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同事 0 86

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导读: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原文: 为沽美酒,过溪来、谁道幽人难致。更觉元龙楼百尺,湖海平生豪气。自叹年来,看花索句,老不如人意。东风归路,一川松竹如醉。怎得身似庄周,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记取江头三月暮,风雨不为春计。万斛愁来,金貂头上,不抵

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原文:

为沽美酒,过溪来、谁道幽人难致。更觉元龙楼百尺,湖海平生豪气。自叹年来,看花索句,老不如人意。东风归路,一川松竹如醉。怎得身似庄周,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记取江头三月暮,风雨不为春计。万斛愁来,金貂头上,不抵银瓶贵。无多笑我,此篇聊当宾戏。

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赏析

 开篇趣起,打趣自己,说只要清溪对岸有美酒,就可以招致自己这个难致的「幽人」前来。接韵以「更觉」的措辞,将自己与赵国兴暗中对照,以突出赵的「湖海豪气」。意谓因自己这样容易被招致,就更觉得赵这个有四方之志的湖海之士气度不凡、当卧百尺楼头了。「自叹」以下,直到结韵,全都是自我抒情。「自叹」一韵,伤惋自己年老才凋,作诗赋词,难以称意。上片末韵,明承起韵沽酒之辞,写自己得酒即醉、醉归于东风中的情态。暗接「不如人意」的句意,表达他欲因酒而排遣此愁的意思。有趣的是,这里写词人的醉态,不出以正笔,而以「松竹如醉」的曲笔来写,这就写透了他醉态朦胧的情态。而诗意正在「松竹如醉」的形容中。下片似写清醒时的思绪,其实是所谓「酒醉心灵」的思考产物。过片接上片末韵「东风」一词,写他对此春日美景若有所不足的遗憾感。此韵以「怎得」领起,表明所思所须实属不可得的用意。他所希望自己成为的,是庄周梦中那只栩栩然的物我浑一的蝴蝶,他希望作这一只蝴蝶,来纵情邀游于花丛间,把花底当成是整个的「人间世」即整个的世界。这就泄露了他希望忘世兼忘我的心意。而具有这种忘我兼忘世之想的人,显然是因为所承受的过于沉重痛苦之故,他在寻找著一个不可得的解脱。「记取」一韵,表明了他之所以想做庄周梦中的蝴蝶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暮春的江上,总是风狂雨骤,横暴的风雨从来不爱惜春天的美景,而要将它匆匆送走。「记取」一词,表明这种时光之忧,是他一直萦结在胸的旧伤痛。在「风雨」一句中,词人的悲凉、无奈之情可感。在这两韵里,花与春天的意象具有隐喻的色彩,它们隐指美好无憾的时光。同样,风雨也具有隐喻的色彩,它是作为破坏春天的对立面出现的,它是生命所不能把握的横暴力量的隐指。因为以上的隐喻色彩,所以尽管是写的自然春天的过程,也令词人产生了不能承受的「万斛愁」。这样无法称量的沉重愁恨,只有杯中酒才可以解除,因为它可以使人沉醉忘忧。而象征了富贵极盛的头上金貂,在此时光之优面前,则显得毫无意义———流逝的时光把金貂象征的富贵、把一切存在甩在自己的后面化为虚无。结韵关合全篇,以此词不过是一种《宾戏》的解释,把一切打空,用来回复赵知录。这样的结尾,固然表明了他的游戏态度,同时也更有深意。这深意就是,当词人反照自己的内心,发现了巨大的空虚和难以承受的痛苦时,他所去做的,不仅是以酒来沉醉忘情,更是要以排空一切的方式,来获得解脱。所以,这样的结尾,不是无聊的游戏,不是无意义的闲话,而是包容著一种压力和反压力的精神对抗的。

 本词在章法上,打破上下片分段的词体常用格式,从上片第三韵就开始转为单纯写自己,是为变格;但变中有不变,如下片全为上片末韵引起,写自己春日归途上醉酒后的忧思与解脱。在表意上,全词似散而聚。所谓散,是指它头绪众多;既赞友人,又自叹衰老才枯;既写耽酒情状,又写耽酒的原因;既抒发好景不常的生命幽恨,又写忘世遣愁的心理需要。所谓聚,是指这么丰富的情意,曲曲折折地都可以用酒来收结:衰老才凋的闲愁可以用酒来打发,好景不常的生命大悲可以凭酒来遗忘,想做庄周梦中的那只蝴蝶而不可得的苦恼可以借酒来平息,乃至功名富贵终归无用的虚无之悲可以以酒来消除。

诗词作品: 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 诗词作者: 宋代 辛弃疾 诗词归类: 赠答、赞美、友人、抒情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7、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8、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9、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10、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颔联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隐含的危机,饱含对国事的忧虑。颈联由远而近正写离筵,尾联化用,典故措词深婉,表面上是赞美实是讽刺。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与叙事溶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风格苍劲雄迈顿挫有致。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平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平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略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词的景物描写的分析,领悟豪放词的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词中所描写的历史人物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对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词风:豪放派苏轼阳刚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婉约派柳永阴柔低沉、哀婉。

 二、朗读

 可惜我没那么壮,但我还是想来读读看,好不好

 注意老师的停顿和重读的字句,以及抑扬顿挫的地方(师范读)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要读出豪放派高亢激昂、铿锵有力,好吗(众生朗读全词)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了(8分钟)

 三、整体感知

 读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印象了,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抒一己之怀(至苏轼之前的词几乎都是诉说儿女情长的婉约风格的,直至苏轼才扩大了词的内容,可以咏史怀古,可以追慕英雄豪杰,可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说是苏轼拓展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3分钟)

 二、词作研读

 一)、分析上阙

 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你从上阕哪些句子中看出这首词表现出的豪放风格

 (1)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追问:这是写景的句子,他为什么就显得豪放?

