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为什么孩子上学总是迟到。改变孩子迟到的问题,首先父母心理上要重视,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帮助他养成好的习惯一般来说,孩子早上磨蹭迟到,有几种不同的心理需要: 一:求陪伴。 二:求关注。对于这种求关注的孩子,我们不要总是在他做得
为什么孩子上学总是迟到。
改变孩子迟到的问题,首先父母心理上要重视,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帮助他养成好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早上磨蹭迟到,有几种不同的心理需要:
一:求陪伴。
二:求关注。对于这种求关注的孩子,我们不要总是在他做得不好的时候关注他,批评他,而是要在平时,尤其是他做得好的时候关注他肯定他,这样他才能越做越好,而不需要用一些偏差行为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三:孩子在被动反抗。如果孩子平时被打压得很厉害,经常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可以,孩子心里积压了很多对父母的情绪,那么他就有可能通过迟到来报复父母。
四:孩子遇到了挫折。他可能有点害怕不敢去面对。
爱才能让一个人真正改变,批判只会让行为一直持续。如果我们只是想要对方改变,而不是去自我改变的话,家里的矛盾是不会停止的。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爱孩子,就要委屈自己,而是在爱的基础上,看见并满足双方的需求。
第41课作业:
1、练习使用第三法,特别注意表达和聆听的转换。复盘一下你运用的过程
儿子两岁半,每次坐电动车都要坐后面,我担心孩子太小万一抓不住就掉下去了,每次都会为这件事有点冲突。
妈妈,我想做后面,我长大了可以坐后面了,我不打瞌睡。
哦,你想坐后面呀。
嗯,是的,我想像哥哥一样做后面。
哦,可是妈妈担心你坐后面不安全呀,路上车很多,万一没抓住怎么办呢?
妈妈,我会抓住的,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坐后面了。
好,那你就坐后面,但是到了小区门口就得换回来,路上不行太多车太不安全。
好的,我到门口就下来。
后来每次到了小区门口都会自己主动换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学习这么久,最大的变化就是小儿子什么都会表达出来,几乎不太用我去猜测,我只用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就可以,情绪也很快能平稳,最关键的是很多他都养成一定的习惯。
2、在运用PET的过程中,你能区分什么时候聆听、表达,什么时候该给建议吗?说一个你运用的例子吧!
儿子今天早上起来还好好的,刷牙的时候大哭,不肯交流,不让我们靠近,拒绝我和爸爸的帮助,当时根本无法倾听。
我,:是不是怕爸爸提前走了不等你。
儿子:也不回答,自己一直在生闷气。成功的把我带入到了问题区,后来我把自己情绪先打包好,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让爸爸等等他一起下楼,结果两分钟后和爸爸一起下楼了,没有任何情绪。
后来我问他,早上哭就是害怕爸爸不等你吗?他回答不是:是我说让爸爸先走,所以他着急生气。哦,你担心我让爸爸走了不等你呀。嗯。可是你在刷牙的时候那样哭,让爸爸和妈妈很担心,我们一直不知道你为什么原因哭,以后可以慢慢的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影响到你吗。嗯,可以。最后愉快的去上学了。
其实我觉得这种经历应该是那些比较粗心的家长才会有的。毕竟孩子作为家里的一个小成员,大人还是非常关注他们的一个去向的。所以小孩子上下学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陪同接送。但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一部分家长非常粗心,送小孩去上学,但是小孩子还没上车,他自己就离开了。
从信阳这位姥爷的一系列操作下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他还是比较粗心的。当时情况也是非常的搞笑,早上老人准备带自己家的小孩去学校。但是他自己坐上车以后,并没有看后座是不是有小孩,就独自把车开走了。小孩子当时显得也是非常的懵,所以跟在后面跑。刚开始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上车,还是在其他人的提醒一下才发现自己的小孩子跟在后面跑。于是停下来,接上了孩子,最终成功的抵达了学校。
从这件事情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老人家还是比较粗心大意的。因为他的目的就是送自己的小孩子去上学,但是他把车开走之后,也没有确认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车上。幸好最后在他人的提醒下,这位老大爷发现了小孩子不在车上,并且最终找到了小孩,将他送到了学校。其实这件事也是给广大朋友提个醒,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具体动向,千万不要没接上孩子自己就离开。尤其是那些比较小的小朋友,因为小孩子在马路上其实还是比较危险的,他们安全意识并不是特别的强,所以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多加的注意。
所以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可能部分粗心的家长身上才会发生送小孩上学忘带孩子这样的事情。但无论怎样,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一点。
五年级的孩子早上不能老,一定是生活习惯没有养成。 您可能晚上睡眠不足,或者您可能会拖延作业。 然后我睡得很晚,早上自然起不来。 一个起床就磨蹭的孩子,说明他没有上学迟到的概念。 他甚至每天都给老师指点,可能没有给他比较重的惩罚,所以家长对这方面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那么,小孩都五年级了,早上老起不来,起来也磨磨蹭蹭天天迟到,怎么办好呢?
