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月子,婆婆一家人等着我做晚饭,我定了一个人的外卖,我做的对吗?

老人 0 29

刚出月子,婆婆一家人等着我做晚饭,我定了一个人的外卖,我做的对吗?,第1张

刚出月子婆婆一家人等着我做晚饭,我定了一个人的外卖,我做的对吗?
导读:01人不可能独自走完一生,大部分人的人生都要经历婚姻这一关。而婚姻就不仅仅像恋爱时那样简单了,夫妻要共同面对的危机有很多,当你们面临危机,第一个想到的不应当是逃避,而是要勇敢的携手克服。婚姻的现实、生活的琐碎、亲情的纠葛很容易就会打破婚姻中

01

人不可能独自走完一生,大部分人的人生都要经历婚姻这一关。

而婚姻就不仅仅像恋爱时那样简单了,夫妻要共同面对的危机有很多,当你们面临危机,第一个想到的不应当是逃避,而是要勇敢的携手克服。

婚姻的现实、生活的琐碎、亲情的纠葛很容易就会打破婚姻中所有美好的幻想。

所以要成就一段好的婚姻,在婚前需要深入对方的成长历程,倾听对方的生命故事,了解对方的价值排序,乃至了解你所爱的这个人背后的家人。

因为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情感婚姻方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家”包含着每个人复杂的情感,也是每个人心里最深的烙印。原生家庭不至于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很多人在成年后,组建的新家庭,就是原生家庭的翻版,或者改良版。

箫艳和老公斌子结婚四年,最初两个人不知什么原因,如何努力也要不上孩子,眼看箫艳的年龄一点点增大,两家人都很着急。

箫艳的婆婆还曾说:你看看谁谁谁家,大着肚子办婚礼,那才风光,你这都几年了,去医院就什么毛病也没查出来?

医院箫艳都跑断了腿,每次的答复都是:没问题,调整心态。而斌子去过一次医院就再也不肯去检查了,医生给斌子开了些药,说是提高精子质量的。

箫艳回家告诉婆婆,婆婆说的是:还是你再去查查,精子上百万,有两个不好的没大碍,生不出孩子主要在女人。

02

在灌了一年多年中药后,箫艳放弃了,但还是告诉婆婆他们,自己坚持吃中药呢。直到婚后三年多,箫艳怀孕了。

孩子出生后全家喜气洋洋,箫艳以为自己这下终于可以不再委曲求全了。

孩子出生,是箫艳妈妈来伺候的月子,婆婆说箫艳生孩子的时机不好,正赶上农忙。只可惜箫艳妈妈才来没有一个月,箫艳爸爸到高处取东西,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没有办法,只好由婆婆接手来照顾箫艳。婆婆来的时候,箫艳还有三天出月子。这三天婆婆倒也尽心,汤汤水水按时送到箫艳面前。

只是好景不长,箫艳的月子一满,婆婆便撒手不管了。每天都是去楼下园区里闲逛,或是到附近的小公园去看广场舞。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不到一周,公公也从老家赶过来看孙子。两个老人每天的日常就是逗逗孙子、溜溜弯。

公公喜欢抽烟,箫艳让老公说了几次,效果不佳。刚开始公公摔门出去抽烟,后来硬是坐在沙发上不动,怼斌子:我年轻时比现在抽的还凶,你这不也健健康康的,现在还能教训老子呢。

斌子上班,早餐箫艳面包牛奶就解决了。同样提供给公婆,公婆说吃不惯,要喝粥。箫艳把面包牛奶放在餐桌上,没管其他,最后还是婆婆自己熬了粥。

中午,箫艳会做一大锅菜,连同晚饭一起解决了。婆婆时而帮把手,时而去卧室和孩子一起午睡。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表面上平静,但家庭气氛并不好,空气中凝结着相互间的几分怨气。

03

这天恰逢周末,斌子在家休息。中午,箫艳在卧室哄孩子睡觉,婆婆一家人在客厅吃瓜子、看电视。

箫艳在卧室隐约听到斌子说要去做午饭,婆婆阻拦:“娶了媳妇还要你做饭,那娶她干吗?”

