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洞中苦读诗经的故事 屈原为老奶奶背米

老人 0 68

屈原洞中苦读诗经的故事 屈原为老奶奶背米,第1张

屈原洞中苦读诗经的故事 屈原老奶奶背米
导读: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屈原故里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屈原故里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其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验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远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够取得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就与他的吃苦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屈原背米

有一个儿童故事,说是屈原小时候帮助过一个老奶奶。小时候的屈原很是调皮,跑在路边玩的时候看到了一名老奶奶。老奶奶背着一袋米,走起路来很吃力的样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背着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屈原戏剧照

从这件事情上,既能看出屈原很尊重长辈,又能看出屈原的宅心仁厚。虽然说,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是有待考证的。

屈原和大米很有缘,除了背米之外,用来纪念他的粽子也是由大米做成的。也有一个传说,是他接济乡民的故事。

大旱年间,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突然有一天,屈原门口家的一块石头里面满满的全部都是粮食。百姓特别开心,觉得那是上天的恩赐,把那块石头叫做“神石”。屈原的父亲很奇怪,暗中调查之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屈原做的。屈原不忍心看到人们吃不饱饭,看到人们挨饿,于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粮食偷偷的放进了石头里面。

屈原爸爸虽然觉得自己的儿子心地善良,但是同时也给儿子讲了一番人生道理。你可以帮人一时,却不能够帮助他们一辈子。如果你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帮助他们,那你就应该坐到一个能够替他们说话的位子上面,处处为他们着想,处处为他们做事。

屈原听到父亲的话之后很受触动,从此之后好好学习,终于做了楚国的大夫,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屈原美政

屈原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治国主张,后人称之为“屈原美政”。在讲述屈原美政之前,首先应该提一下屈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打的不可开交,屈原是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子弟,自幼便被培养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屈原戏剧照

因为家族关系,屈原的仕途之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后来收到君王猜忌,朝臣排挤,屈原很是郁闷。屈原因为才能太过突出,越是露出锋芒的人越是为国君所不喜,楚王越来越讨厌屈原,最后终于把屈原流放了。

屈原被流放之后,十分的郁闷,同时还是想要报效国家。他担心国家担心楚王担心百姓生活,因此写下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离骚》。其中遣词造句,楚辞风采,屈原的文笔是楚国人中的佼佼者。他诗人的名气甚至比政治家的还要大。

在诗词中,他说希望国君分辨清楚谁是忠臣谁是良臣,不要把国家给耽误了。身为国君还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不要总是在身边招揽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一个国家想要达到“美政”的境界,要多多的建设法律……在“屈原美政”之中,儒家的君子思想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此可见,在骨子里面,屈原还是一个实打实的文人。

也许屈原更适合做一个诗人,做一个外交家。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已知道,以身殉国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屈原走了,美政的主张留下了,后人的唏嘘声也来了。

屈原活了多少岁

有学者曾研究屈原的生辰应该在公元340年,虽然有些书籍收录这个说法,但是这个结论未必正确。还有其它史学者提出了公元353,公元343等时间。屈原是世界上知名历史人物,民间端午节习俗传说就是因他而产生。他的生平细节都非常值得研究。

屈原画像

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有一句诗句提到“庚寅以降”交代了自己的生日。庚寅以降的意思应该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还有写到“老⒅痢保说快要老了,但还没到老。几年后,屈原在投江自杀前所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我们可以从老字的解释下手,老字在古代注解里有明确的指是七十岁称老。有文献可查。按此来推算,写离骚时屈原并不年轻,但绝对没有七十岁,到投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岁左右了。

我们再来看涉江中有提到的楚国被攻破的历史事件。 屈原生前的诗歌里没有提到楚国割地的事,也没有提到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情节,只有提到秦国进犯,楚国逃跑迁都的事,以他悲愤爱国的情怀,如果他死前这些惨痛灭国事件发生,他肯定会写诗词伤怀,说明他是在楚国迁移都城不久就自杀了。所以之后的王国事件应该发生在屈原去世后。

