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文/孕婴帮,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眼看着又要开学了,一些家长不得不把放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的孩子接回家。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散养,很多爸妈接娃时差点认不出,才2个月,咋就变了这么多呢? 康康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
文/孕婴帮,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眼看着又要开学了,一些家长不得不把放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的孩子接回家。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散养,很多爸妈接娃时差点认不出,才2个月,咋就变了这么多呢?
康康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一到寒暑假更没时间。所以每年暑假,康都会把孩子送到乡下奶奶家住,不仅能缓解老人对孙子的相思之苦,还能让大人安心地去工作。
康康在奶奶家就像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开心得不得了,每天在外面玩得不着家。2个月后假期结束,父母接康康回家,妈妈环顾了一周都没看见孩子的踪影,便问奶奶孩子咋还不回家。奶奶笑呵呵指着不远处正在玩泥巴的几个孩子说,就在那呢。
妈妈叫了好几遍名字,康康才回过头,妈妈瞬间懵了:这是我亲儿?当初送过来的时候还是个白净的小帅哥,现在不光吃胖了还晒黑了好几个度,妈妈心里不知是生气还是高兴。
1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不同
老人一般比父母宠孩子,孩子不小心犯了错, 老人会温声细语地教导,孩子更容易接受 ;而 父母得知孩子犯了错,很多会严厉批评,态度强硬 。我们理解父母心情,但这样的方式反而还让孩子反感,起不到好效果。
2 生活方式不同
随着年龄增长, 老人作息越来越规律 ,每天都早睡早起, 孩子会跟着形成习惯 。而且相比年轻人,老人对电视手机没有太多的执念,不会一天到晚抱着玩,孩子也会放下手机,去找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况且在乡下,没有在城市中有那么的规矩,孩子可以地释放天性,无拘无束地玩耍。
3 对 时尚 的态度不同
因为生活背景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 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颜值和形象 ,每天出门给孩子穿的像个公主王子,不仅如此还要抹防晒等。老人生活在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在他们看来, 衣服只要能穿就可以 ,更别提给小孩护肤了。所以孩子在老人和父母的照顾下会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风。
①增进与老人的感情
有些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不喜欢跟着儿女到城市里住。平时儿女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和陪伴老人,所以正好可以趁假期这段时间把孩子送回老家与老人相处增进感情, 既缓解了自身压力,也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
②放松心情
在城里生活的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巍峨耸立的大厦,身处紧促的学习生活无法真正享受生活中的乐。 在乡下,好像时间都可以慢下来,孩子也能放松地感受农村生活的安逸 ,再也不用专门跑到公园山上看风景,打开家门就可以看到山清水秀的景色。和小伙伴一起和稀泥可比在家打 游戏 有意思多了。
③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乡下待一段时间,孩子可以看到城里看不到的东西,认识到不同的农作物,最重要的是能看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村民。 老人会带着孩子下地干活,孩子能切实地感受生活的不易,也许会不再挑食,珍惜生活。
老人带娃和父母带娃虽然有很大不同,但只要把孩子往 健康 积极的方面引导就没什么问题,而且让孩子体验有意义的乡下生活,也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我是帮妈,一名高级育婴师,私信“ 育儿 ”,帮您解答带娃路上的困扰~
“谁来带娃”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即便是带娃一族,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或者是姥姥聚在一起,也常讨论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都有两面性, 父母带娃有父母带的优势,老人带娃,也不全是劣势,各有好处 。
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这个太反应现实了,看了网友的分享就像看到自己家孩子一样。
有位网友这样说:因为工作忙,暑假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一个月,再去接孩子,村口看到一个啃鸡腿的“土孩子”直接忽视,到家之后,老娘说自己的孩子都不认得了?
回头再看差点哭了,要知道我家宝宝可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太岁,眼前这个脏兮兮,满脸花还大口吃鸡腿的“嘎子”竟然是我的娃!
