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袁老在人民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事情的经过5月23日下午,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一对在竹篮子双胞胎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扛着这个竹篮的老人是湖南沅陵61岁的刘老太。在她听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后,立即请女儿女婿陪她,并带上孙子,驱车近400公里
袁老在人民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事情的经过5月23日下午,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一对在竹篮子双胞胎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扛着这个竹篮的老人是湖南沅陵61岁的刘老太。在她听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后,立即请女儿女婿陪她,并带上孙子,驱车近400公里来到长沙。刘老太说:“他是我们的恩人,我们是农民,我们靠种庄稼吃饭”。说到这里,刘老太的声音哽咽了。“他不仅是杂交水稻之父,也是我们农民的‘父亲’。”所以,即使千里之外,也要亲自来给袁老送行。
袁隆平爷爷的去世让大家都很痛苦,很多人至今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很多农民也说袁隆平爷爷真的很有才华。他用自己特殊的头脑创造了杂交水稻,所以很多农民也认为他的做法很好,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很多人因为他的发明创造远离饥饿,所以很多农民也很感激袁隆平。他们说因为袁隆平的出现,他们说每个人都有这样幸福健康的生活。
袁隆平爷爷一生的梦想就是在禾下乘凉我觉得袁隆平先生做到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吃饱了。温饱是人最基本的东西,只有填饱肚子才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袁隆平先生做到了。很多外地的网友都不能去现场送别袁隆平先生。他们只是在网上订了花,委托跑腿的送去袁隆平先生的陵前。看到这一幕,我感受到了我们人民的凝聚力。
最让我动容的一面我还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自发向袁隆平先生致敬的场景。他径直跪到地上,给了袁隆平先生三个头,然后大声喊道,袁爷爷一路走好。很多商家知道很多人买花,就直接贴了个牌子,说都可以免费领一枝花。有的出租车免费接送这些前去给袁隆平先生送行的人,深受感动。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知名农业家,杂交水稻之父。生前对于中国粮食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遗体送别仪式的时候来的人不少,有很多更是特意从外省过来。因为葬礼是在长沙,政府官员主要是湖南多,但是并不代表大家对他的敬重,国家***对他的去世表示深切悲痛,向其家属表示问候,并送上了花圈。
大家通过唁电或者送花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悼念。泰国公主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 等国际友人,送来了花圈,来表示自己的悼念。袁老去世消息传开之后,娱乐圈这几天大家自觉实行“禁娱”令,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暂停播一周,只为悼念这位老人。这几天新闻的消息,其他都是都停留在袁隆平院士身边。
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湖南省委书记和省长等省领导和老同事们,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袁老的遗体面前,向袁老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致以亲切的慰问。让人们最动容的,还是那些群众,自发前来送袁老最后一行。
虽然袁老家人表示,希望葬礼从简,不过还是有很多群众自发过来。有些人献上不仅有菊花,还有稻穗,这个是袁老生前致力于研究东西,想要让更多人吃上饭。他把自己一生,都贡献在水稻增产和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上,对于中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
很多医生和护士市民都排好长队来送袁老,有些是全家人悼念这位老人。袁隆平的去世,不仅是中国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的一大损失。伟人已去,但其贡献不会忘记,大家不会忘记他对于中国人民做出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处在饥荒当中。如今先生已经去世,惟愿其一路走好。
因为袁隆平也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是为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着想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完全是因为袁隆平院士所做的贡献。
自从听到袁隆平爷爷去世这个消息之后,其实我本人的内心是非常悲痛的作为一个90后,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是要节约粮食,而且从自己的父母口中可以得知,当年因为饥饿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袁隆平爷爷的存在很好的解决了饥饿的问题。
一、袁隆平解决了饥饿问题。袁隆平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地位,就是因为袁隆平解决了困扰人们几千年的饥饿问题。杂交水稻的出现不仅仅解决了我们国家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吃饭问题,尤其是对于非洲的关系是更大的。
二、群众的送别是自愿的。全国各地的悼念活动是非常多的,这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官方机构进行组织,完全是出于老百姓的自愿。尤其是袁隆平家乡的人,对于袁隆平的感情是更深的,袁隆平自从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之后,其实一直以来对于家乡都是非常牵挂的,而且给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在国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袁隆平作为一个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名气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做了太多的成就,才能够获得这样的勋章。要知道全国范围内也只有9个人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可见其分量有多大。
