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

老人 0 92

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第1张

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
导读: 1、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2、我姓桑,谁能提供给我我们这个姓的辈分排名表,谢谢3、求华夏传统祭祀流程。七夕拜织女和拜魁星的具体流程!(例如端午/中秋/重阳)4、老槐树比喻成老人的好处5、你们当地有什么特别的中秋节习俗?家乡的魁星楼
  • 1、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
  • 2、我姓桑,谁能提供给我我们这个姓的辈分排名表,谢谢
  • 3、求华夏传统祭祀流程。七夕拜织女和拜魁星的具体流程!(例如端午/中秋/重阳)
  • 4、老槐树比喻成老人的好处
  • 5、你们当地有什么特别的中秋节习俗?

家乡的魁星楼

      我的家乡海城,有一座美丽的公园,那里有一座高大的三层宝塔魁星楼。

      一进公园正门,你就会看见魁星楼。金**的“魁星楼”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端正、醒目。进入魁星楼,第一层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精美的名人字画。第二层的大理石上还刻着近几年来家乡高考高分获得者的名字,真希望将来我的名字也能够刻在大理石上。第三层是人人祭拜的魁星爷爷,他一手拿着提斗,一手拿着笔,好像在点状元。

      传说魁星是天上掌管文运的神,他做事认真、为人耿直。他有一支神笔,神笔点到哪儿,哪儿就多出状元。传说人们在考试前梦到魁星爷爷,就能考上状元,多神奇啊!

      我也要去拜一拜魁星爷爷,祈祷我考上大学,当然自己也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梦想成真,到那时自己的名字也能刻在魁星楼上。

一 姓氏源流

桑氏的来源有三: 1 、我国的桑氏,根据考证,是由穷桑氏而来的,十分的源远流长。关于桑氏的源流,《姓谱》及《万姓统谱》都有记载:“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都城就设在曲阜。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 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曲阜市北方。2、 到了二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后裔的以桑氏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姓苑》记载清楚:“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出自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的,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 3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二 迁徙分布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浚县东北)。安徽省固镇县,宿州,太和有大量桑姓人。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音)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先祖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徙定居于此)。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 山东寿光也有大量桑姓人,但他们和安徽固镇桑姓人同出一宗,均来自山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黎阳郡:黎阳县设置于西汉初期,北魏的时候改黎阳县为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2 河南郡:汉高帝的时候设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1 枢密堂、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2 铁砚堂

四 历史名人

传说中有桑魁星点状元封百官一说。

1 桑弘羊:西汉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武帝的时候担任治栗都尉,领大司农。主张重农抑商,推行盐铁酒类商品由国家统一出售的政策。武帝临终的时候,授给他御史大夫的职位,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受遗昭,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始元六年许多官吏大臣要求取消盐铁酒类专卖的制度,桑弘羊坚决不允许。后来桑弘羊因为朝廷上有人政治阴谋而被杀害。终年70岁。

2 桑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

3桑馥三国时魏音乐家。

4桑维翰:字国侨。五代后晋河南人。开始去参加考进士,主考官因为厌恶他姓桑而没有录取他。有人于是劝他改姓,他不肯。有人劝他改业,不要读书了,他也不肯。他自己铸造了一方铁砚,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我酒改业。”他勤学苦练,结果铁砚还没有磨穿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为石敬瑭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王朝以后,桑维翰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接受贿赂积累了巨万财产。后来契丹军队打败后晋以后,原来的后晋将军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于是派人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5 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编辑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

6桑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7桑春荣:清朝刑部尚书,道光进士。职掌刑部十余年,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8桑调元清朝工部主事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吃巧食: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储水红头绳七个结: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七姐会”: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穿针走线剪窗花: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槐树是特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崇拜槐树的文化现象。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批评指教。

