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家长们,千万不要再让爷爷奶奶替你带孩子了! 现在 社会 生活压力大,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一般家庭的年轻夫妻都会参加工作,于是就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去带。很多年轻夫妻,不是很在意孩子1岁到6岁这几年,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
家长们,千万不要再让爷爷奶奶替你带孩子了!
现在 社会 生活压力大,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一般家庭的年轻夫妻都会参加工作,于是就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去带。很多年轻夫妻,不是很在意孩子1岁到6岁这几年,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先让爷爷奶奶带几年也没什么,只要在孩子上学之前,把孩子接到身边就行。
那么,学龄前这几年,对孩子真的不重要吗
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夫妻两人努力奋斗了几年,家里的经济状况慢慢变好了,恰好孩子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于是夫妻俩就把孩子接到了身边。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问题,这些学龄前不在爸妈身边的孩子,很多都成了问题儿童。
他们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爱捣乱,有的经常跟同学打架,还有一些更严重的,他们与爸爸妈妈不亲近,把爸爸妈妈当成外人,你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孩子和你之间有距离感,甚至有的孩子还会仇视父母。
而这些父母,往往会因为自己之前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感到愧疚。这种愧疚的心态,很多时候使他们无法坚持教育的原则,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孩子的错误。而孩子呢,他们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这种愧疚心态,然后他们就会利用父母的愧疚心态,提出更多无理的要求,最终恶性循环,一步一步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当然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让爷爷奶奶带孩子,毕竟现在 社会 压力大,年轻的父母工作很忙,让爷爷奶奶帮忙带带孩子,减轻一些生活压力也是有必要的。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孩子送去跟爷爷奶奶一起住了,自己就彻底放手不管了!
正确的作法是,把爷爷奶奶接过来,爷爷奶奶可以在你们工作的时候协助你带一下孩子,等你下班回到家,还是可以陪伴孩子的。最终带孩子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咱们爸爸妈妈身上。
有的家长不理解,说:“为什么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呢?以前的孩子不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吗?”
家长们,你要知道,时代变了, 社会 环境也变了。过去的旧时代, 科技 发展是很缓慢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身边的环境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现在呢?数字信息时代, 科技 发展非常快,远的咱就不说了,咱们就看看最近这二三十年:
90年代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还非常落后,我们想打个电话,还需要去公共电话厅;到了2000年以后呢,手机就开始进入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又过几年,智能手机也出现了,然后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和手机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
我们以往所熟悉的生活体系和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
对于这些新生事物,往往孩子比爷爷奶奶学习得更快。
你肯定见过小孙子教爷爷奶奶使用手机,使用智能电视的情况吧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现在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年轻人反过来去教育长辈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知识体系就逐渐失去了权威性,孩子会觉得爷爷奶奶所教的知识已经过时了,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抵制爷爷奶奶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不能再让爷爷奶奶替你带孩子的原因。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再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了。要知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力不从心的。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学龄前的这几年,也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养成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开始,他就会面临很多“成长的烦恼”。告诉孩子,遇到这3种情况不要太善良
最近流行一个说法叫奶奶带娃,暖和就行;妈妈带娃,漂亮就行;爸爸带娃,活着就行。这句话真的很生动形象的阐述了各位家长对带娃的心得体会。然而爸爸带娃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充分说明了爸爸带娃是多么不靠谱,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说说爸爸带娃和妈妈带娃的区别吧!“作者|纸盆”
1、孩子的着装
孩子就是妈妈最美的作品,各种潮搭,走到大街上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爸爸给娃打扮,惨不忍睹的各种混搭,孩子爸跟孩子奶奶一样,堪称时尚终结者。毕竟很多爸爸自身也是蛮土的,没什么时尚感,所以比较注重孩子服装的舒适度和保暖度。
2、带娃吃饭
其实很多父亲都是蛮懒的,对比于妈妈给孩子准备东西都要考虑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爸爸带娃绝对是怎么方便就怎么吃,特别是孩子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这就更加的方便了。
3、送娃上学
妈妈带孩子上学前总要唠叨一下,作用带了没,课本带了没,文具带了没,总是怕孩子丢三落四,而爸爸带孩子上学,只要看到孩子背好书包,根本不要看东西带没带齐就直接出门。
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生了娃,休完产假又要开始为奶粉、尿不湿钱奋斗了,有的宝妈没人帮忙带娃,只好独自带娃直到上幼儿园,而有的宝妈够幸运,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娃。
那么奶奶带娃和外婆带娃,画风有什么不同呢?
