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宣统帝溥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
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与其他封建皇帝不同,傅仪从小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一直想留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辨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月,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王爷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多方的庇护之下成长,每个人都如幸运儿一般享受着前呼后拥。只是在万千宠爱的光环之下,还有一份责任叫感恩。
不忘来时路,启程再出发。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人们对国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心之人将责任时刻铭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溥仪老师的后代,身为华夏儿女,他本身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最坚强的后盾。
然而在他捐助给美国183件宝物的前提下,他却用4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中国出售国宝。这样的行为让人迷惑,更让人震惊。这个人就是翁万戈。
伤痛记忆人生之旅并不是充满坦途,每个时间段都有特定的伤痛记忆,这些伤痛记忆会被忘记,也会让人时刻铭记。从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忍辱负重。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那一刻,没有哪一个华夏儿女甘受凌辱。然而清政府一再的妥协与退让模糊了人们的视野,面对强大的黑暗统治,普通百姓无能为力。
清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前安定的华夏大地成为了侵略者暴虐横行的战场,中国大量的文物与财富付之一炬。困难就像一根弹簧,被压迫的人如果更加强硬,就不会是任人宰割的结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成为奔跑道路上的逆行者,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在悔恨中度过。
新世代的中国站起来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我们开始有了足够的号召力。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文物事业,追寻我们我们曾经流逝的宝物成为文物局和文物保护机构的当务之急。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自己心中的期盼而努力,结果一定是令人欣慰的。无数的海外华人在国外的拍卖会与艺术馆奔波,他们高价买下中国曾经的宝物,却无偿捐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在中国的努力之下,近代被掠夺的大量国家宝物纷纷回归。尽管身在海外,中华儿女依旧心向祖国。不忘初心,永远记住自己的身份,永远不卸下肩上的重担。
意料之外2年前,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对外宣布,他们收到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建馆历史上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一批捐赠物品。这批捐赠物品大多都是中国的书画,总数量达到了183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艺术这个领域注定孤独,真正读懂它的人才有资格拥抱那些人类历史上的财富。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文物得到了最好的保护,遗憾的是,他们进入的是美国的博物馆,没有寻找到自己的根。
在翁万戈的捐赠物品中,有一幅绘画对中国的意义尤其深远,那就是《万里长江图卷》。它是清代名画,全长16米,中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热爱,所有愿意倾尽所有。
这批中国财富的捐赠者叫翁万戈,是一名美籍华人。翁万戈是波士顿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在过去的10年间,他总共向美国捐赠了21件中国的艺术品。翁万戈的两次捐赠都被美国载入史册,而他为什么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国国宝呢?
追本溯源这就要从翁万戈的特殊身份说起。世界上原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便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拥有显赫的家世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翁万戈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十分陌生,但是他的祖父翁同龢却被人们熟知。
作为溥仪的老师,翁同龢在晚清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荣华富贵也信手拈来。为官40年,翁同龢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就连许多皇宫中特有的奇珍异宝也被他收入囊中。辛亥革命之后,翁同龢的后代为了躲避战乱远走海外,同时带走了翁同龢所有的文物收藏。
善良没有国界,慈善也没有国界,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不仅只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付诸实践的行动。溥仪老师的后代这一特殊的身份让翁万戈拥有了足够多的宝物,也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慈善家。
巨大争议祖国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属地,身份可以改变,地位可以改变,可是身上流淌的血脉却永远不会变化。时光的车轮全速前进,翁同龢的第五代子孙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中国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0年,经过长时间的协商,翁万戈将其家族收藏的宋元明清的古籍给了中国。无数的人欢呼雀跃,这些流亡海外的珍宝的回归是对苦苦追寻宝物的人的最大安慰。然而,翁万戈捐赠的这批宝物并不是无偿的,他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将它们转让给了上海图书馆。
即便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自己为何出发。将价值连城的183件国宝无偿捐赠给美国,却用450万元的价格将宝物卖给国家,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文物界的巨大轰动,翁万戈被国内的文物专家联合起来讨伐,普通民众的讨伐声也此起彼伏。真正让人心寒的不是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而是我们原本可以更出色的完成。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翁万戈的行为让太多的中国人伤心,身上流着中华血液的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不知感恩的事情?有的人却认为,翁万戈无法选择自己身上的血液,但确实是美国的土地养育了他,他这样恰恰是知恩图报的行为。
真相已然发生,再多的争议都是无谓的,不为模模糊糊的未来而担忧,但要为清清楚楚的现在而努力。在文物保护的路上,背负社会重担的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前方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愿每个人都满怀感恩、满怀善意,用心感受历史的变迁,用心感受现在的风景。
溥仪生平简介
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皇帝。他是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的儿子,被称为宣彤皇帝。
溥仪军装照
1908年,皇帝病重,下令把载沣的儿子溥仪关在宫里,载沣府大乱。不久,光绪皇帝驾崩,溥仪被慈禧收养。第二天,在位半辈子的慈禧太后去世了。同年12月,溥仪称帝,御龙皇后和载沣为摄政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皇宫,震惊清廷。于是派北洋军去镇压,但袁世凯对朝鲜的一举一动都盯得很紧。武昌起义胜利后,各国大臣纷纷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但袁世凯佯装推诿,最后与清廷达成协议,要求溥仪退位。民国元年,裕隆太后发布溥仪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同意让溥仪暂时住在故宫。后来溥仪在宫中学习生活。宫殿还是以前的样子,他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北京政变后,溥仪搬到了他在载沣的故居,然后逃到了日本的住所。不久后,溥仪被日本人送到天津。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45年,前苏联对日宣战,打击伪满洲国。日本投降后,溥仪准备逃往日本,却被苏联红军抓住。后来,溥仪被当作战犯,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劳动改造。
经人大讨论审议,溥仪出狱,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当园丁和售票员。1967年,溥仪患上尿毒症。尽管周恩来总理的名医进行了治疗,他最终还是因病情危重而去世。
溥仪阳痿是真的吗?
