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老婆出自哪里?

老婆 0 79

姜子牙的老婆出自哪里?,第1张

姜子牙的老婆出自哪里?
导读: “最毒妇人心”----------出处  姜子牙钓鱼台位于渭河南岸,秦岭北麓。发源于秦岭深处的涓涓细流一路蜿蜒北流,逐渐汇聚成了一条小河,名曰伐鱼河,又名磻溪河。磻溪河流出山口时形成了一个深潭,人称滋泉,这里距西周都城所在地岐山约45公里

 “最毒妇人心”----------出处  姜子牙钓鱼台位于渭河南岸,秦岭北麓。发源于秦岭深处的涓涓细流一路蜿蜒北流,逐渐汇聚成了一条小河,名曰伐鱼河,又名磻溪河。磻溪河流出山口时形成了一个深潭,人称滋泉,这里距西周都城所在地岐山约45公里,传说是姜子牙当年垂钓的地方。  按照《封神演义》的说法,姜子牙32岁上昆仑山拜师学道,72岁负命下山,去朝歌城南35里处的宋家庄投奔早年的结义兄长宋异人宋员外,在那里他娶了68岁的老姑娘马氏。由于妻子的威逼,新婚不久的姜子牙做起了生意,先后编过笊篱、卖过面粉、经营过饭馆、贩过牛马猪羊,结果都是只亏本不挣钱;后来又去开馆算命,却是一炮走红,不久便被授官下大夫。但也正因为算命,烧出了玉石琵琶精的原形,从而得罪了妲己,导致了后来的逃亡。逃出朝歌的姜子牙遭到了妻子的离弃,他感叹了一番:“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然后告别结拜弟兄,一路风尘来到了磻溪。至此,姜子牙下昆仑山已经8年,这一年他80岁。  80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磻溪河边,每日置身在滋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块石头现在叫跪钓石。跪钓石上有两道深半拃长约一尺的凹痕,传说是姜子牙钓鱼时留下的膝印,名曰跪石骭印。这两道凹槽无疑是后人刻意做出来的,雕凿年代已不可考。使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姜子牙不蹲不坐而是跪着?  作为千古第一钓翁,姜子牙在中国钓鱼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使他获此殊荣的并不是钓术有多么高超,而是他的不钓而钓。除了姜子牙,古人也罢,今人也罢,好像还没听说过有第二个人的钓鱼针不弯钩的。当樵夫武吉看到姜子牙的钓针直而不曲时,很是调笑了一番,并教给姜子牙一法:“将此针用火烧红,打成钩样,上用香饵;线上系浮子,鱼来吞食,浮子自动,便知鱼至。望上一提,钩钓鱼腮,方能得鲤,此是捕鱼之方。否则莫说叁年,就百年也无一鱼到手。”姜子牙对此的回答是:“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自信与豪迈呼之欲出。但姜子牙真的就那么有信心吗?真的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稳坐钓鱼台吗?真的只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吗?  在小说中,西伯侯姬昌因梦见飞熊而动了访贤的心思。在访贤的途中,他首先听到了一群渔人在唱歌,歌词内容包括夏朝末代国君桀的灭亡、商朝的建立和其后600年的政通人和、后来纣王的荒*无道,以及尧帝访舜的故事,并说:“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知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西伯侯的心弦,认为既然能唱此歌,内中必有大贤,赶忙让手下去请,一问才知众渔人不过是鹦鹉学舌,他们是从35里外的一条小河边的一个老钓翁那里学来的。西伯侯一行继续往前走,接着遇见了一个唱歌而行的樵夫。樵夫的歌词对西伯侯来说比渔人的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干脆告诉未来的周文王:不是没有贤士,贤士就在山野之间,只是世人不识罢了,并且用“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这个樵夫不是别人,正是姜子牙新收的徒弟武吉。武吉告诉西伯侯,歌是他师父东海许州人氏,道号飞熊的姜尚姜子牙先生做的。在武吉的带领下,西伯侯一行来到了磻溪河谷,把贤人请到了岐山。  可以看出,隐居磻溪的姜子牙并不泰然自若,心情一点也不平静,他在不停的编歌宣传和炒做自己。这时的姜子牙怎么可能真的稳坐钓鱼台呢?此时的武吉其实已被收买,成了一个托儿。  最能形容鱼儿将咬未咬之际钓者急迫心情的姿势莫过于跪钓,至此,我想我明白了跪石骭印的真谛。  在小说中,西伯侯第二次来磻溪见到了姜子牙,经过一番谦让,姜子牙收了聘礼,答应去西岐辅佐大业。西伯侯请姜子牙乘坐自己的銮舆,姜子牙跪地谢绝,最终西伯侯乘銮舆,姜子牙骑西伯侯的逍遥马去岐山。但在磻溪附近的民间传说中情况却有些不同,说周文王为了表示诚意和敬意,亲自用一架木轮车把姜子牙拉出了磻溪河谷。路上车子的攀带断了,文王坐下来歇息,姜子牙问文王是否记得拉了多少步。文王说自己汗流浃背的拉车,哪里顾得上数数?姜子牙于是告诉文王:你共拉了我808步,我将保你江山808年。文王听了赶紧站了起来,表示要继续拉。姜子牙摇了摇头,说天机已经泄露,事情已成定局。后来大功告成,周朝建立,姜子牙临死前留下遗言,自己死后不要埋葬,把棺材悬挂在城门上,以后凡遇战乱,只要把棺材大头转过去,让他的头朝向那里,事变自会平息。这个办法被一代代传下去,果然屡试不爽。后来,有一天一群王子们突发奇想,要看看城门上的悬棺中到底装的什么东西。他们让手下取下棺材打开,结果扑愣愣飞出了一群鸽子朝东南而去,不久,周朝便灭亡了。  我曾经在一个农户家里看到过一个做于50或60年代的炕头衣箱,箱子的正面画的就是文王访贤图。画面上,一个人坐在车子上,另一个人正在弯腰拉车。  当地另一个涉及姜子牙的传说与封神有关。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封神对象都是死了的人或仙,即鬼魂,封神时姜子牙没死,自然不在被封行列。但生活在磻溪附近的先民可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姜子牙心里非常想当官,当最大的官,即玉皇大帝,没有当上是因为老道失算。在他们的传说中,封神那天姜子牙任谁来了也不封玉皇大帝,他给自己留着呢。到了晚上,众人都走了,姜子牙一个人坐在封神台上盘点,算来算去总觉不太对劲儿:该封的人已经封完了,怎么官位还有两个?除了玉帝外司醋的醋坛神也空着呢!正在姜子牙疑惑不解之际,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了一个人,吓了姜子牙一大跳。这一吓不要紧,吓得姜子牙随口说了句:“我的醋坛神!”那人听了笑了,说道:“那我就是玉皇大帝了!”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张奎。所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玉帝是有名有姓的,他姓张名奎。因为这个传说的缘故,附近农人做醋时喜欢用毛笔写“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的一纸红帖贴于瓮上。另外,姜子牙被张奎吓出来的那句话早已演化成了一句调侃用语。现在,当你听见当地人因某事而感叹道:“我的醋坛神!”时,且记说话者的感叹中不无讽刺意味。