奶奶带娃,总目标:一切以孙子为重记得那个时候刚出了月子,身体很虚,医生说是气血太虚,可以喝点补气血的中成药,结果婆婆非说喝药影响奶水,对孩子不好,不愿意让喝。真是为了大孙子,儿媳妇的身体都不顾了。
你不想吃的东西,如果是有利于下怀、通乳的,都会想尽办法让你吃。同事说,最讨厌大猪蹄子,感觉好脏啊,根本吃不下去,可是坐月子期间,硬被婆婆逼着吃了三次,真是一辈子的阴影啊。
观念不和时,婆婆会闹情绪,有个宝妈在群里说,想要晚上给孩子用尿不湿,婆婆不同意,说尿不湿跟卫生巾似的,捂着孩子多难受啊。宝妈坚持认为用尿不湿好,最起码孩子能睡好。结果就为这个,婆婆闹着要回老家。
宝宝学说话的时候,奶奶会教孩子喊奶奶,会问孩子跟奶奶亲还是跟妈妈亲?
让婆婆带娃,好处是:你轻松了,结果有什么观念不和,你根本不能说,说了,婆婆就会认为你不懂事、不懂感恩,不孝顺老人,不说吧,实在心里憋屈,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自己累点也要自己带娃。
那么有的幸运宝妈是外婆带娃,会是什么画风呢?
外婆带娃都是为了女儿一般外婆带娃都是体谅女儿的不容易,坐月子期间,产妇情绪不好,如果是亲妈,那么会根据产妇的情况和口味来做饭,如果不爱吃,即便下怀,也不会强迫女儿吃。
发生观念不和时,无论你怎么说,亲妈都不会生气,而是会耐心听你讲新的科学育儿观,更不会在月子里惹你生气。
宝宝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外婆会告诉孩子叫妈妈,告诉宝宝妈妈生你很辛苦,你要乖乖听妈妈的话。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奶奶带娃和外婆带娃有很多不同,主要是出发点不一样,另外,婆婆没有照顾你长大,本来生活习惯和性格就不和,如果你计较太多,自己会生一肚子气,对谁都不好。不妨坦然一笑,开心过好每一天,毕竟,有人带娃就已经很不错了。
首先由于是隔代,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都会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是无条件的满足,1至三岁,是儿童的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幼儿时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好多的爷爷奶奶缺乏教育的理念,一味地溺爱只会培养孩子娇生惯养的性格,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目无尊长的性格,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据说父母带的孩子比较听话,您知道原因吗?有些父母忙于工作,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就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等孩子长大一点儿,发现孩子除了跟爷爷、奶奶亲,其他一概不亲。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以末代皇帝溥仪为例,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小皇子,所以他在生命的早期被周围的人包围着 溺爱 。然后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打太监是常事。他冷酷无情、专横跋扈的性格在那个时候开始成型,没有人能说服他。
每当他发脾气、不高兴时,太监就会遭殃受苦。
如果他高兴的话,他想开心、取乐,太监也会倒霉遭殃。
溥仪小时候有很多奇怪的爱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打架,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他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玩恶作剧,大概在八九岁的时候,他突然对那些听话的太监忽然异想天开,大家都知道在他面前的太监可不就是奴才吗?奴才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他认为他们太顺从和有趣了。
所以他曾经说过:我想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对神圣的天子百依百顺,他挑了一太监指着地下一块脏东西说:你给我吃下去,结果这太监真的就那么做了。他还有一次玩救火的那个气筒,喷水取乐,当时他前面走过一个老太监,他恶念一起,龙头冲着老太监就喷过去,老太监蹲在那儿也不敢逃跑,被冷水激死过去。后来经过抢救才活过来。
他养成了在人们的各种听话和服从的情况下,养成了辱骂别人和取乐的习惯,也就他师傅当他一犯坏的时候,人们刚开始都找他的那老师或者师傅,但是当师傅劝他的时候,给他讲人数之道,但是他说没用。溥仪说,不管他们用 历史 上多少英主和圣人的故事教育他,他还是一个和凡人一起著书立说的皇帝,所以他们的说服力并没有多大的效力。
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他这种抚养背景,已经养成他那种就是惯发威风这个恶作剧,无恶不作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唯一能阻止恶作剧行为的就是他的奶妈王焦式,他说他是我在西太后面前哭着要找的那位,她一个字都不会,不会讲人数的故事,也不会讲 历史 上君主的故事,但是他劝溥仪的时候,我觉得她的话不好违抗,这又体现了什么呢?
