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奶奶因病医治无效于正月初三去世,谨择于农历正月初八出殡安葬,叩请您届时前来吊唁,简席设于北京家中。 孙子***叩拜2、奶奶于几年几月几日因病逝世,谨择于 几月几日出殡安葬(或: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叩请您届时前来吊唁,简席设于 家
1、奶奶因病医治无效于正月初三去世,谨择于农历正月初八出殡安葬,叩请您届时前来吊唁,简席设于北京家中。 孙子***叩拜
2、奶奶于几年几月几日因病逝世,谨择于 几月几日出殡安葬(或: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叩请您届时前来吊唁,简席设于 家中。 ***叩拜(泣血顿首)
3、奶奶于2012年12月17日16时01分在XX医院病逝,享年83岁。兹定于××月××日×午×时,在××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讣告。望各位亲友届时参加。
4、本人奶奶内于X年X月容X日因病逝世,谨择于X月X日出殡安葬(或: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叩请您届时前来吊唁,简席设于家中。
5、至亲奶奶过世,享年。我甚感悲伤,我好友,如若空闲,前来共送老人一程。感激不尽。地址,联系人:电话:
出殡的步骤有哪些
出殡的步骤有哪些,当有人去世是需要办理白事的,不同的地方的白事的习俗和禁忌不一样,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那么出殡的步骤有哪些呢?
出殡的步骤有哪些11、小殓
为尸体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通常情况下是逝者断气后立马进行。因为过了几个小时后,由于肌肉细胞死亡而导致四肢僵硬的现象,会影响工作人员为逝者穿寿衣。
2、报丧
正式通知各处的亲友逝者的死亡时间、情况以及葬礼安排。
3、奔丧
亲友携帯礼品、礼金、挽联、花圏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
即将逝者遗体停放于灵堂,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在古代停灵有助于确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临时搭制的灵棚、家中房间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均可作为灵堂。灵堂内设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孝管家需要提醒的是,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或殡仪馆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
停灵期间,逝者的晚辈需在灵堂轮流守护逝者,接受其他亲友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直系以及亲近的晩辈,被称为孝子/孝女,他们需要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绳或草绳,脚穿草蛙,即为孝服。
6、大殓
当着逝者家属的面,将逝者遗体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
7、出殡和下葬
即把已封好的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即俗称的“摔盆儿”后出殡就正式开始。然后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沿途有乐队吹打,并散发纸钱直到墓地。
8、烧七
下葬后,亲属需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9、守孝
孝管家的我了解到按古时儒教的传统,孝子需要守护在父母墓的周边三年,期间避免饮酒食肉、娱乐、夫妻同房等。
10、牌位
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逝者名字的牌位。
11、扫墓
亲友于清明节、春季等节日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时至今日,现今土地资源紧缺以及绿色环保的提倡,既有祭奠先祖的习俗,也有绿色环保之意。而在祭祀形式上,我们也有了更文明的方式:在网上追思故人。
出殡的步骤有哪些2其一、转棺:正式出殡前,要举行传统的转棺仪式。转棺流程大致如下:先把逝者的棺材移出门外,然后把棺材头抬起,准备好祭祀用品,由管事者主持转棺仪式。
期间丧主要跪拜于地,等祭文宣读完毕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女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礼毕用绳索捆好棺材,盖好棺盖,准备起灵。
其二、起灵:起灵前,送葬队伍要做好充分准备,诸如长子扛幡在前,大儿媳抱“馅食罐”,次子抱灵位牌、遗像,其余孝男孝女要手握“哭丧棒”准备起灵。
其三、拆枕头、摔瓦盆:伴随着起灵的两项礼仪,一个是拆枕头,一个是摔瓦盆。拆枕头是把枕头里的荞麦皮等物和枕头套一起烧掉。摔瓦盆是把祭祀时灵前烧纸用的瓦盆摔碎。
摔瓦盆也叫摔老盆,俗称“阴阳盆”、“吉祥盆”,摔瓦盆在传统葬礼上比较普遍,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摔盆者多为逝者的长子或长孙,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儿子,那就非他莫属了。如果逝者无儿孙,就要由侄子进行摔盆,这也意味着逝者的遗产有侄子继承。
