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腊月里,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送灶王爷了。相传,灶王爷为天上仙界的神仙,主管着人间的烟火与柴米油盐。因此,每年腊月人们送灶王爷时,可谓是毕恭毕敬,生怕怠慢了灶王爷,同时亦希望灶王爷能上书天界神仙,来年给自家的炉灶增添柴米油盐以及食禄口福。
怎么送走灶王爷
怎么送走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在小年这天,民间会有很多的风俗,比如扫尘、祭灶。但是在北方祭灶是为“节省开支”,可以随便把灶王爷给拜了。那2022怎么送走灶王爷?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怎么送走灶王爷 篇1如何送灶神: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各地民间辞灶习俗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还有纸钱或元宝等,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与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忌讳的人会烧个纸糊的马给灶王爷,用马当其坐骑,期望其快去快回,报喜不报恶。烧时还要默念“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别忘记除夕夜还要接灶神回来,而接灶神,打开门,贴上新的神像便可了。
送接灶神仪式是我国传统的风俗文化,这些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值得我们推崇和发扬。
怎么送走灶王爷 篇2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宁波送灶神习俗如下:
1吃“祭灶果”
老宁波祭灶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叫“祭灶果”。此物老少咸宜,人缘广泛,宁波老话有:“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摆当中”、“祭灶果,吃了乖乖过”,“乖乖过,明朝拔侬吃祭灶果”。
2祭灶仪式
甬上旧俗,送灶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午夜前举行,由家中男主人主祭,宁波乡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实际上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男女共同参与。送灶仪式过后,小孩子们就开始分食灶饼、灶糖、麻球了。
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3糊灶马
宁波老话讲“过年掸尘贴纸马,送灶祭祖拜天地”。天路遥远,灶王爷上天去做年终汇报的坐骑叫“灶马”,由家里手巧的人来完成,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看大人扎灶马。
4送灶团、接灶丸
以竹篾扎成纸桥、纸马在门前焚烧,谓之“送灶”。为能粘住灶神之口,不言一家过失,明州城乡各家于廿三夜以糯米、豆沙馅做成金团,俗称“送灶团”,或“糖年糕”等粘牙甜食,供祀灶神,或以糖粘灶门。宁波古风,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亦有以糯米粉捏成酒缸、鸡窠等形,以祀灶神。
5《祭灶歌》歌谣
宁波民间流行的《祭灶歌》歌谣:“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怎么送走灶王爷 篇3灶王爷的生日
根据道教典籍《玉匣记》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八月初三。一些地区尤其是北方都在这天举行祭祀,还要奉诵一部俗称《灶王经》的经典。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此风明清最盛,清顾禄《清嘉录》中说“(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可见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的日子。听老人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汇报,决定这一家新一年的吉凶祸福。所以要好好送送他老人家。好让他老人家高高兴兴给说好话。
灶王爷的来历传说
关于灶王爷由来的传说,现代民间流传的依然非常丰富多彩。东部,从苏北、山东半岛到华北、东北各地,西部,以四川盆地为中心,流传着一个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我们有理由把这一传说看作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张郎形”。大意说:有一个张郎,不好好种地,出门去做生意,一去之后音信杳然。家里的生活重担,落到了他的妻子丁香身上。丁香拼命地干活养家,并殡葬了先后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翁的张郎回家来,休了丁香,娶了海棠。老牛(或老马)拉着车,毫无目的地把丁香拉到山中一间茅屋前,停下脚步不再向前走了。这地方就是丁香的归宿。这家里老婆婆和靠砍柴为生的`青年相依为命,收留了她,她与青年成婚。后来他们成了富家。过了多年,突然有一个讨饭的来到门下讨吃,丁香发现他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前夫张郎。张郎从前妻递给他的面条里吃出了他们结婚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知道这个女人便是被他休掉的妻子,于是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塘里去给憋死了。张郎死后,大庙不留,小庙不收,魂魄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恰遇张郎,由于他们同姓,便封了他个灶王官的名号。人们看不起他,每到腊月二十三,煮一锅烂面条给他上供,羞辱他,却又害怕他在玉皇面前搬弄是非,也不敢怠慢他。大致围绕着这一型式,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人物也有血有肉。
