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我邻居宝妈要生二胎了,就想让孩子奶奶来帮忙带娃,毕竟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太吃力了。但是,孩子奶奶不愿意,说在城里住不惯,要是把孩子送回去她就带。邻居宝妈自然不愿意,第一,女儿要在城里上学,老二刚出生太小,送回去肯定也不放心。 于是
我邻居宝妈要生二胎了,就想让孩子奶奶来帮忙带娃,毕竟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太吃力了。但是,孩子奶奶不愿意,说在城里住不惯,要是把孩子送回去她就带。邻居宝妈自然不愿意,第一,女儿要在城里上学,老二刚出生太小,送回去肯定也不放心。
于是,她灵机一动,利用婆婆重视传宗接代的心理,说道:“那我让我妈来吧,我跟你儿子商量好了,二胎我家人带就跟我姓,大家都说我这胎像儿子,到时候你别抱怨说我娘家把你孙子抢走了。”听了宝妈这话,孩子奶奶当即改变心意,第二天就收拾东西来城里了。不得不说,邻居宝妈情商太高了。
其实,按理说,老人如果真不想来城里带娃,宝妈确实不能强迫老人。毕竟,老人确实没有义务帮年轻人带娃。但是,宝妈也不要太要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看看自己到底带不带得了孩子。就像我邻居宝妈这种情况,明显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两个孩子,所以她就求助婆婆。在婆婆推脱时,她甚至还耍了一个小心机,让婆婆心甘情愿过来带娃。
她这种处理方式,确实情商高。第一,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跟老人闹僵,比如说以后不给老人养老等。第二,用老人都在意的传宗接代问题,让老人主动带娃,老人真要不想带,二胎跟着她姓,也有了说辞。
虽说现在流行老人带娃,但并不是说老人带娃是应该的。所以,年轻人要明白,老人年纪大了,精力不比年轻人,比如记性不好,容易忘事;胳膊腿不灵便,可能撵不上孩子,或者磕着孩子。这些不足,年轻人要多体谅,同时也要对老人带娃多感恩。
毕竟,老人放弃本该舒舒服服养老的日子,跑来给年轻人带娃,帮年轻人解决上班挣钱的后顾之忧,年轻人要知足。
当然,老人带娃年轻人要感激是应该的,但是事关带娃的事,还是不能大意。所以,不想 育儿 上有分歧,双方在带娃上要先“约法三章”。比如,年轻人要告诉老人,应该科学带娃,不要用以前的一些迷信方式带娃,像给孩子绑腿、过度摇晃等行为,就不能有。
再比如,在教育上,老人和年轻人只能一方占主导权,不能年轻人立规矩,老人“护犊子”。最后,在带娃花销上,主要责任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让老人帮忙带娃,就别指望他们再出钱养娃了。只有把这些规矩先讲明,双方在带娃时才能和睦相处。
话题讨论:宝妈们,如果你家老人不愿帮忙带娃,你会怎么劝说呢?
你小孩两岁还没得过奶奶零花钱,我女儿从小到大20几年都没得过呢。
不过,我们结婚后没跟公婆住在一起,分别住在一个大院里前后两栋大楼里。
再则,我知道公婆重男轻女,一般没事很少带着女儿去公婆家玩,自然,女儿跟公婆也就不怎么亲热。
而我大叔子没买房,跟公婆一起住。
大叔子生有一儿一女,总是粘着公婆。自然会得公婆多一些。这点,连我公婆的邻居都夸我女儿懂事,没见她问我公婆要过东西。其实那是我女儿不习惯也不敢要罢了。
偶尔的,我也心情不爽,感觉公婆偏心太过。尤其女儿十岁生日那天。我买了一条鱼回家,在路上遇到婆婆。她笑着说:今天舍得恰鱼啊!我笑而无语。眼泪却差点流出来。
她的孙子生日婆婆不是买蛋糕就是给钱。而我女儿是哪天生日她都不知道。
因为老公节省,觉得买蛋糕不实惠,每年生日这天就买点好菜,一家三口打牙祭改善伙食(为此我后来非常的后悔[流泪]她读大学后我偷看了她的日记,她说从小到大没有许愿吹蜡烛吃蛋糕的记忆)。
但后来,我一点也不怪公婆了。
可能是公婆给孙子的零用钱习惯了,后来满足不了她孙子就偷,去打 游戏 ,无心学习,初中没毕业就被大叔子送去了特殊学校戒网瘾。
而我女儿却顺利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所以,题主不要在乎公婆的零花钱,那不一定是好事。
我觉得这个很正常的,只能说这个奶奶有点抠门,又有点不会来事。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相同的例子