一、崇拜槐树的文化表现

中国人崇拜槐树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视槐树为神的象征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提及早期人类崇拜树木花草的原因时说:“在原始人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们一样都有灵魂,从而也像对人一样地对待它们。”(1)槐树(特别是古槐树)自古就被人们视为神树而极力崇拜之,产生和出现了许多有关槐树的神化传说。《太平广记》载两京道上槐王和荆山槐神的故事。载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有江叟者,喜读道书,擅长吹笛。一次走到阌乡境,醉倒在驿道旁大槐树下,“及夜,艾稍醒,闻一巨物行声举步甚重。叟暗窥之,见一人崔嵬,高数丈。至槐侧坐,而以毛手扪叟曰:‘我意是树畔锄儿,乃瓮边异卓耳。’遂敲大树数声曰:‘可报荆山中二郎来省大兄’。大槐乃语云:‘劳弟相访’。似闻槐树上有人下来,与语须臾,饮酌之声交作。荆山槐曰:‘大兄何年抛却两京道上槐王耳’大槐曰:‘我三甲子当弃此位。’荆山槐曰:‘大兄不知老之将至,犹顾此位。直须至火人空心,膏流断节而方知退,大是无厌之士。何不如今因其震霆自拔于道。必得为材用之木,构大厦之梁栋,尚存得重重碎锦,片片真花,岂他日作朽蠹之薪同人爨,为煨烬耳!’大槐曰:‘雀鼠尚贪生,吾焉能辨此事邪!’槐日:‘老兄不足于语。’告别而去。及明,叟方起。数日至阌乡荆山中见庭槐,森耸枝干扶疏,近欲十围,如附神物。遂伺其夜以酒脯奠之。云:‘某昨夜闻槐神与盘豆官道大槐王论语云云,某卧其侧。并历历记其说。今请树神与我言语。’槐曰:‘感子厚意,当有何求殊不知尔夜烂醉于道,夫乃子邪!’叟曰:‘某一生好道,但不逢其师.树神有灵,乞为指教,使学道有处,当必奉酬。’槐神曰:‘子但入荆山寻鲍仙师脱得见之,或水陆之间,必获一处度世,盖感子请慎勿泄吾言也。君不忆华表告老狐祸及余矣。’叟感谢之。明日,遂人荆山缘岩循水,果访鲍仙师,即匍匐而礼之。师曰:‘子何以知吾而来师也。须实言之。’叟不敢隐。具陈荆山之树神言也。仙师曰:‘小鬼焉敢专辄指人,未能大段诛之。且飞符残其一枝。’叟拜乞免。仙师曰:‘今不诛后当继有来者。’”(2)后来江叟在鲍仙师的指点下,道行日深,并凭借仙师所赐玉笛,得到了龙王的水珠,最后得道成仙。故事留下了许多启发意义,一是槐可“构大厦之梁栋”的有用之材;二是器物之用,须得适时,错过时机,有用便会化为无用,栋梁之材也将成枯木朽株,烧火之外,别无可取,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然;三是荆山槐语重心长的开导愚顽,其通达和自我牺牲精神,亦是令人感佩,明知会遭到惩罚,仍热心指点求教者。《唐山县志》载:“神槐在泜河东岸。明河堤数溃,民受其害。有神示梦于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悯若等久罹阳侯之难,今已植砥障矣。厥明视之,岸畔果有槐生焉。自是终明朝无河决之患。”(3)说明神槐能发挥保持水土、固岸护堤的作用。《夷坚志》还记载了神槐送药的故事,说江西饶州鄱阳县(今波阳)有一槐花巷,因巷中有棵老槐树而得名。有个外地秀才叫徐武的因事到县,游览街市看到此树,抚摸树干感叹道:“这树心都已枯蠹中空,只存枯皮,却老干虬枝,枝叶蔚茂,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随了多少雨雪风霜,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定得了灵气成精了!”晚上回到客店,正要就寝,忽听得轻轻敲门声,开门一看,见一清秀女子站在门前,自称是槐花巷内的大槐树精魄,因秀才白天惠顾,怜悯赞叹,故特来致谢.庆历四年五月,住在槐花巷的府吏陈忠显,因腰痛让妻子温酒调药,其妻误将外用的滑肌散投入,陈服后腹内绞痛,吐泻不止,全家人为之不安。正准备天亮后到集市上买绿豆解毒,外面响起叫门声,说是巷内邻居槐娘,特前来送解药。陈因怕槐树精作崇,不敢开门接受。《南柯太守传》说有书生淳于芬梦人槐安国,被招为附马,迁官晋爵,享尽荣华富贵。后来因交战失利,公主夭亡被遣。那槐安国便是为人熟知的大槐树下的蚂蚁世界,是成语“南柯一梦”的典故出处。《继夷坚志》说仙人麻姑也看中了槐树是建筑的好材料,因人间为之修庙,树主梦见女道士募化,一夜风雨,大树便不见了,却砍截成材,卧于建庙工地。《因话录》说古槐之上常有仙人出游,每每于夜间传出丝竹音乐之声。明《保定县志》说白天有人在议论砍伐槐树,夜间便梦见黄衣老人求救,砍断处会出血,砍倒者竟会自己重立原处。还有传说老槐树能开口讲话,劝董永莫错过天赐良缘,这就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故事。