公元前281年初春,秦兵进攻,楚国逃亡迁都;不久五月初五日屈原悲愤投江;过一年,楚国献出封地,再过了四年,楚国国都被攻占,楚灭亡。

屈原自杀的日期予以确定,是在前281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他出生的那“寅年、寅月、寅日”,便只能是前35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这是根据历史日历星辰记载精密演算出来的。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

历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评价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实在是需要表达,也许多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就成为了他们评价的目标。作为历来文人墨客写作的风向标的屈原,理所当然的没有幸免。班固也是那些评论屈原的人中的一个,只是班固对屈原的评价和极大多数人都非常不同。

班固像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都写在了班固所著的《离骚序》一文中,班固以为《离骚》作序为名,实则评价屈原。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高,不但肯定了屈原的文学水平,将《离骚》与《周易》、《春秋》、《国语》等并列陈述。还对屈原的品格和志向也做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屈原高风亮节、忠君爱国,还说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辉。

但是班固却不这么认为,班固在《离骚序》首先否定了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说屈原的志向能和日月争辉说的有些过了。还对屈原的人品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屈原在自己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为国效力,而是在和小人争宠,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后来被贬又将罪责都怪到皇帝和国家的头上,自己自沉汨罗江,就显得其他的奸佞小人都非常的不堪。在班固的口中,屈原完全成为了另一个人,一个非常不堪的小人。

班固深受儒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帝王的地位看的非常高,像屈原这样说楚怀王的坏话,班固看来应该是大不敬了吧。

屈原后代

屈原出生楚国贵族。他被流放离开国都前,曾是楚国大臣,曾得到楚国君王的赏识和重用。他曾经纵横六国,意气风发,又因是楚国贵族,愿意与他结亲或者愿意嫁给他的女子肯定大有人在,他的娶妻纳妾之事应该也是按常理习俗进行的。他死时七十多岁。虽然关于屈原个人私生活尤其是娶妻生子的记载很少,但是他按礼仪习俗,育有子孙后代肯定是事实。

屈原雕像

屈原的故里是楚国丹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县。然而秭归县如今的屈氏熊姓家族并不多见。原来古时候出现了迁徙活动。清朝时期有农耕迁移政策,这里就出现过集体迁徙四川的现象。所以屈原故里的子孙后代又有了点下落不明的迹象。

现代对于曾经出现的大费周章研究屈原后代的行为提出过否定。然而屈原个人的象征意义已经和国家民族有关。屈原的爱国舍弃生命,以及他的慷慨激昂的诗歌辞赋,都带着民族的美德。人忠则敬,人奸则唾,人无私则伟大,人自私则鄙夷。屈原是一个集中了这些品质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例子。

世人对他后代的研究也是表达对这种品质的敬仰和追思。迄今为止,比较周全详实的说法有六种。针对屈原子嗣的数量和性别,分别都有具体的地址出处和姓名。

后人也时有自称是屈原后代的,毛主席就曾经在出国外交的时候声称我们都是屈原的后代,后来还出现台湾的,四川的,还有很多民间自称是屈氏后人的。他们都以作为屈原的后代为荣。

文:侯保军

图:来自网络

这些年,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逝去,生命就是如此这般脆弱,就如一颗流星的陨落,只在一刹那,来不及思考、回味、甚至来不及遗憾生前种种,生命的轨迹就此划上终点。

在渐行渐远的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一些成长的代价是由亲人的死亡来担当的。

我姥娘家在武驾庄,我父亲的姥娘家也是武驾庄,武驾庄的由来是乾隆下江南时一群护卫武驾的武将驻地,附近的村庄,有卫驾庄,曹驾庄,过了驾院,都是乾隆下江南而得名。

父亲的姥娘家姓李,李家在抗战时期出最大的官是泰安县抗日大队长,父亲的大舅一一我的大舅姥爷,腰里别着个驳盒枪,带着两个警卫员,很是威武。

由于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相执阶级,日伪军被八路军夜里伏击不敢出窝,便白天耀武扬威,扫荡,大侯村有个不出五服的近门,是日伪军伪保长侯衍孝,知道我大舅老爷是是抗日大队长,天天欺负我姥爷。