另一种流传颇广的传说大致可定名为“打灶王型”。在形式上,这一类型的传说取意于民间过年时老百姓在灶头所贴的灶王神画像的意象。大意是:皇上派到民间的州官是个好吃之徒,令老百姓不堪重负。有一个叫张大巴掌的乡民,主动请州官来家吃宴席。张大巴掌一巴掌把州官打成肉饼,贴在了墙上。据说,由于这个州官生前是皇上的厨子,所以皇上就封他为“灶王”。
第三类较为著名的传说,是讲述灶王职责的,因此我把它叫做“送灶型”。大意说:灶王原本是天庭里的一名役员,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视老百姓的。他的行动很是诡秘,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溜进家里,所以人们对他提心吊胆。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他的毛病是爱白人是非,所以人们在他临行前,总是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巴,以妨他旧病复发,说人间的坏话,给人们带来厄运。围绕着这个基本的情节,还派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枝叶纵横,色彩斑斓。灶王爷的传说这个充分世俗化了的神只传说,反映了中国普通老百姓世界观中存在的矛盾:既有对这位与他们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灶神的不敬甚至奚落,却又毕竟无法从束缚自己的神灵观念的幻影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剔除灶王传说中的迷信成分,灶与灶神作为中国人观念中家庭的象征,在文化学上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小年的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大扫除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糖瓜、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贴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的时间是每年黄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与二十四日的交接期,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鞭炮声震响,古代俗称“过小年”或“小年下”。早在我国宋代就有记载将每年的黄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叫做“交年”。
祭灶流程
准备:
①贡桌或供台
②黄纸或红纸
③灶神牌位和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横批 一家之主)或灶神贴画
④祈福三支香(祈福自己及家人福禄寿齐备)
⑤清香三支香(戒定真香,祈愿身口意清净)
⑥蜡烛(酥油灯)一对,茶或水单数,糖果或素点心单数。
⑦灶神疏文一封。
注意事项:
①祭祀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
②迎接灶神时间:北方正月初四,南方正月初五。
③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若是家里环境不允许,可将灶神画或者灶神牌位用红布封好放于厨房橱柜中,干净位置,平常不要碰到,或者用胶带粘贴于橱柜内上方)
正式祭灶流程
①清扫现场卫生,个人洗浴,正衣冠,找一个贡桌或祭台,上面铺设黄布(厨房橱柜上放一块纸板或者隔板也可)。
③贴灶神画(可购买或自己绘制)或简单地贴牌位对联也可。
④供奉放香炉、神烛(酥油灯)、疏文等于神位前。
(无神位可在厨房灶或水槽旁边设置或者房间的西边布置,也可直接灶前设案)。
⑤供奉糖果、素点心及当地特色点心 总数量3/5/7都可以,于灶神位前点燃一对神烛(酥油灯)。
⑥燃香三支,两次上香,第一次上香 祈愿家人福禄寿圆满;第二次上香,祈愿自己持戒,断恶修善,圆满,精进。
⑦(三称恭请灶君司命)作揖行礼,奉茶或清水 ,作揖行礼,奉还债金或纸钱 作揖行礼。
⑧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⑨化疏,火盆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后焚化灶神牌位或灶神画,最后化还债金或纸钱,酬谢。
⑩待香火完后,三鞠躬后则礼成,撤案。
过小年送灶爷,就是要送走灶王爷。灶王爷在人间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整年的工作总结了。
北方地区的年味往往是过了腊月二十三才渐渐浓起来。腊月二十三,又叫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送灶王爷回宫。在各地道观和一些保留着传统信仰的农村地区,灶王爷身边的对联上都会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说的正是这一天要做的任务——送灶。
顾名思义,“送灶”就是要送走灶王爷。灶王爷在人间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整年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禀告,对其进行综合对比,然后拟定这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祸福的运程。所以灶王爷回宫所言之事对一家人来说有着重大的厉害关系。人们都希望这位当家之主能在天上多多为自己和家人美言几句,因此民间也就流传着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祭灶糖来供奉灶神。因为这种糖瓜非常有粘性,百姓们希望能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回宫禀告时只能说出好听的话,坏事则一概不提,以此换来下一年的好运程。你们老家有没有吃祭灶糖的这种习俗。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祭灶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里提到的“祭灶糖”就是“糖瓜”,各地名称不同而已。在我们这称之为祭灶糖
