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里为什么要彩礼啊?

老人 0 46

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里为什么要彩礼啊?,第1张

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里为什么要彩礼啊?
导读:结婚为什么要彩礼 结婚为什么要彩礼,彩礼在古代被称为聘礼,通常是男方娶他家女子为妻时,应当向女方家下聘礼或彩礼。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结婚要给彩礼,下面一起来看看结婚为什么要彩礼。结婚为什么要彩礼1 一、结婚为什么要

结婚为什么要彩礼 结婚为什么要彩礼,彩礼在古代被称为聘礼,通常是男方娶他家女子为妻时,应当向女方家下聘礼或彩礼。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结婚要给彩礼,下面一起来看看结婚为什么要彩礼。结婚为什么要彩礼1 一、结婚为什么要彩礼 1、彩礼是女人的退路 很多地方都会有彩礼和陪嫁的习俗,男方给予女方彩礼,也是给予女方的一种保障。婚姻生活并不如恋爱,有很多的柴米油盐,没有金钱支撑怎么生活。当婆家生活不好,彩礼钱就是女方的退路的保障。 2、彩礼是传统的风俗习惯 男女结婚,男方给予女方彩礼是自古以来就有结婚风俗,也是男方为了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向女方父母展现,自己有能让妻子幸福的能力,也是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长大的一种报答。 3、没彩礼男人不容易珍惜 婚姻是复杂的,不是说不掺杂金钱的婚姻就是幸福的。你不问他要彩礼,他就有可能问你要钱,最后轻视你不把你当人看。很多事后都证明一个道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又不知道珍惜。很多女生觉得,谈钱很俗气,有伤感情,但你要知道,没有彩礼的婚姻,不一定会幸福。刚开始为了男方考虑,不收彩礼钱,之后他们也并不会感谢你,相反男方可能会认为不收彩礼钱,这么想嫁给自己的儿子,反而轻视女性。 二、结婚彩礼给多少重要 彩礼重不重要,我认为是重要的,所以女生需要向男方要彩礼,但彩礼的多少也需要根据习俗、男方条件决定,不能狮子大开口。现如今生活水平高了,彩礼钱也跟着水涨船高。不过彩礼钱多少还是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男方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要求,毕竟彩礼的多少并不代表两人婚姻关系的好坏。现在的彩礼钱,家庭普通的给个10万上下;家境较一般的在3—5万左右;家境好的彩礼钱也会更高一些,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也是可能的。结婚为什么要彩礼2 一、结婚为什么要给彩礼 1、结婚准备彩礼是为了图一个好的彩头,而且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婚礼习俗,寓意比较好,代表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一对新人结婚之后,婚姻生活能幸福美满。2、另外结婚是准备彩礼是为了尊重女方父母,根据调研表明,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女孩子嫁到男方家,而且以后生育孩子,孩子也会跟男方家一个姓,而女方家将女儿抚养长大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准备彩礼节送给女方父母是非常合适的。3、不过在如今这个时候会彩礼钱越给越多,特别是在农村还有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结婚就跟卖女儿一样,可能需要准备好几十万元,另外还要买房买车,对于男方家来说可能无法承受那么多的压力。综上所述,以上这些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结婚为什么要给彩礼的相关内容介绍,第一是习俗讲究,另外是尊重父母。 二、现在结婚彩礼一般多少钱 1、大家咨询的现在新人结婚给的彩礼金额是多少钱,并没有固定答案,首先要看一下所在当地有没有平均值,如果有那么尊重当地的习俗讲究来准备就可以。2、另外也要结合男方家资金条件来决定,也就是说男方家条件优越的就可以多准备一些,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男方家来说,准备多一点的彩礼也会更加有面子。3、另外双方父母也可以自行沟通协商,看到底准备多少彩礼金额比较合适,如果女方家不好意思说出口,可以通过中介,也就是媒人来传达相关意思。结婚为什么要彩礼3 什么是彩礼? 对于结婚的彩礼,在生活中大家肯定都有一定的'了解。彩礼是我国婚嫁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其实在我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了。按照风俗来说,它是男方要娶女子为妻的时候,需要给女方家的礼金。在现代生活中彩礼还是依然存在的,男女结婚,男性家庭要给女性家庭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彩礼,女方则有陪嫁。男方给的彩礼钱一般是作为新人小两口第一笔家庭资金。 结婚为什么要彩礼? 结婚为什么要彩礼,说白了就是对自己婚姻的一种保障以及一种形式。彩礼是我国结婚时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要遵循古代人留下来的仪式。它有点像是一种契约的关系,在未做结婚登记前,这种形式可以作为承诺的形式,也就是契约成立的形式,如果说领取了结婚证那么就可以看成是合同生效形式。 结婚彩礼给多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彩礼的要求越来越不同。以前人们在结婚的时候可能就是买一些三金首饰,一些肉和一些鱼就好了。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人的彩礼。开始要求房子,车子和钱。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在我看来,结婚的时候彩礼只是一种形式和过程。对于彩礼的多少以及要求什么。结婚的两个家庭应该坐下来仔细商谈。量力而行,作为女方不要狮子大开口,作为男方不应该一分不给。结婚是一件喜庆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好说好商量。 结婚彩礼什么时候给 结婚彩礼什么时候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1、如果你们有订婚仪式,那么应该在订婚当日,把彩礼送到女方家,比较有仪式感。2、如果你们选择不订婚直接结婚的话,那只要在结婚前,选个良辰吉日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就可以了。3、如果订婚日期定下来,彩礼相关还没准备好,就可以和女方商量,先订婚,在结婚前把彩礼送过来。 彩礼清单 1、聘金 一般是三金或五金+彩礼钱。 2、礼饼 四色糖(桔饼、冬瓜糖、冰糖、糖果)、茶叶、龙凤烛一对、排香一对、祖纸一对、龙凤炮一对。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斗二米、福圆、糖仔路、伴头花一盒、半猪(或洋火腿十八、三十六条)、面线六束、好酒二十四瓶。馈赠女方之礼品,包括衣料、皮包、皮鞋等。酒席礼(压桌礼)。 3、媒人礼 依地方礼俗可另备:厨仪:厨师礼端仪:端菜服务礼盥洗仪:端脸盆水礼携仪:迎送接待礼簪仪:化妆礼捧茶仪哺仪:答谢从小养育之恩轿仪:请新娘上车轿之礼阿婆菜:鸡一只、猪肉一块、鱿鱼一条。 彩礼礼金给多少 1、实际上,彩礼一般给多少钱在国内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一般来说,北上广这种一线的大城市的彩礼数额比较巨大,从5万到几十万元不等,而二线城市的彩礼价格也要将近5万元。更多的时候是与男方家庭状况以及能力负担紧密相联,但是一般主张在男方的能力范围之内象征性地给一份彩礼就可以了。2、其实,彩礼钱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多少来衡量我们之间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在乎彩礼一般给多少钱合适,但是不要在乎彩礼收多少钱合适。其实,彩礼的多少和女儿的父母和男方的父母,都是具有直接的关系。