一,我有一个同事她的婆婆跟你那个婆婆有点是同款,
她跟我讲她和她婆婆并不在一个城市生活,而且她婆婆家的条件不错,但是每次回去的时候,她婆婆不但不给大人准备好吃的,连的连孩子也不给买,上次他回去,孩子想跟她奶奶要一个玩具,也就几十块钱,他奶奶说没钱就没给他买,
但是就这个同事讲她这个婆婆除了不给买东西,对孩子还是可以的
所以说像你们家这样的奶奶,还是大有人在的,她不给孩子零花钱,没给买过东西也是正常的的。
二,我分析你们家这个奶奶可能就是像上面这个奶奶一样,太不会来事儿,
大多这样的奶奶他不会笼络孩子,也不会笼络大人,在他内心里觉得给孩子零花钱没什么用处,孩子还那么小,也不会花给了,还不都是给大人了,然后至于给孩子买没买过东西,他会或许觉得孩子的爸爸妈妈给孩子买的东西才合适,让他买的,你们不一定看得上,所以干脆就不买了了,说白了,他也是一个没有什么心眼的人但凡有点心机的人,我想他不会这样做。
反正我觉得他是对你们应该是没有什么成见的,其实奶奶对儿媳妇不好,但是对孙子一般还是会不错的,所以你也不必多想,孩子小的时候他不给买东西,不给钱,也许长大一点,觉得孩子会花了,就会给了呢
必太纠结这些小事儿,只要他对孩子还好就行了,而这好不是表现给买东西不给钱上。
或者不是在最近一两年的行为表现
我给孩子买过一双50多块的鞋(一岁多)没见孩子穿过一次,一问,小,穿着不合适,我想退了,在换一双。要这双鞋,没了。我没说话,鞋是新的,不合适可以换了,怎么扔了。从此孩子生日,年节我给钱。不想儿子为难。不然我不给了。哪能这样呢?,50多块的布鞋,孩子一天没穿,没了,我的钱不是风刮来的。你遇着这事,会怎么样?
我家孩子没花过奶奶一分钱,因为我老伴很小丧父,他妈妈狠心抛弃两个年幼的孩子,改嫁他人,让孩子在别人屋檐下长大,吃尽了苦头,幸好以为当了兵能赚几个钱,他妈妈不好意思要钱,总让儿子捎海参,那时我老伴在海岛当兵,他妈妈家海参不断,等我们有了孩子没人祝福,一分钱礼物也没有,真让人伤心,直到我老伴得癌症,他家都没人看过他,那么多亲戚都花过他的钱,确没一人关心他,我都替他悲哀。
太正常了!大宝三周多了,我婆婆从来没买过宝宝的东西,还嫌弃我妈买的东西。婆婆买不买我无所谓,帮忙带孩子也是辛苦,就是不能接受嫌弃我妈买的东西。两个孩子满月、周岁、过年的衣服都是我妈买的,平时买的衣服也特别多,满月还买了宝宝的银饰。然后我婆婆就嫌弃这不好那不好的,我就直接怼她:那你去买!
我看了回答,大部分说婆婆不买衣服。我说不买有不买的好!我儿媳妇买的衣服我看不顺眼,我买的衣服儿媳妇看不顺眼,所以她带孩子穿她买的,我带孩子穿我买的。我现在心里比较舒服,我买了两件粉色羽绒服,换着穿,她买了一件棉服,孙女不穿她的,嫌沉,我买了两双运动鞋,一双白色,一双黑色,换着穿,她买了一双红色的,孙女不穿她的嫌红色!我买了两条休闲裤,她买了一条紧身裤不穿她的!孙女太给奶奶面子了,我爱孙女!
正常,我有个同事的婆婆就是这样。
婆婆跟同事住一起,照顾孙子。老伴去世早,自己也没有经济来源,平常婆婆买一双袜子的钱都是儿子闺女给的。也可能是的确没钱吧,同事两个孩子,婆婆也是从来没给买过东西,一双袜子都没给买过。
从理性上来讲,这是正常的。
但作为女性总是感性和理性混在一起用,就算是觉得正常,但作为我本人来讲,我也不会这么做。
我觉得,如果你爱一个人,爱这个孩子,除了心里给予他的爱之外,也一定少不了外在的爱,比方说:买买买。哪怕只是一双袜子,三五块钱,你买给孙子穿,看着他穿在脚上,是不是也很感觉很温暖。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有些人会觉得,反正我也没什么钱,用你们给的钱再给孩子买东西,没必要。有些人会觉得,我的审美不行,也不懂什么材质,怕买不好你们有微词,还不如干脆不买。还有些人会觉得,孩子啥也不缺,啥都有,她又何必再“乱花钱”。总之,怎么想,我们暂且都理解为正常吧。
毕竟,她们是孩子的奶奶。不管如何,心里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也不一定非要通过外在的爱去表达出来。另外,如果你的钝感力再加强些,也就看不出有啥问题了,看淡看开,还能让自己更快乐,何乐而不为。
这很正常,看看咱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婆婆了!我家的婆婆从来都没给孩子买过什么,我家老大小时候我带着婆婆跟孩子去镇上看病,我在路边给孩子买了个风车,婆婆看到后说我浪费钱,直接把风车换成了苍蝇拍,把我给气坏了!当奶奶的不给孙子买玩具也就算了,亲妈给孩子买的你竟然换成了苍蝇拍,是不是很奇葩的婆婆?