斌子说:“她刚出月子没多久,这孩子要得不容易,年龄大了身体恢复慢。”

“年龄大了恢复慢她怨谁?还不是自己没本事。生个孩子没那么娇气,我当年生完你没出月子就去庄稼地给你爸、你爷爷送饭去了,你知道这一来一回多远的路,我能行,她凭什么不行……”

后来不知道斌子怎么回答的,但终究是又重新回到了沙发上,坐了下来。

箫艳心里寒,哄好孩子,定了一份外卖就也睡下了。没一会,婆婆来轻敲了一下门,让箫艳出去做饭。

也巧,外面也传来了敲门声,外卖送到了。斌子叫婆婆:“妈,箫艳订了外卖,过来吃吧。”

婆婆边走边说:好端端的定什么外卖,一家人都闲在家里,不会过日子……可是当一家人对着一份外卖时,都傻了眼。

箫艳轻轻拎起外卖说:“我只定了自己的一份,我忙着哄孩子,这个时间了都没人做饭,我以为你们不饿,都不要吃中饭了呢。”

结果斌子一下黑了脸,质问箫艳什么意思。箫艳回:说是来照顾我、照顾孩子,你自己问问,爸妈来的这些天都在忙些什么。

04

后来,公婆回老家了,箫艳决定一个人带孩子。事情看似解决了,可是箫艳和斌子婚姻里的那条裂痕却很难抹去。

箫艳婆婆回家后,一直想不通: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现在这些老规矩都行不通了呢?

要说箫艳的婆婆是恶人,也不尽然。她只是习惯于一代代习惯的传承,是她的家庭给她留下的印记。

也有很多婆婆抱怨:自己做媳妇的时候吃苦受累,没人帮忙;终于熬出来做了婆婆,依旧要受委屈,看儿媳眼色。

而媳妇多会想:时代不同,我有工作能赚钱,凭什么还是自己包揽全部育儿、家务的责任呢。你帮的是你儿子,不是我。

没有办法调和吗?有的。但是需要每个家庭自己慢慢摸索、融合。毕竟,千万家庭中有百种状态,生搬硬套不可取,适合自己才行。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换位思考。四个字而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某短视频网站曾经有一个视频很火爆,一个年轻人吐槽算命先生,说他小时候算命先生推断他25岁那年会黄袍加身,餐餐有大鱼大肉相伴,这是皇帝的命啊?哪知道,后来小伙子做了“外卖员”,身上穿着黄灿灿的外卖制服,车上驮着各种外卖,其中不乏大鱼大肉。

虽然是一个搞笑短视频,但是也反映了在我国,从事外卖行业的人员都很年轻。你去街上看看 ,各种身穿**、蓝色、红色外卖制服的小哥,骑着摩托电动车,风驰电掣地奔走在街头,成为一道急匆匆的风景线。

在邻国日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是送外卖的主力军,他们还有一个送外卖人群,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也做着“送外卖”这项工作。和中国的“外卖小哥”相比,日本的送餐员堪称“外卖爷爷”了。

老年人送外卖,工作很简单,就是把外卖送到准确的地方,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对体力要求很大,老年人不适合骑车速过快的机动车,他们选择了自行车做代步工具,还有的老年人则“安步当车”,走着送外卖,锻炼身体、赚钱两不耽误。

本来老年人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到社会环节的运作,创造自身的价值,这个是好事啊,值得提倡。但是,这其中也隐藏着很多问题,第一,老年人是否具备快速送外卖的能力?点了外卖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外卖,老年人的行动不比年轻人敏捷迅速,那等外卖的人岂不是要心急得要死?

第二,万一,我说万一,老年人在送餐途中突然发病,比如老年人群高发的心脏病心脑血管病啥的,有个三长两短,那这个损失谁来承担?第三,送外卖有时需要爬很高的楼梯,风里来雨里去,“外卖爷爷”,身体吃得消吗?用老年人做员工,风险还是挺大的,企业还是要想好了啊。

没有理由去楼下拿啊!外卖都是送到家门口才算送到去楼下拿算什么啊!照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投诉外卖的那个送餐员,就说不给送到门口叫你去楼下拿然后你在给一个差评,他们不会往里边吐痰,还没有缺德到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