由于人们视槐树为神,所以为之造祠立庙供奉。河北《唐县志》记载:“古槐在县署二堂东,大数围,高耸旁阴,无一枯枝,下有槐神祠。”山西《汾阳县志》载:“仙槐观在城隍庙之北,相传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遇异人投药其中,倏长茂如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今观中他愧亦盛。”(4)在民间,常见有一些老槐树下或旁边有人搭建一座小庙或高台,四周的居民都向它烧香磕头,祈求保佑,请赐丹药。 2、视槐树为古代官职的代名词

槐树在古代则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周礼•秋官》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注云:“槐之盲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是说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因以三槐喻三公。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由此槐便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在古代汉语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槐官相连的名词。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兖,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宋史•王旦传》载:“旦父佑,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世多称其阴德。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祜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5)后来到宋真宗时,王旦果然作了公相。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特为此事,作了《三槐堂铭》文章予以褒扬。后人以三槐堂泛指高官之宅第。《玉堂闲话》载:“长安城有孙家宅,居之数世,堂室甚古。其堂前一柱,忽生槐枝。孙氏初犹障闭之,不欲人见。期年之后,渐渐滋茂,以至柱身通体变易,坏其屋上动。秘藏不及,衣冠士庶之来观者,车马填咽。不久僵处崖廊居节制。人以为应三槐之朕,亦甚异也。”(6)后来孙偓历位现官,执掌朝政,被封为安乐县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人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掳之者。”(7)官迷者的丑态毕现尽露。槐树与书生士子仕途相关联,“槐厅”则成为其扬名人仕的捷径。故此,历代人们都喜欢在庭院中植槐,以期盼子孙发达,能出达官贵人,位极人臣。

3,视槐树为古代科第吉兆的象征

在古代槐树与书生举子相关联,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三辅黄图》载:“元始四年(公元前90年)起明堂辟雍为博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株。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容揖逊。议论槐下,侃侃阉阉。”(8)因此,在汉代长安有“槐市”之称,是指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学市”之称,北周庚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有“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之诗句。唐元稹《学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于通径,喜趋槐市;鼓丝桐之逸韵,协畅熏风。”后还以槐借指学宫、学舍。唐武元衡《酬谈校书》诗云:“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可以想见唐代长安学宫中的情调。

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宋钱易《南部新书》中更有详细的说明:“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噀,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设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是说唐代京城长安,落第的举子们六月不出京城而闭门苦读,作新文章,请人出题私试。当槐花泛黄时,就将新作的文章投献给有关官员以求荐拔。后代的诗人多有吟咏。如唐段成己《和杨彦衡见寄之作》有“几年奔走趋槐黄,两脚红尘驿路长”诗句称道,北宋黄庭坚《次韵解文将》诗云:“槐催举子著花黄,来食邯郸道上梁。”南宋范成大《送刘唐卿》诗有“槐黄灯火困豪英,此去书窗得此生”句。

古代还流传有许多槐树为科第吉兆的传说故事。《谈苑》载:“吕蒙正方应举,就舍建隆观,缘干入洛,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启户视之,床前槐枝从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9)明《济南府志》载:“王氏大槐,在新城县署新街之西。相传邑善人王伍常于槐树下作饘粥,以饲饥者。人挂其笠于槐,累累如也.后梦满树皆挂进贤冠。云孙曾以下科第蝉联,遂以大槐王氏名其族。”(10)明人朱之蕃为之作《王氏大槐记》称其事。明《洛阳县志》记载:“房氏洛阳故家,将营室,一木忽甲拆于庭,视之则槐也。久之,乔木上耸,密叶四布,观者以为昌盛之兆。厥后,子仪果联登进士,遂匾其堂曰:‘祯槐堂’。不忘厥初也。”(11)明人薛瑄作《祯槐堂记》为之载说。清河北《文安县志》载:“古槐,在戟门西,清同治十年东南一枝怒发,生色宛然,观者皆以为科第之兆。”说明古槐某一枝与往年相比,长得比较繁茂亦是一种吉兆。可见,古代的读书人希望在有槐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心中就自然有槐位一一三公之位之想,并以登上槐位作为刻苦求学的目的和动力。于是,槐树就成了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偶像,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这种习俗还影响到历代人们的心理,在民间有初生小儿寄名于槐的习俗。《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下载:“牛市旧有槐树,千年物也。嘉道间,小儿初生,辄寄名于树,故乳名槐者居多。”这是父母望子成龙观念的流露。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人仕。