因为他在心理上依恋她,这就叫心理的资本。说到这个问题,很多妈妈都在谈论这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出生在一个又苦又累的年代, 你必须要自己抚养。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你就不要生孩子,你要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尤其是孩子出生的时候你忙于工作,可以把孩子送到奶奶或姥姥家,但必须要等到孩子一岁半之后。
在一岁半之前必须一定要自己带,否则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 。也就是说,如果是奶奶带的,等他上学回来受到委屈,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奶奶。如果妈妈和奶奶之间有矛盾,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恨他的母亲,从而向着他的奶奶。也就是说,你怀孕的十个月和养育还不如当年奶奶的养育, 所以第一年的养育非常重要。
孩子一定要自己带才行,只有自己带孩子才能积累起日后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引导孩子成长为听话、懂事的人。
各位父母认同吗?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观点吗?
爷爷奶奶带着孩子读书可以叫“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的共同生活,并承担教育孙辈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隔代教育有利于祖孙两代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可以让孩子充分享受祖辈的关爱,同时为祖辈从孙辈成长中获得快乐和活力。但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祖辈的教育观念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孩子容易过分依赖祖辈,导致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足等。因此,在隔代教育中,需要注意保持家庭教育的平衡,既要尊重祖辈的意愿,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
不能,能生就能养,孩子不能跟爸妈分开,哪怕生活难些,也不要让孩子缺少父爱母爱,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还是要克服困难,自己带把。老人带孩子弊端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是万不得已,绝不可以长期性让老人带。人生重要的是过程,陪伴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否则的话,作父母的将后悔莫及。谁陪伴就孩子的成长,谁就与孩子存在心灵的链接。谁就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亲人,是他一生都放不下的刻骨铭心的重要 情感 。老人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和固化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之后,爸妈接过来孩子共同生活,大人和孩子都要从新建立起新的相处模式,习惯相差甚远。父母不敢管教,深不是,浅不是的,分寸很难把握。相处很难,很累,孩子和父母的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真是用互受折磨来说,一点都不过分。只能说,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带在自己身边吧。
目前我是不能接受,虽然过得也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希望孩子在身边,哪怕每天只有晚上能看到,那也比几月几年见一次好多了,现在的观念不同,老人带孩子还是会有很多问题。
我个人是不能接受的
所处的年代不同了,我们70、80后的人几乎都是由老人来带大的,很多就是小的时候与父母分隔两地,长大后会出现一些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父母感情淡薄。我们小的时候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父母要求不高[偷笑],老人带起来也比较省心,花费了了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呀,孩子的吃穿住行都提供最好的,如果交给老人带回老家去养,多数的老人还是有节俭的习惯,或者消费水平、教育认知等方面与年轻的父母存在一定的差别,久而久之,会有矛盾产生,而且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心理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觉得重要条件允许还是尽量自己带吧!教育孩子是重中之重
若让我重新选择,那过去的几年我一定选择自己带孩子,而不是让他们随婆婆回老家。
大娃三个多月时本随我去广东上班处的,婆婆帮我带,在八个月时,她把孩子带回了老家,然后帮我带到七岁,我老公在家。
二娃六个月时也随我去了广东,他十一个月时也是从广东被婆婆带回,然后帮我带到两岁半,就我自己带了。
婆婆带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感激她,但我婆婆情绪不稳定,与公公都是这样的人,现自己带孩子,才好点,我一家四口家里才会是欢声笑语,而不是喜怒无常的漫骂。
当然,这段过程对我的孩子影响很大,我一直在努力中。
现在大娃经常说起我们不在家的日子,虽没怪我们,自己听了却心疼,发誓以后再苦再累也带在身边。
题主的问题,个人觉得,若家境不允许,孩子小可以让婆婆帮忙回老家带几年,但条件好点马上自己带,还是得父母教;
反过来说,奶奶性格阴晴不定、没文化又不太负责任的那种,还是自己吃苦点吧,毕竟自己生的,她们没义务带,只是帮忙而己,最后结果全是自己承担的。
我们村有个婶婶没文化,与叔叔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分开吃住,故此孙女也受罪,经常挨婶婶打骂,看着心疼,若我是她妈,绝对会发火。
其实,一个家庭关系和睦,奶奶性格开朗,有些文化,做人做事大方,带出来的孩子有幸福感。
总之,因环境、公公婆婆的性格等等再来决定回不回老家吧,但请记住,后果永远是父母承担的!
