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情节概括,及翠翠和爷爷的人物形象分析。

老人 0 67

《边城》的情节概括,及翠翠和爷爷的人物形象分析。,第1张

《边城》的情节概括,及翠翠爷爷的人物形象分析。
导读:边城主要内容:生活在湘西古城茶峒的翠翠和爷爷摆渡为生,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但翠翠却钟情于两年前龙舟赛上看到的老二傩送。兄弟两个以唱山歌来向翠翠表白,让翠翠自己决定。天保不敌傩送,愤而独自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出

边城主要内容:

生活在湘西古城茶峒的翠翠和爷爷摆渡为生,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但翠翠却钟情于两年前龙舟赛上看到的老二傩送。

兄弟两个以唱山歌来向翠翠表白,让翠翠自己决定。天保不敌傩送,愤而独自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出事身亡,傩送为此深深自责,便只身去了桃源不再回来。

船总顺顺因为两个儿子的事情不再与翠翠爷爷交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翠翠爷爷安静地离开人世,自此,翠翠独自在江边摆渡,等待傩送的归来。

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2、爷爷

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赏析:

翠翠的爱情故事,作者所表现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作者只是有意识的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我们不妨来看看在这篇小说中天保和傩送所选择的求爱方式:天保所选择的车路—托人做媒,这种婚配方式是汉族人的传统,在天保的婚俗观念中还是汉人的“父母之命”。

因此在他一厢情愿地托媒求婚失败后,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可见他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主权人。

而且他的弦外之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就不是“规规矩矩”的了。傩送所选择的马路—站在山头唱歌,这是苗族人的传统。苗族人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然而自清雍正年间在湘西这边实施“改土归流”以来,伴随着对苗民反抗的武力剿灭,一种无形的东西正慢慢渗透到这片准乎自然的人生天地里,古朴的民风也在日渐消失。

翠翠和这些上层人物相比,是这般的清纯与美丽,天真与善良。她烛照着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反衬着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

沈从文也借此揭露都市“现代文明”培育的虚伪、自私、怯懦……总之,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

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边城

A: 陈熙翰同学:

就这个悲剧而言,刚才刘思睿其实和她妈妈也说了很多这个问题了,这个悲剧其实是一个以翠翠为中心引发的网。这个问题刚才也说过,首先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还是那种比较保守的观念,很多人自己心里的想法都是比较模糊的,也不会向别人去表达。然后就当几个人比如天保、傩送和爷爷,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他们没有很好的去交流,没有去找到一个点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放在心里,导致悲剧发生。

我认为爷爷对翠翠特别强烈的关心和照顾也是悲剧的一个原因。因为翠翠爷爷想到了她妈妈,就是说特别强烈的去干涉,去替翠翠做一些决定,导致翠翠没有一种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她不敢自己去做决定。然后他爷爷其实又特别想尊重翠翠的意见,就是在这左右徘徊。引发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找不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个矛盾好像就这个事情解决不了一样。即使她自己做出了一个决定之后,兄弟之间还是会有关于翠翠的矛盾。这个矛盾其实就是怎么都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然后因为天保的死亡引发的矛盾,(傩送)他就离家了,然后再引发了一个误会,更快速的引发了这个悲剧,这个循环相当于他是解决不了的,即便不是这种方式一个悲剧,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另外一个悲剧。

如果硬要说谁的责任的话,我觉得就是因为他的爷爷,因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产生在他爷爷身上了,因一个矛盾引发了更大的矛盾。然后再说如果放在现在这个时代,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这个时代肯定是改变了,观念变得更新颖了一种更自由开放的观念。人不像那个时候不敢交流,就很开放了,你喜不喜欢你直接说,不喜欢就过,所以说就不会再产生这种误会或者矛盾之类的东西。

但这个只是形成悲剧的一个原因,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翠翠的人格导致了这个悲剧。比如说陪伴,爷爷给她一种过多的陪伴。但在现代有的人得不到陪伴或者是像翠翠这样的过度陪伴,就导致了他没有替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就是生活中少了一种历练,就像刘思睿刚才说的像公主病一样变得很不成熟。所以说现在这个时代,虽然是问题有了更多的解决的办法,但是他还是不能彻底根治这个问题。

