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寺庙有泰山奶奶庙吗

老人 0 61

深圳寺庙有泰山奶奶庙吗,第1张

深圳寺庙有泰山奶奶庙吗
导读:深圳寺庙有泰山奶奶庙。根据查阅相关资料,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顶碧霞宫,有一座寺庙,叫泰山奶奶庙,此庙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庙命名。原地址在吴寨东四百米杨洼,现位于深圳寺庙。1990年有人拉土在那里挖出一口井,用砖砌成的,还挖出一个陶罐。泰山老奶奶

深圳寺庙有泰山奶奶庙。根据查阅相关资料,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顶碧霞宫,有一座寺庙,叫泰山奶奶庙,此庙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庙命名。原地址在吴寨东四百米杨洼,现位于深圳寺庙。1990年有人拉土在那里挖出一口井,用砖砌成的,还挖出一个陶罐。

泰山老奶奶庙坐落在泰山顶青帝宫之南面,海拔1455米。

东有仙人桥、舍身崖和瞻鲁台;北可达青帝宫、玉皇顶、日观峰;西可往青云洞、天街、南天门;南有台阶路通往十八盘而下山。碧霞祠建筑群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和大殿。两侧有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和东西配殿。据史载,在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就早有玉女或元君称号。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时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祠,明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曾几次拓建重修。清朝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康熙、道光年间亦曾对碧霞祠重修过。现存的碧霞祠建筑中还保留有好多明代的规模和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则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史料记载

相传,宋真宗朝拜东岳时,诏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命有司建祠奉祀。明初,对碧霞元君又加封为“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诏天下郡、邑、村闾之间建行宫奉祀。泰山奶奶庙于2002年改为芒山寺,除供奉三仙奶奶外,还供奉着佛祖。但当地群众仍习称奶奶庙。

泰山碧霞元君有三庙,尽是烧香好去处:首推泰山极顶碧霞祠,这是上庙;再就是红门宫飞云阁,这是中庙;还有一处,在泰安城里,叫灵应宫,这是下庙,面积最大。

去泰山烧香,唯有碧霞祠给泰山老奶奶烧香最灵,要去泰山烧香,必须诚心诚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爬山而上,不能坐汽车和缆车,到了山顶,一般日出前就要烧香,在登泰山的路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老奶奶,有的甚至都七八十岁了,还一步一步的爬山去烧香,这种虔诚真是感动人。

泰山碧霞元君有三庙,尽是烧香好去处:首推泰山极顶碧霞祠,这是上庙;再就是红门宫飞云阁,这是中庙;还有一处,在泰安城里,叫灵应宫,这是下庙,面积最大。上面三处都是香火鼎盛之处。当然,泰山还有其他地方供奉碧霞元君,望仔细鉴别。 还有祭祀东岳大帝的好去处,即岱庙。

长沙陶公庙主祀晋名道陶淡与其侄陶渊明,为中国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宫观。

陶公庙,又名昭显灵应宫,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㮾梨街道,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

陶公庙由山门、古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是长沙县较大的道教建筑群和道教文化传播中心。

泰山奶奶庙位于大柳镇李满庄,1992年由多方赞助修复。该庙沿袭了古代的建设风格,飞檐斗拱,雕龙刻凤,大门楼和碧霞祠正殿 均为黄褐色琉璃瓦屋顶,内顶和廊柱上饰有蓝白相间的饰纹,古色古香,淡洁 素雅。正殿内塑有霄霞、云霞、碧霞三尊神像,殿外有碑铭石刻,整个建筑气 势宏伟,蔚为奇观。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