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第一幕(湖畔初会) 旁白: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以计数。那是
第一幕(湖畔初会)
旁白: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以计数。那是一年的端午节……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傩送上场,敏捷地捉住水中的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 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这个 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也不管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冲上去):爷爷,爷爷,我要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火把下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
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什么二老、三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第二幕(往事情深)
旁白:音效:《梦幻曲》
[晚上,深蓝的星天,一群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围绕在翠翠和爷爷的周围。爷爷同翠翠到门外的高崖上月光下去说翠翠父母的故事]
(《游鸿明楼下的那个女人》音乐响起,翠翠父母上台舞蹈。与此同时,爷爷用深沉的语调同翠翠讲述当年的故事)
爷爷(略带哀伤地):十五年前
你的父亲在河的那一岸
你的母亲在河的这一边
一弯湖水,阻隔了他们无尽的思念
一场战争,隔开了他们今世的缘分
一身军衣,裹住你父亲追梦的脚步
一份孝道,拌住你母亲幸福的向往
你的父亲,无奈于你母亲的直着,毅然用一碗毒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你的母亲,为了这一份母性,顶着流言蜚语,用生命换来了你的存在
[翠翠抱着心口神往地听着。音乐渐止,灯光渐暗,人物下]
第三幕(对歌述衷肠)
旁白:灯影桨声里,天尤寒,水尤寒。梦中竹丝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杨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渡愁船?
[细雨绵绵。在碧溪 渡口,雨落得河面一片烟。翠翠在雨中为他人摆渡。远处,傩送唱着山歌上场]
(傩送唱着歌,翠翠时不时地在船上回应,二人对歌。歌声由远及近,傩送来到翠翠面前)
[对歌部分剧本略]
(翠翠送傩送过河)
傩送凝望着翠翠,走到上风头,有意张开自己的蓑衣给翠翠抵挡那斜风细雨。雨点大起来,打在他敞开的胸怀上。
翠翠被感动了,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傩送(深情地):我要一个人来替你守渡船,好不好?
翠翠(莞尔而笑,低头不语)
傩送(上岸后回头):翠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赶快吃饭,今天人多啊,热闹啊。
(翠翠点头,目送着傩送远去)
[黄昏,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翠翠抱膝坐在湖畔,双眼出神地望着远方。在舞台的另一侧(有空间感),傩送孤独地站着,定定地望着湖面]
背景音效:小提琴曲《承诺》
翠翠(喃喃自语):傩送,你在哪儿啊,真的好想再见你一面啊!
傩送:翠翠,知道我在想你吗?为什么每次我和你说话你都不理睬我呢?我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啊!
翠翠(低下头,复又抬起,幽幽地唱起歌来)
傩送(听见远方的歌声,眼里突然闪过一丝光芒,跟着和起歌来[轮唱])
[小提琴曲《承诺》再现片段。灯光渐暗,人物下。]
第四幕(等待情归)
旁白:
[夕阳把白塔浸在血一样的颜色里,天边起了乌黑的秋雨云,气势万千地往晴空膨胀。溪面各处飞满了红蜻蜓。
翠翠家的床头上,屋角里堆着许多双崭新的草鞋。爷爷正坐在门槛上打草鞋]
翠翠(惊讶地):爷爷,你要多少双草鞋,床头上不是还有十四双吗?怎么不躺躺?
爷爷(站起来昂头向天空):翠翠,今天晚上要落大雨响大雷的!回头把我们的船系到岩下去,这雨大哩!
翠翠:爷爷,我好害怕!
爷爷: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音效:下起了大雨,伴着吓人的雷鸣。雷声浊浊地沿地面传送,在山崖上撞出回声)
翠翠(紧张地扑在爷爷怀里):爷爷——
爷爷(拍翠翠的背):大概是溪边崖坎崩落了,不碍事,莫怕!
(爷爷放开翠翠)
翠翠:爷爷,万一我离开你呢?
爷爷:你不会。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着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可是青浪滩浪如屋大……
爷爷:翠翠,我那时真像个疯子,还怕青浪滩的大浪?
翠翠: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一个人离开我?爷爷,你睡着了吗?
(爷爷没有回答。翠翠以为爷爷睡着了,亦侧身睡去) 雷雨音效持续不断,后渐轻渐止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 音效:两岸山沟里水流入溪的声音
翠翠(回头看了一眼爷爷,自言自语):爷爷还睡着呢。(推开门出去)
(翠翠找不到渡船,无意中回头,惊讶地发现屋后的白塔不见了,大堆砖石凌乱地摊着。)
翠翠(惊讶地跪在地上,继而头也不回地冲回屋中)爷爷!爷爷!
