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领导 0 75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第1张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导读: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古代时,很多军人没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所以调动军队只认上级,如果越级则需看到授印。虎符是两片合并的一枚高等级军印,分两个领导一人一半,如遇大的军事调动,需两个人一致通过都盖上大印才能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古代时,很多军人没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所以调动军队只认上级,如果越级则需看到授印。虎符是两片合并的一枚高等级军印,分两个领导一人一半,如遇大的军事调动,需两个人一致通过都盖上大印才能有效。这样有效的避免了一个人独断专行,也能有效的防止因某一个人想造反而调兵。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

在有虎符之前呢,各地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兵。并且自己能随意调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是被架空的。秦国就很吸取这个教训。用虎符调兵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象征。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人拿虎符去就能调兵,因为和虎符配套同行的还有盖了御玺的诏书。诏书里要写明用多少兵,由谁统领,去干什么,用到什么时候。光有虎符是调不到兵的。

再说,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调了兵去前线,兵士是要吃饭的,要有加强装备,要有战马,可能还要发点补助。所以还配有竹使,竹使也有符和诏书,竹使带着符和诏书去找管理粮食、冬衣、马匹、草料的官员,带上管理后勤补给的官员,带上军需。军队才能正常出行。

而且国家宝藏里都说了,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就算你见过虎符长什么样子,也是不可能仿造的。你不可能凭肉眼的记忆,纯手工仿制出来。那时候又没有三维扫描、3D打印什么的。要仿制的话必须得到其中的一个翻模,但是你都有得到一个去翻模的时间,就不用仿造了。

再说,我国历来都有造假传统,古人也不笨,宋代人就仿制了很多商周青铜器。兵符要是能仿制肯定会有很多记载。但是历史上几乎没有靠伪造兵符调动军队成功的故事。信陵君就偷了个兵符,这事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要是有人仿造兵符能成功,一定是热门历史故事。

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能调动军队的,并不是虎符,是皇帝,它只是皇帝调兵的信物,连传国玉玺都可以随意造假,何况区区虎符

所以,你要看谁去调兵了,如果是皇帝的使者去调兵,拿着虎符去自然可以调兵了。

而如果地方将领调兵,理论上也是需要虎符才能调动的,但如果一个地方将领长期拥有军队,或者这只军队本身就是他的私兵,有没有虎符,又有什么关系就是你拿着皇帝的虎符,都调不动军队。

虎符跟玉玺一样,有没有权力,取决于皇帝有没有权力,皇帝对军队有没有拥有权,而不在于玉玺和虎符。

比如,汉初异性诸侯王,理论上也需要刘邦的虎符才能调兵,但实际呢那都是诸侯王的私兵。

再比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

虎符要和圣旨一起才有效。你拿着虎符去兵营,先验真伪,然后在请出圣旨,一般上面都会写明何日何时提多少兵,谁带领,领多少,去干么等一系列的话。单凭一个物件是不能够调动军队的,信陵君虽有虎符在手,却没调兵手札,所以只能杀主将,用自己的威望调动军队。

虎符被铸造的原因可能与古人的图腾崇拜有关。作为百兽之王,老虎自古以来就受到崇拜。甲骨文中的“虎”字看起来像一只直立的老虎,与虎有关的词通常与勇敢有关,如“虎本”、“虎将”、“虎狼师”。在小说《水浒传》中,许多英雄都有与老虎有关的绰号,比如长翅膀的老虎雷恒、矮虎王英和蓝眼睛的老虎李云。古人崇拜老虎,国王也不例外。把傅兵塑造成老虎,就是这种崇拜心态的表现,同时也隐含着对军队的期待,希望军队能像老虎一样战无不胜。

从技术、制度和保障入手,动员了数千名士兵的老虎标志没有伪造记录,尽管也有盗窃案件。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在制作老虎符号时考虑了技术和制度,因此人们不能也不敢伪造。

从技术角度来看,制作老虎符号所用的材料往往是当时最有价值的材料,比如战国时期的黄玉虎符号,所用的材料“鸡黄玉”就是最好的黄玉,这样的原料很难找到。此外,为了增加难度,老虎符号通常采用混金和镀金等技术制作,即使是权势显赫的家族也难以模仿。槽字符太难复制,成功率很低。古代的老虎符号是中空的,分为两部分。右半部由中央政府保管,左半部交给将军或地方官员。而且,它总是一个特殊的符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不可能用老虎符号来动员两个地方的军队。而且很难知道每个将军手中的老虎符号的内容和形状。

