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昨天晚上,我的二姐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刚刚给父亲送灯回来。在元宵节的晚上给去世的亲人送灯是我们家一直保留下来的风俗。按照风俗,给父亲送灯应当是儿子来做的事情,但由于我这些年长期在外,很少在春节期间回家,即使春节回家了,也由于假
昨天晚上,我的二姐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刚刚给父亲送灯回来。在元宵节的晚上给去世的亲人送灯是我们家一直保留下来的风俗。按照风俗,给父亲送灯应当是儿子来做的事情,但由于我这些年长期在外,很少在春节期间回家,即使春节回家了,也由于假期的限制,还是不能在家过上正月十五。所以,父亲去世后的十多个元宵节的灯都是二姐代我送的,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她了。
元宵节上坟送灯是我们老家的风俗,记得我十岁的时候,父亲也曾赶着正月十五回了一趟老家,亲自去给爷爷奶奶上坟送灯。那一年正月初十,父亲是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回老家的,一路上倒了好几趟车,其中换乘了三次火车、两次汽车,除此之外,我们还坐一次马车。几番折腾,用了2天多的时间我们才到了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路上真的很不容易。记得当年坐火车的人很多,一路上我都是站着的,等到了老家,走路的时候,我还感觉脚下的大地是晃晃悠悠的。
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父亲扛上一把铁锹,拿着一个手电筒,让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纸钱和蜡烛,然后领我出门去村外爷爷奶奶的坟地送灯。记得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还穿过一片树林。在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带上我妹妹,他告诉我:“元宵节这一天是给自家的祖坟送灯,表示后继有人。在老家,送灯是有讲究的,一是不能女人送灯,二是不是亲生的子嗣不能送灯。你看一看坟地里没有灯的,那就是没有后人的坟。” 现如今,我长年在外,由姐姐代我给父亲送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愿父亲能够体谅我的难处。
我曾查过元宵节送灯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明朝的说法。据传说,当年朱元璋坐了皇帝,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就去给母亲上坟,当他到了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因为连年战争,他已有许多年没有给母亲上坟了,坟茔地里长满了荒草,早已分不清哪个是自己母亲的坟。于是,朱元璋就给每个坟上都点上灯,然后在每个坟头前磕头,他相信如果不是自己母亲的,那坟上的灯就会灭,可是磕了半天,没有一个坟头的灯熄灭,最终朱元璋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母亲的坟。从此,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学习他对母亲的孝心,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去给自己家逝世的亲人上坟送灯。
元宵节上坟送灯是一个民俗,在欢度佳节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上坟送灯,既表达了对先辈的思念,也表现了饮水思源的美德。我觉得这个民俗是很好的。
客家元宵节习俗之《吊花灯》
前一年生了男娃的人家,都会在家和祠堂吊一盏花灯,花灯上面有各种吉祥图案,也会挂一些金额不等的红包。在元宵节当天供大家开心哄抢。在这天也会设宴招待各路宾客,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客家人“中国年”真正意义上过完的标志…
全福奶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说喜话:
1、新人刚到时,脚上还穿着踩堂鞋,要到堂屋时才能接触地面,所以下车后,要在路面铺一些布袋,让新娘踩着这些布袋进门,此时就可以开始说喜话了,像是“走一走,夸一夸,好似芙蓉牡丹花”等,一个人说一句喜话,另一个人就要道一声“好”。
2、新人走进内屋时,就安排两人拿着捻子,一边参观新房,一边说喜话,像是“红绳捻,细且长,照着新娘好容妆”。
3、女孩子都爱美,所以对新娘可以说些夸奖她美丽的喜话,像是“不高不矮纤纤女,不胖不瘦玉天仙。”
4、姑娘家多矜持,所以在请新娘时也要说些喜话,才能将她请出来,可以说些“花好月圆情蜜蜜,男欢女爱合欢花”这些祝福夫妻二人甜甜蜜蜜的喜话。
5、敬酒喜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有酒桌文化,其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活跃气氛,这时可以说些关于“酒”、“新人”、“祝福”的话,像是“花好月圆情蜜蜜,男欢女爱合欢花”。
6、这时说喜话无非就是涂个热闹,所以可以在喜话中加入一些声响或描绘色彩的词,像是“锣鼓喧天轿临门,五色彩棚接新人”。
扩展资料:
结婚祝福语方式:
1、口语祝福:在结婚时的婚礼、酒席等庆祝结婚的场合,参与者对结婚主角直接的祝福。这类祝福呈现直白、简短、精炼的特征。
2、网络祝福:网络祝福符合现时代特点,具有时尚感。网络在普适人群、传播领域、即时速度等方面都有书信、电话不可比拟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是朋友、亲戚、同学、兄弟等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亲临结婚现场对新人的祝福语言的传递。将对结婚主角的祝福通过互联网铭记、传播在网络世界,将祝福永恒记录,代表和体现了祝福的美好性、浪漫性、永恒性、时尚性和环保性。
3、托物言志:通过赠送贺卡、蛋糕、杯子、陶偶公仔、拼图、相册等礼物上面刻上或者印上对结婚主角的祝福语言。祝福你们喜结良缘,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