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什么,其深刻内涵又是什么?

老人 0 70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什么,其深刻内涵又是什么?,第1张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什么,其深刻内涵又是什么?
导读:主要内容:《边城》以二男一女的爱情悲剧为基本框架,讲述了一个哀婉曲折的动人故事。掌管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最终兄弟俩却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人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死去。小说除了小儿女爱情之外,还拓展情节容

主要内容:

《边城》以二男一女的爱情悲剧为基本框架,讲述了一个哀婉曲折的动人故事。掌管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

最终兄弟俩却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人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死去。小说除了小儿女爱情之外,还拓展情节容量,讲述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已逝母亲的故事。

其中描写了人与人的冲突,但冲突中格外和谐。翠翠在一系列冲突之后仍保持安然。安然地摇着老船公留下来的渡船,等着那可能明天会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的情人傩送。

内涵: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具备的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的美,是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支撑他塑造这个人物的就是人性皆美这一思想。

并且他所表现的翠翠的纯和善不是那种发展以后的纯洁和善良,不是经过道德规范的,理性的、历史的善和纯,而是一种原始的、天然的善和纯,古朴、简单。真正体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从翠翠的眼中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那么自然、正常、平静,她完全没有社会意识,社会观念性的东西。她生命中的力量完全来自于她的天然属性。她的生活过程不与某种目的相联系,而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本质。

翠翠对傩送萌生了少女的爱情,这是由于她自身的成熟,是她达到一定年龄,身体自然发育成熟之后,一种自然的体现。

她完全听凭一种自然,一种天性。而不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在翠翠来说,过程也就是目的。所以当她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仍能安然地平静地等着不可预知的目标。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听命的观点。让人弄不清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坦然。还有人说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恰恰是一种人性贫困的表现,她始终等着而没有去主动追求爱情。

当她不小心滑到爱河中后她没有能力抓住机遇把握条件趁热打铁大干快上”,所以是她自己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其实。翠翠的这种生命形式正代表着边城人的生命形式,将自己的人生作为一整个过程,并将整个过程本身就看作它的目的。他们平静、自然、知足地渡过了一生,也就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的。

“生命无法不受到种种限制,人类的命运总是有悲观的因素,然而人的伟大可贵就在于并不因为悲观而放弃,就在命运翻云覆雨的鼓掌之中。生命也能散发出自己的庄严和魅力。”

边城中的人们的那种以自然为基础的存在形式会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会浮现我们眼前。这个世界源于现实:那是都市文明影响较少的。保存天然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又在这相对较边远的带有淳朴民风的地方寻找到了比较美好的人生形式加以理想化的表现。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完全听凭一种自然,人们从容而恬静地生活着。

当然,小说中人们这种完全听凭自然的状态,有时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不幸的感觉。然而,这正是沈从文的夙命观的体现:听凭自然的过程很完美。

虽然自然的阴晴圆缺会使处在其中的人有自主无法把握的东西,产生不幸。但我们也可以安然地听命,坦然而安宁。

所以边城人生命形式的代表翠翠,当面对不幸的时候她并未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只有我们这些无法超脱的人才会产生悲凉感。

人类文明发展当到当今,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呼唤自然的回归。人类在创造中不断摆脱原始、蒙昧,却离自然越来越远。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自然本性丧失的太多,渐趋向社会中的符号时,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向往人的天性。开始呼唤原始的回归。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二、人物介绍

1、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2、爷爷

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3、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

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4、傩送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边城

一、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二、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三、傩送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四、老船夫(爷爷)

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参考资料:

,边城

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老船夫,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小说中却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以“爷爷”、“老船夫”、“老家伙”来代替。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则似乎都有名字,如:“翠翠”、“顺顺”、“天保”,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爷爷”代表着苗族古老的历史,而“翠翠”则代表着新一代的苗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长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大佬、二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佬象父亲,船总顺顺。这一形象是对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其既有先进的一面,同时也有保守的一面。正是这样的人物性格,使得其在当时的旧中国也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大佬的死,看起来觉得很偶然,但是如果从深层次上来分析,就正如二佬所说的:“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老船夫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佬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边城》中二佬的形象是沈从文对自己的隐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著作,在中国文学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边城》 教学设计 之五,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 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孙晟佳

有很多对于傩送的正面评价,也仍然掩盖不了他善于逃避的特点。

从“家业”来讲,一边是磨坊,一边是渡船。有着父亲的“偏爱”,他选任何一个都是可以如愿(选到)的。这个选择无非是财富和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也有自己更偏向的选项,却要话锋一转把选择权交给父亲,看父亲是选择财产还是选自己这个儿子的幸福。明明一个并没有太大犹豫空间的选择,他仍然选择了不选,就此给自己先创造了一个迷茫得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前途。