首先,与孩子一起制定起居作息时间表,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小学一年级时,他在数学课上学习了钟表识字和时间计算。 既然你已经学会了相关的知识,为什么不把它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呢? 虽然您的孩子现在上五年级,但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还为时不晚。 然后开始为您的家庭生活制定时间表并迈出第一步。 这个时间表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分为上午、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 在每个时期,日常任务被安排并放置在特定的相应时间段中。
其次,要让孩子知道,一切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后面的事情就没有时间了。比如早上,必须要做的事情,闹钟响,上厕所,洗漱,铺床,吃早餐,离家上学。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的顺序,每晚睡前和孩子沟通这些事情,让孩子巩固每件事情完成所需的时间段和时间。 通过看时钟鼓励您的孩子这样做。 否则,一件事耽搁了,下一件事就不行了,错过早餐时间,早上就会饿死。 如果你不能在床上起床,对不起,那你也不能在床上起床。 我们上班的时候,你不能吃早餐,也没有人送你去学校。 这取决于你做什么。
最后,让孩子体验磨合的后果,让后果惩罚孩子。如果家长安排好作息时间,和孩子沟通好自己的事情怎么办,孩子也知道,一切都要自己管,而不是靠父母督促,那么下一步就是 让孩子体验拖延的后果。 如果不能吃早餐,让孩子早上饿着肚子,他自然会记住教训。 再比如,如果孩子因为迟到而被老师批评,他也会记住这节课。 之后与孩子沟通,进行深入指导。 问孩子是顺从时间做事好,还是被动挨饿受批评好。 孩子自然会选择主动做事,家长可以再次鼓励孩子。
太马大哈了!#爷爷首次送孙女上学送错地被娃吐槽# 9月5日,杭州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竟然被爷爷送错了幼儿园,小女孩找不到老师和自己班,也是让大家直呼这个爷爷太马大哈了。
原来,9月5日早晨,估计是小女孩的爷爷开着车送孙女上学,把孩子放在一家幼儿园门口就开车走了。结果小女孩进幼儿园一看,找不到自己老师,也找不到自己班,只能在大厅玩。
而这家幼儿园老师发现问题不对,马上报警,在打小女孩妈妈电话没打通之后。小女孩嘟嘟嘴,开始吐槽:“妈妈每天早上都在睡觉,晚上也不睡觉的。”大家都乐了。再问谁送你来学校的?小女孩讲,“是爷爷开车送我来的。他第一次送我,把我放下就走了。”
后来幼儿园老师通过群询问。很快,几分钟之后,马路对面距离200米的幼儿园老师就表示是她们幼儿园的孩子,警官一看立刻带着小女孩就赶了过去,老师一看到孩子就表示放心了,本来发现一个孩子没来正着急呢。
从这事来看,爷爷太马大哈了,幼儿园名字都没看清,也没有核对清楚,只看着是幼儿园,可能就把孩子放下走了,而且打孩子妈妈电话也打不通。这多亏是幼儿园老师和警官负责,把孩子安全送到了自己的幼儿园,这家人真的是应该好好地感谢一下幼儿园老师和警官了。而且今后爷爷再容孩子,也绝对不能这样的马大哈了。
孩子上学赖床总是迟到怎么办?做好哪几点,让孩子知道时间不等人?1、面对自己的不够,以己身做为危害
孩子一直懒床念书早晚,具体所遭受影响非常大要素还在于家庭氛围,例如父母己身不正确没被高度重视而传达到孩子的身上,假如父母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从没早到反而是早晚,那样给孩子传送能量便是早晚可以不等候,以致于孩子做任何事都是带着早晚的念头去立即得理不饶人。
所以在孩子念书懒床一直迟到背后,父母一定要立即认可身上的不够,以己身更改做为危害去引导孩子搞好按时不迟到,尤其是孩子刚刚上幼儿园时,一定要保证宁愿早到多等数分钟也别图不排队的方便,孩子的发展包含文化教育全是受父母危害之深入,仅有父母搞好不迟到的榜样孩子才会有模学样。
2、让孩子亲自测试时长,以真正感受鸣人自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汲取父母背上的榜样,有许多孩子即使是父母保证了不迟到孩子我也摆脱不上早晚,尤其是冬天寒冷的天气懒床环节基本没有孩子说醒来就能麻溜儿地整理结束,这时候我们和孩子说再多有关迟到、关于时间的道理,孩子都是不能听得进、更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不正确,这时让孩子亲自测试时长、体会时长,以真实时光流逝做为鸣人会比道理更是让孩子接受。
