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爷爷生平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岁月不饶人呀!有许多的时候,许多的思绪,是文字所不能贴切表达的。就比如,此刻,我本想以我肤浅的笔墨, 写一写我那风烛残年、孤孤单单的老爷爷,却发现,心中空无一物,笔下苍白黯淡。太多的话,反而找不到倾诉的突破
爷爷生平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岁月不饶人呀!有许多的时候,许多的思绪,是文字所不能贴切表达的。就比如,此刻,我本想以我肤浅的笔墨, 写一写我那风烛残年、孤孤单单的老爷爷,却发现,心中空无一物,笔下苍白黯淡。太多的话,反而找不到倾诉的突破口,每每提笔,便又搁 置,久久、久久,无法宁静。
但,总是想要为爷爷留下一点儿记录,以慰我内心的歉疚,于是,这一篇短短浅浅的文字,竟花了我许长的时间,构思、酝酿、撰写、修 改,每一字每一行里,都浸满了回忆与泪水。
爷爷有一手好木工手艺,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出了名的做木工的能工巧匠,而今家里的许多家具都是爷爷自己一手刨制的,木雕的窗棂、刻花的床沿、竹制的沙发、结实的板凳,没有哪一样不是巧夺天工、美妙绝伦的,哪怕搁在现代,也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现代气息十足的精美家私。家里现住的老房子也是爷爷精心设计、一手建筑起来的,宽敞、明亮、透风、舒适。爷爷俨然一个伟大而辛劳的建筑师,为我的父亲、伯父们积攒了家业,也为他自己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爷爷今年89岁,一生育有三儿一女,唯一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姑乖巧能干、漂亮大方,成年出嫁后,与夫婿一道很是争气,两个人白手起家,攒下不少的家产,也同时以儿女之心赡养爷爷,小姑在的时候,爷爷是幸福而快乐的。只是,小姑命薄,无福消受那许多的幸福,在不满3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重病,鲜活的生命嘎然休止。小姑的英年早逝,给爷爷相当沉重的打击,仿佛一夜之间,爷爷老了十岁,显得那么孤伶、那么单薄,然而爷爷又是坚强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过后,爷爷仍旧挺拔着生活,毫无怨言。
小姑走了之后,爷爷膝下仍有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三个儿子,父亲是最小的儿子,上有两个哥哥,奶奶去世得早,爷爷一个人孤伶伶地走了 近五十年,自从奶奶去世之后,爷爷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再娶,爷爷一个大老爷们,拉扯着四个孩子,直到孩子们都成了家,爷爷也就没再种田地,将自己名下的田地分给三个儿子耕种,每年由三个儿子称些稻谷,维持着生活。
父亲与爷爷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原因在于当年唯有父亲连着生了两个女儿,最后一胎才是儿子,而爷爷是个重男轻女的主儿。直到今日,父亲一直不能释怀,当年爷爷对我和妹妹的排斥与漠视。
听父亲说,爷爷是不疼爱我的,当年,我和二伯家的二儿子只相差半年出生,我是姐姐,他是弟弟,而半年的相差年龄,我却足足比堂弟 聪慧了不少,懂事了不少,然而,还是不招爷爷欢喜的。据说有一次,我和堂弟两人在堂婶家里玩时,堂婶给我们一人一个桔子,两人年龄都小,不会拨开桔皮,堂弟便连皮带果肉一起吃,吃得呲牙裂齿的。我却不同,我找了一根小小的木棒,先把桔子挑开一点皮,慢慢拨了皮,再吃。
别人都夸我聪明伶俐,然而爷爷却板着脸说:“再聪明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个赔钱货,早晚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收不回的。”
这话,刚巧被干完农活回来的父母听见,从此,父母心里便结了一疙瘩,近三十年了,硬是没有办法消除。
最后一面
2011年的国庆假期,和先生一起返乡探亲时,看到爷爷更老了,年近九十的岁月里,消磨过多少的激情与快乐,而今,爷爷瘦骨伶仃,走路都颤悠,耳朵也听不见什么声音了,原来,人一旦年老,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凄凉的事情哦。
四岁的女儿善良可爱,虽然老爷爷看起来形就将木,可是,女儿多多却喜欢这位老爷爷。回乡的第一天,我给女儿说:“宝贝,这是老爷爷,是看着妈妈长大的爷爷,你要尊敬爷爷,知道不?”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每天早上起床时,小多多便拉着我的手,去敲爷爷的门,看看爷爷是不是已经起床,然后,默默地搬一张小凳子,安静地坐着,看爷爷做饭。
