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同利”肉燕 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中,“太平燕”堪称举世无双。同利肉燕老铺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876年),是福州一家至今仍独家经营的正宗“百年老字号”。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又叫“太平宴”,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这
“同利”肉燕
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中,“太平燕”堪称举世无双。同利肉燕老铺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876年),是福州一家至今仍独家经营的正宗“百年老字号”。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又叫“太平宴”,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这“燕皮”又与福州的民情民俗有关,购买肉燕馈赠亲友是富贵平安的象征,是传递吉祥,连接乡情之佳品,远游的福州人特别钟情肉燕一类小吃以解乡愁。
“同利老铺”已传承五代,如今,其所制的燕皮不但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酒家饭店,许多海外华侨回乡探亲,也常常拿了同利老铺的包装纸上门来,成批买回居住地馈赠亲友。(文文)
各色橄榄
福州的橄榄,早在唐宋时代就闻名了。《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在唐朝列为贡品的土产中就有蕉布、橄榄之属。晚唐五代时期,有一种青果船,专门在秋季果熟之时,到福州来运载橄榄,分赴苏杭京广等地贩卖。宋《游宦记闻》一书中,把闽中“丁香”橄榄品为全国之冠。在元朝的戏曲舞台上,福州橄榄也在唱词道白中出现,可见古代福州橄榄产销盛况。
橄榄是最能代表福州乡土风味的水果。尤其它那始涩后甘的特点,使人回味无穷。因此它也成为赠送外出亲友的最理想的礼物。如今,福州橄榄蜜饯产品,多口味、多系列,有包装款式不同品种近60个。(小新)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被誉为“天下第一香”,是中国的特种名茶,福州茉莉花茶精选高山茶园的优质烘青绿茶,配以适量的优质茉莉鲜花,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新工艺技术窨制而成,其产品风味独具一格。其形绿嫩肥壮,显露毫芽;其香鲜灵浓郁,芬芳扑鼻;其味醇厚鲜爽;汤色明净,叶底嫩绿。
古诗云:“八闽高山茶芽嫩,闽江两岸茉莉香。”作为我国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创建于1949年的老字号企业———福州茶厂,其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美、日、意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誉为“第一家茉莉花茶”,在海内外久享盛名。
近几年来,福州茶厂生产的花茶获得了很多荣誉。如茉莉花茶中的珍品茉莉闽毫,曾多次被评为部优产品,并获得全国名茶、文化名茶等称号,夺得全国出口优秀新产品奖;外事社茶由外交部指定生产,特供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馆专用;茉莉明前绿和茉莉龙团珠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茉莉雀舌毫和茉莉银毫是福州地方名牌产品;与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福建中心站联合开发的功能茶908富硒茉莉花茶获国优精品特别金奖。(荣华)
“品日有”肉松
谁都知道,福州花巷有一家百年老铺“鼎日友”肉松手工作坊。50年代,昔日的老铺迁了址,“鼎日友”更了名,变成了“品日有”。可没变的是质量和信誉,还有络绎不绝的顾客。
“掌门人”郑礼水始终没有遗忘祖传的手艺和过硬的质量,他每天凌晨到可靠的屠宰场采购新鲜猪肉,去油剔筋处理,连酱酒、白糖、红糟等佐料也都亲自购买,他的肉松坚持手工制作,蒸、煮、炒、焙等各道工艺严格把关,用炭作燃料,炒制的肉松味美色艳……
作为福州的老字号,郑礼水没有将其肉松的市场范围局限于福州。近年来,他不断致力于将“品日有”肉松向全国乃至海外推广,他针对上海等江浙一带人口味偏甜,就开发出偏甜的肉松系列产品;针对西北一带人口味偏辣,就开发出辣味的肉松系列产品;针对儿童消费特点开发出儿童肉松系列产品……昔日被“鼎日友”肉香所倾倒的榕城人,更为今日的“品日有”所感动。
俗话说送佛送到西,如果你送茶叶也要送茶具,我上次去山东他们说我们的铁观音喝起来太麻烦了,不喜欢喝还不如送茉莉花茶
送什么你们可以根据他(她)的喜好,爱好,或者缺什么来,
送植物,花,画,烟酒茶,首饰,十字绣,陶瓷类,购物卡,当地的土特产都可以
这里我要说的是,不能送什么
给你们提个醒,信者自信,不信就当笑话看。。多了解毕竟没坏处。
1、不能送钟表。有人说不能送钟,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盼着人死。而手表也属于钟科,你看多少贪官是因为戴上行贿者的名牌手表而落马,甚至断送生命的呀?!