摔瓦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依照传统习俗,摔瓦盆就是摔逝者的锅,瓦盆摔得越碎越方便逝者携带。瓦盆摔碎、唢呐奏起、幡杆高扬,熙熙攘攘的送葬队伍开始踟蹰前行。
其四、撒路钱:由于各地风俗不同,送葬队伍的队列也会有所差别。富裕人家的送葬队伍往往比较讲究;穷人家的葬礼,通常比较简单,但葬礼上基本的礼节还是要遵循的,诸如撒纸钱。起灵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由专人负责撒纸钱。
其五、摆茶、路祭: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同时孝子要跪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的路上设置供桌或祭棚,供亲朋祭祀逝者的亡灵。路祭时送葬队伍要停柩进行祭奠、答谢,路祭完毕后起棺继续前行。
最后、落葬:逝者灵柩到达坟地后,要先燃放鞭炮,接着孝子绕墓穴左右各绕三圈,然后亲朋拿着棺材上的纸扎绕墓穴左右各绕三圈。
紧接着是暖穴、棺材入穴,等棺材按照指定要求入穴后,亲朋在墓穴前向逝者行最后的告别礼,同时孝子手持铁锨向棺材四个角各撂一锹土,算是对逝者最后的孝敬。接下来前来帮忙的乡邻将坟堆隆起,丧家的女眷把逝者生前的衣物尽数烧掉。
出殡的步骤有哪些3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
二、入殓。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
四、报丧。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
五、破孝。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
六、设灵棚。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
七、请厨。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
九、破土。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
十、起灵。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
十一、摔老盆。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
十二、路祭。在丧葬行进过程中,由于过去路途远,并且多棺木,因此有至亲在半路会准备一些瓜果,跟随队伍一路送至坟地!
十三、安葬。安葬完成后如果下雨是好的征兆,也就是所谓的“雨雪临坟出贵人”的含义。
十四、圆坟、在丧礼完成后的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圆坟,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坟堆越大越好,但是不能占了别家的地方!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习俗
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湛江的葬礼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属呼哀:家中有人过世后,亲友会前来送上慰问,并表达哀悼之意。家属通常会穿着素服,以示哀悼之情。
祭祀仪式:在葬礼之前,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祭奠和追思之情。家属会准备香烛、鲜花、糕点等物品,并摆放在纸扎的神台上,烧香祭奠。
送葬队伍:在送葬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亲友组成送葬队伍,将逝者的灵柩抬至墓地或殡仪馆。有时,亲友会手持花圈或纸扎纸廉等物品,以示悼念。
安葬仪式:在将逝者安葬到墓地时,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家属会在墓地前摆放祭品,如水果、酒、糕点等,以供逝者享用。同时,会进行烧纸、烧钱等仪式,以传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地区的葬礼习俗可能有所差异,以上是一般性的描述。当有人过世时,最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专业的丧葬服务机构咨询,以了解具体的葬礼仪式安排。
答:送老人出殡告别句子
1、天堂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想您们了。
2、逝去的亲人,我们永远不会把你们忘记。
3、燃一炷香,捎去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寄去想对他们说的话语,送去对子孙祈祷的心愿,带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逝去的亲人啊,愿你们无忧无虑,一切安好。
4、亲人们,请准备好,今晚,月明星静的时候,父亲会敲动你们的门,回家的路,已等候多时。
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父母乃人生大痛,好怀念母爱的岁月!
6、你要坚强下去,离去的人,希望活着的人,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悲伤,请你继承的替他分担他不会在享受的以后每一分每一秒。
7、妈妈走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梦到过她,可最近,我接连梦到两次。
8、每当想到父亲,总是那去世的情景定格在眼前,虽然已很遥远,但总是挥之不去,抹之不掉,嵌得很深很深。
9、每个人都完全不能体会和接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每个人都会面对失去亲人,看开些,明天依然会来临你的世界。
10、愿天堂的亲人,无灾无难,一切安好!
