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献哈达的意义是: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表示友谊、和谐、善良、安康之意。蒙古族献哈达时说的是一些祝福的话,比如其赛白努(你好),塞音吉雅图(好运),依贺白亿日啦(非常感谢)等等。扩展
献哈达的意义是: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表示友谊、和谐、善良、安康之意。
蒙古族献哈达时说的是一些祝福的话,比如其赛白努(你好),塞音吉雅图(好运),依贺白亿日啦(非常感谢)等等。
扩展资料:
献哈达的种类:
1、调解矛盾敬献哈达:表示愧悔、致歉、谅解,如对方接受了哈达,意思是愿意重归于好,化干戈为玉帛,照常往来。
2、活佛和学者接受群众的哈达:顺手将哈达回敬于对方的颈上,这意味着祈祷菩萨保佑,万事如意。
3、会见客人敬献哈达:会客方将哈达裹成一把,突然抛向空中,如同从空中飘来的彩云献给客人,以表热烈欢迎前来光临,祝白昼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愿得三宝赐吉祥等。
4、拜会尊长敬献哈达:学生将哈达捧在双手托起,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尊长,然后绕头后挂在自己的颈上,以表敬意,感谢师长的教诲。
5、婚礼节庆敬献哈达:从下马、上车、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敬酒,给佛像唱敬酒歌,父母献上哈达,再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歌,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亲朋好友都可陆续送哈达和礼物,祝愿恩爱夫妻,白头到老。
6、送亲朋好友远行敬献哈达:亲朋好友远行送别时敬献一条哈达,祝福亲友一路平安,万事顺风,心情愉快,我们的心就象哈达一样纯洁美丽,我们的感情就像哈达一样心心相印,祝愿亲朋好友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哈达 (蒙古族、藏族传统丝织品)
这个应该是他们那边一种文化差异,他们觉得是红色的话是不吉祥,所以这个是习俗的问题,每个地区的这种特色都是不一样的。
哈达(hǎ dá)是蒙古族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也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等。
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
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哈达大体上有三种:特等内库哈达、头等阿喜哈达和二等素喜哈达。
哈达是不可以丢掉的。哈代代表的是藏族人民最真挚的祝福,随意丢弃既是对藏族人民的不尊重,也是对藏族佛教文化的不尊重。
出藏前,如果不想要带走哈达,可以将哈达献给寺庙,或者将其系在垭口的玛尼堆上。需要注意的是,收到的哈达是不能转送给他人的。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通常都是使用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为主,偶尔少数情况下还会使用的到**的哈达。哈达承载着藏族人民特殊的情谊,献哈达也成为藏族人民传达敬意的一种传统礼节。
哈达的注意事项:
1、哈达呈递敬送时,折口处朝向贵宾,递到对方手掌上。相互间问候时,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哈达下方折口朝外。
2、在献哈达的时候,献哈达者应将哈达对叠再对折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躬身俯首,双手奉献,表示恭敬。而被献者也必须弯腰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一只手受礼。
3、在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向活佛献哈达,应躬身低头,双手举哈达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脚下,对方并不回赠哈达。
**哈达:表达主人的欢迎、尊重的意思。送**哈达,则表示主人的友好之情、欣赏,寄托着主人的祝福,**哈达能够给带来好运、保佑、幸福之意。
哈达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等。
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
扩展资料:
哈达的使用
藏、蒙古等民族人士顶礼佛像、拜见尊长、迎来送往、致敬致贺、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中,均有献哈达的习惯。由此,敬献哈达表示人们对佛的敬仰,对迎见之人的敬意与祝福。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哈达是藏族“礼巾”之意。哈达最早是藏族宗教礼仪中虔诚地向神灵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赠或向活佛敬献的礼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宗教界专用的供物,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礼物。
-献哈达
藏族通常献上洁白的哈达,传递对客人欢迎和祝福之情。
藏族哈达的颜色多为白色,因为在藏族看来,白色是最高贵纯洁的颜色,代表着雪域高原和白云,在藏族文化中,白色代表正义和美好。
而蒙古族的哈达除了白色外,多为蓝色,这也与这个草原上民族对于抬头可见的蓝色天空的崇拜有关,蒙古人把蓝色称为“呼和”,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就是“蓝色之城”的意思。
扩展资料:
哈达礼仪
1、献哈达时,献者必须手捧哈达,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
2、对有名望的活佛献哈达时,必须弯腰、低头至90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于活佛座前。
3、对长辈或一般活佛献哈达,弯腰、低头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到长辈或活佛手里。
4、对平辈,只要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手腕即可。
5、对下辈或下属,可以将哈达搭在肩上。
赠送哈达的含义: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
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一般认为,哈达是元代传入西藏之后传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萨迦法王八思巴随父萨班·贡嘎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并在宫廷生活数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封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
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萨迦寺,并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献了哈达。据传,当八思巴向拉萨大昭寺的菩萨像敬献哈达时,一旁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来,向他讨要一条哈达。这样,此度母就被称为“卓玛塔尔联玛”,即:“要哈达的度母”。在民间,哈达还被说成是仙女的飘带。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
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扩展资料:
哈达的文化象征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优良的传统习惯,世世代代人们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哈达有价情无价”,它虽无黄金贵重,但却比黄金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因为它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其意义表示友谊、和谐、善良、安康之意。
如今,在礼尚往来中,都离不开哈达。第十一世班禅在雍和宫瞻礼和主持佛事活动时,首先敬献哈达于佛像前,并接受僧俗信众敬献的哈达。近年我回草原,在来往中也得到过白色或蓝色的哈达,还有隐花哈达,那白色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去年,我回草原,今年去甘肃、赴拉卜楞寺,每到一地人们都是手捧哈达相迎,我倍感珍惜,因为这哈达里面蕴含着既真挚又朴实的情和谊,由此在我的画作中,自然出现了与哈达相关的画面。
哈达已经成为藏、蒙古等民族群众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之物,世代相传,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是人们纯净的心灵与纯朴的情感具体的物化。
-哈达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