一见面就用匣子枪把敲姥爷的头,一敲一个鼓包,一砸一个血坑,敲完我老爷的头,掂着匣子枪在那里哈哈大笑,伪保长仗着手中有个匣子枪,四邻八舍借粮,也借老奶奶的粮食,说是借,其实去抢,借了从没还过。

那一天老实的姥爷又一次被地主侯衍孝匣子枪敲破了头,血流满头哭着回家了,老奶奶再也忍不住了,人善人欺,马善人骑,就去找我大舅老爷去了,全家都不让她去,怕事后遭殃,老奶奶拍着胸脯说,出了事我一个人顶着,让地主侯衍孝用枪崩我。

大舅老爷听了后,带领武工队员半夜把他的象团团围住,揪着侯衍孝的头用驳壳枪敲得邦邦响,要毙了他,谁的枪杆硬服谁,吓的侯衍孝连连磕头求饶,老奶奶指着他的脑袋,骂的声嘶力竭。从那以后,伪保长侯衍孝见了老奶奶就发怵,低头悄悄从旁边溜走。

老奶奶是村里的能人,针炙、推拿、接骨、接生,十里八乡都知道,那时候村里没有医生,老奶奶是村里唯一的“神奶奶",夏季村庄的土墙上长着各种不知名药草,什么懒老婆、簸珀丁、马蜂菜、沙溜菜等等老奶奶都取下来捣碎,用来治疮疡,腹泻。

那年有一家邻村里一个媳妇要生孩子难产,半夜大雪敲开老奶奶的大门,她二话没说,随人就去,天亮回来时,冻得倒在自家门前,众人见状赶紧抬到床上,后来,那家恩万谢,拿来红糖,豆子,老奶奶却一一拒绝,自家邻居帮应当。

老奶奶是一九六一年死的,正值国家三年大旱,为人看病的老奶奶回来时,拿着两块别人送的玉米面饼子,省给上学的我父亲吃,她一心想让自己贫困的家庭,能够出个读书人,结果老奶奶被饿死了。

我的姥娘家姓户,户口的户,我姥爷是户光法,年轻闯过东北,干过土匪,打过黑瞎子,家里有五六式步枪,双管猎枪,还有日本关东军的军刀,武驾庄解放前为敌御土匪,村庄周圈围起厚厚的土墙,家家户户有土枪。

我姥爷祖上是庄园大户,家有良田百顷,后院林木蔽日遮天,姥娘常常为此向我炫耀,但就是那幢石头屋,青瓦,石墙被刻的方方正正,姥娘说,姥爷闯关东时解放前盖的。

姥爷年轻穿着乌拉鞋,乌拉帽,腰间别着刺刀,那是姥爷唯一保存于东北时年轻的照片。后来家里的老人老了,需要照顾,姥爷弟兄俩个,大哥没人光棍一条,作为老二的姥爷丢下在东北已创好的家业,回到家乡照顾老人。

在家乡的姥爷拜厨王张三为师,学得一手好厨艺,四外八乡出名,在家乡的他走南闯北,在部队首长为做饭,但改不了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毛病,有里看到某些中饱私囊的不正面,张口就说,最后终因"口臭"从部队下放。

下放后的姥爷,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抄起杀猪刀,偷偷半夜为乡邻杀猪宰牛,煮了下水弄到集上贩卖,特别过年,他忙得更不可开交,他成了公社那个年代第一个吃小农经济螃蟹的人。

因为他和部队上有熟悉人的关系,又见他整天提着杀猪刀走来晃去,当时公社大队的民兵队长,想割他资本主义尾巴都不敢,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所为,当然,小日子也比别人过得风声水起,姥爷活到八十多岁,直到那一年不能动了自已痛快地了解了自己,干脆一生。