女儿是我的至爱,爷爷何尝不是我的至亲。那天抱着女儿坐在门槛的长木凳上,爷爷慢慢腾腾走来过,从口袋里,颤抖着掏出十块钱,硬往女儿手里塞,我望着爷爷浑浊的眼,大声地说:“爷爷,小宝用不着,您老留着自己用吧。”
爷爷的听力不够好,讲话不大声,爷爷根本听不见,所以,在跟爷爷讲话的时候,我的声量尽量加到最大,生怕爷爷以为我嫌弃他老,不理会他,其实在我的心里,爷爷永远是值得尊敬的。
爷爷没再坚持,把给小宝的钱慢慢收回口袋,转身又慢慢地走回了自己的屋子,那一刻,我望着爷爷风烛残年的样子,心里真的感觉到特别的悲凉,原来,人老了,真是一件很凄凉的事情。
国庆在家呆了两天,天天中午的时候,让妈妈做好了饭,就端一点给爷爷用,爷爷那时候还能吃一些,近九十高龄,爷爷的生命象是走进了冬天,没有了温暖,也没有了生机。他的生命之火正悄悄地在熄灭。
回到顺德,常常打电话回去给妈妈,也会问起爷爷的情况,说起的时候,总叮嘱妈妈,问问爷爷需要什么,被子够不够厚,钱够不够用,如果没有,就给点爷爷,不必计较太多,老人一生,多不容易,能够在生前尽孝的时候,多尽点孝,就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那时候,心里就在想,年迈孱弱的爷爷或是走不过这个冬天了。
惊闻噩耗
2011年11月12日,早上的一个电话,让家里的宁静,瞬间化为消失。就在前一晚,我打电话回来时,妈妈告诉我:爷爷几天未进食了,可能熬不过冬天了。我还一再叮嘱妈妈天凉了,看看爷爷盖的被褥够不够暖,不够的话,帮置床新的,或者从家里拿一床厚点的去。
刚好隔了一夜,爸爸上完夜班回家,我刚起床,正在洗濑,听到铃声,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看到爸爸拿手机的手一直在颤抖,声音也充满了惊恐与疼痛。在这之前,我们刚在讨论爷爷的身体状况。然而,不幸的消息传来,一下子刺进耳膜,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硬是没藏住。
三十年了,父亲一直不肯原谅爷爷对于我们的漠视,我以为他是不爱爷爷的,然而,在接到电话的一刹那,他颤抖的手,出卖了他的心。
原来,父子连心,这份血融于水的亲情,永远是最为可贵,无法割舍的。
再多的埋怨,也抵不过时光的推移。人之已死,那些过去埋藏在心里的积怨一下子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原来,许多时候,我们不肯原谅别人,其实是在折磨自己,等到永远失去的那一刻,才发现,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弥补与挽留了。
连夜奔丧
2011年11月12日回到公司,我立刻致电订了晚上返桂的车票。到了晚上八点,先生临时决定开车自驾回来,这样少了周转车的不便,同时会节省一定的时间。于是,连夜披星戴月从顺德地开了近十个小时的车回到家乡。
一到村口,就感觉到气氛很是沉重。妈妈到村口迎接我们,一见到我们,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和妹妹搀扶着妈妈一路走回家,按家里的风俗,一进门,二伯放起了鞭炮,我和妹妹、妹夫、老公四人,排成一行,一个接一个向爷爷的灵位上香、叩拜,看着爷爷的遗像,想着爷爷不快乐的一生,眼泪止不住就流下来了。
爷爷的遗像被装帧在一个素白的相框里,相片里的爷爷样子看起来还算精神,但是唇角却是下扬的,明显地看得出来,他是那么的孤独与寂寞;浑浊的眼神里,写满了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
上完香,静静地坐下来,听妈妈讲爷爷弥留之际的情景。爷爷应是在半夜走的,走的时候,因为事先没有任何预示,只是一天没有进食,所以妈妈与伯父他们没有留守在身边,没有陪护爷爷最后的时刻。
听到这里,我止不住的心痛,也许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一定有太多的不甘与失落,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四个孙子、四个孙女,却没有一个在身边陪伴他到最后一刻。
我为自己的不孝感到愧疚,也为爷爷生命的卑微感到心痛。
最后一程
2011年11月13日晚八点,是瞻仰爷爷遗容最后一面的时刻,亲朋好友们一个接一个按家乡的风俗,看了爷爷最后一面,然后一个接一个为 爷爷钉上封棺的钉子,最后,在下跪着的亲属们悲伤的抽泣声中,由两个主事人合力,重重地盖上了棺材。爷爷,我可亲可敬的爷爷,便永远地沉睡在了那个小小的、漆黑的棺材里。
2011年11月15日是爷爷出殡的日子,一大早,仪仗队就开始吹吹打打,吃过早餐后,大约八点半的时候,爷爷的棺材便由十六人抬着走出了家门,我们这一群“孝子贤孙”三步一叩首,一路将爷爷送上山。大伯三人,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没有悲痛,但是看着堂兄捧着爷爷的头象,想着爷爷最后那消瘦的遗容,眼泪就不由自主挂上了脸庞。
爷爷被葬在离家不远的山上,几个花圈围绕着爷爷的土坟、飘扬的几束白条上弥漫着无边的悲凉。在这里,离家不远的地方,一个小土包、一块小石碑就是爷爷永远的归宿了。
后记
