。在袁隆平爷爷77岁的时候,曾经走遍了上海超级稻农田,去里面观察,去里面探究。在你的心中,袁隆平爷爷是一个怎样优秀的人?

在我的心里,袁隆平爷爷一直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稻田里面,一心只为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一心为了他人着想。并且,袁隆平爷爷家徒四壁,基本上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国家。整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也毫无怨言,只是为了能够研究出那个超级水稻,让大家都能吃上香香的大米。

其次,我还认为袁隆平爷爷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他的一生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研究超级水稻,他的一生干好了一件事,那也是研究水稻,袁隆平爷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不懈,不忘初心,一心只为了研究好水稻。每天都会去稻田,风吹日晒都不能阻断袁隆平爷爷的步伐。

不光如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袁隆平爷爷也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他有自己的小猫咪,并且取名叫袁花花。他对自己的老伴也是非常温柔的,每次吃东西,第一口总是想着自己的老伴,对自己的老伴不离不弃,两个人相濡以沫,袁隆平爷爷,这次你走了,您的老伴该怎么办啊,她会非常想您的。

这就是我心中的袁隆平,那么在你心中,袁隆平爷爷是什么样子呢?

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已经有两天了,在他离去之后,他的遗体被送到了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根据袁隆平院士的意愿,希望一切从简,在二十四日这一天,殡仪馆外面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的来送袁爷爷最后一程。曾经我们十里长街送别了周总理,如今我们依旧是十里长街送别袁爷爷,周总理跟袁爷爷一样都是时代的伟人,都是被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伟人。

袁隆平院士在解决和发展杂交水稻这件事情上是一个开创者,他对中国和人类的一个贡献远远的超过了所谓的粮食安全,他这一生都在努力,都在立志让中国人能够吃得饱饭。他对世界和人类的和平发展具有一个划时代的影响,所以毫不夸张的讲,目前在所有的中国科学家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袁老先生在中国人心目当中的一个地位。

其实原因也跟我们素未谋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悼念他?为什么会对,他有这么深的感情,其实我也说不上来,当我知道原因也去世的消息的时候,我愣住了。其实他是离我很远的一个人,我从来都没有见过他,我只是在新闻上面,在书本上面听说过他的事迹。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袁爷爷的话,可能都不会有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在我们的父亲,母亲,甚至是爷爷奶奶那一辈就已经被饿死了。

所以袁爷爷在我们心目当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有一位网友说过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叫做未见其面,深受其恩。这句话我觉得用来形容原野也跟我们之间的感情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袁爷爷,但是我们当中所有的人都曾经受过他的恩惠。

说起袁隆平,相信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他一生的成就无数,可谓真正的国士无双,正是有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几代人的终生奋斗,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救命”的大恩德,他把一生都放在了这个事业上,这位解决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科学家必然流芳百世,值得一生尊重和铭记。

袁隆平

1930年,袁隆平出生,十几岁时,仍处于日寇入侵下的中华大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在袁隆平年近而立之时,新中国又遭遇了建国后的最大粮荒——“三年自然灾害”,亲眼目睹饥荒危害的他深受触动,毅然决定抛下手头红薯、西红柿育种栽培的工作,投身到当时国际上尚处一片空白的杂交水稻研究。

此时的袁隆平,是中国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拥有一份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体面稳定的工作。为了让大家“有饭吃”,袁隆平放下一切,从头开始,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结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种。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推翻了此前在国际上被奉为经典的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1972年,杂交稻正式被列为中国科研重点项目,1973年,袁隆平团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超级人口大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度来说,粮食就是命,更多的粮食,就能救更多的命,袁隆平,就是那个救命的人。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大约得过20多个奖项,除了中国颁发的之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给他颁发的。袁隆平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袁老一生都遵照着父母对他名字的厚望,既过着平凡的生活,又从事着伟大的事业,一生奋斗在为科学为人类发展的奉献中。对事业的热爱,让一个人驰而不息,永远没有所谓的“暂停键”。

我们缅怀和纪念袁隆平,不仅仅是在纪念他个人,也是在感谢千千万万为中国的粮食事业作出贡献的人。袁隆平在生前也说,他的成就属于团队。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袁老的团队之外还有团队,所有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奉献出自己青春和事业的人,都是我们需要感谢的人。

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

在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所有这些科研人员的台前代表、精髓人物。他不仅属于他自己,也代表他的团队,更代表所有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的科研人员,更进一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即不怕困难、排除万难、追求真理、造福国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在缅怀袁老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意义所在。

众星发声悼念:一路走好

在袁隆平离世的消息公开后,娱乐圈也有不少艺人发声悼念,尹正发文:“爷爷,您功德无量,说什么都显得薄,连留您都不好意思留。”杨迪发文:“国士无双,袁爷爷一路走好”、“地动山摇,众同胞平安健康”。傅园慧发声:“谢谢袁爷爷让我们都能吃饱饭,爷爷走好”。

李佳航发文:“袁老千古,深痛悼念”。蒋勤勤发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依然不愿相信,感谢您来过,袁老,走好。香港知名影后惠英红说道:”袁老爷子,您的功德将永远流传在世,功德无量,我们永远记得您!您一路走好!