很正常,我家还是是他家唯一一个亲生的,我家孩子奶奶,出生不看,孩子满月白天生日都不给办,然后去给他大儿子要来的孩子过生日,很有道理,趾高气昂的,我就想知道自己唯一的亲生孙女不喜欢,对要来的孩子啥都能干,还有什么资格要我生二胎?
评定这些问题,一是看爷爷奶奶的经济收入,没有能力不要怪罪,二要看你们是否分家经济独立,共同生活肉烂也在锅里。三要看你们是唯一子女还有其他子女。宝宝两岁,他没有自己花钱的本能,奶奶不把钱交到他手中到也正常。如果经济各自分开爷爷奶奶并有收入,在孙子女满月、生日、春节没有什么红包,对你们的经济困境也没有点帮助,这不算正常。如果是给其他子女的孙子女而什么也不给你的宝宝,这是很不正常。
我母亲抚育照看了我大姐2个,我的2个,四妹1个计5个孩子。父亲的工资在母亲手中掌握,她不给任何孩子代岁钱,她规定所有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互相倒腾,外亲戚所有红包不付不收,她也不给孩子买衣服鞋袜。但是她给所有的孩子手工做小衣服鞋袜帽衫,材料由她自己拼凑,或交代让我们去买。孩子的水果零食上,她舍得花钱买。她给孙子女立的规矩很严,并对我们的溺爱严加批评。不该买的东西再哭也不买,别人给的东西没有她同意不能接过来。更不容许浪费东西。母亲对不听管教的惩罚方式,有瞪眼、有作势或适当力度手拧大腿内肉(我当初也领教过)。正是管教疼爱平衡,这些被教训过的孩子长大百般孝敬爷爷奶奶,是他们心中的神。
计较公婆这些表现行为,除了考虑他们身心、经济和消费条件,还要一分为三对比:疼爱孩子和溺爱孩子不同,节约习惯和吝啬本性不同,经济付出和关爱备至方式不同。当爷爷奶奶有能力不帮看孩子,看孩子不负责任问题,平常对孩子不理不睬没有感情交流,这不仅是行为不正常,而且是人不正常。
其实当时老太太正在帮女儿带孩子,不过事实证明她确实不善于带小孩,经常和外孙子吵架,小孩一点儿也不尊重她,经常嘴巴啷叽的和她对骂。
我姐私下觉得老太太不成体统,怕她把孩子带歪了,后来生了儿子就让我妈帮忙带了几年,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出,四岁时送去正规幼儿园,从没麻烦老婆婆。
后来婆婆年纪大了,女儿不想照顾老娘,推说上岁数了,身体不好,甚至撒谎说自己得癌症了,我外甥比较单纯,当时都哭了,回家把存了十多年的几万块压岁钱取出来,给大姑救命,我姐姐姐夫知道以后去姐姐家求证,才知道是在撒谎,钱已经给她儿子拿去买车了,结果被我姐骂了一顿。
后来老婆婆就搬去跟着我姐一家过,伺候了十几年,丰衣足食,九十多才死,临死前拉着我姐说对不起,讲了很多贴心话,还把戒指脱下来戴我姐手上,把我姐一家三口感动的痛哭流涕,后来办完丧事,才知道老太太多年积蓄和卖房的钱,不知道啥时候已经全部给了女儿,没给养她老的儿子、孙子留一分钱。
老人不帮忙带小孩,也不一定是好或者不好。要看老人的情商和儿媳妇的修养还有儿子在家里面的能力地位。
邻居蒋姐是个泼辣的人,自从结婚以后,家里的事都是她说了算。两夫妻辛苦拉扯大一儿一女,孩子们也努力,都上了大学。儿子在省城安了家,儿媳妇是儿子的同事。蒋姐深知婆媳关系不好处,也没打算去帮忙带孙子。她把自己的想法慢慢地透露给儿子,然后再当儿媳妇的面诉说她的身体状况,以及家里离不开她等等,最后说虽然这样,只要孩子们需要,她去是责无旁贷。儿媳妇的出身环境跟她们家一样,也知道她没撒谎,在加上儿子赚钱比儿媳妇多,儿媳妇也通情达理就说让娘家妈帮帮忙,实在不行就请保姆。当然,蒋姐在家里经常准备一些土特产,给儿子家送过去,儿子回来每次车里都塞得满满的。蒋姐在家不跳广场舞也不打麻将,媳妇也不好挑剔什么。每次一家人在一起都和和美美的。
蒋姐现在说她照顾好自己和老公的身体,再存点钱,老了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我看这样就挺好。