A: 陈熙翰爸爸:

我觉得翠翠的父母要负一定的责任,由于他们(父母)选择了自己的轻生,给无论是爷爷还是翠翠后来的整个的生活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一些困难,翠翠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性格。

我们现在可能体会不到他们当时的压力,但是从翠翠后来的性格来看的话,没有父母的照顾和指导,对孩子在各方面尤其在沟通方面都产生了一些障碍。从爷爷这边看我觉得是一个扭曲,爷爷是由于对翠翠的爱和呵护,想给她一些自由,但是在那个年代我们想一下,那个年代都是父母包办婚姻,对于一个只有十四五岁十三四岁的孩子,她怎么能做那么大的决定?

其实这是一个个扭曲,爷爷也想去给她一些自由和爱,但是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从这探讨出来一个可能是我现在也给陈熙翰太多的自由了,明天我可能就要检查陈熙翰的作业了,他才14岁可能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能产生这种扭曲,但这是一个小小启发。

今天能不能逆转的话,可能现在的人在这个观念方面没有那么多的束缚,翠翠可以直接去表达她的看法,即使她表达完之后这两兄弟产生了一些矛盾,可能在现在这个社会,他们也能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悲剧。这个我觉得也是不一定,有的时候现在可能我们也看到一些留守儿童,如果他的这个心智啊性格方面,如果得不到好的成长,也会产生类似悲剧。

不完全是时代的问题吧,也包括他整个人的一个健康心理健康的一个过程。可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小时候,也是很内向,特别内向,然后不善于表达,但是我后来就发现了现在社会,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跟不同的人去打交道,包括我同学上铺的兄弟,一块踢球的朋友,可以能慢慢的成长。

所以在现在的社会如果翠翠她有一个好伙伴,有一个闺蜜,可能有个兄弟一块去做交流,有可能就给她一些新的想法,给她一些勇气去表达她的爱。上八中后陈熙翰的这些兄弟姐妹长大后,将来也会有很多激励。比如说像我这个叔叔怎么怎么样,很励志,给他一些指引。包括现在跟我的同学我的哥们一块儿的时候,我也跟他讲,你看这个叔叔,看他怎么去那么积极地去努力奋斗,给他一些指引或者激励吧。我相信可能在八中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各位他的小伙伴会给他的下一代也能做这种榜样,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效果。

A: 何堇菡同学:

我想表达另一种观点。当时是旧社会,翠翠也没有办法做到年轻人之间自由恋爱,她是需要跟长辈说,或者听从男方家长的意见。同时,作为男权社会,女性的需求是不容易被重视,女性也没有办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就是说这个故事,翠翠直接跟大佬二佬去谈恋爱,可能会有个happy ending,但是这个故事,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是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所造成的。

A: 何堇菡爸爸:

翁老师好!我是何堇菡爸爸,非常感谢老师提供的亲子共读机会。小说的背景在湘西,湘西这个地方素来民风是很彪悍的,里面提到的男女之间都通过唱山歌来相互认识,包括翠翠的父母也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结识的。

那么为什么在翠翠身上表现出的是这么一种对情感的羞愧,不太善于表达,实际上就是跟她这个成长的环境是有关系的,她是一个遗孤,从小是由她的祖父抚养长大,在这样的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是缺乏这样一种家庭的爱的教育,她的祖父也不会去教她在这个方面去做,在恋爱观、在结婚和后续的这方面一些知识,她也是不知道的,她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

虽然说是一个悲剧,但是我觉得可能就说,对于翠翠来说都还没有开启的。她对傩送的好感也是一种初期的好感,两个人就没有真正的开始,所以我们还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觉得为什么会走向这样一个结果。他们和我们在其他小说中看到的一种爱情的悲剧,应该不是一回事儿。《边城》中他们的恋爱都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那么在这么一个美丽的环境,这么一群善良温和的人们当中,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一个悲剧呢?那么谁来负主要责任?我觉得不应该是由谁负主要责任,应该是由这个时代所决定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决定了这么一个封闭的环境,又是一个从小成长的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这样的一个悲剧。