1、衣着形象上
最大的区别一定在衣着形象上,妈妈带的孩子往往都是衣鲜亮丽,看起来很时髦,老人带的往往就是“实用”,至于外观,统一的格子大褂,冬天棉袄,夏天光腿,要多实用有多实用。
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我带宝宝的时候, 宝宝的衣服也是有层次的,秋衣放在秋裤里,毛衣放到毛裤里,奶奶带的时候,上衣不分里外统一往秋裤里一塞完事。
2、孩子的气质大不同
衣着形象不同,气质当然不同,一个“土霸王”,一个是时髦的小家伙,不过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由里到外的气质。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老人带的孩子往往比较容易自来熟,气质里就带着一股子“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感觉。
3、孩子的体质有区别
老人带的孩子体质容易有两个极端,要么特别容易生病,要么体质特别好。
特别容易生病的孩子,往往被老人呵护的很好,别人穿毛衣的时候,孩子已经穿上棉袄了,别人还穿单衣的时候,孩子已经里三层外三层了。
而体质很好的孩子,老人常常是心比较大,跟前者刚好相反,别人穿了毛衣了,孩子可能还只穿单衣。
4、孩子的性格有差别
小区里有个宝宝,之前奶奶的时候,见着生人就兴奋,后来由妈妈带了以后性格发生了大变化,甚至有点怕生了。
这也不是个例,很多孩子都有这个特点,老人带的时候性格比较外向,妈妈带的时候性格发生了转变。
1、年轻人和老人的观念不同
老人眼中孩子养大了就行了,有吃有喝是重点,至于穿衣服,完全没有必要花太多钱打扮。
年轻妈妈不会这样想,妈妈们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形象,愿意把孩子打扮得光鲜亮丽。
2、老人和年轻妈妈的喜好不同
老人通常喜欢扎堆,哪里人多往哪里钻,所以孩子带出来比较皮实,也不会怕生。
妈妈没有老人那么通达,见到生人一般也不会主动打招呼。
孩子的性格和气质受到大人的影响,所以妈妈带的孩子比较容易羞涩怕生。
其实如果老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扎堆,孩子同样会容易怕生。
3、老人和年轻人对温度的感知不同
老人给孩子穿衣服是按照自己的感知来增减,而年轻人给孩子穿衣服,当然也是按照自己的感知来选择。
老人通常会怕冷,当她们觉得冷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不停增加衣服。
对孩子来说,还是以年轻人的感知为准,给孩子穿太多衣服,反而不利于还 健康 ,孩子对温度的感知更接近年轻人。
现在的很多老人带娃有个共同的特点:孩子穿的衣服很多。
给孩子穿衣服自然是怕孩子感冒生病,殊不知,穿的越多,孩子越容易生病。
天气变冷之后,小区里很多宝宝都生病了,而这些生病的宝宝都有一个共性:穿的太多了。
小孩子往往闲不住,跑来跑去 ,穿太多容易出汗,一冒汗,风一吹,一准感冒受凉 ,这就是不建议给孩子穿太多的主要原因。
孩子感冒往往不是冻的,而是出汗之后凉着。
老人带娃不只有不足,实际上,老人带娃存在很多优势。除了上文提到的孩子容易“自来熟”以外,还包括以下一些:
1、解放年轻人的时间
老人带娃最大的优势就是解放了年轻人的时间,对年轻的妈妈们来说,有老人帮忙带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 社会 价值,同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这对年轻妈妈来说意义非凡,一份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有收入,还涉及到自由以及个人的价值。
2、老人的经验丰富
老人的经验比年轻人多,虽然老人的知识面可能没有年轻人宽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远远不及年轻人,但是当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老人的经验让他们可以保持淡定。
网上看过一个案例,孙子耳朵里飞进小虫,奶奶异常淡定,倒了一滴香油滴入孙子的耳朵里,后来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这位奶奶就全靠着经验避免了更大的麻烦。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遇事容易惊慌,有老人在就好像吃了定心丸。
3、老人更懂得控制情绪
年轻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是差点,老人们在这方面往往做得特别好,在孩子面前很能掩饰自己的情绪,这对塑造孩子的性格方面,也是十分有利的。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很多人无法接受老人的观念和带娃的方式,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家庭矛盾。
有个朋友在这方面就选择视而不见,她真的可以说是很有智慧的女孩子了。
宝宝出生以后,由公婆带,她家的宝宝跟我家的宝宝相差一个月,我家的宝宝到现在为止发过两次烧,一次是被传染,还有一次是疫苗的不良反应,她家的宝宝到现在为止已经得过3次肺炎,发过几次烧,每次都是由感冒引起,最后吊水结束。