2、不能送鞋鞋是邪的谐音。故此,凡给人送鞋(不包括送给亲属的情形),就等于给人送了去邪气,故此,很有可能不久就会与对方失去了联系或友谊。
3、不能送伞伞是散的谐音,故此,伞不能作为礼品送人(不包括雨中送伞的情形),若好朋友之间将伞作为礼物相送,将意味着日后必将分手或离散。
4、不能送梨和李子梨和李子是离的谐音,送人这两样水果将意味着日后有分离的危险!
5、不能送蜡烛蜡烛是祭祀亡人用的,故此,不能作为礼物送人。
6、不能送布娃娃布娃娃属于小人,久放家中容易招回邪灵,给家里带来不安。
7、不能送人来历不明的石头石头也属于容易招邪灵附着其上的东西,有些看似观赏石,但是上面可能附着邪灵,送给朋友反而不吉利。
以上7点是笔者通过观察与实践多年的经验总结,内中有很多都已应验,故此,提醒大家谨慎为妙。
吉祥与灾祸往往通过我们不经意的行为而提前表露,任何事物的结局都有苗头可以查询,就看你用不用心,细不细心了!
祝大家趋吉避凶,万事吉祥!
如果觉得有点用,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ω^ 谢谢您的支持!!o(∩_∩)o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o(∩_∩)o
原创只为你,施主的采纳,是贫道修行的动力!!!
提起过年给未来儿媳多少红包,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新女婿有没有过年红包,另外,还有人想问请问过年时,男方的父母给未来过年钱吗给未…,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婆婆应该给准发多少钱新年红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给未来的给压岁钱以内的那个数字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年给未来儿媳多少红包
就说三个六就不错啊
希望对的一年里六六大顺春节给未来儿媳多少钱。
多几十块钱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春节给儿子压岁钱到哪个数字含义好?
我觉得比较好,意思是你们都优秀孝顺,我就没有什么牵挂的了,让我放心。
给未来过年红包两百
可能你男票的父母有些小气但是这些也没关系毕竟你是跟你男票过日子只要他人好就可以了
春节给多少钱吉利
看当地的消费水平和习俗吧,
可买随大众,比如周围人都
给多不你就参考下未过门女婿过年给多少。
过年给未来儿媳多少红包:新女婿有没有过年红包
快过年了,不少已婚男网友纷纷上网“晒账单”,估算今年春节回家看望岳父岳母到底要花多少钱,考虑该买什么礼物。
这不,长乐新女婿陪妻子回家,至少要准备2万元的红包,按照当地风俗,这还是“小意思”;福州女婿大包小包拎着,外加元红包,被称“太”!
今年回家你准备给岳父岳母送什么礼?这些礼物让你感到过于“沉甸甸”了吗?欢迎大家到本报社区网一吐为快。
吓一跳!新女婿拜年“明码实价”初次见儿媳给1100红包。
岳父、岳母一人一个红包,每人元。妻子的弟弟元红包。
大伯、二伯、表哥、表弟每人元红包。准过年压岁钱。
婆婆应该给准发多少钱新年红包?堂叔、堂伯、堂哥、堂弟等其他亲戚,起码每要给个元。两家父母初次见面攻略。
这样算下来,至少要准备2万元的红包。
这是长乐新女婿严先生正在苦恼的一笔过年账。妻子是长乐金峰镇人,按当地风俗,新婚的头三年,丈夫一定得陪妻子回娘家拜年,而且还要给岳父、岳母包个“不薄”的红包,体面的话至少要一万元。
“还有妻子娘家的亲戚,我去拜年也要给他们送红包。我手头不宽绰,每个月还要还房贷,真是吃不消!”上网一吐郁闷心情的严先生说,一想到这事就头疼。