溥仪的无能在当时的皇宫里是公开的秘密。为什么是秘密,却是公开的?原来,溥仪婚后很少和皇后过夜,甚至和一个太监有过非常亲密的关系。
溥仪
这件事其实是在溥仪和两人不和的时候开始的。溥仪跺脚离开后,此事在宫中传开,一时间宫中掀起轩然大波。在那些见多识广的太监中,谣言就更多了,有些甚至匪夷所思。后来他们甚至散布不实谣言,也分不清真假。当时溥仪殿里的太监和朋友关系特别好,所以私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都摇摇头小声说:溥仪不是诡计,如果不走“水路”和“旱路”的话。
其实也难怪溥仪。因为当时皇帝虽然说是宫里还有别的宫女,三千难得一见的美女,其实不是。当然,清末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在当时已经形同虚设,因为溥仪侥幸保住了皇位。但是,在皇宫里,妃嫔、宫女成群,这不是骗人的。所以溥仪会沉迷于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一般有几种道听途说的说法:一种是溥仪小时候被几个丫鬟祸害过,久而久之溥仪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了,是因为被丫鬟祸害得性功能丧失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溥仪私处受损,所以在寻求一种解脱。于是我慢慢和一个比女生还帅的小太监形影不离。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是谁?
有记载的溥仪老师有四个姓,分别是袁、和庄士敦,一个是洋人老师。
蒲德阳的老师庄士敦
陈在同治做了七年的秀才,后来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陈是一个直言不讳的进谏者,他不回避强大的。因此,陈被定罪并罢官,后来他被推荐回京。在的第三年,陈被任命为溥仪的老师。
光绪年间进士袁,曾任京师大学堂监,相当于北京大学校长,后被任命为溥仪老师。袁的书法很好,很像北宋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现在悬挂在中南海的“新华门”匾是袁题写的。
另一个是著名的陈润痒,陈润痒是著名的“第一工厂”的状元。溥仪退位后,陈润已经很老了,但他仍然忠于溥仪,悉心照顾他,做他的老师。
第四名是来自苏格兰的约翰斯顿。庄士敦以学者和官员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34年,1919年来到北京,成为皇帝的老师,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拥有“皇帝老师”称号的外国人。庄士敦有非常深厚的汉学功底,也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学者,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和饮茶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1934年,约翰斯顿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使其声名大噪。约翰斯顿于1938年去世,从未结婚。
霍殿阁,著名八极拳“神枪”李书文的开山弟子,曾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卫,1932年携侄霍庆云等人随溥仪到东北,在东北的八极拳传人较多。
八极门第六代宗师霍殿阁,字秀亭,直隶沧县南小集人,职业武师。霍殿阁的家乡沧县小集有个姓张的,跟南皮状元府的“南皮张”张之万、张之洞是本家。张家请武师教子练武强身,聘请宋村“抄白虎子”李五爷教飘洒拳。李五爷轻功好动作快,习武之余,让徒弟拿扫帚扑他,扫帚一扑李五爷就蹦到小房上了。14岁的霍殿阁和几个小伙伴陪张家子弟练武,学得二郎拳、三十六拳、四郎宽拳、溜腿架等。李五爷教了两年,把“神枪”李书文推荐给张家,“神枪”李书文遂被聘到小集教拳。16岁的霍殿阁又随“神枪”李习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技艺。霍殿阁天资颖慧又练习刻苦,练一段时间后,就在众多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深得“神枪”李书文偏爱,收为入室弟子。霍殿阁尊师若父,从师苦练12年。
“神枪”李书文教徒严苛,霍随之昼夜苦练。李教霍立足实战,半夜领霍野外训练,山坡、坟地、开洼地,不是突然给霍一拳,就是突然给霍一枪。李游天下时让霍当武童,遇比武动手,李现场教学,霍之技艺、胆量大幅度增长。霍殿阁苦练大枪,滑杆子将门框滑成凹型,练准头,扎香头、扎镜子,达到触而不伤境界。练靠桩功,将枣树震死。大杆子一拧,枪圈象笸箩一样大。单手托枪,对手的杆子无不应声被其滑落。罗疃传授的13节鞭,非常难练,霍殿阁之鞭重18斤,一丈多长。霍殿阁功力奇大,一人深的土坑,压地石磙子掉入,几个小伙子往出抬非常费力,霍跳下双手抱起,一下抛出坑外。家中抹房子,霍一手一桶泥,登梯子上房,非常轻松自然。
霍殿阁经10几年苦练,也练成“神枪”之技,每当乡里集会表演,压轴节目总是由霍殿阁表演扎苍蝇。他的弟子高香亭、霍庆云、边廷杰、刘子鸣、边廷彬、刘向、刘金山等搬一面穿衣大镜子。镜子上涂鸡血,霍持枪速扎,苍蝇纷纷落地而镜面不破,观众群呼“神枪”,霍殿阁自称不敢,因其师以“神枪”名世。