“太公钓鱼妻送饭”是一个历史故事,讲述了姜太公在商朝时期钓鱼的故事。

姜太公是商朝末年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在姜太公生活的时代,钓鱼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

据传说,姜太公非常喜欢钓鱼,但他的技术并不高超,经常钓不到鱼。有一天,他正在河边钓鱼,但一直没有鱼上钩,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钓到鱼。他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他将一根直的木棍放在河边,然后放上了一条没有鱼饵的绳子,等待鱼儿上钩。

然而,这种钓鱼方法显然并不科学,因为很久过去了仍然没有鱼上钩。正当姜太公失望的时候,他的妻子送来了饭菜。看到他没有钓到鱼,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钓鱼钩呢?”姜太公听到这个问题,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他决定将弯曲的鱼钩系在绳子上,然后再放到河里。很快,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从那时起,姜太公的钓鱼技术变得越来越好,他也因此成为了钓鱼的高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耐心和坚持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口中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外,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含义,即表达了家庭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姜太公的妻子不仅给他送去了饭菜,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这种家庭间的关爱和支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太公钓鱼妻送饭”这个故事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深刻的寓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领悟到很多关于人生和家庭的道理。

姜太公是我国神话中的一个人,但是他也有一个比较搞笑的事情,就是他很怕老婆,他的老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泼妇。张太公,姜太公经常在家里被老婆辱骂,但是姜太公一直就忍着,但是当时让姜太公最丢脸的是他被自己的老婆赶出家门,这在当时古代,因为当时古代就是男人是家里的主人,女人并没有什么地位,这让当时许多人都嘲笑姜太公,确实这也是他的奇耻大辱。