所谓的老虎角色也被称为士兵角色。因为古代对老虎的形象很崇拜,尤其是在军队中,青铜兵雕刻成老虎的形状,所以用老虎的符号来命名。老虎的象征是古代皇帝授予军队权力和使用军队的证据。一般来说,老虎的象征分为两半。左半部交给领导军队的将军,右半部在没有战争时由皇帝保管。当皇帝需要在战斗中动员军队时,他会把右半部分交给另一位将军,让他把左半部分锁在领导军队的将军手中。由于虎字分为两部分,而且虎字的纹理是相连的,每次部队部署时,主管军队的将军都会严格把关,所以很难制作出与原始虎字相同的假虎字,自然不必担心军队被随意调动。

虎符究竟是何物?为何古代士兵都要听命于它?

古代帝王要实现君权的稳定,就必须牢牢掌握军权,只有控制军队,皇位才能稳定。 否则,即使成为皇帝,如果军权被他人把持,也不过是傀儡皇帝。 所以国王们为了掌握军政的实权,规定统率军队的大将只有带兵的权力,但没有动军的权力。 派遣军队,必须得到虎符。 否则,即使成为三军司令,如果没有虎符,也依然不能动用一兵一卒。

就像秦婴政权执政初期一样,吕不韦位拥有很高的分量,同时掌管着朝廷大量的军队,当时可谓呼风唤雨。 但是,后来嬴政为了虚构的吕不韦,直接用虎符组织了吕不韦率领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首相之名也没有实权。 媮毓也是如此,当时的他企图造反,伪造玉玺,却苦于手无动兵虎符,终于被嬬政轻松搞定。 由此可见,虎符在古代的作用是多么的大。 那么,为什么不去偷虎符,或者为了造反而找名人呢? 其实很简单!

首先,动员少量兵马也需要虎符,根据秦的规定,“凡兴士甲壳虫、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有君符,勇”。 也就是说,在需要动员50人以上的士兵的情况下,需要出示兵符,可见派遣古代士兵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另外为了防止臣下异心,虎符数量很多,而且驻扎在各个地方的军队都有专用的虎符,并不是一张虎符就可以是任何地方的军队。 所以,即使可以伪造一个,偷老虎的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没用的,对于想反叛朝廷的人来说,可能无法召集足够的军队。

其次,古代官兵只命令虎符,但将军虎符和国王授权的必须一致。 所以,通过伪造调动军队是非常困难的。 毕竟,国王们可以授权虎符一样大的权力。 那份工作确实不一般,不是轻易就能伪造的。 那么,即使你可以伪造或直接窃取,那是否意味着可以自由动员军队呢? 当然不是! 古代的国王们还留着后手。

我们很了解信陵君的《窃听符救赵》。 他趁魏王睡着的时候,成功偷走了动员士兵的虎符。 他带着军队直奔魏军驻地,掏出虎符,用晋贱的符号验证。 但是,璎珞不信,怀疑其中有假,不是说古代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吗?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信陵君本来就没有调兵诏书,所以晋卑不敢出兵。 最后我们知道信陵君最后动员了军队。 怎么了? 原来信陵君是让部下杀死晋卑,然后出兵成功的。 在这里信陵君成功动员兵显然不是虎符,而是他魏儿子的影响力所致。 否则,代替另一个人杀了主将晋蔑,士兵们早就来杀蜜蜂了。

所以,在古代即使你有虎符,也可以和驻地将军虎符合为一。 没有国王的调兵敕令不行。 有人说了,那伪造敕令不就行了吗? 这个想法当然没错,但是古代的国王想不到那个吗? 所以国王们传达敕令时,先安排专业人士传达。 你怎么也克隆不了敕令里的人吧? 即使能收买被传唤的人,也绝对不能再有一个。

那就是约定的背诵。 因为动员军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王门绝对细心,敕令里有约定的背诵。 重要的背诵不是不变的,每次都不一样,所以不规律。 所以,古代臣子即使有可以偷国王的虎符,或者模仿完全一样的事情,也很难动员军队。 所以,历代以来,很少有人因伪造、偷盗虎符而造反!