我相信法律规定的就是正面的,老人没有带孙子的义务,为家庭,为孩子努力奋斗了一生,到老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了。
年轻的父母太辛苦了,他们要到 社会 上去拼搏,要挣钱来养小孩和自己的生活,去帮帮他们吧,老的不帮他们,等老的不能动的时候会被嫌弃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我家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大的,虽然辛苦但是没有任何烦恼,也不存在婆媳关系,一年见面一到两次,话也不说,活也不干。孩子们也不喜欢回老家。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家孩子就是自己带大的,没有用老人帮忙带娃。
他家孩子刚出生后,父母非常非常想帮忙带娃,但是他们夫妻不同意,他们夫妻认为自己的孩子,想从小开始就自己培养,自己带孩子,当时还惹得父母超级不开心。
后来是女主外,他媳妇在外边上班挣钱,他主内,在家带孩子做饭,做全职奶爸。孩子的所有事夫妻俩亲力亲为,最开始生活确实有点困难,因为只有一个人上班。
但是他媳妇工作非常努力,事业属于平步青云,而他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培训班,夫妻俩人分工明确,基本没什么矛盾。
前两年,他家孩子参加高考,考上了985大学,而他也解放了。后来他在他家附近开了一家餐馆,他媳妇也做到了公司高管,他孩子的所有瞬间他们也没有错过。虽然他父母最开始还埋怨不让看孩子,后来也想通了,老两口也是有时间出去各地 旅游 ,生活有滋有味。
我觉得父母已经劳累一辈子了,不应在操劳了,可是现在这情况老人不给看,也没有办法,实在不行只能一人全职,一人上班。
只要经济允许,建议自己带娃。毕竟老人的观念和年轻人还是存在一定分歧的。如果老人住的近些,有急事可以及时搭把手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搭把手就自己咬咬牙吧!长期和老人同住也会矛盾不断的。关键是丈夫顶用。
老人没有义务给你们带娃,这事大家都这样说,可事实是你不帮他带娃,可能影响到父母,母女关系。
婆婆不帮带娃,我把外地的父母接到了一线城市帮带,现在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没有婆媳矛盾,还能和父母团聚,周末一家人下馆子吃大餐,长假国外游,父母以前不敢想的愿望都实现了,女婿感念丈母娘和老丈人的功劳,对二老尊敬有加,简直过得不要太开心。
大城市的婆婆看不起我们外地人,觉得我高攀了她儿子,可她也不看看自己儿子那副尊容,我的工作也不差,能力强,长得漂亮,配她儿子绰绰有余,她还想着用不帮看孩子拿捏我,却没想到我干脆把老家的父母接了过来。现在公婆置办的房子里住着我的父母,他们干生气可是又有什么用,他们的儿子都不愿意帮他们说话,谁叫他们当初想着为难我,其实也把他们儿子给为难了呢。
对于他们儿子来说,岳父岳母识大体,放弃乡下的田地房产来陌生的城市生活,带娃的几年里,从来没有叫他因为孩子影响工作和生活品质,反而岳父岳母牺牲自由和休息时间日夜带着他的孩子,孩子越是长大,越是懂事漂亮,他就越感念岳父母。而公婆却成了我们一家的客人,孩子对姥姥姥爷比爷爷奶奶亲多了,过年过节来我家里,看着我父母张罗着招待他们,公婆明显的不高兴,可是一耍脸子我老公就跟他们发火,就这唯一的儿子,他们又不能撕破脸,那副表情真是可笑极了。
后来他们岁数越来越大,也做不了什么妖了,有些事也力不从心需要儿子儿媳了,以前紧紧握在手里的存款和房产也不那么手紧了,这时候轮到他们看我脸色,又是给儿子房产又是给钱的,讨好我们,想着等他们动不了的时候我们能做个依靠,还是那句话,就这么一个儿子,千防着万防着等死了不还是给儿子孙子的,难不成能给了外人?