我个人不会把孩子送回老家奶奶带,自己孩子自己带。
我是想让奶奶带,但是,我们家奶奶根本就不具备带小孩的能力!
我家宝宝从生下来就是孩子爸爸在弄,奶奶自说不会搞,所以从不沾手!那么小小的、软软的一个小宝宝,她爸就从啥也不会的大老粗变成了全能奶爸!换尿不湿、飞机抱、冲奶粉、拍嗝,样样会,不敢说精通,但是说干就能干的!
现在宝宝二周岁了,她奶奶也是想着让宝宝在老家给她带,但是,真心话,是不放心!
她对自己的生活都是很粗糙的,时间来不及就直接开水泡冷饭就是一顿!她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是,居家生活真心糙!
所以想想还是算了!自己带吧!虽然日子难一点,但是安心最重要!而且孩子在父母身边 健康 的成长最好的!
我个人不能接受,回去了就是留守儿童,太苦了。
我婆婆之前就说过要带回老家,周六我坐高铁回去,周日再回北京,我没同意,这样不还是不能陪伴孩子吗?
现在我婆婆在北京帮忙看孩子,说实话老人带孩子没有不溺爱的,我闺女吃饭老大难,孩子自身一方面,另一方面奶奶追着喂,没办法,说了不听,平时上班,只能晚上回去好好教育。
再就是读书,都讲究花式 育儿 ,读绘本不能照本宣科,但我婆婆不会啊,就是硬读,有的她也不会,字也有的不认识,以后上学后也不能辅导功课,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让孩子自己跟奶奶回老家,真到那一步,就牺牲一个人,我或者她爸爸跟她回去。
要是有能力哪个父母愿意离开孩子啊,好好挣钱吧!
主要看经济是否允许吧,外甥就在老家爷爷奶奶从一年级带到现在初三,从小学习不用管,全年级前几名。有一次回老家送他上学,我们车刚开走他就在办公室哭起来,心酸的很。我儿子我从生到现在小学一直自己带,学习成绩没有哥哥好,但是我也从来无悔付出,不希望儿子眼巴巴的说我想妈妈了。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带在身边。
接受
新学期开学有两天了,如果在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去幼儿园或中小学门口转转,你会看到一种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老人在接送孙辈上学。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很正常啊,我们都忙着上班,老人不去帮着接送,我们哪腾得出手管孩子啊。
听着这番话,你是否很耳熟?当然,可能很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当孩子小一点时,家长可能感觉麻烦还不多,但渐渐地你就会发现问题接踵而来,我不妨列举几个问题让大家看看。
1、孩子上课坐不住,爱说话,注意不集中,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
2、孩子有挑食现象,总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爱吃。
3、孩子喜欢看电视动画片,或者玩手机游戏。
4、孩子特别喜欢玩儿,一提到写作业就爱闹情绪。
5、孩子对老人无礼,但在父母面前却表现出另一面。
6、孩子厌学和青春期叛逆,亲子关系紧张。
7、孩子生活态度消极懒散,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8、孩子不知道感恩,自我意识极强,社交能力较差。
……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问题呢?今天我就从隔代教育角度入题,给年轻父母谈谈隔代教育后遗症,希望能引起家长的思考。
一、隔代教育的产生
1、儿女工作忙,老人帮助分担。
如果统计老人参与接送孙辈上学和生活中的照料原因主体,帮儿女分担恐怕占了至少80%,在为儿女家庭做贡献方面,很多老人功不可没。
有了老人给帮忙接送孩子,年轻父母就可以安心工作,甚至不必急着下班去接孩子,再到家里做饭和辅导孩子写作业。年轻父母确实是轻松了,但是老人们可并不轻松,甚至很辛苦,可是为了儿女,他们认了,忍了,默默承受了。
有些老人在孙辈上初中后,便完成了使命回自己家去了,有些可能还会继续坚持着。什么时候离开孙辈,隔代教育便会自然中止。
2、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
有一部分家庭成员组成属于共生性质,和为了帮忙照顾孩子而把父母接过来住不同,是年轻家长从结婚后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类型家庭组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最多达到5%左右。