除了以上的明星之外,还有马克、钟楚曦、冉莹颖、贾玲、尹正、潘粤明等人都纷纷在网上发文悼念袁老的离开。除了明星们之外,这一天但凡是上网的人几乎都怀着一颗悲伤的心,面对着不愿意去面对的现状。相信袁老在看到这么多人的送别后,在天堂会感到欣慰吧!

袁隆平一直有个梦想,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袁隆平爷爷早前的采访中说道:现在不是长命百岁,现在要超百岁。实在令人惋惜。袁老这样的国家功臣才是最值得推崇的偶像。虽说已无法向他说声感谢,但他所留下那份不畏艰难,奋力向前,实干出真知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巨型水稻在种植的过程遇到了三个难关,育种难,产量低,选育难这三个难关,但是都被袁爷爷克服了。成功的把巨型稻培育成了经济作物。以下仔细阐述袁爷爷如何克服困难成功的。

1、育种难。因为气候的关系,南方的水稻普遍较小,但是南方,尤其海南一带水稻可以收获两季,所以袁爷爷就独辟蹊径,把大批的北方优质水稻带到了南方繁育,然后选育。但是因为气候的不同,北方水稻在南方大面积死亡,于是袁爷爷带领团队从气温,湿度,养料各个方面做出了调整,在袁爷爷的精心培养下,北方优质水稻活了下来。并完成一年产两季的目标,第一步育种在袁爷爷团队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为下一步选育做好了准备。

2、产量低。袁爷爷和团队通过一番努力,从优质北方水稻中筛选了一大批个头很大的水稻。但是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水稻确实个头很大,但是产量并不高。两番打击,一般人早就放弃了。但是袁爷爷并没有放弃,怀揣着禾下乘凉梦的美好理想,继续的努力着。

3、选育难。袁爷爷看到低产量的巨型水稻虽然很失落,但是没有放弃。于是做出了2次选育的决定。就是把产量低的巨型水稻通过繁殖再选育,筛选出产量高的巨型水稻。说实话,这个决定就有点赌一把的意思了。如果成功了,选育出合适的巨型水稻那就真的成功,如果失败了,那这两个周期的科学研究就基本上浪费了。但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第二轮选育,终于筛选出了高产型的巨型水稻。通过耐心的培育,终于可以面向市场了。

巨型水稻的培育可谓是一波三折,通过克服育种难选育难的困难,终于培育出了巨型高产水稻,实现了禾下乘凉梦。

专属于袁老的花式致敬!网友: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令人泪目!

自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老师去世后,世界各地人士在用自己的方式花样向袁老致敬!

某短视频平台网友改编周杰伦的《稻香》,更名为《稻因你而香》:“

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熟知您的事迹

高中课堂上老师曾向你无数次致意

是你让人们不再挨饿 金黄把苍白埋没

你说你最大的梦想是人们远离饥饿

你让中国的水稻 在世界都闪闪发光

吃饱才有站起来的力气

这稻因你而香

当不舍的呼唤同时来自祖国四面八方

如果天堂有模样 那一定满是稻花香”

据了解,该名网友说自己就是做音乐的,看到消息后就想用自己的方式追思,袁院士一辈子研究水稻,自己就用稻香唱出对袁隆平爷爷的思念!

浏阳一家烟花公司,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专门设计了稻穗状日景烟花。一束稻穗状的烟花绽放在空中,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束稻穗,千里援思,为缅怀袁爷爷设计的”。

昨天央视网在微博名后多加了一个小稻穗,并称:“这是种子的力量,是对袁老诚挚的送别。再说声再见,袁爷爷!”

今天,高德将中国地图填满稻穗,并标注:“记得好好吃饭”,完美诠释了“神州大地,满是稻香”,网友们看到后纷纷评论:“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给高德地图的神仙程序员哥哥点赞,一句记得好好吃饭令人泪目”

我家世代农耕,对农民、对农民式的科学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二十年前我就听说不少有关袁院士的各种传闻。袁院士就是一位农民、一位有农业技术的农民、一位能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农民。他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是让全世界都感到骄傲、自豪的农民。

然而这位农民又是一位大科学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科学家。他有着农民的勤劳、又有着科学家的智慧,还有中国读书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让他成农业上的泰斗。

他有两个梦想:一个就是禾下乘凉,让水稻产量提高起来,他希望有一天水稻能长成玉米杆子那样粗大。另一个梦想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不再饿肚子,能吃饱饭。

然而就在这梦想实施的路上,离梦想成功越来越近的时候您却驾鹤西去了,您的离去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而且也是全世界的损失。全中国人民都为了您感到骄傲,您那还没有实现的梦想我们后人一定会帮您实现的。这时我看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正在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小女孩又说了一句:“袁爷爷一路走好!”

