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你想放弃你的工作回家照顾你的奶奶,为你的孝心点赞。但问题是,如果你放弃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就很难生存。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放弃工作,可以工作赚钱,然后为你奶奶找一个保姆来帮你照顾奶奶。 我宝宝就是六个月的时候给婆婆带,我出去上
你想放弃你的工作回家照顾你的奶奶,为你的孝心点赞。
但问题是,如果你放弃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就很难生存。
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放弃工作,可以工作赚钱,然后为你奶奶找一个保姆来帮你照顾奶奶。
我宝宝就是六个月的时候给婆婆带,我出去上班的。但是我婆婆是跟我们住一起,没有把孩子带回老家。所以每天我都可以见到宝宝。
开始交给婆婆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宝宝不习惯,上班的时候老是想往家打电话,开视频,问宝宝乖不乖,有没有吃饱,喝水了没有之类的,一到下班时间赶紧往家的方向走,回到家后发现婆婆跟宝宝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整个人都放松了。时间长了,也有一点失落,因为宝宝比较依赖我婆婆了,但是我不可能不上班,想想还是不要太伤感了。
但是只要宝宝一生病,我整个人就开始自责,第一反应就是辞职,回家好好带孩子,记得宝宝第一次半夜生病,我眼泪都出来了,看着宝宝从未有过的难受,我就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她。其实,宝宝离开母乳都会发烧感冒之类的,我后来想,即使不给我婆婆带,我也不能保证孩子不生病。婆婆不一定带不好,自己也不一定比婆婆会照顾,所以还是心态问题,不要觉得给婆婆带,就自责,各种担心,只要有爱,宝宝肯定会长得很好。
我宝宝快两岁了,婆婆几乎一直跟在身边带着。宝宝聪明乖巧,特别懂事,我也得感谢婆婆!
我说说自己怎么经历过来的吧,我是30岁要的宝宝,一胎,之前自己干过一段时间,生产后打算出去找工作,家庭压力比较大。
从出生我就感受到孩子奶奶和我的 育儿 观念是天壤之别,所以想到孩子奶奶带娃我就超级不放心,我坚持各种压力带了一年孩子,想着孩子一周多了也会走了,就不用太多抱着了,我可以安心上班了。
孩子一周两个月的时候我找了一份工作,可以说只要有时间我就想孩子在干嘛,吃饭没有,喝奶按照剂量冲奶没有……总之就是恨不得实时监控。第一天下班后,我包里备了份平底鞋,下班换上平底鞋,狂追公交,堵车厉害就骑共享单车,旁边一切人和事物都无法影响我,我那会心特别“纯净”~快速回家看见宝宝,感觉路特别遥远。孩子爱出去,奶奶又比较磨蹭又碎嘴,我们夫妻也为此吵架冷战甚至离婚,无奈最后这份工作只工作了两天半就放弃了。
关于婆婆带孩子,我想绝大数妈妈是不放心主要是 育儿 观念相差太大,同时又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症。比如我这样的。
如果遇到能干又干净利索的婆婆,我想大多数妈妈是愿意婆婆带孩子的,毕竟不会虐待孩子,不会走丢等,肯定比外人放心。
可是遇到比较邋遢又不会哄孩子的婆婆,最起码我身边很多都是自己扛着生活压力自己来带,而且家庭矛盾也会特别多,严重影响夫妻感情。
不放心,超级不放心,恨不得在家里装个摄像头。也很无奈!上班天天牵肠挂肚的,一天基本上不给喂水,牛奶没吃完放冰箱然后又剩着给小孩吃,衣服穿的脏兮兮,口水兜正面用了用反面,掉地上踩了继续给小孩用。脸蛋跟花猫一样,从来不会主动给小孩洗澡。邻居阿姨都看不下去悄悄的和我说,要多给洗脸换衣服。勤洗澡小孩舒服了才睡的好,长得快。崩溃,真的挺崩溃的,下班就往家里跑,每天提心掉胆的就怕小孩生病摔着碰着,没吃饱。所有小孩开销我自己承担,公婆两人带着,城里生活了近20年。自己开个小店还有钱存。下班回家每次都是坐在推车里,看到妈妈特别特别欢乐。期间几个月被衣服拉链卡住脖子掉皮,从推车里面翻出来摔的头上一个洞,9个月给她吃隔夜的满是油的剩菜加米饭。给她用大人的护手霜擦脸,社区医院离住的地方走路2分钟打疫苗必须催,而且老公还不能提醒她,动不动就是给你带就不错了,什么都要听你们的,七里八里,小孩5个月之前,奶奶没插过手,我一个人在家带娃,所以,后面可想而知,我在家的时候看都不会看一眼,小孩衣服掉她脚边她都不会捡,水都不会帮忙烧一壶,懒,真的奇懒!