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和睦相处问题倒还相对要少一些,但如果儿女缺乏孝心,那带给老人的痛苦可就大了。尽管很多老人能忍,可是父母怎样在家里对待老人,会让孩子看在眼里,无形中就效仿起他们来,而这样的孩子以后在成长中往往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二、隔代教育的溺爱和纵容,往往让儿女的教育正面效果极容易被抵消。
我先讲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学期开学后,某小学的王老师发现班上最头痛的一个孩子转学去其他学校了。她内心却有一种纠结,一方面是和这个孩子相处两年了,师生情已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再也无需面对这个孩子难缠的爷爷了。
原来这个学生的爷爷溺爱孙子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孙子在学校里欺负同学,把别的同学弄伤,王老师让家长去学校协商处理,结果这个学生爷爷去了,反咬一口说老师对他孙子有偏见,说别的同学都欺负孙子,才会把孙子惹急的。这老爷子在学校里不光骂了老师,还骂了去协商解决问题的家长,最后家长只能委屈着算了。
最有趣的是,这位老人常常有一次竟然教孙子撒谎,怎样对付犯错时被老师批评。面对老人如此“教育”孙子,王老师有苦难言。现在这个学生转学走了,不知道又去祸害哪个老师去了。
故事讲完了,但思考却没有结束。寒石冷月要问家长朋友们,在你的家里,是否发现老人溺爱和纵容你孩子的现象?
1、隔代亲正使很多老人丧失分辨力,把错爱当成真爱。
在很多家庭里,老人对孙辈的爱已经完全和当年他们管教自己孩子不一样了,这恰是很多年轻父母最难以理解的地方。
其实这本身并不难理解,因为现在每个家庭里孩子少,老人晚年不需要工作,自然会把情感投入到孙辈身上。对于这种“全情”投入往往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自己的孙辈有再多的毛病,他们都会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于是便出现把错爱当真爱的现象,而老人们自己却不承认。
树大会自然直吗?显然不能,老人越是溺爱孙辈,越会惯出孙辈很多坏毛病。就如上面我列举出的一些问题,除去孩子父母自身不懂教育,又逃避管教责任外,几乎都是老人因溺爱和纵容亲手制造。
2、不少老人正在剥夺儿女教育孩子的权利。
在家庭育儿生活中,当老人常年照料孙辈成为一种习惯时,孙辈会很自然地和老人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正冲击着孩子与自己父母的亲子关系,不少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尽管父母介入了管教,但是却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不愿意接受管教。
幼儿期的早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年轻父母知道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可能会尽可能减少让老人代为照看孩子的机会。但是绝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甚至时间长了以后,会养成一种逃避陪伴与管教孩子的坏习惯。
老人和孙辈建立起心理依赖关系后,最糟糕的后果是逐渐剥夺儿女教育孩子的权利,如有的老人看到儿女严格孩子,他们会批评儿女或儿媳妇,女儿或女婿,结果搞的大家心里都特别不痛快。
结束语:关于隔代教育的话题,说起来有点沉重,但是如果年轻家长真的很爱你的父母,最好不要让他们晚年还要为你操心受累,让他们安享晚年,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尽孝。没有了隔代教育的影响,可以让家长真正陪伴孩子成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本职工作。当你的孩子有出息时,回首看你的付出,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当你成为爷爷奶奶那天时,你也会拥有轻松愉悦的晚年生活。当我们的目光触及到更遥远的空间时,才会发现决定人活的是否幸福与快乐的,是观念,是我们善于思考的大脑,还有睿智的生活选择。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