 (不管是豪放还是婉约都是通过字词句来体现的,而古人诗文讲求练字,哪些字能显示出豪放?)

 明确:“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波浪。

 (为什么苏东坡的这个词就给人这种豪放的感觉呢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后主有这么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写江水,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明确:李后主写什么写个人的愁,家国的愁。“愁”字就表现出词人的心情,不是那种很豪放的,而是一种愁,“愁”,就感觉,当然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了.)

 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读出“穿空”的高度,“拍岸”的力度,“千堆雪”的广度,语气和气势要逐渐加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追问: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将“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换掉后有没有豪放之气?明确:“大江”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大江东去”把空间拓展开了;

 “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

 如果换了就失去了这种博大广阔之感,也就失去了豪放之气。

 三)、分析下阙

 问题1:在下阕中有没有表现出这首词豪放特点的的句子: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问题2: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豪放的特点?

 明确:我们能够想象孙刘联军,赤壁火烧千里舳舻、百万曹军的雄壮场面(回想《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的情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同事也刻画出了周瑜在赤壁战场上的指挥若定、足智多谋的形象。

 问题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下阕已转为怀古了,作者还写了周瑜的哪些事迹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第一文库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追问5:从这些描述中苏轼刻画出周瑜哪些特点

 (提示:从具体语句中得出具体特征,文下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明确:

 小乔初嫁了。风流倜傥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强虏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好,请大家齐读这个片断,

 ,“遥想”要略用低声,到“小乔初嫁了”都要轻读,“雄姿英发”重读,“羽扇纶巾”又轻些,“谈笑间”的“谈”加重声、延长,“灰飞烟灭”逐字重读。这样读来,既有抑扬又有顿挫,也充分表现出这首词的豪放的特点!

 读得非常好!不过,读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大家都知道,“千古”“多少豪杰”,三国时的英雄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列举: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历有人就推崇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追问5:那么,这么多英雄,苏轼为何对周郎情有独钟呢

 提示:从作者的遭遇和经历中也许能看出些东西来,让我们来看看苏轼当时的境况如何。

 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而入狱。后于1082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即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明确:作者是在拿周瑜和自己作对比!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瞧一瞧。

 (在周瑜形象表格的基础上投影二者形象比较的表格,集体讨论明确:苏轼年龄47岁,生活屡遭不幸,外貌用词的原文“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怀才不遇”。)

 可以看出周瑜在情场、官场、战场上是场场得意,他的人生基调是“奋发得意”的,那么苏轼相比他而言,如何呢

 (投影对联: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下面让我们看看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一己之失呢请大家集体读词的最后一部分的抒怀之句。(生齐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

 6这几句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感受?

 问题7探究:有人说,词的最后几句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情调不和,你认为呢?结合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同座位之间相互交流。

 周瑜是值得自己羡慕了,可是看看自己,苏轼这时47岁(板书:叹自己早生华发),早生华发。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有点悲慨的。你看周瑜34岁就立那么大的功劳,我都47岁了,我空有报国之志,没有施展的机会,对这点有着慨叹。但这种慨叹,能不能说就是消极的呢

 他受的打击太多了,再大的风浪他都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种人生态度。在黄州呆了四年多,后来又到了京都,但是他还是不顺。

 他有很大的抱负,在《赤壁赋》中他这样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代指君王)

 即时沦落黄州他心里惦念的仍是君上,一心想为国、为君效力,但他的性格很耿直,不随大流,该怎么说怎么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有些不赞成;旧派上台后,他又觉得新法之中还有些东西可取,又不完全反对。两边都不落好,总是倒霉。有一天在家晒书的时候,他拍拍自己的肚子,对那些婢女说:,“你们说我这里面装的什么”有一个婢女说:“您这里面装的一肚子文章。”苏东坡笑笑:“不是。”还有一位说:“您这是满腹经纶啊!”他还是笑笑:“不是。”他的侍妾朝云说了:“您呀,一肚子是不合时宜!”所以,’他总是一再地被贬。黄州:后来又贬到惠州,惠州在广东;再贬的时候,当朝的宰相竟然出了一个点子,看到苏轼的字“子瞻”,他们按地图查,海南岛有个地方叫“儋州”,就那儿去吧。——还有这样贬人的——但是苏轼宠辱不惊,就在那儿,他仍然很平静地生活。我们看,苏轼,他就是这样来对待外界的打击,就

 像在《赤壁赋》里面说的那样:

 (投影《赤壁赋》中文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苏轼就是这样的气派!所以,你看,慨叹过了以后,他举起杯中的酒,邀空中的明月,洒在江里,“一尊还酹江月”将情感寄托在永存的江与月之上,使得诗人的心胸一下子变得十分开阔,旷达。

 用浩浩的大江,用空中的明月作证,我苏东坡是有报国之志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国、为民去效力。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你说这是消极,还是积极

 作业:背诵这首词

 完成一幅有关苏东坡是词的书法作品,硬笔、毛笔都行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