看过她的朋友圈,觉得宝宝穿的衣服太多了,建议她少给孩子穿衣服,她说:爷爷奶奶带的,我不好说什么,建议过几次没有效果。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肯定都是心疼孩子,表现出来的之所以不同,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我们要认清差距,然后选择试着接受,这样有助于家庭和谐。
不过当关系到孩子的 健康 问题和一些底线问题的时候,父母还是要坚持原则,选择科学的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身体 健康 。
“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别太溺爱孩子了”,临走时,宝爸还不忘嘱咐婆婆。
孩子爸工作忙,平时没时间带孩子,一直都是我带。不过,公司突然让我到外地驻点出差一年。
无奈情况下,我只能和孩子爸商量,暂时将孩子交给婆婆带一段时间,等到我驻点工作结束回来了,再把孩子接回去。
对于让婆婆带孩子这件事,我和孩子爸其实都有一些担忧的,虽说婆婆之前是一名老教师,但毕竟是老人,隔代亲往往会比较溺爱孩子。
所以,我们将孩子送到婆婆家的时候,才会不断的嘱咐婆婆别太溺爱孩子,要好好的教育孩子。
婆婆对于我们的叮嘱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只是微笑着应了下来。看到婆婆答应,我和孩子爸才算是心里安稳一些。
之后,隔三岔五我也会让宝爸到婆婆家去看看孩子,看看婆婆是怎样带孩子的,看看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结果,宝爸给我的回馈让我有点意外。
宝爸一开始告诉我: “孩子好像变聪明了。”
听到宝爸的话,我自然没当回事儿,一方面觉得是宝爸对我的戏谑,一方面认为孩子变聪明是正常的,毕竟孩子在成长,肯定会比以前知道的更多、思维更敏捷。
过了一段时间,宝爸又告诉我: “孩子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呢。” 宝爸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宝爸去看宝宝的时候,听到宝宝说了一些通识知识,其中有些是连宝爸都不知道的知识。
我有点不相信,孩子年龄没多大,又被婆婆带着,哪儿会知道那么多知识。
“难道婆婆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了?”我突然想到这个,于是嘱咐宝爸,下次去看宝宝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是不是婆婆在教孩子文化课, 可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被迫学习文化课。
宝爸应承了。
不过,一段时间后,宝爸再次告诉我: “咱妈没有教孩子文化课,就是经常带着孩子玩牌。”
“玩牌?”我心中嘀咕,“果然老人带娃还是有弊端的,哪怕老人曾经是位教师。”我心想。不过,这样总比超前教育好。
但是,总不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赌博,我就再次叮嘱宝爸,下次看娃的时候给婆婆说一下,可别带孩子玩牌了。
宝爸听了我的话却表示:“我觉得没啥啊,咱妈带孩子玩的又不是扑克牌,也不是麻将牌,而是《知识能量卡》”。
“啥玩意儿?”我一下子没有明白。
“我也说不太清楚。”宝爸诺诺地说。
算了,应该是一种孩子的玩具,只要不是带孩子赌博,玩玩卡牌也是没啥的。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让孩子爸汇报孩子的情况,从孩子爸爸口中得知,孩子的成长很 健康 ,并且变得很优秀。
“可能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优秀吧”我心里想,毕竟孩子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变得优秀呀。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终于完成驻点工作回家了,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接宝宝回家,但是来到婆婆家的时候,我却惊呆了:
一年不见, 宝宝的性格似乎开朗了很多 ,从宝宝的脸上能够明显看出孩子的阳光与自信。
并且宝宝的语言能力也增强了很多,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百科”,因为我和宝宝交流的时候发现宝宝变得能说会道, 且懂得的知识特别多,很多我不会的知识孩子都懂。
比如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问: “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个?” 还没等我说出答案,孩子已经自己说出了“太平洋”;孩子又问我:“ 人体最坚硬的部位是什么? ”孩子又答“牙齿”;孩子又问我: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 孩子会答“皮肤”。