爷爷走了,关于爷爷的记忆很薄浅,关于爷爷的事迹更是知之甚少,然而,爷爷会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因为没有他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便没有我。
无论过去,爷爷对我们有多么的漠视,而今,那些些许许的怨恼,都随着爷爷的去世,划上了永久的符号。
人的一生,总在不断经历生离死别,关于爷爷,我能够书写的并不多,但是,我知道,我将以一生来缅怀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
爷爷,愿您在九泉之下,安息。
(内容可能有点长,但是如果你是真心的话,一定要看完,这个答案只是为真心的人准备的。)如果你得知亲朋好友去世的消息,理应前往吊丧,吊丧的方式是可以去逝者的灵堂吊唁,也可以去参加追悼会。一般来说,死者家属总是欢迎尽量多的人参加追悼会。
我国的古礼,对丧事的重视程度比喜事还要郑重,因此,关心亲友间的丧事,这是很重的一份人情,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
吊丧的方式参加死者的追悼会是最好、最简单的吊丧方式。参加追悼会,一般送个花圈表示我们的悲悼之情。可以单独送,也可以几个合送,还可以以一家人的名义或单位的名义送。
追悼会是庄严肃穆的场合,参加者应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严肃的表情,认真履行追悼会的每一项仪式。与场合气氛相适应,参加追悼会的人服装打扮以清淡、素雅为宜,言谈举止以端庄沉静为宜。有些人参加追悼会时三五成群、谈笑风生,也有些人在举行告别仪式时漫不经心,或中途退场;还有些人浓妆艳抹,披红戴绿。凡此种种,都是对死者极不尊重、对家属极不礼貌的行为,是参加追悼会的大忌。
吊丧的第二种形式是到死者家中慰抚死者亲属。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知道消息较晚,或因出差等原因错过了追悼会的。
用这种形式吊丧的可这么办:首先,慰抚亲属,说明没有参加追悼会的原因和歉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劝慰亲属节哀。而后,可在死者遗像前肃立默哀1~2分钟即可。用这种形式,态度要自然,表情要真挚,服饰要朴素,言谈举止要得体。让死者亲属感到你的真情,得到精神的慰藉。
第三种方式是书面吊丧。可用于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用以上两种方式亲往吊丧的,如死者在外地,或吊丧者行动不便等情况。这时可用唁电、唁信吊丧。
赠钱、物吊丧在吊丧过程中一般只要赠送花圈或鲜花即可。但有些和死者或和丧家关系比较密切的,或有亲戚关系的,或者是丧家生活比较困难的,也可适当赠送钱、物。送钱的一般用白纸信封装,外面写"奠仪"俗称"白封包"。钱数多少视情况而定。送物者一般是送布料,以色彩素雅沉着的为佳。还有一种是送整幅布制作的挽联,挽词用纸写好再用别针别在布上就成了挽联。办完丧事后布仍是一块好布料。
帮助死者家属 尽力帮助死者的家属是最实在最受欢迎的一种表达你对死者的敬意的方式。一是帮助丧家办丧事。家里死了人,亲属往往悲痛欲绝,乱了方寸,这时很需要有人出面操办丧事。你如果跟丧家关系密切而又抽得出时间的话,最好前去帮忙,里外奔忙,事无巨细,都是必要的。另外,丧事办完后,也不能"办完事、茶就凉",应继续关心死者家属的生活情绪,安慰他们好好工作、生活,逢年过节常去探望,如其有生活困难的话,还应尽量给予资助。千金难买人情,对生者的关心,也是对死者的悼念。
过年红包又称“压岁钱”,古时候长辈给孩子压岁钱主要是为了辟邪,人们希望孩子收到红包可以平安度过一岁。现在的压岁钱主要是长辈向晚辈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不过有一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年来很多人已经完全忘了发压岁钱的初衷,人们只在乎红包的大小。有人认为长辈的红包给小了就是小气、看不起的意思。
孙子给爷爷磕头拜年,爷爷只给10块钱被骂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洋溢着热闹与喜庆的氛围。河南南阳有一网友带着孩子给父母拜年,按照当地的习俗晚辈都是要下跪磕头的,然后长辈会发压岁钱。
当轮到孙女给爷爷奶奶磕头时,网友拍下了这一段然后放到网上,没想到后来好事变成了坏事,爷爷直接被网友骂翻了。
这一段视频中,孙女跪下来给爷爷唱了一段词,本来的目的也是为了增添气氛,她是这样唱的:爷爷奶奶新年好,WX还是ZFB?一百两百不嫌少,三千四千就更好。这段词唱完,孙女磕了一个头,这时爷爷将早已准备好的10块钱纸币递给了孙女,孙女拿好钱就跑了。
这本是一件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可是很多网友见了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都认为爷爷这压岁钱给少了。这压岁钱给得也太少了,太抠门了!这是亲爷爷吗?给的钱还不够一包烟钱。至少也给个100元吧?还有人认为女孩的期盼与现实反差太大,期望最低一二百,结果却只有10块钱,并嘲讽道“这是亲爷爷吗?”