我来说说自己的经历吧,产假结束后宝宝才2个多月大,我就带着宝宝和婆婆一起来了上海租房住。目前婆婆帮带5个月大的宝宝,我和宝爸在上班,周末双休。
孩子还很小,有人带,而且又能留在我们身边,感觉心满意足。对婆婆很感激,毕竟又要带娃很辛苦,又要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老家,适应新环境。
1对婆婆的感激。
从怀孕开始,我们就在计划着宝宝出生以后怎么带了。那时候跟宝爸统一意见就是“婆婆愿意给我们带娃是情分,不愿意给我们带也是本分,不管她怎么选择,我们都要理解和接受”。
毕竟我们在城市上班,而公公婆婆一直在农村老家生活,而我们又不肯让宝宝当留守儿童,一心想要带在身边。这样,肯定是要有人做出牺牲和妥协的,也不能勉强。
现在婆婆跟我们生活慢慢习惯了,也认识了新朋友,宝宝也很 健康 ,我们就知足了。
2 育儿 观念的分歧。
从坐月子开始,我们和婆婆的 育儿 观念就有很大分歧了。我和宝爸遇事习惯在网上查,想要科学 育儿 、照书养。而婆婆就喜欢用农村的老一套,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
到现在我们也不吵了,一般都是商量着来,大家都有发言权。看怎么对宝宝好就怎么来,要么谁的意见有用就听谁的。比如宝宝红屁屁,我照着网上说的买了很多药擦了没用,反而是用了婆婆说的食用香油,擦了几次就好了。
3生活习惯的磨合。
婆婆很节约,舍不得吃和穿,比较好的一点是,她从来不干涉我,而且只对自己节约,对宝宝很大方。比如炒一盘青菜要吃好几顿、洗碗的水也要留着下顿洗锅用、做晚饭黑乎乎的也不开灯,不舍得用洗衣机要用手洗慢慢搓。这些我看不惯的,现在生活在一起,也都一点点在改善。
4家庭关系越来越好。
①母子之间。
宝爸自从上大学开始,就只有过年过节回家了,跟公公婆婆相处的时间也比较少。现在住在一起了,每天都能吃到婆婆做的饭菜,跟婆婆用家乡话聊天,关心彼此的身体 健康 ,也还不错。
②亲子之情
我从小是留守儿童,受了不少苦,心理总觉得有缺憾。现在我和宝爸坚持把宝宝带在身边,就想给他足够的父爱母爱,陪着他健 健康 康长大。这样亲密无间的陪伴,亲子之间的感情更融洽。
③夫妻之情
结婚后,我和宝爸之间除了爱情,也多了亲情。生了宝宝之后,彼此的感情不但没有淡漠,反而因为孩子的到来,有了共同的纽带,感情更好了。朝夕相处、一起上下班,又没有异地分居的困扰,相对于大多数夫妻,我们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1理解彼此的不容易、宽容对方
就像前面说的,婆婆也没有义务大老远跑来帮我们带娃,既然来了,我们理解她的不容易。生活上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不用太计较,考虑下他们那辈人的观念和习惯,跟我们不同也是很正常的。
2夫妻统一战线、好好孝敬婆婆
我以前跟宝爸,讨论怎么处理好家庭关系,避免婆媳矛盾。最后得出了一种良性的生态闭环“婆婆对儿子好,儿子对老婆好,老婆对婆婆好”。另外,宝爸还要很给力,遇事不能和稀泥,要跟宝妈统一战线,再一起去哄婆婆开心才行。只有每个人坚守自己的位置,这种家庭关系才会更稳定。
3带娃商量着来,不瞎指挥
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老一辈的经验和科学 育儿 的观念,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是与非。宝宝也是大家共同的宝宝,可以发言建议,但是绝对不能只听一个人的指挥。
4学会知足常乐,不老抱怨
宝宝平平安安、老人身体 健康 ,夫妻工作稳定,一大家人能生活在一起,知足常乐。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多人羡慕不来了,何必还要去抱怨、要求更多。
妈妈生孩子后就去上班,孩子还很小,给婆婆带是什么感受?我有两个宝贝,也有两次生孩子6个月后就去上班,把孩子交给婆婆带的经历。
生孩子休完产检后就去上班,孩子这么小,当然自己非常不舍得。我每天上班的时候心心念念的全是孩子,孩子喝奶吗,吃饭吗,乖不乖,睡不睡觉?自己非常担心,却又不得不上班、不得不每天都离开孩子。
于是,我努力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一定要好好工作、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也努力地安慰自己,相信孩子,相信他也在成长、也在进步。