看到孩子自问自答的画面我都佩服不已,这哪像是一个 5岁 的孩子会懂的知识呀,一年没见,感觉孩子好像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似的。
我这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宝爸一直都没有夸大其词,孩子真的是突然变得很优秀。
出于好奇,我便向婆婆请教了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婆婆直言:“也没啥,我就是每天都和孩子玩《知识能量卡》”。
听到这个名字,我感觉似曾相识,突然想起来,之前宝爸跟我提过的。
“喏,就是这个”婆婆边说边拿了两盒卡片出来,我接过来一看,金属的盒子尽显品质,打开之后,是很多设计精美的卡片。
我拿出一张卡看了看,发现卡片的一面写着一个问题,旁边还有3个答案选项,而另一面则是正确答案。
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怪不得孩子变得优秀, 原来婆婆一直带着孩子在“玩中学”, 让孩子主动、积极地以 游戏 的形式来增强知识储备、锻炼语言能力、强化思维敏捷性等等。
而孩子学到很多的知识之后,自然就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且做事和学习也更加专注了。
婆婆给我指了指卡牌背后的“方块码”,告诉我,这里扫一下,就能够听音频,并且还有和卡片问题相关知识的详解和配图,孩子喜欢看、喜欢听,喜欢让我给她读,就像是讲故事一样,无形中就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让孩子学到更多,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婆婆又说:“这个卡牌还有个好处,就是有时候大人没时间,能够让孩子自己扫码听详解,孩子也能够自己玩得很开心。”
“玩?一个人怎么玩?”我很好奇这种牌的玩法。
婆婆表示:“一个人的时候, 孩子可以自己扫码玩 ,因为带有音频,所以就算是有孩子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
“我有空的时候,就和孩子对玩, 我随机抽卡片问孩子 ,有时候孩子也会随机抽卡片问我,我们俩‘竞赛’玩。”
“孩子爸来的时候, 我们仨就玩‘抢答’,我抽卡问 ,孩子爸和孩子抢答,很有意思呢,孩子每次都很高兴。”
“现在你来了,我们一起来玩‘抢答’吧。”
听完婆婆的话,我瞬间也来了兴趣,陪孩子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孩子也不厌烦,还越玩越开心。
写在最后
孩子的教育其实很简单,有时候找对一些寓教于乐的工具,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并且不会有弊端。
就像《知识能量卡》,既能够让孩子高兴,还能够让孩子涨知识,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语言能力、专注力等等,同时,还能够增加亲子关系,让孩子获得一个快乐的童年,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那样:“我一定让他快快乐乐的。”
假期期间,孩子一般会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几天,可是有的孩子就不喜欢回爷爷奶奶家,比如,我的外甥。我的姐姐和姐夫相恋了长达8年之后步入了婚姻,婚后有了孩子,婆婆不给带孩子,姐姐就没有去工作了,安心的在家照顾孩子的起居,在教育孩子上可谓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孩子很优秀,学习成绩好,人也聪明,身边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爷爷奶奶也喜欢,可孩子却不喜欢他们。询问过后才知道是这几个原因。
一、爷爷奶奶对他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好。
记得有一次孩子回奶奶家,叔叔家的孩子也在,下午的时候,奶奶怕孩子们饿,就给孩子们蒸鸡蛋吃,老家是村里的,家里还养着鸡,奶奶就给叔叔家的孩子蒸了个土鸡蛋,而给我外甥蒸的鸡蛋却是外面买的鸡蛋。两种鸡蛋不管是从颜色来看,还是口感来看,孩子虽小,却是看明白了。奶奶以为自己的行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虽小,可是你疼或者不疼,孩子心里明镜似的。都是自己的孙子,很想问问吃你一个土鸡蛋都浪费了
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好。
老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用在家庭中,未必是这样。家里孩子多的,肯定会分出个厚此薄彼的。比如,上述的奶奶就二儿子和二儿媳,就比对大儿子和大儿媳好。虽说孩子的爸妈不会有意和孩子说这些事情,可是却会和身边的人抱怨几句,发发牢骚,孩子就会有可能听到。妈妈受了委屈,孩子虽小,却也能明白其中的大致意思。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