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的故事200字

老人 0 99

刘胡兰的故事200字,第1张

刘胡兰的故事200字
导读:勇于追求自主恋爱:刘胡兰生前两次订婚,一次恋爱,以及一次冥婚。1946年初,双方家长作主,将刘胡兰与邻村男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这两个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友好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同年6月,又有人上门提亲。因男方当时在太谷县当学

勇于追求自主恋爱:

刘胡兰生前两次订婚,一次恋爱,以及一次冥婚。1946年初,双方家长作主,将刘胡兰与邻村男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这两个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友好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

同年6月,又有人上门提亲。因男方当时在太谷县当学徒不常回家,刘胡兰以不了解男方真实情况为由拒绝。当时的刘胡兰已打定主意,追求自主的恋爱和婚姻。

同年秋,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根固作战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修养,王根固得了严重的疥疮,这种病传染,刘胡兰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病人的同情,主动承担了照顾伤病员的任务。刘胡兰因常去为王根固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

在那个年代,身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乡村,这种行为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反封建的思想解放。

由于战争环境险恶,加之刘胡兰年纪尚小,她与王根固尚未论及婚嫁。当时王连长只把一条毛毯、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刘胡兰家,算是订亲的信物。

因作战需要归队时,他又送给刘胡兰一块小手帕留作纪念。刘胡兰临刑前把这块手帕当做最珍贵的物件交给继母胡文秀。刘胡兰被杀害后,由大伯刘广谦操持,按当地习俗和一起牺牲的石六儿阴配。

扩展资料

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正式党员。

全国解放后,刘胡兰的事迹被写成书,改编成戏剧、**、电视剧,生前所在村曾被改为“刘胡兰村”。

1947年1月,军阀阎锡山军队突然包围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区妇救会干事、女***员刘胡兰不幸被捕。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她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时年15岁。毛泽东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赞扬她光辉的一生。

参考资料:刘胡兰_

小英雄小故事有:

1,小英雄的故事之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

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

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奸。”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

2,小英雄的故事之杨来西 

70年前战争孤儿杨来西背负着国仇家恨,跟着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走上了为抗日而献身的道路。 

深秋了,他穿着一件破汗衫直打哆嗦,白皮红心的朱人侠就给他一件伪军的黄军装,可他却说:“伪军是东洋鬼子的走狗,我才不穿这老虎皮呢!”小来西是宁可冻死,也不要伪军的施舍。

在三北横河战斗中,大队长姜文光英勇牺牲了,从来不掉一点眼泪的小来西在姜文光的墓前号啕痛哭了一场。他为失去像亲人一样的战友而痛心,他是多么爱憎分明啊!

在杨来西被汉奸逼迫带路去找新四军伤员时,他就带着伪军和日军朝着另外的山头走去,到了山顶,他立即左手抓着伪军的腰带,右手抓住日军的手,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那年杨来西年仅13岁。

3,小英雄的故事之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女***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4,小英雄的故事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最后,海娃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5,小英雄的故事之李爱民

1942年春天,12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

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3岁。

呵呵,孝顺孩子啊!

戒指,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随便送的,也不可以随便接收的

因为,它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不菲吗

但,你是出于孝顺,戒指里面装的满满的都是你对奶奶的孝敬与爱意

可以买!

我刚开始挣钱,如果我的奶奶爷爷还在世的话,我想我也会给他老两口买许多东西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把以前他们没有吃过、用过的东西尽自己能力都会补偿上的。 (^__^)

戒指是我们生活中特别常见的首饰了,戴在手上小小的很精致,会显得特别的好看,而且戒指的款式也很多,在搭配上面也是特别的方便的。下面5号网小编给大家讲讲戒指能随便送人吗?

戒指能随便送人吗

现在戒指基本上是作为婚姻的信物或者男女朋友间的信物,所以戒指不能乱送。从常规的观念上来说,送戒指的含义意味着求婚,意味着异性向自己表达好感。

戒指含有警戒的意思,戴上戒指,除了装饰外,还代表人的身份,并有束缚的意义,比如已经有伴侣了,已经结婚了等。男孩子送女孩子戒指的情况,一般都是情侣、夫妻之间的,表达爱情坚定,女孩子送男孩子也有类似的意思,只是男孩子送女孩子的相对多一些罢了。如果两个不相关的异性,或者仅仅是好朋友关系,该是不会送戒指的。。。如果是同性,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女孩子之间首饰互送主要是表达友情的意思。

space

戒指送人的含义

NO1 朋友间送戒指

朋友间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撑,戒指代表的是纯洁的感情,同性朋友间赠送则有着希望友情天长地久的意思。所以,那位朋友的担心完全是多虑了,她的朋友只是希望两人之间的友情长存,虽然那位网友把对方看做普通朋友,但她的那位普通朋友很可能把她当做最好的朋友相处。听完小编的话,那位网友同送戒指的朋友聊了一下,果然,因为她无意间帮了朋友,对她来说没什么,但对这个朋友来说,心里充满了感激,于是才有了送银戒指这一幕。所以说,千万不要误解送戒指的含义哦!

