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包饺子给邻居送一碗的场景吗?

老人 0 42

你还记得小时候包饺子给邻居送一碗的场景吗?,第1张

你还记得小时候包饺子给邻居送一碗的场景吗?
导读: 我小时候的事情了,邻里关系都是很密切,虽然一年到头包不上几次饺子 ,但是如果包了饺子都会给邻居家送上一碗。那个年代的人与人相处的方式。邻居之间相互处的很好,特别对有老年人的家庭,第一锅饺子出锅后,便让大一点的孩子揣着送去。 我记得我母亲

我小时候的事情了,邻里关系都是很密切,虽然一年到头包不上几次饺子 ,但是如果包了饺子都会给邻居家送上一碗。那个年代的人与人相处的方式。邻居之间相互处的很好,特别对有老年人的家庭,第一锅饺子出锅后,便让大一点的孩子揣着送去。

我记得我母亲只要知道对门邻居包饺子后,也会准备一些材料包上饺子 ,这样就免于麻烦人家送给我们。就是肉少一些也是很好吃的,那个年月只要吃上细粮就很高兴了。

当年还有一个笑话,邻居住有一位光棍老汉,谁家包了饺子 就给他送上一盘子。时间长了成为一个习惯,有一天邻居又开始包饺子了,他等着没有什么事心里想一会儿就给我送饺子吃,我先扒一些大蒜捣成蒜泥准备着。谁知道邻居家听到他在捣蒜泥以为他也包了饺子,所以就没有给他送去。大家就说:“老汉捣蒜两担误”。进行调侃。

现如今可以天天吃上饺子 ,邻里之间也没有了那种相互曾送的广面了,今天回想起来那个人与人的感情还是那么美好。

答:记得!

1、81年—— 89年,我们六户人家合一个厨房走廊。

2、无论是饺子、馄炖、汤圆,还是菜粥、菜饭、菜下面、菜疙瘩,都要大家分享。

3、邻居赛金宝,亲密无间爆。

4、咱老祖宗说:“金邻居、银亲戚,远水救不了近火。”

5、如今分别已经三十一年,但友情长存

小的时候只记得过年了才给邻居送饺子![耶][耶]平时都是很普通的大家饭百家菜,我们那个年代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可爱][耶][耶][可爱]邻里关系像一家人有什么吃的用的就互相分享![呲牙][呲牙][呲牙]那是快乐的童年!永久的记忆![鼓掌][握手][握手][比心][比心]

怎么会不记得,小时候邻居来回端饺子的情形已铭刻在记忆里!

我小时候是六十年代,正是缺少食物的时候。

我家没在村里住,邻居只有二爷家。已养成了习惯,不管谁家做了好吃的了,还是来客人,稀罕的食物都是两家互相送着,共同分享!

特别是饺子,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只是到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真正的肉饺子。

那时都是手工剁肉,配上各种配菜和调料,煮成的饺子真是香味四溢!饺子第一锅肯定是要给二爷家端去的,同时也会收到二爷家端来的饺子。品尝比较着谁家的饺子味更好些!

说句心里话:那时不管是俺两家谁家包的饺子,那香味都令人回味,每每想起,都想再来一碗!

这后来再吃饺子,不知是肉的原因,还是调料配菜不对,还是人的嘴吃好的多被吃坏了,再也没吃到过那种小时吃的饺子味!邻居之间也许是已不稀罕饺子了,谁也不给谁端了!

记得,那时邻里之间是那样的和谐,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地步,每家每户都很困难想吃顿饺子那要等过年才能吃到,所以,谁家要是平时包顿饺子,就要捞出一碗给对门邻居送去。

那时很穷,粮食都限量供应,买粮有购粮证,买副食品有购买证,买日用品都要票,买一个暖水瓶还要用一张卷,一户每年发一张卷,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每月一个人半斤猪肉,分几指膘,一指膘七毛五一斤,二指膘八毛五一斤,三指膘九毛五一斤,那时人们吃的油水少,买肉都挑肥的买,在那个年代,想吃顿饺子都是很奢侈的事。

当时的年代,我家住的是父亲单位给的家属宿舍,一门四家一个走廊,那时母亲养了一群鸭子十只,附近有个水塘每天母亲把鸭子放出去,上水塘里玩,晚上鸭子自己就回来了,全是公鸭。鸭子养大了,杀了一大盆鸭肉,用大锅炖熟以后一家一碗都分给邻居了,自己只留够一顿吃的,邻里都很友好。