我的家里有一套清代桌椅,雕龙画凤,栩栩如生,那是母亲在世时的嫁妆,这套嫁妆是母亲的姥娘出嫁时做的,母亲的姥娘是卫驾庄,乾隆下江南时一群护卫驾在此驻地,母亲的姥娘嫁到焦家庄,生下我姥娘,姥娘出嫁时也带着这套龙凤桌椅出嫁到南西遥,这里有个曲折的故事。

姥娘是个年轻漂亮又前卫的女性,胸前搭着两条辫子蜂飞蝶舞,那是在刚解放那阵子,她积极参加解放军办的妇女识字班。

由于上夜校很晚,第一任丈夫起了疑心,怀疑她和识字班的解放军眉目传情,起了疑心的男人不管白天夜里跟着她想抓证据,时间一长,无风也卷三尺浪,唾沫星子能淹死人,一气之下的姥娘,领着刚四岁的娘改嫁到武驾庄,休了疑心重重的男人,以至许多年后,我的第一任姥爷去探望我母亲一一他的女儿表示忏悔,母亲犟着不肯见他。

姥娘一生节俭,过日子要强,临死前就算病死也不肯花钱医治,在她死后,从缸中扒出几千元百元大钞留给儿女……

至于我的父母,父亲十年自修了一纸大学文凭,终未用上,临死前几天还做地摊生意卖鞭炮。我的母亲,半辈子劳作于田地,十几年北漂打工。我的父母都是患癌症死的,平凡忙碌了一生,一个天命未过半,一个花甲未过半,一个叫侯延厚,一个叫户翠英。

可如今,那些曾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永远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这条通向地里的泥土路,不知留下了多少父母的脚印,现在想来,一切都像在眼前一样。四月天,村后的麦苗,又开始发旺,而我却只能在梦里追忆那些亲人们的身影!

去姑父家吃饭,听到他说:“家里大米不够了,明天我去银行领两袋大米回来。”我一愣,难不成银行是他家开的啊。姑父哈哈一笑,说现在银行是他家粮库。想吃饭直接去领。姑父说同事存了100万,银行经理说1000斤米你们吃不完家里也放不下占地方,大米存在银行,等不够了安排人送过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姑父和姑姑都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两个人一个月合计25万退休工资,也就是说,四个月,就有十万收入。姑姑和姑父的唯一女儿嫁出去了,家里也不缺什么用钱的地方,没几个月就十万的去存。姑父觉得炒股风险大,他们在国家铁饭碗做了一辈子工作,安稳惯了,那种炒房炒股炒币的事情是不会去想的。

既然他们这么求安稳,就是找银行保本的理财,平日就是几家银行转,成了周边几家银行吹捧的明星,跑到任何一家营业部,大客经理、柜员都会笑容满面的出来,用最大的热情迎接他们,吹捧他们,还送他们油米面。因为他们知道姑父过来肯定有钱要存!

果真是!姑父手头上有个三五万元,就开始存钱了。兜了一圈银行,比较下利息谁家高,固定收益谁家年限要求低,保本理财谁家要求金额低。比如农商行三年405%利息,但是邮储五年45%利息,工行两年37%利息,在这个时候,谁家银行机灵,给他们大米多,姑父家就存谁家。

姑父退休后一直清闲,也没有什么吃喝麻将爱好,平日里就是摆弄下自己的存折,抽屉里厚厚一沓,拿出来数来数去,然后看哪张要到期了,就准备存哪家?就因为这个,姑父家里大米、油面都不用买了。

等我后来负责一家营业部的时候,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很少到店里,都是退休的老头老太为主,一方面他们清闲,过来有人聊天,特别是他们之中有的当过领导,现在退休后没人拍马屁,到银行存钱,柜员围着他们转,非常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