根据真实故事所写,你见过这种精明的儿媳妇么,她最聪明的就是把丈夫给拿住了,只要丈夫站在她那边,公婆也不能拿她怎么样。
这个问题应该从法律角度,城市角度,农村角度来分析。
①法律上讲,公公婆婆不给儿媳带孩子是合法的,儿媳不是公公婆婆生的,不养公公婆婆也是合法的。问题是,婆婆年龄大了不能下床时,儿子不方便照顾,儿媳再不帮忙,那就忍着或者尴尬了。我们应该发扬优良传统互帮互助。
②城市里也有同事,老人不给看孙子,老了不能动了,儿媳还算孝顺,家里花钱在医院照顾老人,就是很少回去看望老人,双方就是亲情少了些都没犯法。
③农村的也有,我知道的好几家,老人不给看孩子,理由一堆,老了儿媳妇把老人赶到其它地方住,弄的全村人都说儿媳妇不孝顺。
还好天底下绝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心疼儿女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对儿媳好,儿媳对自己好,对儿媳不好,大多数儿媳会记仇等老人不能动了看老人笑话
一般来说,宝宝过12天,爷爷奶奶不需要给钱。不过,具体的习俗可能因地区和家庭而异。如果您的家庭有给红包的传统,那么您可以和爷爷奶奶商量一下,看看是否可以给他们一些钱来表示您对宝宝的祝福。如果没有这样的传统,那么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表达对宝宝的关爱,比如送一份礼物或者帮忙照顾宝宝等。
许多年轻的妈妈有这样的疑惑。
公公婆婆作为我孩子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不帮忙带孩子?
作为妈妈这么辛苦,即使公婆不帮忙,不也该出钱表示下?
确实,现在很多妈妈都是刚出了月子,就上班。每天结束工作回家之后还要带孩子,十分辛苦。
月嫂又那么贵,如果请月嫂,小两口的日子过的捉襟见肘,如果不请月嫂,妈妈简直就是24小时轮轴转。
很多妈妈会抱怨,为什么婆婆不来帮忙,但其实,这件事,要看爸爸什么态度。
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的思想认为,孩子既然跟了爸爸的姓就是爸爸家族的人,涉及到抚养、照顾等事情,自然是爸爸的家庭承担的多一些。
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妈妈是生孩子的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产之痛并不是爸爸所经历的。也确实在生养孩子方面,妈妈比爸爸做的多,自然为了寻求平衡,爸爸少做的,就由爸爸的父母补上。
2公公婆婆愿意帮忙,内心也是默认爸爸应该尽更多责任。
很多婆婆还没等你打招呼,她就收拾好行装来了。什么照顾月子,帮助孩子喂奶,换尿布,这些事情一应俱全,根本不用妈妈多说。
甚至还有的,妈妈不让婆婆来伺候,婆婆还不乐意呢,觉得你信不过她照顾孩子,拿她当外人。
还有一种婆婆就是自知儿子所得不多,寻思作为父母帮助媳妇带孩子,为儿子减轻一些负罪感。
子不教,父之过。在生养过程中,父亲的存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父亲必须承担起孕育责任。
育儿 不能单靠妈妈,爸爸应该扮演至少一半或更多的角色。
另外,不管公公婆婆能否帮忙,下面几点很重要:
1爸爸妈妈一起工作,靠自己努力养育的孩子。
无论哪个时代,父母都是抚养孩子的绝对主力。不是父母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
而且,回头去看父母,他们也是单枪匹马的将我们带大,并没有要求上一辈的老人帮忙带孩子,
当然,许多年轻家庭条件不好,可能收入不高,人力不足,但仍然需要改善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抚养子女。
2公公婆婆最多是帮忙养,爸爸妈妈要负责教。
面对时代观念的飞速发展,老一辈的 育儿 观念是跟不上的,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亲力亲为了。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不能、也不应该留给他们,而且隔辈教育孩子,很容易培养出骄纵的孩子。因此,可以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帮助照顾,但是教育孩子的任务必须自己来完成。
3公公婆婆帮忙不是重点,关键是子女有没教育好。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公公婆婆是否帮助带孩子,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专注于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完整的人格,那这个孩子就是一盘散沙。无论怎么紧握,怎么小心,都还是会被风刮走的。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根,相反,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很好,那么即使爸爸妈妈更加努力地工作,没人会帮助,这有什么关系?
孩子依旧可以生长的十分茂盛,还可以按照父母的样努力生活。
是的,找准了焦点,我们的心态也能放宽。
看了这篇文章,您是不是对于婆婆的帮助还是不帮,有了新的理解呢?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