说到现在了,都住起了高楼大厦,每栋楼每个单元每户人家都不是很熟,也不经常来往,别说吃饺子是常事了,想吃啥有啥,还用送啊,谁都不穷。

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71周年了,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我们这代人也老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争取再多活几十年,看到我们的新中国成立80周年,90周年,甚至到100周年。

看到我们的子孙都长大成人了,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了,我们在心安的离开这个世界。

我是记得我奶奶给我端过饺子,有一年下大雨家里发大水。我妈就给我弄一块床板搭几个砖头,我就坐在床板上,爸妈就顾着在屋里舀水灶房里面全是水没法做饭,我奶家没被淹掉就在家煮饺子。我饿的哇哇直哭,我奶把饺子煮好了就给我端了一碗热腾腾饺子,回想起当年的画面觉得好苦好心酸。如今奶奶也不在了,很想念她

这个问题我来说说,还当自己是小时候的时候,记得左邻右舍的关系特别好。东家缺个啥东西,跑去西家借,邻居们总是很利索的借给你,现在想起来,感到那个时候的人,多么单纯可爱善良。

每逢腊月的时候,家家都会杀猪准备过年,记得那时候,家里杀猪时,爸爸就会叫好多的人来帮忙。东家借锅,西家借桶,借盆子的。

一个猪杀完,妈妈还要猪肉款待帮忙的人,记得那时候我就蹲在厨房里,等着吃肉。肉煮熟了,妈妈有忙着给客人炒菜,炒肉,等他们吃完了,妈妈就会炒一大锅猪肉粉条,里面有黄萝卜,粉条,肉片等。让后就让我给左邻右舍家家送一碗。记得每年的时候,家家几乎都是这样,人情往来的。

如今,这样的习俗早已被人淡忘了,邻居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朴实和友好的景象。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飞吧黑乌鸦,荟聚 情感 领域的喜爱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感情,亲戚,友情等领域优质内容。

饺子,还有炸那个菜角,甚至蒸下的新馒头都会送

饺子的事不记得有没有互相送,我倒是记得小时候我妈和一帮老娘们坐一起拉家常,人手一个胡萝卜咯嗞咯嗞地啃,边啃边聊胡萝卜是个好东西啊!下奶!![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当时不知道下奶是啥意思。。。。长大后才明白[捂脸][捂脸]

还记得我们院里有个医生娘娘,她会做酒酿,用医院消毒用的蒸汽锅做的。几十年前在大西北啊,酒酿可是很稀罕的东西呢,

我妈也跟着医生娘娘一起做酒酿,可是呢,我妈手残,次次都做费了,医生娘娘就说我妈:“算了!算了!你也别浪费粮食了,以后我都多做些,做好了给你端过来!

小时候,九几年,很多人家是没有大门的,吃饭都端个碗,出来一边吃一边唠闲嗑。若是谁家改善生活,基本上都会给邻居端一碗尝尝鲜。所以我们小朋友,基本上隔段时间会吃上几个饺子,那是我们童年的期盼。

记得小时候,谁家要是平常想吃饺子,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时候每家人比较多,每个人吃的也比较多。得提前一天准备,窄萝卜,剁葱姜蒜剁肉。每次都整一大盆饺子馅,先包两大篦子饺子,下好后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叔叔、以及左右邻居一家送一碗,送完之后再回家吃,每次都小跑着送去,唯恐回来的迟了,饺子吃完了。当然邻居包饺子,也会给我们送来一碗,父母也都是象征性的尝一个,让我们都多吃一个两个。吃完母亲一定会吩咐我们,不许去邻居家,怕去了再给盛一些,怕邻居不够吃。

时至今日,我依然很怀念那时候邻里之间的相处方式。只是一碗饺子,也是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

现在住在城市中,有时候做了好吃的,很想敲一敲邻居的门说“今天改善一下,端一碗你也尝尝,看味道咋样”,怕别人有顾虑,也便作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别亡者是一种仪式,通常会在门口放置一些物品,以表示对亡者的送别和敬意。其中,放置碗和菜刀的习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