怎么让孩子体会时光流逝。大家能让孩子亲身养一些绿色植物,或是迟到再吃不上幼儿园早餐做为案例去引导孩子体会时长,吃不到早餐仅仅人体机能的需要、加上父母也不会让孩子饿着肚子念书,因此给孩子所产生的时间观危害不是很明显,假如我们给孩子提前准备一株植物让她们一个人去培养,在精心呵护、尤其是绿色植物少水变枯起来时,也能让孩子把握住珍惜每一天这个道理。
3、让孩子观念迟到,从小就开始玄策按时迟到的孩子,有的是孩子的时间观浅陋、有的是孩子意识不到自身早晚,许多孩子在上幼稚园时都会有一天没一天,想去就去、不愿去时请个假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上幼稚园也就没有迟到的思想,虽然幼儿园里上学时间比中小学更弹力,可是良好习惯一定是从小就开始养成的好习惯,做为父母一定要孩子从小就开始玄策按时。
我想 楼主现在应该考虑的是,你是否想工作,喜欢工作
如果因为送孩子上学,上班总迟到就辞职了,那么不管你换到哪家公司 都会出现经常迟到的情况
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见到员工存在这样的情况
既然是公司,那么就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再的违反,肯定是不行了,对其他的员工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但 如果你愿意做全职太太,那么也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如果不喜欢在家呆着,想工作,那么就要选择解决目前的问题,一个是可以请保姆,一个是让公公婆婆送孩子,或者让你自己的父母去送孩子上学
总之,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因为它一直存在着。
下个月初,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出生的孩子即将正式入园,后台有不少朋友们在询问早接孩子放学好,还是晚接孩子放学好。根据喆同学上缓适班四个多月以来的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接送经验。
什么时候送孩子上缓适班更合适?
喆同学属于精力旺盛、超级好动的孩子,出门就是小旋风。担心他以后上幼儿园规则意识不强,我先给他报了个英语班,一则磨磨耳朵,二是提高和老师、小朋友之间的配合度。
英语班全英文教学,一周两次课,一次一个半小时,1个外教、1 个主教、2个助教,10个孩子,年龄都在两三岁。
头几节课家长可以陪同,最迟第八节课开始孩子独立上课。我仔细观察过,即使看起来外向独立的孩子,头一次离开爸爸妈妈也会哭。倔强的喆同学,第一次更是哭了二十几分钟,助教抱着他哄也不管用。中间我心软,进教室哄了几分钟,结果等我再出来,他哭得更凶了——知道声嘶力竭管用,孩子会频繁使用,所以我之后没有再进教室。之后,每次独立上课,他还是会哭,但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第四次独立上课,已经可以和老师开心玩耍。
在分离焦虑这个过程,与其说考验孩子,不如说是考验家长——让孩子断了有人陪伴的念头,同时保证他们一出教室门就可以看到家人异常重要。
3月中旬,我还没全职在家,爷爷奶奶的陪伴已满足不了喆同学的求知欲。比如他经常说一些英文单词,老人无法和他交流;比如他说的儿歌,老人没办法给他回应。此时,就可以考虑让他们去缓适班,和老师和小伙伴相处了。
第一天入园,喆同学没哭,因为新奇,玩得很开心。但第二天开始,每次送他进教室都大哭一场,边哭边叫:“妈妈不走,妈妈陪我……”
我提前做了好多准备:提前几天带他去早教中心游泳,提前和主班老师接触,提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分离焦虑依然存在。虽然他哭的时候,我坚持没回头,但入园第二天第三天,我都申请自主办公,在教室外面“陪着他”。
他出来做课间操时会四处张望,寻找妈妈的身影。某次他挣脱老师的怀抱,一边哭一边冲向早教中心大门,嘴里还含糊不清地说回家找妈妈,我没忍住,自己也落了泪。但我知道,此时如果我出现,只会让他的分离焦虑更严重、时间拉得更长。所以对初入园的哭闹,我只有一个字送给大家:忍。同时放学时第一时间站在教室门口等待,保证他们放学就能看到妈妈的笑脸,等宝贝们确定“妈妈只是暂时看不到,并不是永远看不到”,新的安全感就会建立。
相对于早接晚接,谁接孩子更重要
从一进教室就哭,到和小朋友们开心玩耍,喆同学经历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每天睁眼就问:“妈妈,今天是周末吗?我们还是去上幼儿园吧!”