另一方面面对自己的爱情,他也选择了逃避。这本书本是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为中心,两人的正面交锋却并不多,结局甚至是悲剧。抛开翠翠和爷爷的“纠结”来讲,傩送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他始终为自己的爱情矛盾着,财富、家庭、爱情似乎是很难平衡的一个三角。财富和爱情之间的选择他抛给了父亲顺顺,家庭和爱情的选择他也是几乎听天由命。天保在的时候,他明明有很大机会“赢”过天保,天保也不是个不痛快的人,两个两情相悦的人本可以在一起,傩送却像把之前的选择抛给父亲一样把这个选择权交到了翠翠手里:让翠翠听山歌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天保溺亡后老船夫一遍遍来找他确认心意,他的回答却一直模棱两可,始终过不去心中的那道坎,最终出走。

他逃避开了种种选择,下桃源去了。也许明天会回来,也许回不来,这还取决于他什么时候停止逃避。

@何雯洁

从几年前的一次端午节傩送遇见了翠翠,而后无可自拔地爱上了翠翠。他是一个善良而单纯的人,他对翠翠很有礼貌也很喜欢她,他不对翠翠的感情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沉,但是确实很打动读者。他拒绝了王团总女儿陪嫁的碾坊,而是心甘情愿选择了渡船,这不正是他对翠翠的爱最好的证明吗?

傩送还是一个懂得分寸也敢于追求的人,他知道哥哥对翠翠的感情后反而冷静的想出了一个最公平的解决方案,虽然自己唱歌比哥哥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愿意作出牺牲。他在夜晚孤独的一人给翠翠唱歌,却并不为翠翠所知,但他并没有后悔,而是坚定的选择不走“车路”而是“马路”。

尽管如此,除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守护,他对亲人的爱也丝毫不减。他对哥哥和父亲的感情很深,也总是愿意为了家庭作出牺牲。他在得知哥哥的死后十分愧疚,他甚至误以为是因为翠翠和祖父才造成了这场悲剧,于是尽管对翠翠依然深爱,但是也愧对于哥哥,在这两件矛盾的折磨中最后他选择了远走他乡,对哥哥的死做的补偿,也拒绝了翠翠的感情。

总而言之,傩送的结局本不该如此,可是他的善良和宽容,以及对家庭和爱情无私的付出,最后在爱情和家庭的纠葛之中没有如愿以偿或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是留下了很多遗憾,同时导致了自己无法放下心里的负担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田佳蕊

有情有趣的傩送

    天保和傩送都是让船总顺顺骄傲的儿子,都是让同村落的居民敬仰的船手,这样两个优秀的兄弟却不约而同的爱上了同一个女孩。眼看兄弟二人要变成情敌,淳朴的民风没有让他们反目成仇,他们知道感情没有价格、女孩也不是可以争夺的财产,而是懂得尊重女孩的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进行了竞争,那里没有评委、没有裁判、没有公证人,只有道德和良心,一唱定乾坤,哥哥带着忧伤与愿比服输的心情远走了他乡。那么值得思考的是,相同的家庭背景,相似的人生经历,相近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傩送在翠翠心里更加别致呢?

    在我看来,天保是一个豪爽、慷慨、不折不扣硬汉大哥的形象,而傩送则更像一个有情有趣、勇敢、惹人爱的大男孩的形象。从傩送和翠翠第一次见面就可以看出他的别致。“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背后所展现的傩送是一个情商很高的男孩。从心理距离看,第三人称最远,第二人称近一点,第一人称最近。傩送先称翠翠爷爷为“他”,这是正常的恰当的心理距离。再称则为“你爷爷”,从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过渡,距离拉近了很多。第三句话,则一下子跳到了第一人称:“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把“爷爷”前面的“你”去掉,所指的仍然是“你爷爷”,但是也包含着“我们的爷爷”的意味,距离一下子就贴得非常紧,一步步走近翠翠,用顽皮而又高情商的办法一点一点走进了翠翠的心里。他忠诚的爱着翠翠,无论是王团总的陪嫁还是其他诱惑都阻碍不了傩送追求自己的真爱。然而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内疚,舍弃了一切,远走他乡…傩送,这样一个有趣而有情义的人…

@袁若彬

合上书本,总有遗韵。天保,傩送与翠翠间美好的爱情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虽然这份纯真没能圆满,但也是充满故事性的。

傩送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他与天保一样,有着正直,善良的美德,可是并非事事都会圆满,最后傩送没能与翠翠生活,独自一人带着悲伤离开了茶峒。

傩送是船总顺顺的次子,天保的弟弟,他与哥哥一样,深爱着翠翠。

傩送是一个情感专一,执着的人,他深爱着翠翠,和她一见钟情,执着地为她唱歌,而且与自己的哥哥一同为翠翠唱情歌以作为“决斗”,热烈地追求着她。

傩送心地善良,与他的哥哥一样。他蔑视钱财,王团总曾用一座磨坊作为陪嫁的赠礼,可最后也是被傩送拒之门外。傩送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

傩送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哥哥死于意外后他愤然地离开了家乡,到外面的世界打拼。因为他对不住自己的哥哥,哥哥的死是与自己有联系的,他无法承受内心的痛苦,因此离开。