最近都被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给刷屏了,说实话上午的时候看到这则消息出来感觉不可思议,内心就觉得已经见怪不怪了,估计是有人在造谣。也有人出来辟谣说只是身体不适在医院住着并没有逝世,但是到了中午的时候,就看到各个新闻都是报道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本以为是假的,但是当打开一看却是真的,那一瞬间真的是惊呆了。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健硕的小伙子,在水稻田里面忙碌着。

一:非常的不可思议。

为什么会感到不可思议呢,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面,袁隆平院士的年纪虽然说已经是高龄了,但是身体却很好,还和钟南山院士一起同台过,两个人看起来都非常的有精神,钟南山院士还说给袁隆平院士检查了一下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但是这还没几个月,就听到逝世的消息,真的是感到非常的吃惊。

二:内心很难过。

相信很多的人看到这样的消息都会很难受的,中午本来都是大家开开心心吃饭的时候,但是此时此刻手里面的饭都不香了,也吃不下去了。要不是伟大的袁隆平院士发现了杂交水稻,又怎么能够解决中国十四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呢,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我们才能够生存下去,碗里面的一粒粒米都是他辛勤工作的汗水换来的。当看到大家前去送袁隆平院士的时候,大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真的是忍不住了。

三:很遗憾。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他是真真切切为人民服务的,即使是在自己高龄的时候依旧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梦想。这样伟大的人应该长命百岁的,失去了他是我们人类的一大损失,他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民以食为天,而袁隆平就是那个为我们创造食的人,因为他我们不再饿肚子,因为他知道饥荒年代的难过,所以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

《功勋》中《袁隆平的梦》作为压轴篇章,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袁爷爷的一生,虽然他在成功之前失败了三千多次,是他的坚持不懈成就了全国人民的温饱。

一、不管何时何地,袁爷爷永远精神饱满,对粮食生产充满信心。

虽然袁爷爷在成功之前做了无数次实验,甚至失败了三千多次,但是我们在功勋中看到的袁爷爷永远是满怀信心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每个人都为了温饱问题苦不堪言,然而在农交会上,袁爷爷就是满怀信心的讲述着自己的成功,他相信我们祖国的粮食会有更好的发展,是他的自信鼓励了自己,也鼓励了那个年代的百姓。

二、是袁爷爷的敢做敢承担的精神鼓励了身边人。

袁爷爷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也让我们现在不愁吃喝,不怕温饱。但是在袁爷爷刚研究杂交水稻的时候,很多农民都不看好,认为袁爷爷应该研究水稻。但是袁爷爷从来没有犹豫过,他非常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表示有任何问题他来承担,正是他敢做敢承担的精神让大家放开胆子干。

三、袁爷爷研究水稻的热情从来不曾削减。

在这个穷苦的年代,研究事业并没有那么容易实施,国家也没有经费,袁爷爷想要栽种稻谷连个盆都买不起。当袁爷爷问自己的妻子,生活的开支是否还有剩余买盆的时候,妻子很是为难。但是看到袁爷爷对研究稻谷的热情,妻子的情绪迅速就没有了。袁爷爷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农田,他对研究事业的热情从不削减。

总结

《功勋》让我们看到了袁爷爷这短暂的一生,是他的坚持、自信和热情让我们看到了粮食的希望。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非常不容易,他用了一生时间将杂交水稻这项技术研究到了极致,而三亚是承载着袁隆平爷爷梦想的基地,在这里袁隆平爷爷实现了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的梦想。袁隆平爷爷生前在三亚的足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一、袁隆平和海南岛南红农场的不解之缘。

1968年袁隆平坚定自己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推测,他和助手一起天南海北地寻找雄性不育野生稻,最后终于在海南南红农场将它发现,自此袁隆平在海南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这株特殊的稻穗自此也为三系杂交水稻技术和水稻雄性不育的选育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

二、袁隆平乐当三亚旅游促销员。

在2003年,袁隆平先生被海南政府聘请为政府的第一位高级科技顾问,袁隆平先生在聘请仪式上发言三亚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是他的福地,同时也是生活美好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他佩戴花环穿着海南岛服做起了促销员,可见对于三亚袁隆平心里非常爱它。

三、袁隆平团队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试验基地移师三亚海棠湾。

2014年袁隆平代表国家水稻研究中心和三亚当地一家农业公司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这是意味着国家杂交水稻的试验基地将移师至三亚海棠湾落根田洋。袁隆平爷爷当时还表示他要把这个新的示范基地打造成种业交易中心,将杂交水稻推出国门惠及世界。

以上就是袁隆平爷爷在三亚的足迹,自从三亚实验基地建成之后,袁隆平爷爷每年的工作几乎都在三亚,他每年都会带着团队前往三亚认真研究,为水稻的增产做技术资料。如今袁爷爷还有禾下乘凉梦的遗愿没有完成,相信他的后辈们一定会继续他的遗愿帮他完成这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