压岁钱”不成成为衡量“新标准”在看过这些网友评论之后,编者感到非常震惊、非常不可思议,从这些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压岁钱”当成衡量一个人的“新标准”了,在他们眼里“压岁钱”给得多就是对孩子好,“压岁钱”给得少就是对孩子不好,甚至是看不起人。
然而我却始终认为“压岁钱”只是一种寓意,代表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希望和寄托,钱多钱少不重要,只要心意到了、祝福到了就行了。
像视频中这位老人,很明显家住农村,农村很多老人并不像城里老人一样有可靠的退休收入,他们挣钱不容易,十块钱在别人眼里也许连一包烟钱都抵不上,但对于这些农村老人来说也许就是他们捡拾废品半天才能挣到的,又或者是抡着大锤砸半天废弃的电线杆换来的,对于这部分人来讲,他们挣来的每一分钱都是沾着血和汗,是真真正正的辛苦钱。
农村老人虽然没什么收入,但比较自立,不喜欢给晚辈添“麻烦”,甚至挣到的钱还会补贴晚辈一些。他们虽然挣钱不容易,可面对晚辈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块钱,这样的一份“压岁钱”,谁又能说给的少呢?谁又有资格说给的少呢?
压岁钱不能“内卷”我们常说网络舆论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可我认为有时候网络舆论的力量是十分可怕的,它能轻松“杀死”一个人。第二天爷爷看见了网友们的评论,他感到很难受,然后又给所有孩子们每人一百。这就是网络的力量,可人们并不知道这位农村里的爷爷不像城里退休的老人们,他根本没什么收入。
回归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初衷,那仅仅是一种新年的祝福而已,没想到现在给压岁钱也内卷了。给10块被骂,给100块嫌少,给1000也不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多少代表感情深厚了?什么时候开始压岁钱还有“市场行情”了?
全国各地长辈给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内卷现象也越趋严重,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收入减少或没有收入的长辈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很多压岁钱?也许像广东地区的压岁钱才是最好的。
我个人觉得不应该,不是因为爷爷奶奶不细心,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思想,不仅是受爷爷奶奶的思想,还会受老家那些大人小孩思想的影响。你想想,老一辈的思想和我们会是一样吗。
如果你老家是农村的,我建议你还是辛苦点,自己带宝宝,或者是把爷爷奶奶接来上班的地方,上班他们帮带,下班你带,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如果你宝宝还小,千万不要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带,因为小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比较常,待在老人身边可能会学坏。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才你是这么以为的:多一两个人帮你带小孩,你会轻松些,但你有没有想过,宝宝需要父爱母爱,从小陪在他身边的,应该是爸爸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
我有一个同学,结婚的早,生了宝宝不到一年,就把宝宝留在老家给婆婆带,然后和老公去深圳打工了,一年到头只回去一次,我不知道她怎么忍心,宝宝那么小,她就不想宝宝吗,难道就为了多赚点钱?
第一年回去的时候宝宝还会叫爸爸妈妈,第二年回去的时候宝宝一见到妈妈就躲在奶奶身后,可能是怕生,第三年回去的时候,宝宝不喜欢跟妈妈玩,老黏在奶奶身边……到了第六年,宝宝不高兴的时候开始学会骂人,说脏话,耍脾气,这完全是一个顽固脾气败坏的小孩,学习成绩也不好。
宝宝小时候模仿能力极高,为了避免宝宝跟在爷爷奶奶身边,被环境影响学坏,我还是劝你辛苦点自己带吧,要想宝宝学好健康成长,就要从小时候捉起,小时候培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