在严先生的老家龙岩,并没有女婿拜年给岳父岳母包红包的风俗。因此严先生得知妻子娘家当地还有这种“惯例”,被吓了一跳。初次见儿媳给多少红包。
严先生认为,过年回家看望一下岳父岳母,送点礼物其实是女婿应尽的,花点小钱也是应该的,但令他想不通的是,怎么还有这种“明码标价”的拜年红包,而且一次就要花掉他一两万元?这令身处工薪阶层的严先生感到负担太沉重了。
记者了解到,在长乐金峰一带,新婚女婿头三年要给岳父岳母包巨额红包这种事在当地确实很多见。给女婿红包讲究。
因为长乐是侨乡,经济较发达,一些富裕的人拜年时动辄就包出几万元的红包,像严先生所说给岳父岳母送万元红包在当地还算是“小意思”了。而且,受这种风俗的拖累,一些原本不富裕的女婿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给岳父岳母包大红包,免得被妻子娘家的人看不起或引发夫妻矛盾。
备啥礼?福州女婿很纠结
那么,在福州市区情况又是如何?家住福州福瑞社区的林先生娶的是一位地道的“福州女”。去年春节正月初二是林先生偕妻子去给岳父岳母拜年。他听说,女婿到丈人家好像要带什么线面、猪脚之类的礼物,但又嫌这些东西又重又不好看,干脆直接买了一箱牛奶,包了一个红包给岳父岳母。红包的金额,按照妻子的指示,选了一个吉利的数字——元。
“后来我和同事聊天时,别人笑话我给岳父岳母送元红包太了,因为有的人是直接送几千元的保健品,有的人是送上等的人参,据说是越贵重越好。”林先生说,“今年我要重新考虑送的礼物了。”
据了解,福州原本的风俗是在腊月“尾牙节”过后,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年糕、猪蹄、一对淡水鱼、福橘等礼物,由女婿肩挑担子双双回娘家,名曰“送年”,这样女婿在正月初二或初三给岳父岳母拜年时也可以不再带礼物。但是,如今一些年轻的福州女婿只记得在正月拜年时给岳父岳母送大礼,传统的“送年”习俗反而被逐渐淡忘。初次见面给红包吉利数。
民俗专家方炳桂说,女婿给岳父岳母送礼也要量力而为,不能为了“讲脸面”、摆阔气就送超过自己经济收入的礼物。也不一定非要送红包,可以送一些更有益于老人健康的礼物,如已经好的体检卡、旅行卡或订阅一份报纸什么的。
以上就是与给未来的给压岁钱以内的那个数字好相关内容,是关于新女婿有没有过年红包的分享。看完过年给未来儿媳多少红包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起附近的生日礼物精品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大学旁边开个送生日礼物的精品店好不好,另外,还有人想问福州五四路附近哪有卖生日礼物的地方精品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紧邻有卖生日礼物的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附近有卖生日礼物的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附近的生日礼物精品店
!!!过生日,送给寿星的礼物,首先得看对方是你的谁了,然后就看她是喜欢什么了,确定好这两点之后,就可以选到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了,也会选到一份令寿星满意的礼物了,我有时候为我女朋友挑选生日礼物,我懒得想的时候,我就直接问她,送给她的一份生日礼物乐维斯的戒指,就是问了她之后送给她的。
深圳罗湖哪有好的卖生日礼品的精品店
你怎么没提供补品大概是在什么价位的呢··?这样可以根据价位找对地方啊!