NO2 长辈送戒指

长辈送给晚辈戒指,通常意味着长辈对晚辈的希望和寄托。一般来说,在老人的观念里,戒指代表了家庭、希望和付出,并不是说因为这是祖传的或者值钱的才给你。当他们把戒指交给你的那一刻,代表了他们认同了你的能力,希望你能够快乐、成功、有担当。赋予了极高的精神层面的含义。所以在接受长辈的戒指时,一定要严肃、认真。

NO3 恋人送戒指

恋人送戒指,就是通常说的确立关系。恋人送的戒指暗含着归属和希望。想要邀请对方与自己白头偕老,戒指则作为这样的一种决心和标志。婚戒有很多种类,根据不同的材质,价格相差巨大,但是小编相信,无论多少价钱的戒指,其代表的感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恋人都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对方的爱意而深情赠送的。

戒指怎么挑选

一、戒指的品牌

订婚戒指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挑选戒指时也可以多多关注品牌的寓意。比如男士一生只能定制一枚的戒指品牌Darry Ring,代表着一生真爱的浪漫承诺,男士购买时需要实名制认证和签署真爱协议。

二、戒指的款式

男生可以根据女友的手型,挑选不同款式设计的订婚戒指。有的订婚戒指比较精细,戒圈比较小巧,比较适合手小的女生佩戴;有的订婚戒指款式奢华,比较适合手型标准的女生佩戴。

订婚戒指的款式大致可以分为素戒以及带钻的戒指,素戒更讲究戒圈的设计,带钻的戒指更讲究钻石的品质,钻石的品质主要看钻石4C,钻石4C等级不同,订婚戒指的价格会相差很大。如果大家对钻石4C不了解,可以咨询在线客服人员。

三、戒指的材质

常见的订婚戒指材质有铂金和18K金,铂金色泽美丽、延展性强、性质也很稳定不易褪色;铂金戒指的纯度一般都很高,不会轻易使人过敏;铂金因为纯净、稀有的特性被称为“爱情金属”、“贵金属之王”,很值得甄选。

18K金的颜色多样、硬度强,价格对比铂金也比较实惠。

四、订婚戒指的价位

每个人的预算不同,挑选的订婚戒指价格也就有所不同。如果的素戒,价格会便宜一些,一般只要几千元起步;如果是钻石戒指,价格在几千到几十万不等,像一克拉的钻戒一般要几万元以上,而常见的20分、30分钻戒价格就便宜很多。

戒指怎么保养

一、黄金戒指

黄金戒指非常普遍,从材质上来看,虽然黄金戒指质地比较稳定,但是最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与化学物品接触,特别是漂白剂等刺激性化学物品。还有一点要注意,黄金戒指很容易被香水腐蚀,所以在喷香水时要远离黄金戒指。

二、钻石戒指

钻石戒指非常珍贵,所以平时一定得好好地保养,不过,钻石戒指的保养方法很简单,不需要拿到店里,自己在家里就可以清洁钻石表面。可以在温水中倒入一些专门的宝石清洁剂,只要将钻石戒指泡在水里,泡一会时间之后在用柔软的抹布轻轻擦洗,最后用干的抹布擦干就行了。

三、铂金戒指

铂金戒指需要定期清洁,才能保持它表面的亮丽,清洗铂金戒指时要使用专门的清洁剂,也可以把它浸在温和的肥皂水中,然后用柔软的布轻轻擦拭。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拿到店里做专业的保养,当然,像这样珍贵的戒指店里都可以免费保养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观后感观后感读了刘胡兰的著名故事之后,我觉得她又伟大又勇敢,因为她14岁就入党了,还当上了区妇女干事,还当上了妇女救国会的秘书,1946年5月时,她担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46年秋,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留少部分人坚持斗争,刘胡兰也接到了通知说要转移,可是她还是留下来战斗,因为人太少,所以刘胡兰被国民党给抓走了,她在临死之前,把奶奶给她的银戒指王连长送给她的手帕和作为入党信件的万金油盒三件宝物寄给了她的妈妈。刘胡兰烈士牺牲了,当时还未满15岁。刘胡兰明知前面的路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可她还是毫不犹豫。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烦,就束手无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对,很容易放弃,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啊!我想,以后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说一声“不会”就过去了,而是要动一动脑子把它解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我想:如果没有像刘胡兰这样的烈士,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可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它,爱护它,我每天佩戴着它感到很光荣,很辛福。以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献出一份力。她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名言:

1、在被审问时:怕死不当***

2、在入党宣誓时: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困难面前不低头,敌人面前不屈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3、在英勇就义时: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4、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扩展资料:

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党组织研究决定在她年满十八岁时再转为正式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容地向烈士当红的铡刀走去……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同志从容就义,壮烈牺牲。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做出决定,追认她为中国***正式党员,高度评价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邓小平同志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1994年2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为刘胡兰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献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惟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题词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