我有一对很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把婚姻当儿戏,更不顾我的感受,一言不合就离婚了。

那一年,我才五岁,只记得有一天父母在家里吵架,他们吵得很凶。起因好像是父亲出去打了一晚上的麻将,还输了不少钱,等他回家,母亲自然要跟他算账了。

他们俩谁也不肯让一步,吵完还动起了手,父亲力气大,狠狠打了母亲几巴掌,母亲也不甘示弱,抄起家伙就还击。还是奶奶被他俩的动静给吵醒了,连忙过来劝架,才阻止了这场闹剧。

好不容易,两人不吵不闹了,可第二天母亲就提出要离婚。若是父亲肯道个歉认个错,或许他们也不至于走到那一步。可他偏偏不,还一口答应了。就这样,他们俩离婚了,彻底解脱了,却让我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换做别人家父母,很多都会为了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争去,互不相让,甚至要闹到去打官司。可我的父母却是好样的,两人都洒脱得很,谁也不打算要我这个拖油瓶,还要互相推诿。

父母都不要我,唯有奶奶说她养我。那时,爷爷已经去世有两三年了,奶奶都五十多岁的人,早已退休在家,没再出去上过班。父母也是真的狠心,说不要我就不要,连回来看一眼都没有,更不曾给过奶奶生活费。

奶奶为了赚钱抚养我,不得不四处求人给她介绍工作。一份月薪两千多的辛苦工作,每天几乎要工作十来个小时,也能让她高兴不已。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大多时候都只有我一个人,奶奶常常很晚才回来。年纪幼小的我,不得不很早就成熟起来,学会自己做简单的饭菜,不然就只能靠吃零食解饿。

熬了十多年,奶奶越发苍老。我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即将嫁做人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我对父母没有任何的感情,他们也没再回来过,我只当自己就奶奶这一个亲人。

谁能想到,在我结婚那天,走了十多年的母亲竟然出现了。原以为她是顾念母女情分,特意过来参加我的婚礼,想看看女儿穿上婚纱嫁人的模样。哪知人心叵测,她却是来要彩礼钱的,真是让人恶心不已。

我真想不明白自己怎会有如此不要脸的母亲,她丢下我十多年不闻不问,是谁给她的勇气来要钱呢?别说奶奶根本没有找我的老公要彩礼,就算真的有,我们也是断然不可能给她的,她以为她是谁,凭什么有这资格。

面对母亲的丑恶嘴脸,我只回复了她五个字:“我没有妈妈”。亲戚朋友们都笑作一团,看着母亲出丑,她失态地大骂我是不孝女,说不该生我的,应该在我出生时就一把掐死我。母亲气愤地骂了十来分钟,让我丢尽了面子,还好老公让朋友赶走了她。