那么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有可能会逆转吗?我觉得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的话,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在今天恋爱的话,就不是通过父母来问了,都是男女双方就直接去问了,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这样的话可能就是在沟通上,就不会出现《边城》这样的由祖父全程去替翠翠来谈恋爱的情况了。所以说,我觉得在今天的话,这个故事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A: 吴一卓同学:

第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湘西它是一个处于隔绝的环境,商业、工业时代的发展还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还是依附大自然的,他们的善良可以算是类似性本善的善良,他们不是一种经过改编的善良,他们是出生于大自然、跟大自然一起成长的善良。

所有配角都是这么一个一个向善的,所以对翠翠是有影响的,因为周围人的影响导致翠翠是很顺其自然的性情,她不会想到自己争取,同时她对周围人的善良也导致了她对周围人的依赖。她最独立的时刻可能就是因为爷爷自己去渡船,她自己第一次遇到二佬的时候可能是她目前最独立的时候,这对爱情的结果是有根本性的影响的。

前面同学们和家长们都说了,对大佬、二佬、翠翠来说,爱情当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情况,对这个爱情也是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在查阅老师发的资料的时候,我也看见一篇论文中写了他们在这善良的背后有一种相对骄傲的心气,所以大佬明白自己赢不了的时候就很直接的退出了,直接走出去导致了意外的发生,带给二佬还有顺顺非常尴尬的局面。

从顺顺的角度看,他的孩子死于和翠翠的爱情中,想要原谅很明显没有那么容易,在老人心里,已经60%杜绝了这种爱情的可能性,而二佬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在一方面他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大佬的死亡,他是非常愧疚的,同时他对翠翠也有爱情的观念,同样也是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看到黑格尔的一句话,“两种不同伦理力量的对撞,会导致这个人的这个主体要不就是进行自我毁灭,要不就去逃避,使这两个力量同归于尽”。于是在《边城》中,二佬就选择了逃避,他就离开了边城,假如有朝一日,他对翠翠的想念之情能够大过他的内疚,他才可能会回来,但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

第二,这个主要责任人是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翠翠没有独立的性格,她没有主人翁的意识,老船夫的沟通不善造成的误会,就是在前期提亲,后来和顺顺的沟通,然后再到大佬二佬的发生的意外,都是有影响的,不能完全归结于某个人的做法产生的意外。

第三,如果发生在现在能否发生改变。我认为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认为老船夫和翠翠这两个人的行为表现感觉像是处于不同的时代,翠翠是属于完全的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孩,她把自己的情感她把自己的感受藏起来了,她不愿意去跟自己最信任的人去交流,逆来顺受的形象;老船夫则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长辈,他没有去完全像是那个故事中出现的一个配角——姓王的员外一样,完全对子孙的婚事一把抓,他对翠翠的愿望是一个考量的心态,更像是21世纪的家长。

如果放到现在的话,我在读书中看到,翠翠上一辈——老船夫的孩子们的悲剧,其中翠翠的妈妈对于老船夫是有愧疚的,而我认为这个愧疚的原因可能是往老船夫自己认为是没有支持女儿的选择,导致了女儿的离世,于是他对翠翠会表示支持,他是一种类似抱着赎罪的心态,一开始他提亲是因为他认为翠翠本身是喜欢大佬的,如果放到现在的话,翠翠能更有勇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船夫也是一个较为开明的,他们在一块就能构筑一个比较好的格局。《边城》这个个例代表的当时整个中国群体的形象,改变时代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

A: 吴一卓妈妈:

我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这个故事描述的环境是一个世外桃源,每一个人都是很善良的。人们诚实守信,做事的出发点都是充满了善意,出现的误会解除之后也会选择善意的去选择理解,我是觉得可能就是过于理想化的行为方式,所以在现实面前表现得更为脆弱。

小说中的翠翠一直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这种近乎于田园式的乌托邦与外界社会基本隔绝,所以翠翠与人沟通的多半是一种含蓄、木讷的方式,她的情感也是自己的内心活动,从来没有清晰的表达过,她没有办法像一个现代女性这样跟别人去讨论这些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连爷爷这么亲近的人都是猜的,在船长给天保提亲的时候,爷爷才隐隐约约意识到,翠翠喜欢的人不是天保,可能是弟弟傩送,翠翠的封闭保守的性格可能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一些。