11、亲人朋友知己之母亦是我的母亲,他们的悲痛等同于我的悲痛!
12、可如今,独自一人徘徊在旋转木马旁,却随泪水一同,模糊了,儿时有你陪伴的记忆。
13、亲人的离去,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14、嘘寒问暖永不断,村口门前影相伴。勤劳简朴生活俭,心系父子考虑全。
15、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16、我相信,妈妈在那个世界,仍在记挂着我们的同时,也一定开始了她更快乐的生活吧。
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 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 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 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 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 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 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 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 追悼会一般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先要布置灵堂: 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花朵图案 。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 花,中间放灵位。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 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换联换幛。花圈、花篮 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旋转茶水,以备吊唁 者休息时用。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一处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遗 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 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像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⑤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⑥慰问逝者亲属。 ⑦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 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6丧服 现在丧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 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教"字。 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能省则省,能免则免,新旧结合,入土为安。)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
(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账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全白鞋,头戴用长条白布折叠成的勒头布,如系父亡母在者,勒头布的后飘带则左短右长。父在母亡者则后飘带左长右短。如父母双亡,则两边一样长。儿媳、女儿则穿白布衣裤,头带勒头布。孙子及五服以内的子倒则穿插孝衣、戴双尖形孝帽,覆半白鞋,服支越远者则覆鞋面积越小。孙子及曾孙等在鞋的后跟处缝一红布或在孝帽上缀一小红珏以示区别。五服以外的本家则只戴孝帽、扎孝带。家境贫寒者则到租赁铺租赁孝衣,对近亲本家只散发孝帽。
二、入殓
把死亡人的尸体装进棺木里谓之“入殓”。