4、视槐树是迁民怀祖的寄托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是山西移民的历史。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久远,槐树无存,亦发贡于兵燹。”是说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初鉴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翼鲁豫皖等地。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后由这里编队迁送。据说当时明朝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拖家带口、熙熙攘攘,纷纭赶往古槐树下。到第三天,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一位官员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由于是强迫性移民,所以移民们在这里登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据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12)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河北石家庄市区东南部的槐底,就是明初山西移民定居之地,渐成村落。移民为怀念故乡,便以洪洞大槐树为标记,定村名为槐底。甘肃天水市城乡广泛流传“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之说,民间对槐树特别喜欢栽植和爱护,农村落户建庄时,就植槐树以纪念故土,甘谷县姚家庄村民就称“先有大槐树,后有姚家庄”。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后裔们视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祸福,成为祖先崇拜的变异形式,希望通过祭拜槐树,获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5、槐是吉祥和祥瑞的象征

槐树在周时期就被赋予了象征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距之。”《春秋纬•说题辞》载:“槐木者,虚星之精。”(13)均说明槐树具有神异的色彩。《汉书•五行志》记载:“昭帝建始四年,山阴社中大槐树,吏人伐断,其夜复自立如故。”(14)可见,槐树神奇异常。古代人种槐除了取荫之外,就在于讨吉兆,寄期翼。民间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说明槐树象征吉祥的寓意。

古代人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槐树的荣枯被视为兴衰灾祥的征兆。《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熹五年十月壬午,御所居殿后槐树,皆六七围,自拔倒,树根在上。”注“臣昭曰:槐是三公之象,贵之也。灵帝受位不德进,贪愚是升,清贤斯黜,槐之倒植,岂以斯乎!”(15)是说汉灵帝时,朝内六七围粗的大槐树无故自倒,根竖向上,有人认为槐是三公之象征,现在如此,正和朝廷贤愚不分,黜忠进奸相一致,东汉大概要亡了。果不其然,不久东汉就被灭亡了。

古人还视槐树为瑞槐。元代乃贤记载,曲阜孔林中有“古槐一章,枝干偃蹇,肤理若镌刻篆籀龙凤,细如丝发,虽善画者莫能状其奇巧,……见者咸加敬爱,因以纪瑞云。”(16)古槐被称为“瑞槐”,作《孔林瑞槐歌》以赞美。古代人还视槐枝连理为吉祥的象征,《南齐书•祥瑞志》载:“永明元年五月,木连理。闰月,璇明殿外阁南槐树连理。”

一、中秋佳节吃月饼

说一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中秋习俗,中秋有叫做八月十五,都知道在这个日子里都一般吃的是月饼,其实这个习俗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总是给我讲一些关于一些中秋的事,这个是对我比较深刻的,因为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奶奶经常给我讲一些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其实这些故事对于小时候我是特别爱听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美好的神话故事。之前也是在诗中有所体现的因为圆圆的月饼也象征了每到中秋的多了一份团圆的意义,所以有句话说的是中秋佳节月亮圆,合家团圆,所以从很早以前,月饼已经开始在流传了,流传到今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吃月饼的习俗,当然传到我们现在的社会,那也是一定要吃月饼的,毕竟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吃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因为这个时候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月饼一般都是甜的,是表达了一个苦尽甘来的表达,也是对生活团圆、甜蜜的一种向往。

二、中秋佳节玩花灯

因为花灯是中秋节的一种活动,中秋这些活动是一些我们娱乐的,其实在这个节日里也是比较特殊,因为这天也是女孩子与男孩子约会的一个好时机,也是古代一个习俗,一般中秋的花灯在一些普通的家庭里都挂上了,也是因为小孩比较喜欢,同时你也会在不同的人家或者大街小巷会看到各种不同设计风格的花挂满了不同的地方,那景象甚是壮观。

所以玩花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中秋的一种习俗,因为一般小孩也都比较爱看花灯,所以现在的花灯也是在升级,也在不断更新与成长。

三、中秋佳节吃团圆饭

这个说起来大家比较熟悉,因为每次中秋的时候,都是团团圆圆的日子,回到家与家人吃一顿饭都是特别开心的,因为很多出门在外的人可能回不了家也一般,但是也会给家里打电话问好,因为常年在外,其实这样的人群占了不少部分,因为家远或者在外多挣点外快不回家的,其实对于这方面的人们来说是特别不容易的,一般不回家的也会在晚上吃月饼的,以表示对家乡的思念,因为对于这部分人说真希望回家吃个团圆饭,有些人就回家与父母吃一顿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