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后婆婆的做法是亲奶奶,却被媳妇指责做的不对

老人 0 31

孩子摔倒后婆婆的做法是亲奶奶,却被媳妇指责做的不对,第1张

孩子摔倒后婆婆的做法是亲奶奶,却被媳妇指责做的不对
导读: 文 徐小莹 婆婆的做法是第一时间就把儿子抱了起来,一遍摸着头一遍说着,都怪这个垫子把宝宝都磕了,宝宝不哭,奶奶打他。儿子这个时候就停止了哭声,看着他奶奶不停地敲打这个刚刚他摔倒的垫子。 儿子已经7个月正在快速地成长与学

文 徐小莹

婆婆的做法是第一时间就把儿子抱了起来,一遍摸着头一遍说着,都怪这个垫子把宝宝都磕了,宝宝不哭,奶奶打他。儿子这个时候就停止了哭声,看着他奶奶不停地敲打这个刚刚他摔倒的垫子。

儿子已经7个月正在快速地成长与学习中,婆婆这样的做法告知了这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小家伙一个道理:以后摔倒了,都是其他方的错,不是他的问题

我把玩累 睡着 的儿子 放 到床上之后,就早上发生 的这件 事情告诉婆婆 ,教育孩子不是这么教育,你第一时间就把问题丢给了垫子,看似是情绪的转移,其实是在无形当中害了孩子。

让他学会,原本是自己的过错 的一方可以通过转移把过错给别人,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是没有错,错的其他方

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经常会摔倒,有些的家长教育的方式是鼓励孩子站起来,而有些家长的做法就会和我婆婆一样,怪地,怪石头,怪鞋子,就是不怪孩子自己,明明造成这个行为动作的本体是孩子本身,解决问题的源头要找根本。

当孩子出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作为孩子的教育者,责任者,需要告诉这件事情的对与错,虽然孩子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如果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做错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承担后果,等长大后才能养成良好的三观。

在带娃升级打怪的路上,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分享几个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办法

1、不夸张

陪孩子玩的时候,凡是小磕小碰,作为在一边的旁观者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过于大惊小怪,孩子会自我自愈,因为他会通过大人的表情和反应去判断,他做件的事情严重情况。

大人过于夸张,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反之,大人若是没什么大动作,孩子只会看一你眼的反应,转身就会自己乐呵去玩

2、该出手时才出手

前段时间,我给儿子在客厅里添置了一个围栏,装好之后我就在里面放置各种各样的玩具,把儿子一放就让自己去玩,儿子一会抓抓海洋球,一会玩玩卡片,不需要大人的陪玩,自己独自玩耍了起来。

当孩子专注玩的时候,大人不要干预,默默在一旁保证他的安全即可,当孩子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会发出信号,这个时候我们根据孩子的需求去提供帮助,会事半功倍,孩子也会在一次次中延长独立玩耍的时间。

3、多使用鼓励语言

在我们家,我是不允许出现“胆小”、“你不行”、“你没用”等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词语出现的,一些看似是很正常的口禅语出现,都会打击到这个刚刚萌出的幼芽心灵,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以鼓励为主,但不是盲目的鼓励

在对于孩子的翻身,学爬,学坐这一系列的行为能力时,我们多夸奖,多鼓励,多赞美,爸爸妈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我家孩子就是从小在鼓励中长大的,他的学习掌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不错,多夸奖总没错

4、可以包容但不能纵容

每次吃饭时,只要孩子是清醒的状态下,我都会把孩子放到餐椅上,让他看着我们大人吃饭,不存在说需要腾一个人出来特地抱着他,然后换着吃饭,我也会在他餐椅上放置他爱玩的玩具

起初孩子还会玩耍了,时间久了之后,宝宝就开始扔玩具,婆婆也是不厌其烦的宝宝扔一次捡一次,无法好好吃饭,后来我就告诉儿子,玩具就这么多,扔地上就扔了,不给捡,没得玩了,一开始宝宝会拍桌子抗议,在一次次的耐心引导下,宝宝学会不扔玩具,好好玩。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家长耐心引导。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长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我希望在孩子成长路上,我可以和我的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替他做所有的决定父母