此外,翠翠的身世也加深了这个悲剧,父母过早地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世对爷爷的影响,让爷爷去选择努力地去支持,甚至在这种婚姻决定权上,他也会想着我要看看翠翠的想法,爷爷没有一个清晰的表态,他猜翠翠喜欢天保,因为他自己认为,从物质角度上来说,他可能觉得天保对翠翠已经足够的合适了,这样的误解也加深了悲剧的产生。

另外就是,兄弟俩之间在爱情的选择面前,其实我觉得这个抉择在过去甚至在现在,恐怕其实做起来选择都是很困难的。天保看到弟弟的坚持,为了选择翠翠他放弃了碾坊,其实也就放弃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哥哥选择了退出,希望成全弟弟,但是他意外的死亡就会导致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无法挽回的。傩送其实对哥哥的意外死亡是没有责任的,但是他心里不可能没有负担的,再加上他对老船夫的误会,也选择了离开。所以这个结局最终也是必然的,哥哥的意外死亡弟弟是不可能接受的。

总体来说我觉得其实这个文章中没有谁应该负主要的责任,我觉得可能是这种保守的传统的文明,和过于理想化的这种处事方式,可能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

那么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我觉得大概率上是应该不至于发生一个类似这样的悲剧,因为与传统的中华文明所强调的我们的中庸内敛不同,现在社会可能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价值,也更强调个人的幸福,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情感的问题处理,也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态度,更多选择拥有的时候就好好珍惜,不合适的时候他也会选择理智平和的放弃,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开始,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感谢大家分享各自家庭对于书中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和讨论。在本期讨论中,我们主要是从人物的角度去分析了《边城》这本书。小说的三要素中除了人物还有情节和环境两个要素,那么在下一期,我们可以针对另外两个要素各抒己见,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再次感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边城》读完了,果然,心里空落落的,就像哪里缺了一块一样。有没有人告诉我,傩送到底是一天就回来,还是三年以后回来?傩送回来的时候还爱着翠翠吗?

这本书是描写边城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乡土民风,山水景致的美文,表达对边城小镇景美、人真、情切的情感,顺便加上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就使得一个写景小品文骤然生出了魂灵。

当傩送在月圆之夜,为翠翠唱情歌的时候,甜蜜洒满了整个碧溪岨,配上青山绿水,连同那小白塔也变的氤氲多情起来。随着歌声的婉转缠绵,日子便多出了些许诗情画意来。

道是郎情妾意,你侬我侬,可是转眼间祸事来临。天保的死亡,让这片天空蒙上了灰败之色。傩送背上了对哥哥愧疚的情感,纠结着初恋的酸涩,他尚不知如何自处。

作者留下的那一个悬念,就揪心了。年轻的傩送因为记恨老船夫不干脆,间接害死了他哥天保,他和翠翠的感情之间便多了一层隔阂。而老船夫的死,却也是在船总顺顺和傩送生硬的态度和轻视中,郁郁而死,间接也有关系。

不知道翠翠心里会作何考虑,对以后的生活做何打算,对爷爷去世这件事的原委知道后,会不会也对傩送和顺顺有隔阂。

想到生活中的各种鸡零狗碎,就不自觉为翠翠的未来担忧。翠翠是一个未经人事的小孩子,接下来的日子就要独自面对了。爷爷再也不能为她做坏人了,而她也将被迫快速成长。

想起那句话,“爷爷总觉得翠翠和她可怜的母亲是同样的命运”,我就害怕的发抖。

宁愿这样的结尾,给喜欢团圆的人留白,自己去杜撰一个结局。

那我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希望故事这样结局:

傩送听说老船夫死了,思来想去,心疼翠翠一个人,便回到了茶峒。在船总顺顺的主持下,翠翠和傩送有情人终成眷属。

某天,天保也回来了。原来那次轮船事故,他没有死,只是因为心灰意冷,便悄悄出走,以免看到傩送和翠翠在一起而难堪。而如今,他已经有了心瞩的女子,需要父亲帮去提亲。

然后,他们一家人幸福地在边城小镇茶峒,继续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