(爷爷没有回答,早已在雨夜死去了)
翠翠(拼命地晃着爷爷):爷爷!爷爷!你醒醒啊!(突然明白了爷爷已死,嚎啕大哭起来)
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一年以后……
[溪边,小白塔已恢复了原状,在万绿从中挺起,显得风姿绰约]
白塔下爷爷的坟头上长满乱草。
大青石上。翠翠孤独地望着那汤汤的流水东去,东去……她极目遥望,期待着……
(耳畔仿佛又响起了傩送的歌声)
背景音效:《等等等等》
旁白: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他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的荒唐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我觉得傩送和他哥哥都认为和翠翠的婚事是她爷爷做主,因为翠翠小,依赖他爷爷,所以说是继承渡船,而他爷爷却一会儿要车路,走了车路。一会儿要马路,却没想到翠翠的爷爷是要翠翠自己做主,而翠翠却是个不敢大胆地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虽然纯真,但对于爱情还是忸怩的小姑娘。所以一来二去,导致了天保的死,让傩送觉得内疚,在心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纵观全文,翠翠父母的前车之鉴,使得爷爷对于翠翠过渡的溺爱,关心着翠翠的婚事,最终使得天保意外惨死,顺顺和傩送认为其做作,使得他死在了雷雨之夜。其实,如果爷爷早点向翠翠说明当晚唱歌的是二老又怎么会发生时候的事情呢?翠翠早就暗示了爷爷自己喜欢的是二老,爷爷也已经清楚了,但为什么会认为翠翠误以为当晚唱歌的是大老?正是因为爷爷担心真相会伤害了翠翠,使得老人对于翠翠的溺爱更加的明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翠翠那种害羞而又含蓄的暗恋也造就了这场悲剧。如果她明说了自己只喜欢二老,那么爷爷也就不会夹杂在大老和二老之间难以做人,最终还被顺顺一家误会;如果她能够大胆的告诉二老自己喜欢他,那么或许二老最终不会走,相反会铁了心的娶了她,但是因为她的那份腼腆害羞最终酿成了悲剧;如果翠翠当时能够撑船带傩送渡河,或许,他们彼此之间就多了一次相互倾诉自己内心的机会,但是,是翠翠的退缩最终造成了这个结局。再多的如果也已经挽回不了这个事实——注定了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傩送的犹豫也将这个原本凄美的爱情故事彻底推向了高潮。大哥的死对于他的刺激很大,爷爷的好意被他当成了做作。即使如此,他也说过了他始终爱着翠翠,那为什么不争取?大哥死了,爷爷因为愧疚也死了,自己失去了大哥,翠翠失去了爷爷,只留下了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人做了什么?心爱的人忍受着丧亲之痛,那是翠翠唯一的亲人,当自己喜欢的人正在独自一个承受痛苦的时候,他没有出现,相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留给翠翠“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期待,他伤透了翠翠的心!
无法批判他们是对是错,但是,一开始所有的人就都错了。翠翠错的最早,早点告诉爷爷自己的心思爷爷就不会在天保和傩送之间举棋不定。爷爷不举棋不定那么大老就不用惨死,大老不惨死傩送就不会为此深感愧疚,甚至误会了爷爷,最终还得老人家也深含愧疚而死。爷爷的死使得翠翠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傩送的离开更加增添了文章的悲剧。
《边城》——无法预言的结局
在湘西一座偏僻的小城里,山上白塔的旁边住着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女,他们的房屋背靠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篁,他们以渡船为生。不远处的河下游坐落着一栋栋吊脚楼,碧绿的河水川流不息,给人们带来灾难,也给人们带来喜悦。码头的水手勇武也痴情,有人的心里还驻扎着一位更痴情的妓女。在这里有位管总长的组长叫顺顺,他热情慷慨大方,公平无私。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贤人。是船上的争执当地人以习惯法来解决,剩下的就交由他负责。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天宝,寓意上天保佑的人;一个叫傩送,寓意傩神送的孩子。他们勇武、健康、善良,却又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兄弟两彼此坦白自己的的心声,采用了公正的方法去追求女孩。而女孩渐渐心里早有人选,女孩表面还是一个腼腆、害羞的少女,可到了一定的年纪心里也开出花般的美梦。孩子母亲也是一位痴情的人,他与一位忠厚的军官结合,那个人不愿背叛名誉死了,不久后她也追随着,吃了冷水死了。
当我读到一半时,感慨最令人喜欢的不是独特的边城风俗、环境优美的大自然的描写,而是处处充满着和谐、淳朴的氛围,飘在人们身上的真善美。这种人性美体现在边城的篇章的每一段中。
边城的老船父不愿多收好心渡船人多一个子儿,即便让渡客“占了便宜”,他定会聪明的把烟草塞到人家的口袋里。翠翠的母亲因他父亲不愿苟活,不久也凄凉地追随而去。即便身份卑微的妓女,也有钟情的水手,即便兄弟俩爱上一个贫苦船夫的孙女,顺顺也未因为门第问题而阻拦。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和谐,人们似乎没有因为什么利益而针锋相对,勾心斗角的陷害。对生活在工业社会的我们来说,人们之间彼此的情谊显得格外美丽,文中处处是“情”,老船夫与翠翠的祖孙情,天宝与傩送的兄弟情,水手与妓女的爱情,边城乡里乡亲的友情。不像生活在工业城市中的人,不得不忍受永无止境的空气污染,忍受金钱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对于生活在城市已久,受过多城市冷漠的我来说,立刻有一种搬家去边城居住的冲动。然而这种冲动在我读到翠翠的爷爷的生命与白塔一同破碎后,也一同破灭了。