#打卡美好生活#

现在的爷爷奶奶一般都很宠自己的孙子孙女。因为家里的成员一般都不多。就这么一两个。不把爱给他们把爱给谁呢。所以如果自己的婆婆带孩子。自己会很不放心。第一,过于太宠溺。让孩子从小培养不好的习惯。会变得比较骄纵。长大一点会比较肆意妄为。这是做妈妈的第一不放心给婆婆带的原因。

第二,婆婆带孩子比较传统。因为老一辈的人喜欢信迷信,只要孩子发生一点点小问题,就喜欢拿着孩子的生辰八字去算命。孩子病了也以为是邪气。一般我们做妈妈的孩子生病了,第一时间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而且现在是21世纪。21世纪的人没有多少人会去算命。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信命。只信科学。因为自己的婆婆可能对科学不太了解。所以就会用老一套的做法。

而且婆婆带孩子会容易惯着孩子。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的奶奶就喜欢拿零食去给孩子吃。一次两次无所谓。可是时间一长,如果是经常性的,就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而且现在的爷爷奶奶,都会完全性的依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只要他们喜欢的,做爷爷奶奶的就会立马买给她们,所以就会惯成孩子长大之后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奶奶带孩子在饮食上没有那么注意,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鱼肉。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有这孩子只给他吃鱼,不吃蔬菜。所以在饮食上达不到均衡。做妈妈的,不放心把孩子给爷爷奶奶带是很正常的心理。所以如果要自己平衡这种心理的话那就最好自己来带。

孩子们玩耍过程中难免会撞到椅子上或者是桌子上,哇哇的大哭,有的时候爷爷奶奶赶过来就会打桌子或者是打地下,怪别人的错误。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溺爱孩子,让孩子也会形成埋怨的心理。当时孩子不哭不闹,觉得确实是别人的错误,像这种情况的教育方式要引起重视。不要把这些责任推卸到桌子椅子上,让他们背黑锅。这种方式也很可笑,对于孩子来说也会存在差异。

因为孩子的疏忽大意摔倒之后,可以让孩子大胆的承认,能够趁此机会提醒孩子,今后走路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这些物件上,避免也有一些荒唐,教育孩子也是会出现奇葩的想象。特别是有些孩子自己犯了错,就会把所有的责骂推卸给别人。如果没有及时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对与错,下次还会再犯,甚至还会找出很多的借口,这种就是从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

其实对孩子来说,摔跤就和吃饭喝水一样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的去面对。就算是摔跤也没有关系,只要勇敢的站起来,不仅会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也会锻炼孩子很坚强的一面。有些家长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也不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甚至会一顿责骂。在这个时候孩子也是比较难堪的,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其实会出现很多争执。所谓维护孩子,溺爱孩子,责怪孩子,这些都是不对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不少,家庭有很多老人和父母同时在照看一个孩子,也成为了家庭的掌上明珠。就有很多公主或者是王子的待遇,导致孩子过度溺爱,过上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一点疲惫,这种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根本就谈不上有责任感。甚至长大之后也缺乏了承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该。婆婆疼爱孩子是本能,摔了孩子肯定不是有意为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犯错误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认识到错误,因此婆婆把孩子摔了是不该说的。婆婆是一种称谓,通常用于称呼老年妇女,包括丈夫的母亲、外祖母(外婆)、祖母(奶奶)、曾祖母。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压力大,作为新晋爸妈,这样的压力更是像一座座山一样压的人喘不过气,在结婚后爸爸妈妈们至少要赡养四位老人。而男女双方结婚之后,家庭新成员的诞生也会使自己的压力更加沉重,对于二胎家庭来说,宝宝的开销是双倍的。并且,要是想在城市里扎根,买了一套房子买了辆车,那么车贷和房贷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有一些家长为了减轻自身的压力,选择让自己的父母帮着自己带孩子,让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孩子,而今天这个家庭却比较特殊,让姥姥姥爷带一个,爷爷奶奶带一个。

这对夫妇生了两个孩子,老大五岁,妹妹三岁。平常的时候只要把孩子们送去幼儿园就可以撒手不管了,但是孩子们放假了之后,总不能放弃工作来全职带娃吧,于是夫妻俩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把孩子送给父母带。协商之后,把大儿子送去奶奶家,把小女儿送去姥姥家。夫妇俩则一星期去看他们一次。

