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想让妻子和儿子回我老家,可是妻子不同意,丈母娘也反对,该怎么办?

老婆 0 67

春节想让妻子和儿子回我老家,可是妻子不同意,丈母娘也反对,该怎么办?,第1张

春节想让妻子和儿子回我老家,可是妻子不同意,丈母娘也反对,该怎么办?
导读:不知道你老家条件怎么样?还是不要回老家的好,因为你们的孩子太小。才5个月大,路途遥远很容易出问题的,伤风感冒换好说,万一发烧,拉肚子很可怕。家里人不但过不好年,而且会让两位老人很操心。实在不行,作为儿子,你就回去几天,家里人见到你就像见到了

不知道你老家条件怎么样?还是不要回老家的好,因为你们的孩子太小。才5个月大,路途遥远很容易出问题的,伤风感冒换好说,万一发烧,拉肚子很可怕。家里人不但过不好年,而且会让两位老人很操心。实在不行,作为儿子,你就回去几天,家里人见到你就像见到了孙子一样高兴。带几张孩子的照片。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可以上网,把孩子抱到摄像机镜头前;老家人照样可以看见孙子。

可以回。

如果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是因为当地的一些风俗和传言导致的吧,老一辈的人思想比较老旧保守,认为打破这样的规矩会对家里造成很大的影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不允许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过年,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这样的说法都嗤之以鼻,想回娘家过年就回去,根本不讲究那么多,当然也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全家人团圆其乐融融过个开心年。

就拿我自己来说好了,我家公跟我说有四个节日不能在娘家过年(我没有家婆),其余任何时候在娘家都可以,这四个节日就是:过年、清明节、中秋节和七月十四。但是我老公认为这种说法很扯,根本就不信这些,让我不用按照他爸说的去做,我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当然在我自己的心里也不认可这些说法的。

因为我跟我老公结婚到现在才三年,虽然我也想在娘家过年,但是不想让老公家那边的人说闲话,所以这几年都是回他家过年的,我家公说的这几个节日我也没在家,只是过年回去一趟,不过我都是先回娘家的,在娘家待到年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回老公家。

去年我妈问我在不在这里过年,其实我知道我妈是希望我在娘家过一次年的,毕竟嫁出去三年之后没有在家过过年了,我说不了,还是等初二再过来吧,毕竟回家的话也是在娘家待的时间长,过年了就回夫家吧,年二十九要是还没有回去的话我家公会打电话给我,让我们早点回去,要包饺子吃,我猜他大概是怕我在娘家过年吧。

回家看到我老公的堂妹回娘家了!她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回来,老公没跟着过来,说老公在外面忙,今年不回他们老家那边,自己也想在娘家这边过年,所以回来了。她嫁到湖南,至于那边有没有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这个说法我就不知道了,她带着孩子到娘家过年她父母也没意见,关键是我也没看我家公说什么,所以我不知道他是觉得这是别人的家事不好说什么,还是觉得只要自家的儿媳妇回来过年就行了。

如果想回娘家过年,最好是提前跟双方的父母说清楚,免得父母心里不高兴,增加家庭的内部矛盾,毕竟结婚了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是两个家庭。

把他一个人丢在你们房子里也不合适 于情于理都得安排好他吧 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只能带上了 毕竟是岳父吧 还有 问问你老婆的意思 两个人在商量商量 该如何处理 你这不是考虑你岳父的感受 是考虑你老婆的感受 听你老婆的吧

如果她心里还有孩子,丢不下孩子,过年她肯定要回来的,因为中国人就讲究团圆,团年,过年就是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时刻,离家再远都要回家,况且她也是很舍不得孩子的,但如果她跟你真没感情了,就以上班为由不回来也是有可能的,你要做好她回来,与不回来的两种思想准备,带着孩子与家人一起过个快乐的春节吧,别让老婆的事干扰了自己的情绪心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将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那么,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

民间流传农历新年习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大年初一

放爆竹。年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即“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放爆竹在古代是为了辟邪驱兽。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赵师侠在词《鹧鸪天·丁已除夕》里也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里则为我们详细描绘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放爆竹的过程,表达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祝福: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迎喜神。上午日出后是迎喜神的时间,至于其降临方向和时辰,则由历书指定。人们往喜神降临方向出游。有的骑着牲口,有的步行,走到很远后放爆竹,焚香后返回。迎了喜神后,不管任何时候出门都吉利,不用再择良辰吉日。

拜年。春节期间,前往新朋好友家或者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俗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非常盛行。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朝官往来,无论认识与否都要互拜,民众则各拜亲友。清朝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当然有些不用亲自去的,可用名帖投贺。据清朝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曰“名刺”;之后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曰“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则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占岁。古代人们通过岁星(即木星)的运行以推算制历。《吕氏春秋·勿躬》:“羲和 作占日,尚仪 作占月,后益作占岁。”之后,民间逐渐演变为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史记·天官书》:“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 魏鲜。”宋王安石《寄杨德逢》:“占岁以知子,将勤而后食。”

贴画鸡。古代人们于春节时,在门窗上画鸡用以驱鬼怪邪气。据晋朝《玄中记》载:当太是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树上时,度朔山上的天鸡就啼鸣了,于是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后来人们就用剪纸鸡象征着天鸡。

大年初二

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平常人家,均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祈望今年财源广进。不过,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刘海(或者范蠡),赐福镇宅的武财神为钟馗,当然武财神也少不了关羽。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守护神,同时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姑爷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还必须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且在娘家吃午饭。

大年初三

烧门神纸。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一般将门神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起,不管天子还是庶民,都崇拜门神。而正月初三这天,则要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表示年已过完,要营生了。

饿鬼日。据说这天还有忌探亲访友的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淡化了这个习俗。

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古代的人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可以放假五日。之后,民间之间演化为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的小朝节。

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据说这一天是各路神仙由天界降临人间的日子,因此要“送神早,接神迟”。送神要早,而接神则在下午也行。准备好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焚香点烛烧金衣即可。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

送穷神。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据说这天天亮前是众神灵归天之时。这时要送穷神,家家户户要从炕角或屋角扫些垃圾尘土倾倒于门外街口,并焚香纸,燃放鞭炮,送走秽气。穷神是姜子牙妻子封号,号“五穷媳妇”,即寿、康、富、德、善终五穷,她嫌贫势利,被姜子牙贬封“穷神”。

开市。古代大小店铺从年初一关门到初五开市,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是财神生日,在这一天开市就可以招财进宝。

抢路头。在吴地,信奉路头财神。据说这天是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而人们又认为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尤其灵验,因此称之为“抢路头”。

过了这天,春节时所有禁忌开始解除,之后人们开始忙于生计,过年的气氛开始散去,即“五日年下”。

大年初六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实际上就是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之意。

此外,这一天还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要放鞭炮,象征今年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大年初七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中国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里面的芹菜和葱暗喻聪明,蒜暗喻精于算计,芥菜暗喻令人长寿等。

吃素面线:在中国台湾,这一天要吃素面线,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因此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之意。

补天穿:传说人日多阴,犹如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即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