虽说我国古代地方镇关将领造反的事件不胜枚举,但纵观整个古代史,造反这一举动还是很少,地方军队将领的“不敢造反”是由诸多方面原因构成的,其中包括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央集权的稳固加深、边防军队调派管理机制等原因。

思想基础

统治思想在百姓看来好像并非那么重要,但在于国家层面,就是一种管理国家极其重要的工具。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至根深蒂固,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施政措施的奠基,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

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早在夏商时期,就有载君主意志受命于天,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天意”、“天志”的概念,进一步神话君主,也有了“君权神授”的概念,而传统儒家学说里的忠义,首当其冲的是忠于君,义于国。这种思想控制手段不是一朝一夕的形成,而是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封建社会育人慧民的思想基础,但凡受文化教育的人,都会从儒家经典开始学习,这也就更加深了臣民对于忠君爱国的认可。

作为镇守边关的一方将领,也是统治阶级的中高层人物,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就更为深刻,守一方安宁,捍卫国家领土是每一个将领心中最初衷的思想,而无论是对于君主还是国家,忠字当头,不敢造次,博取功名,拜将封侯,留名青史才是镇边将领的共同认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造反,就连小说里的山贼匪徒宋江,也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最后招安为臣,才留忠义之名于青史。

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无论是从思想选择还是施政手段上,最终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就是加上中央集权还有皇权,从中国古代发展的历史中明显可见的是,历朝历代都会对前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而后制定一系列的施政措施以避免前车之鉴的再度发生,而伴随着这种施政措施改变的,亘古不变的就是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地方权力的削弱,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这种此消彼长间的权力变化,也体现在地方军队与中央军队的强弱改变上。

从周天子的诸侯分封制到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无疑是将地方军队的实力慢慢削弱,汉初景帝冒着地方叛乱的风险,强制削藩,就是朝廷对于地方势力的干预,这种简单粗暴的削藩措施亦见于明朝朱允文、清朝康熙,只不过朱允文败了,康熙胜了。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改变外强中干的危险局面,而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做出及时反应的唐朝,就在二百年间一直承受着“节度使”这个尴尬而又麻烦的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中,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阶层,制定出一系列的削弱地方军队的措施,比如定期调换地方驻军的高层领导,以避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又或是直接由中央调派监军刺史等亲信或者皇室宗族成员巡驻各地,监视地方军队高级将领的一言一行;又或是直接改变外镇军队的组织结构,厢兵这种较弱的军队镇边,战斗力更强的禁军收回中央管理;这种一系列的军队管理措施的改革,也使得地方将领的造反能力大打折扣。

而诸多朝代所管理边防军队,采取的措施便是军饷粮草由中央供给,兵马调动见“虎符”为准,也就是说地方军的所有供给由中央统一调配发放,遇战事也要上报朝廷,由朝廷派人送虎符前往战区统一调派战区内的驻军。这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控制了地方军队的补给,一个是控制了地方军队的人员调派,这两点对于造反来说缺一不可,因此没有足够的把握,造反无疑是送死。

身败名裂

中国古代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造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晋国公李渊造反创建了大唐;赵匡胤黄袍加身,名为禅让,实为造反;燕王朱棣造反得了大明江山;吴三桂造反迎来了清军入关。这些造反家是造反成功的杰出案例,所谓成王败寇,成功了就名垂千古,但若没有成功呢?

九江王英布起兵反汉、四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南宋刘苗兵变软禁赵构、宁王朱宸濠起兵反明,均以失败告终,落得身首异处,满门被诛,这种造反的结果是每一个外镇之将都会忌惮的。往往外镇重臣的家人都会被留在京城加以“控制”,名为照顾家人,将军安心征战,实际上就是朝廷的人质。历史上虽有马超这种不顾宗族二百余口人质性命的人,但为少数,镇守一方的将领最终的目的还是博取功名后回到家人身边安度晚年。

而造反所带来的舆论压力是古人更为难以接受的,不求名垂青史,但求不要遗臭万年。“凌烟阁”这种褒奖虽然不好混,但总比留下骂名的好,死后追个谥号,拜个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造反带来的只是家族受牵连,自己也被定在不忠不义的耻辱架上,那么为何还要造反呢?

古代镇边将领在没有天下大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造反,这种由儒家思想主导的统治结构中,外镇将领从内因上就拒绝造反,从国家管理的外因上也缺乏诸多造反的理由和条件,因此,虽拥兵于外,却很少会选择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