当时姜太公被赶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姜太公天天在家里看书,不愿意出去干农活,没有什么收入,他的妻子就感觉很烦,所以说就辱骂他,将他赶出家门,而姜太公也赌气居然真的就离家出走了,并没有回来,这件事情在几年后也让他的妻子感到十分后悔,谁能想到这个人在几年后被周王发现,最后竟成为当朝扭转战局的一个人。

姜太公其实在家里面看的大多是一些兵书,据当时的神话来说,他一直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改变这个国家的人,但是他也有机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没想到最后他也抓住了这个机遇,而他的老婆也许会因此后悔一辈子,

姜太公可能只是封神榜这个小说当时虚构的一个人物,他老婆将他赶出来,可能也只是作为小说一种氛围的渲染,因为他突然的逆袭更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眼前一亮的一种感觉,而他的老婆作为一种泼妇,更可以衬托出当时姜太公的处境的艰难,还有他地位的卑微,这都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

实际上这个人就是姜子牙,姜子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门女婿“,在年轻的时候,姜子牙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于是便入赘到了马家,但是姜子牙这个人平时只知道读书,根本就不会任何的手艺,所以在入赘到马家以后,自己也是受到了家人的排挤。自己的妻子基本上每天都会和他吵架,后来姜子牙的妻子也是忍无可忍,终于决定离开姜子牙。

在和马氏结婚了以后,姜子牙也是尝试过去做生意,不过姜子牙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很快就赔得一干二净。后来姜子牙每天都会去河边钓鱼,用钓来的鱼去市集上换一些东西,以此来贴补家用,但妻子对此却是不太满意,两个人经常吵架。后来当他的妻子准备和姜子牙离婚的时候,姜子牙也是对妻子说过,自己将来必定会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姜子牙还奉劝自己的妻子千万不要和自己离婚。

不过很显然,他的妻子把姜子牙的这番话当成了疯言疯语,而且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姜子牙。姜子牙在70岁的时候,依旧是闲居在家里,每天就是到旁边的一条小河上钓钓鱼,周边的人也经常会议论姜子牙。不过姜子牙很显然并没有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在闲下来的时候依旧会去看一看兵书,所以70岁的姜子牙早已经学习到了很多的治国安邦之法,而且也是满腹经纶。

终于在西伯侯外出打猎的时候遇到了姜子牙,两个人相谈甚欢,后来西伯侯直接把姜子牙封为了太师,在推翻了商朝以后,姜子牙也是被封为了齐王。这个时候姜子牙的原配见到姜子牙确实有出息了想要复合,但是姜子牙却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其是覆水难收这个词语就是从这边来的。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姜子牙在早年前不过是一个乡村的老人,整日无所事事。在后期通过周武王的慧眼识珠,才将其带入朝廷让姜子牙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而姜子牙在最后封神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首封为神,唯独忘了自己。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一个人便是姜子牙的老婆,她在姜子牙未成名之前便和姜子牙分开了,为何最后姜子牙还会给她封了一个神呢?

马氏的请求。《封神榜》中,马氏是在68岁才经过熟人介绍,以黄花闺女的身份嫁给姜子牙的,只是婚后,马氏由于不满姜子牙的不思进取,对他感到了失望,便休了姜子牙,在离开姜子牙后不久,马氏得知自己前夫成了一朝丞相,对自己此前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就自尽,自尽后的马氏或许魂魄也来到姜子牙面前,请求丈夫为她封神。

姜子牙念旧情。还有一个猜测即是,马氏虽修了自己,但夫妻间的情谊还是在的,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相处了挺长时间的二人,所以得知马氏去世后,姜子牙在悲伤之余,想起了昔日与马氏生活的点点滴滴,十分不舍,所以也凭借着自己的一点点权力,也给马氏封了神。

所以,个人认为姜子牙还是非常念旧情的,毕竟自己在年老之际还没能做出任何的成就,但是这位当初已经六十八岁的女人没有任何嫌弃的和他在一起。由于自身没有表现出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被老婆放弃,这其实也不能怪她。另外最后姜子牙也不忍心看见自己老婆的魂魄在人世间孤单徘徊,所以最终选择了为自己老婆封神。

稍微了解《封神榜》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早年在昆仑山修行,一直到了72岁,才奉了元始天尊之命,下山进入红尘,但是他并没有老婆孩子,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便投奔到好友宋异人家里,暂时找个栖身之所。

宋异人见姜子牙70多岁还单身,就打算给打张罗一桩婚事,寻来寻去找到了马家庄的一个老妇人马氏,马氏已经68岁了,可不知什么原因,至今也没嫁人,她见宋异人前来跟朋友提亲,宋异人当时是个富商,马氏觉得他的朋友自然也是大富大贵的,便嫁过去了。