放置碗的习俗,据说是为了敬献亡者,让他们在阴间也有饭吃,不会饿着。而放置菜刀的习俗,则有一种说法是象征着“割舍”,表示家人对亡者的依依不舍,但也要让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

总的来说,放置碗和菜刀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家人对亡者的敬意和送别之意。

 导语:父爱如山,母爱如火,孝敬父母不光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盲目的顺从,是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哪怕是为父母端一杯热水, 那也是孝敬父母。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作文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记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相信他还是一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小时候,我们对父母依附、崇拜。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责怪我们越来越不懂事,而怀念我们小时候的乖样子。他们对我们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要求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

 当我们要发火的时候,不妨用手摸一下肚脐。它曾是我们与父母相连的地方,也是母亲用营养维持我们生命的地方。我们曾经是父母的一部分,现在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替他们想想吗?我们忍心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吗?冷静下来,让自己做出恰当的选择。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在这种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花费去父母多少心血;成家立业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的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

 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得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作文二

 父爱如山,母爱如火,孝敬父母不光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盲目的顺从,是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那怕是为父母端一杯热水, 那也是孝敬父母。

 父母生我育我,这些年的生活真是不易呀!相信每个家庭都是如此,在我的家庭里我是最小的,父母经常把我捧上天。我在家中非常随便,有时经常惹父母生气,爱尔兰母让我做的我经常是不想做。比我大的两个姐姐可就比我孝顺、懂事多了。每当爸爸和妈妈去干活回来,大姐和二姐总不会忘了问一句爸妈,你们回来了累吗接着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妈妈总是会幸福地和爸爸这样说:“看,没白生吧!”一到这时我心里总是很难受,好像就是在说我是白生的一样,我总会说:“要说我就直说好了,何必拐弯抹角的,你那两个女儿孝顺以后就让她们养你们好了。”总耍自己的小孩子脾气。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我也一天天长大,我现在特别为此感到后悔。

 蓝天白云,天地良心,争作孝顺子女,让家人开心自己。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作文三

 不久前,因为我奶奶的脚上长了一个肿瘤,做了一次手术,所以行动很不方便。

 记得奶奶刚做完手术那天,爸爸就立马下发了工作任务,询问我的时候可婉转了:“路路(我的小名),奶奶行动不便,你要记住每天洗洗碗、给奶奶送送水,帮帮奶奶的忙,行吗?”帮奶奶做事我很乐意,可我非常明白一点,每当爸爸问我行不行的时候,选择是唯一的,只能回答好。不然离“竹笋炒肉”就不远啦!

 爸爸一说完我就开工了!“路路,你帮我把楼上的被子拿下来!”奶奶用纯正的四川话说道。我蹦蹦跳跳地到楼上把奶奶的被子捧了下来。“路路,我有点渴,帮我倒点水,要稍微烫一点的!”我帮奶奶倒好了水,给奶奶端了过去,不过水不够烫,回去重倒也是经常有的事。“路路,碗该洗了哟!”奶奶每次吃完饭都会提醒我,绝对不会忘啊!我家厨房的热水来得特别慢,我的碗洗完了,热水来了……每次洗完碗我的手都会红通通的,却还有别的事等着我去干。我觉得洗碗太辛苦了,因此抱怨过不少次。可是奶奶天天洗碗,从没抱怨过。我才洗了几天的碗,就在这叫苦,真是不应该!“路路,我想上个厕所,你扶我一下。”我搀扶着奶奶去厕所,上完厕所再把奶奶扶回去。反正奶奶大大小小的事我都一手包办了。奶奶的命令无时不在,我在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奶奶突然叫我端个水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得“时刻准备着”!这种事做多了,我也厌烦了,觉得我就像奶奶的佣人,可我仔细想想,要是照我这么说的话,那奶奶岂不是当了一辈子的佣人吗?

 我有个幼儿园同学,他在家是有偿 服务的:洗个碗8块,倒个垃圾3块,家里还是有电梯的!为自己父母做事还要报酬!我在“百度”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帮父母做家务是助人为乐吗?我看了真气愤,父母生我们,叫助人为乐吗?父母一辈子为我们做的那么多的事,从我们的出生开始,每一天都在为我们的衣食住行而操心,这能叫助人为乐嘛?!