入殓时间不统一。棺木早已准备好的,一般在死亡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入殓,如有亲人在外地,则要等他们赶回来看一看遗容再入殓。临时准备棺木的也要“赶热活”,必须在送三以前入殓。
入殓习俗:首先将由七家灶膛内掏来的草木灰铺在棺材里(以防尸体腐烂后污水渗漏出棺外),然后在灰上铺一层白纸,富有之家则铺上一块“七星板”,即在一块长条木板上按“北斗星”形状钻七个孔,在纸或板上放制钱七枚(头部一枚,双肩各一枚,腰部一枚,左右胯各一枚,双脚之间一枚),入殓时全家围在亡人周围作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此时停止哭泣),由孝子抱着死者的头,其它孝眷及亲友等手提尸体下面的褥子将死者抬起轻轻放入棺木之内,随即将打狗棒放入死者的左衣袖里,将打狗饼子放在右衣袖里,再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撕破后卷成卷,塞在尸体周围,防止抬棺时尸体晃动。贫穷人家衣服不多,而用纸包土坯代替。富有之家有的还要放些殉葬品,如珠宝玉器或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等。然后进行“开光”,由孝子用析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内。“开光”完毕,把死者胸前放的镜子取出,并把噙口钱取出后扔到房顶上。最后盖上棺盖,钉上“银钉”(一种异形木钉)。钉银钉时孝子等要念诵爹(娘)“躲钉”。此时孝子等可举哀恸哭。钉完银钉后将棺木停放在正房中间,灵前设供桌一张,上摆供果点心、茶、酒等供品,此时点燃香、纸,孝子等在灵前叩拜后,再拜谢帮忙的亲友,入殓仪式结束。
入殓以后,灵前香火不能中断,一日三餐要按时供奉饭食,并焚化纸钱哭祭。
三、送三
人死后前三天要举行送三仪式(送三也叫接三,伴宿、伴座、送盘缠)。富有之家在这一天主要进行开吊、诵经、送三等项仪式,贫穷之家只举行送三仪式。
丧家要在停放棺木的屋门前搭一灵棚,挂一帐幔或竹帘,将灵前供案移至灵棚内,供案上摆荤素菜类五碗,馒头两盘,供果五碟;茶、酒各三杯;香炉一个,白烛、蜡台各一对。供案前设拜垫,孝子等跪伏在供案前两侧的芦苇席上候吊。富有之家还要搭设客棚,设酒宴款待吊祭者。有的还要搭设经棚供和尚或道士诵经。
前来吊祭的亲友都要送祭礼。至亲好友的祭礼一般是祭饯一桌(12碟为一桌,包括糕点及干鲜果品)、香烛四事(白烛一对、高香一封、“大金、银元宝”一对、烧纸一刀),冥马一匹或冥轿一顶、古箔一块。一般亲友则只送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也有的送钱,谓之折仪。有的送祭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而派专人代送,这时丧家要视其情况,开给来人赏钱。
(一)、开吊。即亲友等向死者吊祭的一种议事。开吊时孝子及死者之侄、孙等跪伏在灵棚的两侧,故称候吊。吊祭者至灵前哭号哀悼时,如系死者长辈,则哭号后一揖而退,如系死者平辈或晚辈这则要行叩拜大理。孝子等候吊者以叩拜礼回谢。如系女眷,则直接到室内灵旁哭祭,孝眷等则在室内陪祭并叩拜致谢。
丧家对来吊祭的近亲要分送孝衣一身,孝帽一顶、孝带一条。如系远亲则只送给孝帽一顶,孝带一条。“老”姑爷或“少”姑爷前来吊祭时,先到灵堂哭祭叩拜后,由职事人陪伴送入客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让至上座,派专人作陪。随即由传会人(一种专为婚、丧事服务的职业人员)一手托着孝衣、孝帽,一手搀扶孝子至客厅前,传会人高呼:“孝子恳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行叩拜礼,并跪侯传会人给姑爷(少姑爷)穿好孝服,传会人再高呼:“孝子谢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再叩头后起立由传会人搀扶返回灵棚。姑爷身穿孝服,由职事人陪同再次来到灵前正式行拜祭礼,先上三柱香,后行四拜礼。姑爷的孝服要穿到送三以后才能脱掉。
(二)、诵经。富有之家在送三时要邀请和尚或道士诵念经文,以“超度亡灵早升天界”。有关宗教佛事活动,《德州文史》第六辑已有详述,本文不予赘述。
(三)、送三。送三这一天,要把“吊钱纸”按男左女右之别挂在大门口。晚饭后,把“吊钱纸”取下来放在棺木上,把冥轿放在灵棚内,在大门外设供案一张,上摆供品、香烛等物,案前放冥马(牛)等纸扎品。用点燃的香在冥马(牛)、轿夫的眼睛中间烧一小孔,意为它们都睁开了眼睛。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送三仪式开始。孝子、孝眷及亲友等齐集灵堂,首先由孝子从棺木上下区下吊钱纸放入冥轿内,口念:“请爹(娘)上轿啦”!这时传会人搀扶孝子恳请亲友行送三礼,众亲友等依次到冥轿前行跪拜礼,然后由和尚(道士)到冥轿前诵经,诵经毕,吹奏乐器走向门外,孝子、孝眷等抬着冥轿随行,出门后将冥轿放在供案后面,然后跪在供案前面,候僧(道)诵经完毕后,将冥轿及各种纸扎品全部焚化,孝子等恸哭一场,然后叩谢亲友,送三仪式结束。