有这样的母亲,我觉得糟糕透了,好好的婚礼也被她搅乱了,但愿这辈子我们都不要再见了。

     正确的送聘礼的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今特别流行的一种说法生儿子为建设银行生女儿为招商银行,从这种说法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出生跟结婚息息相关。其实人这一生所经历的大事无非三件出生--结婚--死亡,从这句流行语我们不难看出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已与婚姻密不可分,那何为建行何为招行呢?生儿子为建行顾名思义建设银行,就是父母不能安生专于享受需要为儿子攒钱娶妻;生女儿为招商银行就是生儿子家赞的钱都被生女儿这家招过来了,这就不能发现一层关系,男方家辛辛苦苦赚的钱都到了女方家,这个钱则为聘礼!

      其实聘礼有很多种,奶奶年代的聘礼可能只是一双筷子一个碗妈妈年代的聘礼也不过一台缝纫机而现在的聘礼不仅是电视冰箱洗衣机更多的是车子房子存款多其实如今都逃不过一个“钱”字,女方多要证明女儿有身价男方多给证明儿子身价高,背后反应出来的都不是单纯的爱情关系更多的是两个家庭的面子,而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虚假的远没有奶奶妈妈那年代的纯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偏离事物本质关系,我觉得正确的聘礼打开方式还要以男、女当事人坚实的感情关系结合双方实际情况去定,如今送聘礼前一定是双方已经是男女朋友关系,很少存在父母包办现象了或者说在如今男女当事人无任何接触的前提下基本不会存在下聘礼之说。

      一般人都会觉得送聘礼是男方给女方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提亲,其实在现在社会这是一种误区送聘礼并不是男方一家的事情,女方的回礼也是聘礼的一种体现,在谈婚论嫁时男、女当事人应该了解双方家庭情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一定不能出格,比如男方只能给付房子首付女方必须要求全款,结婚花钱的地方不只是这一点还有婚礼当天的宴请、车队、仪式等等,除非双方有一家的经济实力只是把钱当成一个数字来对待。当然也要顾及父辈的面子问题,其实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没必要一定在聘礼上跟周边人进行攀比,人家要了十万我就得要十六万,要不然感觉自己身价低似的,有这种想法的往往在结婚这条路上会发生很多分歧,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考虑呢?人家普遍聘礼十万,我也就十万甚至就要八万,但我的婚礼形式新颖被亲朋好友所认可竖大拇指,这不也是一种面子体现吗? 没必要一定纠结礼的多少,换句话说没有谁是知道实际双方到底给了多少钱,又没有人会查你银行卡,不就还是双方乐意的事吗?

      聘礼只是促成婚姻的一种小方式,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两个心有灵犀的人对于一个家庭的组建,最终过的还是小家庭,只要本着家庭和睦这条原则两人好好沟通达成一致,同时一致对外,此处对外指的是双方父母,有异议要及时跟父母去沟通没有过不去的,天下父母都是希望子女好的,感情到凡事好商量,只要秉承这一原则什么样的方式都是正确的送聘礼方式!

你说的这种情况,你的父母确实不地道。对你根本没有什么亲情。你可以到法院去起诉,因为你毕竟工资全交给他们了,现在你结婚他们不管也说不过去。法院一定会支持你诉讼请求的,但不能要求太高了。

《礼记》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少也。乐、阳气也,婚礼不贺,人不序也。”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

《礼记.昏礼》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礼》:“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貂鼠裘二副,以一裘一佩献于楚昭王,以为贺礼,自己佩服其一。”

喜幛和对联是我国传统礼仪中较常用的祝贺人婚娶的形式之一,最早为帝王所用,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现已成为一种文雅的交际手段。喜幛以竖写为多见,称贺在右上,落款在左下,当中为幛语,祝贺的年月日则竖写在落款左边。对联的书写不用标点符号。对联的排法为上联挂右边、下联挂左边(如有横额,横挂在两联正中的上沿。)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服在婚礼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则以礼衣或连裳嫁。唐人承袭古人婚礼传统,在晚上举行婚礼。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残留,比如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隋唐时代的婚礼开始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凤冠霞披。由于满清入关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同时也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制仍和明代相同。“洞房”一词出现很早,不过最初并不是指结婚的新房。据说,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曾赋了一首《长门 赋》,描述了失宠的陈皇后得知武帝许诺朝往而暮来,于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君王幸临,于是她独自徘徊,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中有“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句,这里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也不是描写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词频频用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借以描写“闺情”。如“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乔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证。这些“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由于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就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婚房。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礼毕,送归洞房做花烛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总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说到爱情。”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拜堂是婚姻正式合法化的必经过程,即所谓“拜堂成亲”。它是一个相当神圣、严肃的程序,所谓拜堂,就是院落中央从北向南陈设。“天地桌”焚香燃裱、鸣炮奏乐、新娘新郎,女上位,男次位,面向北叩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这些嫁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