 长辈、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一直在为了我们操劳。以前是我们小,还不懂的孝敬父母,可现在。我们应该去孝敬父母,报答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作文四

 本文内容说的是章印华在8岁的时候他的奶奶突然间从木梯上摔了下来,右脚脚踝处骨折,奶奶在床上没几天就开始烧饭、做家务。奶奶过几月才会走路的,可她的脚已经跛了,一直伴着她走进天国。

 冬天因为奶奶的脚太冷,晚上总是睡不着,自己想着什么时候能用自己的脚把奶奶的脚捂热,但自己却已忘记了。奶奶去世了12年,当他想奶奶时候,就是泪流满面,但愿奶奶在天国中有双健康的脚。

 这篇文章里,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不记得奶奶的脚是过了几个月才能走路的,但那只跛了的脚一直伴随着她走进天国。那只脚给奶奶带来了多少痛苦,只有奶奶清楚。奶奶已经去世12年了,每当回忆起她跛脚的身影,回忆起在床上流泪的样子,还有当我孝顺她时,她那无比自豪和幸福的样子,我就泪流满面。这几句话让我深深感动,原因是奶奶过了几个月才能走动,但那只跛脚一直伴随她去天国。奶奶去世几年了,每当他回忆起奶奶就泪流满面。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和疼爱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也应该有东西先给长辈,后让给弟弟、妹妹,最后给自己,回家要给家人问好,外出时要给家人说再见。

      “在我们家,第一碗饭必须是给奶奶盛的!”

      这是我们孩提时爸爸总叮嘱的一句话,后面才是“小心点儿” 、“别烫着”之类的关照。说这话时爸爸一脸权威,斩钉截铁,不容任何质疑。爸爸的孝顺,也或者是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对奶奶的孝顺,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

      爸爸是幺儿,爷爷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留下奶奶独自一人抚养八个儿女,奶奶又是个要强的人。爸爸说奶奶把他们养大特别不容易,吃了很多苦,甚至不惜去逃荒要饭。可以想象在那些年代,奶奶一个小脚女人曾经过多少的磨难,所以爸爸兄妹几个都很尊重奶奶,想尽办法去讨她的欢心,博她欢笑,村里人都说奶奶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太。

      我懂事时奶奶就已七八十岁了,爸妈出去干活,又瘦又小的她已没有力气做太多的家务活,就开始慢慢教我做家务,生火熬汤、炒菜做面,幼时的我太笨,性子又慢,总也学不会,奶奶不生气,总是一遍一遍耐心地教我,还总说:“爸爸妈妈在外面干活太累了,我们在家里歇着玩着把饭做好,他们回来就能多休息会儿,多好啊,要学会心疼爸爸妈妈才是好孩子!”每每这时,我就干得更卖力,因为每次爸妈回来,我总会得到他们的夸奖。还记得没学多久,奶奶被爹爹接去住,我和弟弟张罗着给爸妈做饭,那时挂面还不多,中午都是自己擀面条。平时靠着奶奶从不操心的我一下子手足无措,和面时舀了满满两瓢面,没错,满满的两大瓢面,我满头大汗地擀了两个多小时。弟弟看我这么辛苦主动去择菜,给我时一脸骄傲地说:“我择得可认真了!”面条终于出锅了,刚赶上爸妈回来,我俩盛好饭,一人捧着一碗,给爸妈端去。妈妈惊喜地说:“不错不错,想着干活回来还得做饭呢,这妮儿孩儿长大了,我也享着福了。”我难为情地说:“我和的面软了,又太稠了,面条粘在一起都成蛤蟆蝌蚪了。”妈妈听了笑着说:“那是因为你把面和成了‘尿床面’了,没关系,刚开始学都是从‘尿床面’和过来的。俺家妮儿已经很巧了!”我和弟弟坐在那忘了吃饭,开心地看着爸妈吃饭,享受着大厨的滋味。可妈妈吃着吃着却吃不下去了,皱着眉头说:“面条怎么咬不动啊?呀!这里面怎么还有柴火根儿和菜根儿?!”哎呀!弟弟当时把菜给我,正手忙脚乱的我竟忘了洗,直接放锅里了。还没等我解释,弟弟说:“我把菜择好后,全部捡起来给姐了,菜根儿还要扔掉吗?”爸妈一阵惊愕,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爸爸说:“就这也是妮儿孩儿给做的第一顿饭,再怎么也得吃了。”他俩就这么笑一阵儿吃一阵儿地吃完了饭,直到现在,这事还是我们家的一大谈资。妈妈总说:“妮儿孩儿孝顺,不管做得好不好,当父母的都高兴。”