(四)、放焰口。送三完毕后,至戌、亥时刻开始放焰口。有的户为了充分准备或许推迟几天。在灵棚内供鬼王像,院内放置金轿、银轿、杠箱、楼子等纸扎品。仪式开始,由孝子手捧亡人灵位,在僧人引导下走至院内,让灵位在金轿,银轿上方通过,然后将灵位放与鬼王像前,众僧人开始诵焰口经,诵经毕,主持僧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米、岁数馒头(与死者年龄相等数量的小馒头) “以及制钱等撒于院内,口念:“无主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等语。然后将灵位放入纸楼子内,连同其它纸扎品一齐移至大门外焚化。僧人再次将剩余的水、米、馒头、制钱等撒与门外,并口念:“晚来的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仪式结束。
这一仪式是赈济孤魂野鬼,替死者祈福的意思。有含有为死者亡灵早升天界的意思,故孝子、孝眷等不能哭泣。
四、烧“七”
送三以后,普通人家就安排出殡了。出殡日期一般在老人死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而富有人家还要请堪舆大宾(俗称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地”才能出殡。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烧七仪式。
据迷信传说,“阴曹地府”设有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灵魂的神,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魂需时七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七十天。因此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七天要烧纸哭祭一番,谓之“烧七”。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人家只烧“五七”或“七七”。
富有人家在烧七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一天,至时邀请亲友参加,并设酒宴款待。也有的亲友花钱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谓之“送经一坛”。
烧七仪式要在晚饭后进行。灵前供桌上摆腊台一对,白烛通明,供奉荤素菜肴五碗,茶、酒各三盅。香烟缭绕,孝子、孝眷等跪伏在灵柩周围,焚化烧纸,恸哭一场。
贫穷人家虽已将亡人埋葬了,也要每七天到坟前烧纸哭祭一番,直到烧完“五七”。
五、点穴
旧社会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后世儿孙们的富贵兴衰与祖茔的风水好坏有关。因此在老人亡故后,也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宝地”将已故老人安葬,这一过程谓之点穴。
旧社会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茔,俗称坟地。风水先生只要在祖茔内按照昭穆排列形式,或携子抱孙,或雁翅形排列,点定穴位,指定亡人头枕何方,脚踏何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风水先生认为祖茔不好,就得另选新坟茔地了。
点穴以后,风水先生即可按照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历书的条文规定,选择好出殡的日期,丧主即可向亲友散发讣告,通知发引日期。
六、发引
发引是丧葬习俗中最繁琐的仪式。有的进行三天,即:成主、家祭一天,开灵候吊一天,发引安葬一天。有的分两天进行,即:成主、家祭一天;候吊、发引一天。一般人家只用一天,即候吊、发引。富有人家多在候吊这一天邀请和尚或道士念诵经文。
灵柩发引前,孝子等要跪伏灵柩两侧候吊,静候亲友等对死者行最后一次拜祭礼。
亲友来吊祭时要送祭礼,谓之奠仪或奠敬。祭礼多数送钱,至亲好友则送挽联或挽幛。挽幛上一般书写“驾返瑶池”、“西方接引”、“驾鹤仙游”、“一代英杰”、“一代女英”等词句。挽联则书写对死者品格情操的赞颂之词。