在神仙体系中,灶王爷的职位并不高,其全称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主要职务是负责一家灶台上的事情。中国人向来以“民以食为天”,先解决了吃的事情,即先祭拜了灶王爷,然后才会去拜求其他神仙赐福消灾,所以灶王爷是道教神祗在民间信仰中得到最广泛传播的一位神仙。在很多地区的版画中,在灶王爷身边有时候也会出现“灶王奶奶”的形象,这大概是民间自发以人间夫妇为参照对象而创造并传播所形成的,大抵与土地公、土地奶奶的夫妻神祗的形象相一致。同时,版画下面会印刷着当年的黄历,一年十二个月各个月份的大小月、二十四节气、是否有闰月等等和百姓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会在灶王爷的版画上体现出来。灶王爷掌握的这些职权都是和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容,所以才有了“一家之主”的称号。
以下则提供大型供奉灶王爷的方法。
首先提到的即是所需的供品:香(九柱),烟(一盒),菜(九碗,冷热荤素均可,九种菜或一锅菜分九碗均可),馒头(九个),筷子(九双),黄表(三十份),元宝(三十锭),三寸宽红布(一块,按头帘拉下,上用红笔写字),铁盆(一个)。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摆放供品。
九碗菜,菜上放九个馒头。馒头上用赤色或朱砂点红点,红点上插红旗,注意红旗的形状。筷子大头朝神仙,小头朝自己,依次摆在碗旁边。
第二:敬烟和敬香。
烟和香均用灶火点燃。燃尽时续烟不续香,香灭则供奉完毕,敬香过程中嘴里念吉利话或者祷告。
第三:烧供物。
按敬烟次数烧供物,每次三支烟,通常一柱香内敬四次烟,但也看香的长短而定。
第一次,观烟。注意观察是否吸烟蒂。同时烧红布。
第二次,烧红旗。
第三次,烧黄表和元宝(烟蒂吸到一半时即可烧,不吸烟蒂不用烧)
注意:是否吸烟蒂是关键,寓意着灶神是否请来;供奉完毕,供品必须家人吃掉;茶和酒水洒向窗外敬土地;香不尽请一直续烟。
厨房拜灶神怎么拜
厨房拜灶神怎么拜,拜灶神是我们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习俗,灶神爷是厨房的太上老君,也就是厨房的神仙,有一些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拜一次,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厨房拜灶神怎么拜的。
厨房拜灶神怎么拜1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灶君必须在腊月二十四日赶赴天庭,到玉皇大帝面前报到,同时汇报人间的善恶。于是,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为灶君送行。为了不让灶君说出自己的恶行。便供奉灶王以“糖瓜”“南糖”。这是一种用麦芽做成的糖,化后很粘。人们希望用这种甜蜜的封条粘住灶君的嘴,使他免开尊口。糊涂的人忘记了,坏话虽然不能出口;好话却也不能吐露。
祭灶的时间
祭灶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
迎接灶神时间:正月初四或水上人家初五;
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
厨房拜灶神怎么拜2灶神摆放位置与禁忌
炉灶是灶神的栖身之所,供奉灶神的位置当然最好是在炉灶之上。如果炉灶上方没有用来供奉的位置,则可将灶神供奉在厨房的南面。灶神五行属火,正适合于属火的南方供奉。但贴灶王象有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贴得太高,一般贴不要超过1米的位置。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为了好看,把象贴得很高,这是错误的。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
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坐东面西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
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
如何请灶神
先请灶神安灶开伙。祭灶所需:线香三炷、神烛一双。清茶三盅、美酒三盏。疏文、贡品、金银纸钱。
祭灶流程:
1、罗列香炉、神烛、疏文、贡品等于神位前。(无神位可在厨房东向或北向设临时神案,实在环境所限,直接灶前设案亦可)
2、于灶神位前点燃神烛。
3、点燃线香三炷,以左手上香。道教称左手为善手,右手为恶手,礼拜神明皆以左手上香。以右中左的顺序依次上香。香要插直,火头要平。三炷间距不过寸。俗谓“过寸神不信”
4、礼请灶君高登宝座,享受祭供。(可三称圣号或三诵宝诰)道教礼拜神明皆是以抱拳拱手(左抱右)礼请,作揖行礼。
5、茶献。
6、酒献。
7、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8、化疏。香炉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文首。
9、化奉金银纸钱、酬谢。
10、待香火完满,作揖礼拜后则礼成撤案
我国各地区对此风俗的时间不一,如山东地区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在每年的正月初七请灶王爷。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祭灶的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事情。在当时的文化中,灶君就已经成为了民间所信奉的一位神仙;春秋时期孔子也在代表作《论语》中记载到,“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秦朝统一之后,祭灶也成为了“五祀”之一。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