时间一晃,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夫妇俩决定先去接哥哥,一到奶奶家,夫妻俩傻眼了,这个脏兮兮的“黑煤球”是哪位?他似乎还没察觉到爸爸妈妈已经来了,甚至还在追赶小鸡想要抓住它。而在姥姥家的女儿却走了另一个极端,不仅没有变得“粗糙”,还被打扮的更加“精致”了。夫妇俩哭笑不得。

1减轻父母的压力

爸爸妈妈的压力越来越大了,而祖辈和孩子是隔辈,对孩子的爱是更加深厚的,而这些爱是各种托管机构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给宝宝提供最真挚的爱,父母不用担心孩子因为缺爱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不用焦虑。

2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比比较多

退休在家的老人他们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宽松的,而一个小小生命的带来,会分散老人的注意力,让老人找到自己可以投入时间的方向。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全身心的投入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忙于工作,不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宝宝,而老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说把孩子给老人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在讲究良好家风的中国,各种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都是值得传承下去的,而祖辈们深谙这样的道理,在保有这些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以身作则地让宝宝受到文化的熏陶。

1孩子和老人隔代亲

其实很多的家长不让老人带孩子的原因,是因为怕老人过于溺爱孩子。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就比如说孩子一哭的话就会抱起来,孩子只要摔倒了就会扶起来安慰,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了,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2 和父母的关系疏远

长期由老人带的孩子,特别是年纪小的,龙一荣誉和老容易和老人更加亲近的而疏远父母,因为父母从小缺乏对孩子的照顾,甚至于有些孩子,对老人更加亲近,有什么事情先把老人放在第一位,再去考虑父母。

3由于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同的而产生家庭矛盾

祖辈对孙子的爱可以说是十分深厚的,而作为两辈人,父母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老人只会任认我用我自己的教育理念把你养的这么大了,你依然这么健 健康 康那么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对的。由此会激化家庭的矛盾。

敏敏聊 育儿 ,为您解答 育儿 小烦恼

老人带娃的6种行为一定要干预!  老人带娃的6种行为

一定要干预!

1、哭闹就满足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往往喜欢哭闹,很多老人就是听不得孩子哭,一味纵容, 想要什么都满足。哭闹这一招一日奏效, 孩子就可能变得越来越人性,无法树立起规则意识, 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2、无边界插手

因为太过于疼爱孙儿孙女,又自认养育经验丰富,很多爷爷奶奶都喜欢插手孩子的养育, 甚至会越界“抢孩子”。父母一日批评孩子, 老人就会护着孙子,让孩子认为奶奶会帮自己, 殊不知孩子会因此听不进批评, 看不到错误。

3、替孙辈包办很多爷爷奶奶着为孩子好的理由, 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洗衣、做饭、陪玩,做所有能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老人还会有种悲壮的“牺牲感”,觉得一切都是为了谁谁谁,自己才怎样怎样。

4、会推卸责任

孩子摔倒了,奶奶却说:“打桌子,谁叫它弄疼我们宝宝的”;和其他小朋友争闹,却只怪其他小朋友不谦让总把错误推到他人身上, 会让孩子形成推卸责任的思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遇到问题就容易怨天尤人。

5、什么都不准

爷爷奶奶可能是出于过度保护, 宝宝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让孩子碰这碰那,不让孩子乱跑, 也不敢让孩子尝试。其实这样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 冒险心和创新能力,也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生活一定要多让孩子尝试。

6、无边界插手

有时妈妈为了孩子身体不让吃垃圾食品什么的, 奶奶为了哄孙儿就跟孩子“统一战线”:别告诉你妈,她不让你吃。且不说这样做对孩子身体不好,让孩子小小年纪撒谎更不好,而且还有挑拨母亲和孩子关系的嫌疑, 妈妈就是坏人。

7、相互理解与沟通两辈人带娃理念不同是必然的, 我们要感恩爷爷奶奶的付出,对无关大雅的事情可以忽略, 原则性问题多沟通。进行合理分工合作,虽然说孩子的生活不大可能完全分开,但每个人大致负责什么可以适当分工, 一起呵护孩子成长。

8、放下无谓掌控欲

孩子是独立个体,既不属于爷爷奶奶, 也不属于爸爸妈妈,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过好自己的生活,大家好就是真的好。孩子“野蛮生长”也很好,不必要养的太过精细,给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权利, 用鼓励和支持代替“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