我每天下班后,我尽全力地陪孩子、高质量地陪孩子,陪她做 游戏 、陪她看书、陪她讲故事等等。
渐渐地,我就适应了每天离开孩子去上班的生活,渐渐孩子也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其实,父母也是和孩子一起在成长的,孩子的到来也改变了父母的生活方式,给父母了一个成长的机会,让父母的人生更加圆满。
现在应该很多宝妈都是生完小孩就去上班的,小孩老人帮忙带,首先,老人帮我们带小孩我们应该感激,毕竟在他们本该享福的时候却还要帮我们带小孩。
像我刚开始婆婆来帮我带小孩时说实话我觉得挺不舒服的,因为自从婆婆来了以后我觉得小孩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了,我小孩16个月时婆婆过来带的,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小孩就没有自己带的时候那么亲了,经常说最喜欢奶奶了,世上只有奶奶好,我感觉我都吃醋了,有段时间真想辞职不上班自己带了,后来还是老公开导我,说我太小心眼了,难道多个人疼小孩不好吗,自己一想也是,婆婆一个人从老家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来帮我带小孩,我们上班就她和小孩两个人,小孩喜欢奶奶,说明她把小孩照顾的很好,我应该感激才对,为了帮我带小孩,公公一个人在老家(因为公公要上班不能到我们这里来)自己烧饭,洗衣服,老人真的为我们小的付出了很多,所以想通了以后,自己心情也好了,小孩现在想跟奶奶睡就跟奶奶睡,想和我睡就和我睡,也不会那么粘我了,我觉得挺好的。
宝妈生孩子后就去上班,孩子还很小,给婆婆带是什么感受,我只能说酸甜苦辣都有。
有一个朋友,她生完孩子,因为一边要上班,一边又带小孩,根本不能平衡。后来夫妻商量,清保姆,但现在保姆也是一个危险的存在,碰到不好的保姆,轻则会虐待小孩,重则将孩子拐跑。最终商量结果让婆婆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小孩,婆婆也不是很愿意,老人家喜欢呆在老家。后来跟婆婆分析局势,婆婆还是过来了。刚开始几天还是蛮好,婆媳之间如同女儿与妈妈一样亲,但是后面就不行了。两代人的 育儿 观念相差太大,宝妈希望小孩精致点养,而婆婆能活着,有吃有穿就行,加上婆婆又是一个好强,希望能压住媳妇的,故意跟媳妇作对,还背着儿子,对媳妇说些难听的话。婆媳矛盾越来越深。后来宝妈忍无可忍,发飙了,大骂婆婆。儿子自然是帮着自己的妈妈了,宝妈很委屈,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受到影响。宝妈还是可以的,白天上班,备好奶,晚上回来又带着小孩睡,婆婆还是不满,加上这个婆婆又是人前人后两个面目,宝妈的日子也是五味陈杂,宝妈就想着,熬过这两年,到时让婆婆到老家去。
宝妈生孩子后,且孩子还小,要去上班,这个事情多考虑下,如果婆婆深明大义,通情达理还是可以的,如果婆婆是那种爱挑事的,还不如自己带。
我把孩子带到两岁,就去上班了,宝宝奶奶带,开始很不放心,后来我说服自己,先给她奶奶带。实在带不好就再接回来带,奶奶带的挺好的,我也很放心了,但是我每个星期才能回家看宝宝。很想她,开始回家。觉得肯定不给我亲,婆婆不使坏,宝宝很黏我。挣钱之前,用一分钱老公拿,用多久就屁话多的很,没挣钱瞬间感觉没得任何地位。我去上班后没找他拿钱了,他自己反而没事还拿点钱用。一句话。女人。先某生再某爱。
我生完宝宝,3个月不到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我们产假只有98天,生孩子前提前了半个月开始请的产假。然后就一直婆婆妈帮忙在带。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喝奶瓶,我用吸奶器挤给孩子存着的,可是习惯了亲喂就一直哭也不喝,怎么都不喝,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可难过了,只想回去带孩子。可是婆婆还是比较好,总是安慰我说,孩子在家很乖,让我放心上班,再等两天孩子就好了。于是大概第三天的时候孩子能用奶瓶喝40左右了每顿,还是挺感谢婆婆妈的,不然我过不了这个坎。后来慢慢就更好了,下班回家就可以陪着孩子,上班期间宝宝也很好带。
妈妈生孩子后就去上班,孩子还很小,给婆婆带是什么感受?