      麦收时节天气很热,中午在奶奶地指挥下我便一早做好了饭,估摸着爸妈快回来了,就把饭盛在碗里摆在桌子上凉着。奶奶说:“先把爸妈的饭盛好,他们干活很累。”可我总会重复爸爸那句话,先给奶奶盛,等爸妈回来了,奶奶催促着我给他们端饭,但第一碗饭还是会送到奶奶手里。这是我们家的习惯,无论是寻常日子还是逢年过节,无论是我们小一辈的孩子还是爸妈他们老一辈人,第一碗饭总是双手恭恭敬敬地端给奶奶的。邻居总羡慕地说:“你这老太太年轻时拉扯着孩子苦没白吃,看现在多有福气!”奶奶听了便会像孩子般哈哈大笑起来,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快乐。

      奶奶是小脚,三个小脚趾全被踩折在脚底,加上年纪大了每次洗脚都很不方便,连剪脚趾甲都很费力,给奶奶洗脚便成了我们小一辈的工作。还记得2003年腊月二十七那天,弟弟放假回家,好几个冬天奶奶都下不了床了,晚上奶奶躺在床上,脚搭在床边,我和弟弟一人抱一只脚来洗,邻居串门来看见了说:“你这个老太太,难怪能活到一百岁,儿女们孝顺也就罢了,儿孙满堂我也见多了,这孙子孙女一人抱一只脚这样洗着也真是太有福了吧!”奶奶什么也没说,只是躺在床上哈哈哈地笑着,快乐得像个吃到糖的孩子。第二天她便昏迷,直至几天后去世,现在想起来,我也总觉得奶奶是有福的,在她清醒的有生之年,最后的感觉是儿孙满堂的幸福。村里人都说奶奶的丧事是喜丧,对呀,老人满意而去,儿孙心中无憾,生老病死也可以不那么冰冷,奶奶最后快乐的笑声,大概就是对我们的安慰吧。

      奶奶去世后,再没有人交待盛饭的事,可这第一碗饭却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变成爸爸的了,接着是妈妈的,再接着是我们几个的。每次爸妈干活回家,我们姐弟三个不管谁去盛饭,总会双手端着递给爸爸、妈妈。没有命令,没有约定,我们就这么一直心照不宣又顺理成章地做着,没有结束。

      结婚后有了孩子,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他们总是说,你们上班忙,不用管我们,谁吃谁盛就好。但每次只要我盛饭,就会先给老人盛,这已成为我的一个习惯,我也并不想改掉这个习惯,慢慢地,一向不太盛饭的老公也养成了这个习惯。现在孩子娇惯,还不常自己盛饭,但我总会提醒他去叫爷爷奶奶吃饭。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现在是提醒,等时间久了,就变成一种习惯了。

“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老人言,蕴含着人生的大哲理大智慧。

我们听之,不明所以然,即是不知,明之所以然,即是知之。

老人言:“送食不送碗,空碗不还人。”是何意?

小玉在一家私企工作,她为人和善,也是一小吃货,有好吃的一定与同事们分享。这天,一同事的老家捎来了好几碗八宝饭,同事送了一碗给小玉。白瓷碗搭配精致的八宝饭,美与味的结合。小玉把八宝饭带回了家,晚餐后,小玉刷洗碗碟时,她的奶奶对她说:“阿玉,人家的碗要还给人家。”阿玉问:“为什么?奶奶,同事没这样要求呢。”小玉奶奶道:“你这样做同事肯定欢喜,知道你明事理。”小玉奶奶继续说:“还人家碗时记得捎带一些食物放碗里。”

小玉不明就里,刷洗完碗筷便缠着奶奶,要奶奶道出个所以然。奶奶抚摸着小玉的头说:“人家送你一碗八宝饭,你不还人家的碗,岂不是人家的‘饭碗’也被你拿了去?”小玉问:“那还同事的碗为什么还要捎带食物呢?”奶奶浅浅一笑问:“什么人习惯拿着空碗递给别人呢?”小玉听后恍然大悟。

不还给别人饭碗,对别人而言就是丢了饭碗;只有乞丐才会拿着空碗向别人乞讨。

“送食不送碗,空碗不还人。”此乃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