平时像地铁站下面的店有一些是开精品店的。东门不用我说了吧,随便进一个什么楼,像宝华楼,就会有很多小店铺,可以买到。还有一个是笋岗那边,有发市场,公车站是叫笋岗仓库站。还有如果要买好一些的可以去金光华广场。那里的东西可就看你的荷包够不够分量罗··生日礼品专卖。
附近的生日礼物精品店:大学旁边开个送生日礼物的精品店好不好
大学旁边可以开,不过竞争也蛮激烈的。既然是礼品,那有没有特别的定务呢。除了价格、货品特色,还要考虑服务这一块能不能永远都有新点子,这才是永远的竞争力。
哪有可以买生日礼物的精品店,突然想到生日礼物有哪些实体店。
你有没有说明你要在哪里的附近找精品店,谁知道你说的是哪里呀。
紧邻有卖生日礼物的吗商场也可能会有。
生日礼品店哪里比较好?生日礼物店铺推荐。
我想去买一份生日礼物请问附近有哪个精品店吗
你有没有说明你要在哪里的附近找精品店,谁知道你说的是哪里呀。
附近的生日礼物精品店:福州五四路附近哪有卖生日礼物的地方精品店
当你觉得很累很难受的时候就说明你在成长,你在走上坡路。
除了礼品店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给礼物包装,生日礼物包装那种
文具店或者是有买文具的那种书店有的小超市或者小商店也都有的只不过种类多少罢了离我最近的礼品店。
屋,两元店,或者小超市也有临时最简单的生日礼物。
自己去精品店买包装纸和拉花,自己包装
两元店都可以
自己学更有意义,
哪里有精品店,想送女朋友生日礼物
水明月啊,之类的,金茂商城附近很多的,刚买了个红军娃娃,超好玩查看原帖>>买生日礼物去什么店。
以上就是与附近有卖生日礼物的吗相关内容,是关于大学旁边开个送生日礼物的精品店好不好的分享。看完附近的生日礼物精品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的交往模式逐渐发生转变,从说媒变成了自由恋爱。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在有了结婚意愿之后,会分别上门拜访对方的家长。如果家长对这个人比较满意,那么就会举办订婚仪式,也是双方家长正式见面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面,有很多的风俗需要注意,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双方父母见面有什么风俗:
1、见面礼物
双方家长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最好不要空手前往,最好是带上一些比较实惠的礼物。具体带什么礼物,一般是一些补品、首饰等,礼物价值最好相当,不然一方会觉得另一方小气。实在不放心的话,就年轻人自己去准备。男女双方最好私下沟通,省得让双方家长没有见面就有情绪。
2、见面地点
见面的地点选择很重要,一般是餐厅或者咖啡厅。可以选择餐厅里的一个小包间,显得私密很多,中式传统的交际方式就是边吃边谈,在饭桌上解决问题!咖啡厅相对于更加清静,可以选择靠窗户的位置,有些家庭喜欢这种惬意小资的氛围,喝个下午茶互相了解,谈论子女之事。
3、见面称呼
男女双方可以喊对方的父母“叔叔”、“阿姨”,或者是“伯父”、“伯母”。双方长辈之间的称呼,可以喊XX 爸爸、 XX 妈妈,或者是自在一点的,“老张”、“老李”。
4、见面话题
双方父母见面,无非就是定一下子女的婚事,很多事情一定要商讨好,但不要单刀直入,直接进入主题,父母可以先谈谈各自的子女,唠唠家常,接着就进入主题。一般需要讨论的主题包括结婚日期、结婚聘礼、结婚嫁妆、婚房、婚宴等,都是结婚相关的事情。
5、见面准备
在双方家长第一次见面之前,男女双方应该单独去见过双方的父母。如果双方家长有意见的话,要先单独解决,不然本身的问题没有解决,只会对双方家庭父母见面造成更多不便。
结婚前男女家长见面礼物推荐:
1、投其所好
想要让对方家长开心,那么投其所好的送礼物是最好的选择。在双方家长正式见面以前,可以互相了解一下。如果对方家长喜欢书法,那么可以送一些文房四宝。如果对方家长喜欢钓鱼,可以送一些钓鱼工具。
2、烟酒茶叶
虽然对方父母可能不抽烟不喝酒,但是也要表示一下。因为很多地方规矩就是这样,烟酒茶叶是最简单的礼物,不送的话会被看做不礼貌。而且烟酒茶叶是可以用来招待客人的,所以送出去总会有用得到的地方。
3、首饰手表
如果双方家庭条件比较好,那么可以给对方父母买一些奢华一点的礼物。可以买一些首饰、腕表,这些礼物价格会比较高,但是适合随身携带,家长见到朋友的时候也会感觉很有面子。
4、节日礼物
如果见面的时候正逢节日,可以礼节性的带节日礼物,例如:中秋节送中秋月饼,端午节送粽子等。
5、营养保健
家长一般年纪都有点大了,所以买一些营养品是很不错的选择,对长辈的身体有很大帮助。对方父母如果有缺钙、吸收不好或者其他身体毛病,可以送些保健品。
与鸡素有深缘的榕城人,正闻鸡起舞,迎接鸡年的到来。
说福州人与鸡有深缘,还真有这回事。福州人说的俗语话中就有“闻鸡即醒,早起三朝抵一工(天)”、“鸡不食米胲(素囊)里病”、“没廇讨鸡胲挂”、“手里没把米,呼鸡都不理”、“鸡角囝斗大”、“鱼头鸡腿柄———好食”、“鸡母(母鸡)扒粪倒———没事讨事做”……等等。福州的先人在时代的更替中,也不忘给后人留下鸡角弄、鸡母寺、金鸡山等地名、庙名、山名。如今又一个鸡年到来,人们还为鸡母辩冤,说“鸡母扒粪倒———没事讨事做”这话说得不对。鸡母扒粪倒是为了生存,是在为鸡宝宝觅食,是勤劳,更是伟大的母爱,怎说是“没事讨事做”呢?