如果只是白天去上班,家婆帮忙带,晚上下班回来又可以接着自己带,家婆始终在身边,那应该还好。如果是孩子留守老家让家婆带,那真的超级不舍得,还经常觉得亏欠了孩子。
我家大宝是10个月的时候就让家婆带了,老公说要去华强北做生意,要我出去帮忙看档口。生意不稳定一直不敢把孩子带在身边。家婆也不同意我们把孩子带出去,让我们好好做生意,孩子不用操心,她会帮我们照顾的很好,所以大宝就成了留守儿童。
刚离开他出门真的很想他,每到晚上就想娃,回忆之前他在自己怀里的感觉,怀念每晚挽着他哄睡的样子。手机相册翻了一遍又一遍,视频看了一次又一次。那种想念是超越恋人之间的那种想念,我从来就没有那么的想念一个人,自己生的就是自己生的,觉得丢失了另外一个我。虽然每天都有发视频回去跟他视频,看着画面里的他活泼好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觉得无比的欣喜,可是只能看着却触摸不到他,多想摸摸他的脸,多想抱抱他,可是现实不允许。然后就是每个月回去一次,每回去一次就给他带很多玩具,每一次回去都觉得他又长大了,又不一样了,心里有点不好受。是觉得亏欠孩子,没有陪伴孩子守着孩子看着他长大的遗憾。
想着夫妻俩努力赚钱有能力了就可以把孩子接出来自己带。可是现实又狠狠地打了一巴掌,生意做不下去,亏损十几万,欠了债。我马上找了工作上班,目的就是赶紧还债。孩子就一直留守在老家一待就是6岁,随着他长大每一次回去他欣喜的样子离开的时候欲哭的表情都觉得心酸。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建议提问者还是自己坚持带孩子吧,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错过孩子最美好的成长阶段真的会很遗憾,如果真的要上班那就让家婆来你工作的地方帮你带小孩,起码每天都能看到小孩,不像我,我家婆是无法出门给我带,因为家里有老人,还有家公他们要吃饭,要做家务无法出来深圳帮我,只好让孩子留守。留守的后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还特别的玻璃心,容易伤心,有些留守的孩子被长辈过分溺爱性格执拗,父母很难纠正过来。
现在我回来了,在家做全职妈妈,带着小宝,大宝要上小学了,现在我就是不去管钱不钱的事,挣钱交给他爸,只要饿不死就好。最主要还是守在孩子身边陪读,希望刚开始上学他能够有个爱学习的好习惯。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一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从《青年报》上看到一件事。一个叫陈宇的上海男孩子,从大学退学,离家出走,五年杳无音讯。父母多次外出寻找未果,至今仍不知其所在。陈宇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陈宇年出生后,父母都忙于干事业,把他放到外地的姑姑家,直到五岁才接到身边。可以想象,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就已经是非正常操作。当他的真正抚养人变成姑姑时,却又在五岁这个已形成较稳定感情的年龄,使他和姑姑分开,把他又投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
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他们可曾考虑到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而是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他们哪里能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落下怎样的心理创伤。
从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出,父母在后来和陈宇的相处中,缺少亲情交流,缺少沟通上的和谐,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很多由他人抚养的孩子,在回到父母身边后,都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处的不和谐。从陈宇决绝地离开家庭,宁可让自己变成“孤儿”,可以推测他多年来内心的痛苦。他父母现在都退休了,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儿子。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多年来,“陈宇式”的抚养方式并未引起广泛的质疑。把孩子委托给一个可靠的人,自己专心投入工作,这种“生”与“养”的分离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成为一些人,特别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得到赞美的事迹与证明。
近年来,随着“70后”、“80后”为人父母时代的到来,以及城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生而不养更成为一种主流现象。
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的主动者,是强势一方;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显露出来,而城“寄养儿童”问题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寄养儿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大多数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他们的真正看护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从空间意义上说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到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更应引起关注。
三年前我接触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10岁的小女孩,性情很古怪,学习成绩不佳。一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很依恋,非常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天天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从不肯听父母一句话。她的父母都非常能干,都是单位里的重要负责人,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从孩子一出生就专门请个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母亲在生完她三个月后就上班,把带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保姆。