还有老年人把钱交给儿女不放心,还是自己过来,一方面实打实地听银行权威说法,卡里有多少钱,另外他们在选择利息和风险下,看哪家银行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多,他们就存哪家,这个时候大米成了非必要但是最后考虑的关键因素。

我们也考虑送其他产品,比如手机,但是他们不一定感兴趣,而且手机价格太贵。还有考虑送过家电,不过这些他们家里都有了,如果不是家电坏了,拿回去也是闲置。我们也考虑送纪念币、邮册、衣服,但是对他们来说,没有柴米油盐实用。

拿到了柴米油盐,这些短时间放得起,又是生活必需品,每天都要消耗,所以存钱的时候更愿意接受柴米油盐。

另外来存钱后,拿着大米出去,周边人都看到,那些老邻居就会问,他们就会帮银行宣传目前的活动,大家相得益彰。

平日老人去买米,不太可能买太多,100斤大米很难搬得动回家,每次大概就是10斤米买,而我们银行存款送10斤大米,对他们来说正好。等下一波吃完的时候,大概就是一个月,一个月退休工资到账了,就又开始来存钱领大米了。

加油站现在加油送礼,最受欢迎的也是大米油盐面,电信摆摊搞活动,乡下最喜欢领的就是鸡蛋。保险在农村宣传,送的就是毛巾、抽纸、米面。

因此,从银行角度来说,大米便宜,包装大,显眼,摆出去储户都看得到,成本低宣传好。而对老人来说,大米油面是每天都要的,存钱送礼,其他礼品挑花眼,但是最后还是会选择米、油、盐。

一、营养食品

推荐礼品:牛奶、酸奶、麦片、八宝粥等

如果亲戚家有老人和小孩,非常推荐大家送一些营养食品,首先是实用性非常高,其次能体现出你的贴心,非常在意家里老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亲戚收到后也会百分百满意。

二、酒

推荐礼品:红酒、白酒、黄酒等

酒是中国人送礼的必备品之一,无论什么时候送,都是不会出错的,而且少量饮酒对人体健康很有益,过年时送酒还能和主人家把酒言欢。

五粮液白酒

三、茶叶、茶具

推荐礼品: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等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内心容易浮躁,所以春节走亲戚送茶叶和茶具一整套,能够让亲戚在闲暇之余品茶,享受慢时光。

四、养生仪器

推荐礼品:泡脚桶、脊椎按摩仪、按摩椅等

中老年人容易得腰椎病、肩周炎等,可以考虑送养生仪器,也是一个比较暖心的礼物,想必父母一定能感受到你的心意。

五、数码产品

推荐产品:手机、平板、MP3

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不少电子产品在过年期间都会推出新品,所以春节期间买一个数码产品作为礼物送亲戚也是很讨喜的,尤其是有小孩的亲戚,因为小孩子是非常热衷电子产品的。

平板

六、会员卡

推荐礼品:体检卡、健身卡、美容卡等

春节去一些年轻较轻的亲戚家,比如表哥表姐家,送一些会员卡,比如体检卡、健身卡、美容卡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七、保健品

推荐礼品:燕窝、人参、冬虫夏草等

送礼送健康的观念很受欢迎,尤其是春节去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时候,给他们送点的燕窝、人参、冬虫夏草等,他们一定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八、零食大礼包

推荐礼品:三只松鼠大礼包、旺旺大礼包

超市里有很多零食大礼包可供选择,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爱好,所以你可以根据去摆放的亲戚家的情况购买。

三只松鼠零食大礼包

九、家乡特产

推荐礼品:金华酥饼、义乌南枣、东阳木雕等

春节走亲戚,送礼是少不了的一个习俗,如果你家乡有什么特产的话,可以把特产作为礼物送给对方,都是特别具有价值的,所以小编也是非常推荐的,主人收到了也特别开心,而且还能让亲朋好友好好的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

十、香烟

推荐礼品:红塔山、中华等

烟也是春节走亲戚送礼的必备品之一,因为很多家庭里都是有人抽烟的,即使真的不抽烟,也是可以把它拿出来招待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