傩送的人生跌宕起伏,幸福来得突然,又转瞬而去。

@谭梦滢

傩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茶峒人,他的身上本身就留有茶峒人特有的特点,但同时他有着自己的特点,足以保证使其不泯然于众多常人之中,相似雨不同完美的在他身上结合,组成了他这样独特的个体。

首先,傩送同他的哥哥一样,有着边地人民的淳朴和洒脱,这是每日生活中耳濡目染而成的,作者在写《边城》这个中短篇的开头中,十分独特而恰当地举了妓女这一例子来说明此现象,“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此外,从“爷爷”摆渡不收钱,反而准备烟草茶叶与过路人,路人也回以足够的尊敬上看,也可支撑这一结论。正是这样的淳朴社会环境,才使傩送与翠翠初见时便爱上了她,不顾及她作为贫穷摆渡人的孙女的身份,不在意她父母早亡的经历。也是这淳朴的性格使他在发现与兄长喜欢上了同一名女子之后,选择公平竞争,这在我们身边似乎是不肯能发生的。

同时,他也有不同于茶峒人的一面,他相比于普通茶峒人多了一种诗人般的气质——这也是作者给予他的评价,若是具体些,称为是理想和浪漫可能更为合适。这点从他发现自己与哥哥爱上了同一位女子时,决定直接向哥哥表达和提议走“马路”可以看出,是他的理想化让他的思想没有城里人的弯弯绕绕,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可能在他心中,每个人都是如此淳朴,愿意以光明正大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吧。此外,是他的浪漫使他愿意以自己的能力让翠翠寄心于他,除此法之外,他可以走“车路”,用父母媒人之言——一种更加快捷和省力的法子——但他没有,仍是选择用水乡人民传统的山歌,那是三年六个月的山歌,包含着歌者挚爱与浪漫的山歌。

同时他周围人评价他都道“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但仍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岳云者,岳飞之子也,乃是宋朝有名的少年将领,跟随其父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乡人们如此城傩送,可能是表达对其的赞美,侧面证明他的好人缘。作为一个船总的儿子,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人称赞的名声,一定要同最多数的贫苦人家为友,这表明了他的随和和不嫌贫爱富,为人仁善,乐于助人,如此,他会才会在初遇翠翠时,见老船夫不在邀请她到楼上去等。当然,将他同岳云并称,也暗示傩送具有少年英雄的勇敢和直率。这更是在元宝身死,他独身一人勇敢的随着江水出走处,得到应证。从不委屈求全,不隐藏自己的好恶,喜爱翠翠时,不惜唱一夜的山歌,与自家哥哥“决斗”,而当误会产生,不再爱翠翠时,则干脆地出走,到远方漂流不再与其相会。他这方面的性格同老船夫等人比起来,实显了青年人独特的坦白。

@杨宇轩

我感觉傩送形象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勇敢。

他敢于追求爱情。尽管他和翠翠一见钟情,可是他依旧选择给爱情原有的尊重。明明大有胜算的他可以选择走车路,可是他放弃了,他执著地每日夜半为翠翠唱歌求爱,追求爱情,和哥哥“决斗”,可惜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他将他的爱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表露在行为举止上,饱含在那悠扬的曲调中,掩埋在清澈的眼底。

他不为外物所动。对哥哥这样的竞争对手,毫不动摇;对碾坊主的陪嫁,毫不动心;对周围人的流言蜚语,毫不在意。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最爱。

他敢爱敢恨。他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与哥哥天保同时爱上了摆渡船的老人的孙女。不幸的是,哥哥因为得知翠翠爱的是傩送,所以就孤独地离家“赶滩”,遇水而死,而弟弟傩送因为心怀愧疚,坚决地只身一人离开了伤心之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傩送的勇敢全部尽可能的在爱情上释放出来,表达出来,成了文学上一个经典的人物。

简单来说,就是单纯的撑杆女翠翠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挪送,可是翠翠的爷爷却以为她爱的是船总的大儿子天宝,还去帮孙女说亲了。天宝也爱着翠翠,自然欣然答应,于是一个悲剧开始了。

茶侗是个小山村,在沈从文的笔下,人们都单纯而善良,山也是有灵性的。

天宝知道真相后,善心驱动,为了成全翠翠和自己的二弟,于是毅然跟船出行,为的的给他们在一起的机会。可天不随人愿,他遇上了水祸死了。

因为内疚,挪送也出船了。而单纯善良的翠翠,则在侗河边开始等挪送回来,她的爷爷眼见此情此景,越发觉得是自己的错,一天天心力交瘁,也过世了。

故事的最后,翠翠带着家中唯一的亲人,她的黄狗,做着爷爷从前的撑船人的工作,默默地等在这山清水秀的茶侗,等她的情郎。

可是这情郎,却始终不露面。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无限的期盼,和悠长的惋惜落在了翠翠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