马氏嫁给姜子牙后,才发现姜子牙原来是个糟老头子,而且一事无成,但古代嫁鸡随鸡,马氏也只能认命,无奈日子过得太清苦,可姜子牙还整天给她洗脑,说自己日后能封侯拜将,马氏哪里肯信,眼见就要坐吃山空了,马氏就逼着姜子牙去做生意。

姜子牙做生意,又闹出了笑话,他经营羊时牛涨价,赔本卖掉羊,再买回牛市,羊的行情又涨回来,果真是"趸羊牛贵,趸牛羊贵",马氏看出姜子牙不是做生意的料,就让他种田,可别人种出来的庄稼长势都很好,偏偏姜子牙的地里不长苗,马氏越来越生气。

马氏生气后,自然对姜子牙冷言冷语,常常嘲讽他异想天开,姜子牙只要一还嘴,马氏就用扫帚打他,这支扫帚是姜子牙下山时师傅送给他的,师傅告诉他,这支扫帚日后大有用处,不料姜子牙如今常常被这扫帚打。

眼见姜子牙都快八十岁了,仍旧一事无成,马氏再一忍不住了,要求跟他离婚,逼着姜子牙写了一封休书,姜子牙虽然百般劝说,他告诉马氏自己的好日子马上就来了,马氏哪里肯信,休书到手,他就改嫁了隔壁老王,姜子牙伤心彷徨之下,每日到渭河边钓鱼打发时光。

马氏离开后,姜子牙时来运转,他遇上周文王,帮助周文王灭掉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姜子牙果真封号拜将,马氏得知后追悔莫及,跑来找姜子牙,希望能复婚,姜子牙把一碗水倒在地上,对马氏说:"你能把这碗水重新收回到碗里,我们就复婚吧。"

马氏知道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所谓"覆水难收"就是这个意思,悲愤之下马氏回家就悬梁自尽了,后来姜子牙给众人封神时,所有人都被封完了,他突然听到一个女人的哭声,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前妻,马氏求姜子牙也给自己封个神。

姜子牙想到马氏,当年虽然她离开自己,但也不能怪她,毕竟自己没让她过上好日子,毕竟夫妻一场,当时姜子牙手里正好拿着那支扫帚,当年妻子就是用这支扫帚打自己的,于是姜子牙就把马氏封为"扫帚星"了。

后来"扫帚星"变成了骂人的话,人一旦遇上扫帚星,诸事不顺,这跟姜子牙的经历一模一样,如果有人骂"你这个扫帚星!"的话,就说明被骂的人像瘟神一样,人人都要躲避,马氏虽然不识大体,却给后人留下这个典故,也算她对历史的贡献了。

姜子牙妻子马招弟死于诛仙阵,被妲己所杀

  苏妲己四人持有四把仙剑变得威力无穷,众人怎么也打不赢他们。马招弟替姜子牙挡了一掌而死,临死时招娣自己对姜子牙主动说出,希望有来世,还做你的娘子,而姜子牙对招弟真的就是充满愧疚。

马招娣是姜子牙指腹为婚的妻子,是一位性格活泼貌美的大家闺秀,一出场就极具喜感。两人相识之初,就对姜子牙心生情愫相思成疾,大婚之夜胁迫姜子牙洞房,使姜子牙洞房之后因过度惊吓显露白胡子老头真颜。后来姜子牙在除妖过程中历经艰险,马招弟因无心之失惹出不少乌龙,而姜子牙在月老那里发现俩人的红线牵在一起后,接受了这段姻缘,两人终修成正果。在第二部中因中了申公豹的剧毒而面目全非,在服下七窍玲珑果后七窍贯通,神清智明,人也更加漂亮了,疯疯癫癫的旧疾也好了,但偶尔也是一个疯子。

姜尚,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封神英雄榜》中姜子牙的老婆马氏被取名为马招娣,事实上这个人物是虚构的,真正的姜夫人可能姓姬,张光直先生说姜姓和姬姓是对偶婚的部落联盟。姜姓可能是上古中国最有权势的部落之一,他的成员会取一个东汉以前都没有出过名人的马姓,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封神榜里,姜子牙的夫人为马氏,是宋异人做的媒,一开始姜子牙不思赚钱养家,成天钓鱼念书,此妇势利,对姜子牙不满而自愿提出离婚。子牙同意,后未再娶,待子牙功成名就,马氏十分后悔,上吊自尽,子牙多少念旧情,封她做了扫帚星。

姜太公,即姜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故为吕氏,曰吕尚。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