最后的发展仿佛一艘轮船驶进了海洋的旋风中心,随着剧情推进,天保死了,傩送误会了船夫,出走边城,翠翠的心上人在“也许那个人明天就回来了,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答案中举棋不定。
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善良的人最后的结局不像朴素的谚语那样“善有善报”。
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父突然去世了。这位纯朴善良,勤恳一辈子的老船夫,死时都带着一份误会无法解开,带着还未无法实现的心事一夜离开人间,留下一个命运更凄惨的孙女,让她孤苦伶仃的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这样的结局与开头的唯美的仙境画面截然不同,使我完全不能接受。
但是这一切的结局进行的却又如此的合情合理。读到这里,我既是愤慨又是悲伤。
并非作者的刻意安排,好像文中的人物的结局自然而然的走到了迷茫的路口。
我认为是因为他们都太真善美了,或许是人们说的物极必反吧。
翠翠的父母太善良、忠诚,父亲不愿意抛弃职责选择自尽,母亲不愿意苟活选择追随。他们身上的道德枷锁太重,砸碎了自己。
对于婚事,老船夫虽答应,但从未强求;翠翠这个天真的少女,既是有情,在乎爷爷,又害羞不愿明讲;天宝与傩送都重视兄弟情义,所以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又怎能安心的去娶妻,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呢?
反想一下,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些优美的品德,或许结局会是否又是另一个样子呢?也许不会是两败俱伤,也许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所以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吗?作者只是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是吗?也像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般。一个人们热情又淳朴,房屋井然有序的桃花源,捕鱼人再去寻找时却了无踪迹,在传诵之中被人渐渐遗忘。
因此在我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去查找了沈从文书写边城的动机,
去深究沈丛文写这篇文的背景,不难发现与东晋的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于1934年早创作,于1934年4月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发表了一篇解释《边城》的写作目的文章。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1从这里我们能看到《边城》并非是一本胡编瞎造之书,书中令人动人的情谊也并非简简单单的渲染,而是真人情感的渗透。反映了作者对于乡村的独特而又深厚的情感,但从沈从文接下来的叙述中或许能找到一些《边城》悲剧的原因。
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2《边城》写于1934年,那时,经过了一些资本的积累,中国的先进地区缓慢的进入城市化进程,在工业时代,低下的生产力的农业社会注定是打不过机器的,半世纪的挨打让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并支持工业化,这也是为什么文学批评家认为“这类小说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来的道德规范开始失序,沈从文曾说写这篇书的目的“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目前的堕落”与“过去的伟大”,这样的指向已经很清楚了。
边城或许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崇拜的一种反抗,近代的屈辱让这个曾今“以天朝自居的”民族开始“反思和学习他人”,改变自己就要不断否定自己,难免会出现不理智的全盘否定的现象,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伴随的是革新也是摧毁,在文化、建筑、政治、道德方面等等,这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不知道,但《边城》似乎在诉说:“怎么落后,我们都曾拥有“过去伟大”,在极度狭窄的不平等的国际地位中,都不要失去自己。”《边城》展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或许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过去的魅力之处。
边城或许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对农业社会的“纪念”,在生产力上,或许城市展现了更先进的一面,然后回归人与人的相处,农业社会倒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也是为什么在城市中的人民看完边城后,更渴望那个偏僻的小镇吧。
至于它的结局为什么如此不明朗,或许把美好的过去摧毁才更让人痛心和怀念吧。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