霍殿阁技艺大成后“神枪”李书文带其到北京、天津闯荡,磨炼其技。由于“神枪”李之言传身教,其艺大精,渐入化境。1910年,中华武士会成立,霍随张景星、王中泉、李书文三位尊师赴天津任教习。与师表演六合大枪对扎,艺惊津门。
逊帝溥仪对身边日本武士不放心,同时也要习武强身,学习祖先当马上皇帝。但日本武士不走,必须得有中国武士打败他们才走。北京、天津许多名家来应聘皆为日本武士所败。许兰州将军向逊帝溥仪推荐霍殿阁师徒,霍殿阁带弟子霍庆云赴张园与日本武士较量,二人皆一招胜敌,溥仪大喜,连称中国有能人。溥仪聘霍殿阁为他的武术教师,高香亭、霍庆云、边廷杰、魏鸿滨、刘子鸣为他的贴身护卫。
霍殿阁先生艺高至帝王师,技艺可谓炉火纯青矣!霍氏随溥仪赴东北,在政治上是灰色的。霍氏叔侄传八极拳于东北,在中国武术史上,却又写下浓重的一笔!霍传八极拳传播范围波及东三省,因霍殿阁先生多客居长春,因此长春被称为八极拳的又一个“故乡”。90年代中期,部分霍传八极拳门人,为霍殿阁、霍庆云二位八极宗师,在沧州小集树碑立传,以纪念二霍公之传授八极之无量功德!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对于溥仪,庄士敦如师,如父,如友,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庄士敦专门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介绍溥仪结识了英国大使和英国驻中国舰队司令,希望溥仪能到英国、并在英国的辅佐下建立流亡政府,回中国复辟帝制。
离开原因:
庄士敦终其一生,都热爱、眷恋着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在皇室的继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但这样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对溥仪俯首日本为傀儡而已开始瓦解,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
扩展资料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1898年,庄士敦经过激烈角逐考入英国殖民部,同年以东方见习生身份被派往英殖民地香港。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
在中国生活的三十余年里,他广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教哲学十分推崇。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
指责基督教会的传教士试图以宗教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庄士敦
没有任何影响,四位老师都是有德之士,陈宝琛教他率直要有担当,袁励淮教了他书法,陆润痒教了他勤俭治国,庄士敦教了他要心中有国,但是溥仪一个人的教诲都没有听进去,尚使听进去一人之言,溥仪也不会沦落到当傀儡的地步。
陈宝琛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为官直言不讳是有名的谏臣,后来因为举荐的人兵败而受牵连,还是李鸿章保举他才官复原职,陈宝琛为人忠贞,敢作敢当。
陈宝琛是满清的遗臣,但他又誓死捍卫中华的权利,陈宝琛晚年时,溥仪做了日本人的傀儡,他亲自前往东北求见溥仪,希望他能做一个正正当当的人,不要做民族的罪人,但是溥仪不听他的话非要一意孤行,陈宝琛自己还差点死在了日本人手里。
袁励淮的书法是当世一绝,专门教授溥仪的书法,但是溥仪字如其人,字上面没能学到老师的精华,写的字毫无灵性,在为人上更是相距甚远,一生奢侈腐化,甘愿做日本人的走狗。
陆润痒此人生活节俭,虽然是当朝大官,但是一日三餐依旧非常朴素,在衣着上也是缝缝补补,完全没有帝师的排场,溥仪没能学到陆润痒的勤俭,反而越发奢靡,就算是清政府已经亡了数十年来,依旧还当自己是皇帝,一点都吃不得苦。
除了这四位以外,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是溥仪的老师,溥仪的老师们无论在才华还是在人品上都是当时的翘楚,但是溥仪却没受到他们一点的影响,弱是学了他们每人一点才华,溥仪也断然不会做出卖国之举,实在是国人之耻。
末代帝师:
①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
宣统元年(1909年),调入京城,充任礼学馆总裁、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正红旗汉军副都统,成为宣统帝溥仪的师傅。
②庄士敦:英国人。
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1919年2月,庄士敦离威赴京,开始了其帝师生涯。正是这一转变,使庄士敦迈上了人生的又一个台阶,进入了常人难以接近、充满神秘感的帝后生活,成为近代唯一一位在紫禁城中生活过、也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并因此而名闻天下。英国政府至此似乎也发现了庄士敦的价值,在其离威前,授予他“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