发引前丧主要设宴款待吊祭者。
发引俗称“出殡”。出殡前一般都要准备下列物品:1。引魂幡,发引前放在棺材上,发引时由孝子扛着,如系父亡用左肩扛,母则反之。2。丧杖,俗称“哭丧棒”,发引时由孝子用手拉着。3。仙水缸(罐),内放麦曲一块、杂粮及小米干饭,上口盖一大糕(此糕形似枣糕,但不用枣,而用面粉做成枣状)。用缸者在出殡时由两个人抬着送到坟地,用罐者由死者儿媳在出殡时兜着带到坟地。4。旧式小瓦两块,一块瓦的阳面上写一“盆”字,盆字外面用墨画一圆圈,在黑圈周围再用银朱画一红圈。此瓦在发引时由孝子摔碎(农村风俗摔瓦盆)。在另一片瓦的阳面上先用墨笔画一符咒,五个红点点入五个黑圈内。此瓦的阴面写明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此瓦在埋葬时放在棺材盖上。5。死者入殓时开光用的碗,连同菜刀一把放在屋门口左侧备用。6。备好抬灵柩用的卧轿。卧轿由底杠和上罩组成。抬卧轿的人数视丧局的大小和棺木的轻重而定。7。雇好吹鼓手。8。有条件的要请僧、道、尼姑等吹奏送葬。9。预购各种纸扎用品。
发引时间城乡各异,农村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城里多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行。有神主亭的大户在起灵前还要举行安主仪式。其程序如下:
传会人先扶孝子至礼傧处叩请,礼傧由陪宾陪同,在鼓乐队导引下进入灵棚,开始颂赞礼。
赞:“执事人引孝子出庐!”传会人将孝子引至灵棚。
赞:“供案前就位!”孝子至供案前站立。
赞:“释杖!”孝子把哭丧棒放在地上。
赞:“行请主礼!跪!四匍匐!”孝子跪下四叩首。
赞:“撒吉红!”传会人把红毡搭在孝子双臂上。
赞:“请主于孝子!”传会人把神主盒放在孝子的双臂上。
赞:“兴!引主入亭!”孝子站起,由传会人扶至神主亭前站立。
赞:“跪!以下皆跪!”孝子等在主亭前跪下。
赞:“执事者请主入亭!”传会人将神主盒连同红毡放入主亭内。
赞:“行安主礼,四匍匐!”孝子等四叩首。
赞:“兴,回府请柩!”孝子等起立返回灵棚。
赞:“执事人领孝子行起柩礼,跪!四匍匐!执魂幡!执丧杖!”孝子等跪在灵前四叩首。传会人把引魄幡及丧杖交与孝子。
赞:“三元职事请柩出堂,合家举哀!”此时传会人高呼:“谢礼宾老爷!”礼傧由陪宾陪同返回客厅。
在行请柩礼时,杠夫们即围在棺木旁,做好抬棺的准备,当礼傧高呼请柩出堂时,在杠夫头的指挥下将棺木用手搭起,这时由专人用菜刀把放在门边的碗砸碎,孝子、孝眷等举哀恸哭。在吹鼓手的引导下,缓步将棺木搭至大门外,安放在棺架上,孝子等跪伏棺前,待盖好棺罩,女眷们都坐在灵后的送灵车上,其间派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拆开,按男左女右入在大门边用火点燃。这时执事人高呼:“起灵!”孝子拿起写有“盆”字的瓦用摔碎,起身回头引导杠夫们抬起卧轿随行。
送葬队伍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各种纸扎品,其间穿插着吹鼓手、僧、道、尼等乐队,后面是关殡的亲友,主亭、影亭,灵柩前面是死者的子侄,服支远的在前,儿孙在后,孝子后面是灵柩,最后是女孝眷及送殡女眷坐汽车跟随。
发引时还要派一个人身背“巴斗”,内装纸钱,沿途扔撒,谓:“买路钱”。
在送殡队伍先进中,有的至亲好友在途中设供案拜祭,谓之“路祭”。遇有路祭者,送殡队伍停止前进,棺木不能落地,孝子跪伏一旁,候拜祭完毕,孝子行叩谢礼后再继续前进。
当送殡队伍将要走出大街时,送葬的亲友即站在路旁不再前行,这时执事人高呼:“孝子谢送殡的老爷们!”孝子即向送灵的亲友们叩头致谢后,送殡的亲友同僧、道、尼等各自返回,唯吹鼓手送葬到坟地(因下葬时还要奏乐),但出街后停止吹奏。
灵柩抬至坟地后,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坑旁,遵照堪舆大宾的指挥,将棺木放入坟坑内,调好方向,将仙水缸或仙水罐放在棺木前面,把画有符咒的瓦放在棺木上面,孝子等围坟坑一周,各抓一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跪伏一旁举哀恸哭。杠夫们挥锹填土将死者棺木埋葬,并堆成坟堆。埋葬的同时将纸扎品全部焚化,把引魂幡插在坟堆上(坟堆不准用锹拍平)。至此孝子等终止哭泣,待叩谢亲友及职事人后,脱掉孝服,丧葬仪式结束。
孝子孝眷等回家时,有人在门口给他们每人一小块馒头,让他们吃下后才能进门。
出殡后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孝子等要到坟上烧纸哭祭,然后给新坟添土。圆坟以后,孝子要到送礼吊祭的亲友家中叩谢,谓之“谢孝”。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