在普通话中鸡与“吉”谐音不说,在福州的民俗中,鸡更是吉祥的动物。因为福州话中鸡与“羁”谐音。凡是喜事都希望“羁”着不中断。所以男女双方联姻,定亲之后,男方就要送“鸡面”:一只大公鸡,一大包线面。女方收了“鸡面”,放了鞭炮,就等于婚姻大事宣布了。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年时,除送一块大年糕、一腿大猪蹄外,也要送一只红毛大公鸡。
特别要提到的是,台江隆平路的一枝弄,每年元宵节有摆“鸡角企糖粿”的民间风俗。据传此俗是早年长乐人迁居该地,为供奉弄里真人庙里的真人而形成的。每到正月十五,弄里的家家户户都炊一甑大糖粿(年糕),杀一只大公鸡,制成标本,企(站)在糖粿上。在真人庙里供毕,即抬到弄里一字摆开,供游人参观评说。这种独特的鸡俗,至今仍久传不衰。
有人说鸡年不利,此言无据。1981年是鸡年,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年,国家百废具兴;1993年也是个鸡年,当年国家的各项事业正如日中天,百姓生活步步提高。如今,八闽大地,榕城内外,人们正高歌昂首,喜迎金鸡献瑞。(方炳桂)
http://countyawebcomcn/2005/2/3/7383420htm
===========================================
祭灶·仪式
一年两次糊弄“灶王”
“今天就是祭灶的日子,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福州人祭灶好像还分成两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一位60多岁的刘老先生说。在他的记忆中,祭灶的日子不单只是在农历廿四这天。而且还有首民谣唱得挺好听的,“可惜现在年纪大了,也想不起来。”
主持人请教了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他告诉主持人,在福州人的传统中,祭灶确实分成两次。“祭灶就是各家各户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要拿好东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醉醺醺得胡乱汇报,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给他吃,叫作‘祭素灶’,这是在农历廿四,在农历廿三,人们就会拿好酒好菜招待这个一家之主,叫作‘祭荤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两次,这种习俗在全国都十分特别。祭灶的时候,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在其中。祭灶完毕还要抓把糖涂在灶门口,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让他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
过去,在祭灶的时候,孩子都会唱着一首童谣:“祭灶祭胡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
福州民俗典故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元 宵 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至十七日。民国后则无定规。
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节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扫墓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
端午节
端午,福州俗称五日节、五月节。因节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谓端午节。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驱邪消毒。端午节吃粽子、荷包,饮雄黄酒,燃雄黄炮。孩子穿新衣、挂香袋、缚红肚兜,口鼻涂雄黄,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
用过节餐后,各家携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舟有的彩绘为鱼,有的彩绘为虾,都是水族标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划龙舟,惟初五午后开展竞赛,争夺锦标,观者如潮。
如今,端午节的优秀传统习俗仍然继承,如大扫除,开展夏季卫生运动。龙舟竞渡列入水上体育运动项目,每年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福州龙舟还参加国际龙舟比赛,获得殊荣。
乞巧节
农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
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动,以示丰收喜悦。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刀具,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从此,人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中秋节俗,福州人家备供品,烧纸衣,以祭祖先。夜设家宴,举家欢聚,饮酒赏月。这个节日,民间还有尊老爱幼的习俗,晚辈馈赠大月饼(即礼饼)给长辈,长辈则馈赠小月饼给晚辈,在节日内互表良好祝愿。中秋节俗,按《福建通志·风俗》志记载,闽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内“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夜妇女连臂出游,谓‘走百病’”;永泰县“中秋望月,绅士祝魁星”;闽清县“中秋造月饼,设酒赏月,食栗与芋,童子备�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长乐县志》述“中秋从略,各家不过具饮而已。”
中秋“摆塔”,是节日的一大乐趣。农家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城内人们购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http://3f7xfzqqnet/ShowlfzaspID=351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