袁隆平爷爷去世之后,全社会各界的老百姓对于袁隆平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悼念。从目前这个状况来看,袁隆平爷爷早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最大的偶像,只有真正为老百姓考虑的人才,能够受到老百姓的尊重。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如下: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袁隆平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阅读。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
1、让自己的科研成果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2、立志学农,袁隆平为梦奋斗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3、坚持为梦前行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4、爱提问的学生,袁隆平勤奋好学的小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5、坦诚幽默的袁隆平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6、游泳夺冠—袁隆平战胜挫折的故事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学会后他也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7、“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全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全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非常不容易,他用了一生时间将杂交水稻这项技术研究到了极致,而三亚是承载着袁隆平爷爷梦想的基地,在这里袁隆平爷爷实现了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的梦想。袁隆平爷爷生前在三亚的足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一、袁隆平和海南岛南红农场的不解之缘。
1968年袁隆平坚定自己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推测,他和助手一起天南海北地寻找雄性不育野生稻,最后终于在海南南红农场将它发现,自此袁隆平在海南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这株特殊的稻穗自此也为三系杂交水稻技术和水稻雄性不育的选育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
二、袁隆平乐当三亚旅游促销员。
在2003年,袁隆平先生被海南政府聘请为政府的第一位高级科技顾问,袁隆平先生在聘请仪式上发言三亚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是他的福地,同时也是生活美好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他佩戴花环穿着海南岛服做起了促销员,可见对于三亚袁隆平心里非常爱它。
三、袁隆平团队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试验基地移师三亚海棠湾。
2014年袁隆平代表国家水稻研究中心和三亚当地一家农业公司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这是意味着国家杂交水稻的试验基地将移师至三亚海棠湾落根田洋。袁隆平爷爷当时还表示他要把这个新的示范基地打造成种业交易中心,将杂交水稻推出国门惠及世界。
以上就是袁隆平爷爷在三亚的足迹,自从三亚实验基地建成之后,袁隆平爷爷每年的工作几乎都在三亚,他每年都会带着团队前往三亚认真研究,为水稻的增产做技术资料。如今袁爷爷还有禾下乘凉梦的遗愿没有完成,相信他的后辈们一定会继续他的遗愿帮他完成这个梦想。
穿梭在田间垄亩,凝视着子孙千秋,60年汗水灌出一片金色的沃土,91岁高龄缔造出一派绿色的希望,在精明的世界甘愿做一个“顽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献给人类的温饱;在贪闲的世间甘愿做一个永恒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前沿,袁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耕耘者,在科谷飘香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传奇。
这是国家给予袁爷爷的颂词,也是对其贡献的高度评价。尽管袁爷爷在去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杂交水稻就好像高高的城墙,把饥饿永远地阻挡在了外面。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丰收,并造福亚非拉地区缺粮少产的人民,给世界粮食问题带来了相当优异的解决方案。
现在,让我们带着最庄严的态度,跟随笔者一起回忆袁爷爷带给我们记忆最深刻的瞬间:
▪ 开拓发展的那一刻: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袁爷爷首先发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植物,因此他带领助手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野生雄性不育植物,首次在中国杂交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配对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诸多技术难题。
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水稻生产的国家。
▪ 继往开来的那一刻:袁爷爷的两个梦想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袁爷爷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目前,可以说袁老的两个梦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首先是禾下乘凉梦,2021年9月,身高18米以上的“巨稻6号”在长沙县禄口镇水稻园繁茂生长。这跟袁爷爷理想中的一样,它们是普通水稻的两倍高,根又大又深。
其次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已经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这些国家的年种植面积约为700万公顷,通常比当地品种高出20%以上。
▪ 不断创新的那一刻:适合盐碱地的“海水稻”培育成功从古至今,盐碱地一直被认为是不适宜耕作的,因为把种子播种在盐碱地上,种子是不会存活的。但是,在2016年,袁爷爷团队带着“海水稻”的研发课题正式入驻青岛,开始了相关研究。
经过不断地培育、改进与筛选,到2019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平均亩产5088公斤。该地碱的pH值接近9,盐度高于6/1000,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种上了水稻,试种结果大大超过了袁老提出的每亩盐碱地产量超过300公斤的目标,成功培育出了“海水稻”。
总结:袁爷爷一生的梦想,就是让我们远离饥饿,牢牢握住自己的饭碗,正如科技评奖委员会对袁老的评价:
袁爷爷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