听到小家伙略带奶声地问这句话,都莫名感动。唯一觉得对不起他的,就是无法做到每天亲自接送。
5月份我辞职,因为每天上午要看书学习,下午要写公号的推送,也只能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麻烦老人接送。
爷爷奶奶接送孩子时,在幼儿园正式放学之前半小时就赶到学校,四点半孩子吃晚饭时,他们就站在教室门口等着。
关于早接孩子好还是晚接孩子好,国外学者曾经有过调研:一个班里最早被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通常比别的孩子高,但总被第一个接走的孩子,通常虚荣心较强;而那些最晚被接走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常常被最后一个接走的孩子,他们通常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所以不要总是第一个接孩子,也不要经常让孩子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尽管我每次都叮嘱爷爷奶奶,别每次都去那么早接孩子,但他们还是每天最早赶到,和其他三四个家长一起等在教室门口。
我送孩子上学爷爷奶奶接孩子放学的状况持续到七月初。有天和朋友聊天(她家闺女和喆同学在同一个班),发现她熟悉班里的每个孩子,和大部分孩子的家长也比较熟,能很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环境。
第二天,因为我提前定稿,便直接去接孩子。我赶到时,喆同学正拉小火车去洗手。看到我,他眼神放光,大声指着我跟老师说:“老师老师,你看看,今天我妈妈来接我了!”
一边说,一边跳跃着走路。那样开心,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回来路上,他还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以后都来接我好吗?”
听到孩子这话,我有点儿心酸——写稿子的时间可以调整,学习的时间可以调整,接孩子放学,是错过一天少一天了。
从那之后,我开始坚持每天接送孩子。慢慢地,我知道了他的好朋友是谁,了解了白天上课的情况,知道了他每天午睡多长时间……这些情况,大多数老人不会详细了解,在他们心里,孩子没受伤、没受委屈就可以了。
后来某天,我陪孩子在教室里玩。朋友当天有事加班,让我告诉她闺女今天爸爸来接。在我解释妈妈为什么不能来时,刚刚三岁的小女孩很生气地说:“你不用跟我说这些,我都知道!”很明显,她对于妈妈不来接很介意。
哪个孩子都会介意吧?妈妈亲自来接,是一种仪式,也是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很重要的铁证。
我把情况跟朋友说明,她决定先来接孩子,等孩子睡了再加班。结果坏事变好事,朋友和老公一起来接闺女,小女孩非常高兴,一手拉爸爸一手拉妈妈,自豪地跟喆同学说:“我爸爸妈妈都来了。”
喆同学跟我说:“明天爸爸也来接我吧?”
我说:“好啊,妈妈爸爸商量一下,每周保证有一天一起来接你好不好?”
如果不小心接孩子太晚,爸爸妈妈一定要给孩子道歉并解释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不是故意忽略。
放学后,爸爸妈妈一起来接,不仅有陪伴、有爱,还有安全感十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不可能完全代替父母的爱,所以当孩子入园,工作再忙,身为父母也尽量多接孩子几次吧。不然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被爸爸妈妈接走,而自己一直由老人来接,会觉得不被爸妈看重,甚至会有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带来的失落和伤感会影响孩子的终身。
接到孩子后的事,也很重要
接喆同学时,我发现老人接孩子时,往往会拿着各种零食,有的还带着饮料。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孩子在幼儿园一整天,吃不好、睡不香,家里还不给补补?
爱孩子没错,但零食和饮料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坏影响太大:小朋友知道一会就有零食吃,晚饭就应付了事;小朋友知道放学有甜水喝,午睡醒了就开始拒绝白开水……
喆同学也存在这种情况,我接他放学的头几天,他每次都问:“妈妈你给我带甜水了吗?为什么爷爷给我喝甜水你不给我喝呢?”
所以,接孩子时,切忌因补偿心理让孩子吃太多不健康的零食和饮料。
回家路上,爸爸妈妈要主动和孩子沟通:今天玩的开心吗?吃了什么好吃的了?有没有认识新的好朋友?老师都和你们做什么游戏了?
有必要的话,可以跟老师要一张课程表,如果幼儿园的手工课或游戏在家里也能玩,可以作为亲子项目保留。如果有外教课,外教老师教的歌或单词,父母也可以自己学会,随时随地在家里创造机会,给孩子磨耳朵。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