从表面看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且经常出差,孩子从早到晚全是和保姆在一起,连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觉,孩子住在自己家,却如同一个“寄养儿童”一样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保姆产生了依赖,保姆也很疼爱小女孩,俩人感情很好。每次保姆回老家探亲,孩子都不想让走,比妈妈出差还难过。
但小孩4岁时,家长和保姆在报酬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就坚决地把保姆辞退了,另找了一个保姆。孩子和新保姆处不来,整天闹,父母就再换保姆,还是处不来,只好再换。在数次更换保姆间,孩子也长了几岁,她不再闹了,但不论什么保姆进门,都拒绝和保姆说话。这样,孩子实际上就是每天孤零零一个人在家。父母还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偶尔在一起,就是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或带她到外面吃一顿饭。直到学校老师通知家长,孩子旷课到外面见网友,女孩父母才着急了。
母亲带孩子来找我,但她的言谈间没有一点自我反思的意思,只是认为孩子自己有问题,指望我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所以对于我提出的孩子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态度有关的观点,她表现出很不愿意接受。
当我提醒她不该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而又无视孩子和第一个保姆间早已形成的依恋关系时,她有些不高兴,说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是保姆帮着带,谁家不换保姆呢,人家的孩子也没出现问题。当我提出她每天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说话、玩耍和阅读的要求时,她有些生气了,说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陪她,并说我小时候父母也不管我,这不也成长得很好吗。而当我最后给出建议说,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比一般人忙得多,实在没时间关照孩子,那么想办法换个岗位吧,你以前对孩子太冷落,现在必须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和修复,孩子已经10岁了,我担心再往后推几年可能就真的再没有改善的机会了。
“换岗位”这句话让这位母亲彻底生气了,她当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并且以后再不理我了。我最近听说这个女孩被父母送到一个“行走学校”里。该“学校”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即每天要走很长的路,练习站军姿、紧急等,有谁不听话就挨打。“学校”收费很高,但招的学生还很多。许多孩子都像这个女孩一样,父母很忙,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孩子很不成器,就被送到这里改造。我还听说该“学校”校长就有个不成器的孩子,他就是从训练他的儿子开始做这个“行走学校”的。他儿子没训练好,还那样,倒是成全当爹的做了“校长”,且没少赚到钱。
我不住心中叹息,花钱“教育”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只是不知道他们最后到的是什么!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那些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人,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的人,那些不去细腻体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在他们那里,孩子不过是一件宝物或一个小动物,可以暂时寄存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孩子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迹--小狗被寄养到别人家,它都会因为看护人突然变化而显示出不适应,孩子则更不是一只完全不会思想的瓷瓶。
一个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妈妈,那不是轻飘飘答应一句的事,那需要你在时间、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决定要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用心,把和孩子相处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如果出于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经常分离,也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临时抚养人建立感情,分别的日子里经常给孩子打,多和孩子沟通,定期去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上帝造人,让人天然地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为了使父母能够用心地养育自己的孩子。“工作忙”等任何原因,都不应该成为你对孩子不用心的理由。我们努力工作原本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最后却在“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教育上出了麻烦,于家于国,这样干“事业”的意义又是什么
家长这个角色何等重要,说小了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说大了关系到全民族的未来,所以必须要虔诚地去做,不可以怠慢,否则就是犯了读职罪。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⑴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也一针见血。
不能只批评父母们,我也想对老一辈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们说,也许您有丰富的带孩子经验,也许你刚刚退休,身体还非常好,也许您的儿女们现在非常需要您的帮助,但无论如何,您都没必要在照看孙辈这件事上“包打天下”;您不能让您的儿女觉得家里多个孩子只是多了个“小宠物”,却不经历屎一把尿一把精心细致带孩子的过程;不能让他们当了父母,还在心理上吸吮奶嘴,而不考虑自己对这个小小的人除了有提供经济保障的责任,还有提供感情与教育的责任。所以您不妨在这件事上少做一些,把更多的事情推给儿女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学习做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也进一步成熟起来;这对他们两代人都是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