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然君子亦当器.jpg)
导读: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解释子贡问老师说:“老师,您觉得我怎么样?”孔子回答:“你就像一件器皿。”子贡又问:“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道:“你就像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啊。” 我的理解 子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解释子贡问老师说:“老师,您觉得我怎么样?”孔子回答:“你就像一件器皿。”子贡又问:“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道:“你就像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啊。”
我的理解
子贡这个学生,很是可爱。如此直白的问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像极了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问长辈觉得自己怎么样。可见子贡之真,子贡之朴。
孔子说,子贡就像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在此,喻指子贡有治国之才。
子贡在投入孔子门下前,本是一商人。从《论语》中记载子贡与孔子的对话看,子贡其人,智商、悟性都很高。孔门十哲中,子贡以言语见长。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子贡担任鲁国外交官,以外交之才,使得鲁国存续于诸侯之中。
可以说,子贡是有专才的人。而且这个才还不小,在孔子眼里,如同祭祀用的器皿一般,不可或缺。
但也有人认为,孔子在这,实际上是在批评子贡。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作用)。
于我来说,认为孔子在这批评子贡的,都是学究想法,没有实干经验。
孔子之意,是君子不应该止步不前。有一器之用,还需培养自己别的能力,以便做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不器,没说君子不可器。凡人事任命,皆以其长。使善战者领兵,善治国者为相,善言语者外交,善司法者治人。若都要不器之君子,天下又有几人可用?
孔子称子贡为瑚琏之器,亦是肯定子贡之才。不仅才高,而且重要,实难能可贵。君子不器,为更高追求,孔子亦允之。
凡人好学,不可因广博而至空泛。貌似什么都懂,实则什么都做不精。应该先精一门,而后再求发展。且此种思路,乃指才能,而不是德行。于德行,应该不器,要唯恐知之甚少,唯恐知而不能行。
君子不器,我理解就是要具有成长型思维,一切皆可改变,前提是要有接纳的心态和改变的行动。
无论什么年龄段,别定义自己。定义意味着下结论,会让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不去改变。思想决定行动,保持学习心态,思想才不会被禁锢和淘汰。
无论什么状态,不要丢了坚持。不管遇到什么,坚持下去,走着走着,就到了转弯豁然开朗的地方。
无论什么阶层,别定义别人。人的命运由各自主宰,现在的他不代表将来的他。
一直在体制内工作了三十年直至退休,典型的一条路走到黑。生活中一直坚持健身,瑜伽十来年了,体重几十年保持上下不超过一公斤的浮动;退休后学钢琴学英语,虽没有设立什么目标,但每天坚持练习和听读,现在也能弹简单的曲子了;中学时代学的英语早还给老师,现在又记忆了几百个单词。
身边有好多同龄人,随着年龄增长心性渐退、价值感存在感渐退。认为一切都已揭晓,不再学习也否认改变。其实,当你积极地行动起来,没有什么不可以。
任何年龄,都可以成为"斜杠青年"!
君子不器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应该和上句是一个整句。君子应该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太不成器了”。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个器物那样的死板,学过的知识再去回顾的时候,会有新发现,会有新的感悟,这样永远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琏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琏瑚之器’的其它更优秀的器物。因此时刻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的死板,应从各种角度都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
论语·为政2·12 子曰:“君子不器。”
大意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以固定的功用来局限自己的潜能。
“不器”二字,大致有以下四种解释:
一是杨伯峻先生解为“全才”,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具有专门用途,而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古人曾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盖因古代知识范围狭窄,故对儒者做此要求。然孔子也曾对子贡云:“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15·3)孔子说他的学问并非来自于博闻强识,而是有一个基本的道贯行始终。孔子看重的是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能“一以贯之”,一通百通。可见以才能的多寡论“不器”,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因为才能样数再多、再全,也还是一种有一种的固定功用,彼此并不相通,并未离乎器者矣。
二是“通才”。朱熹在《集注》中言:“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一材一艺而已。”“体无不具”,是指心中掌握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即道也。“用无不周”,是指对世间的万千变化无不能从容应对。孔子在《论语》里评价鲁国的孟公绰,说他“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14·11)孟公绰廉静寡欲,做晋国公卿赵氏、魏氏的家臣,能力是绰绰有余的,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用之周”是指为赵、魏老,薛、藤大夫无不可。孔子下可做乘田、委吏,中可为治国能臣,上又能通达天命,匡扶道义。徐英《论语会笺》融会古注说:“器者拘于一用,譬如耳、目、口、鼻不能相通。故君子之学,不可拘于一器,必求其才之通,识之达,然后可以用周于天下矣。”可见,君子之才,不贵乎多矣,而贵乎通矣。以何通之?我以为,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忠、敬、诚、信、笃学、深思等等的精神品质和生活态度。在孔子眼里世上的事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他学习的对象,探索宇宙大道的工具,每件事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饶有兴趣的去学去做,这种精神态度就是“道”,拥有这种精神品质,就是“不器”。
三是抵制异化。这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解释。随着科技日益发达,分工日益细密,掌握专门技艺,也就是把自己锻造成为某一种“器”,既成为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正如米兰·昆德拉揭示的:“科学的兴趣把人推入了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看不清他自己”,最终陷入海德格尔所谓“对存在的遗忘”——也就是由“人”异化成了“器”,成了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李泽厚说:“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这才叫作‘活’。”君子虽不一定“不器”,但仅仅成为“器”则一定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钱穆说:“一切知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活的人存在。否则知识仅如登记上账薄,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梏而世道之忧无穷矣。”
盖成“器”所需的只是训练,成“人”所需的才是教育。英国艺术史家克莱夫·贝尔在《文明》一书中力辨训练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技能,而教育则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生活从而享受生活中更为高尚的乐趣。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崇尚理性,热爱真理,有丰富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在贝尔看来,“只是为得到美而有意识地牲舒适的人”才有价值观念书。选择如何生活的教育而不是如何获利的训练——也是选择如何成“人”而不是如何成“器”,才是高度文明意识的表现。
四是不要自我局限。器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容积,有形状和容积就有了空间大小的限制。如果我们抱着功利目的做事,就如同打造了一个容器将自己装入其中。而如果我们抱着无为的审美态度生活,就能打破器的局限。比如一个酒器,若不以其名称来限定其功用的话,它同时也可以是一只插花的花瓶,一个盛水的容器,一件桌上的摆饰在功利的追求之外,我们还应去寻求一些无用而有趣的嗜好,前者喂养你的肉身,后者滋养你的大脑和心灵,如此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若只局限在“职业化”、“技能化”的世界里,会导致其天性片面而畸形的发展,成为一架无有生气的机器,或是毫无自我存在感的零部件。
自我局限还体现对自己能力、兴趣方面的不自信。《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6·10)冉求说自己力量不够不能力行老师的道。孔子说,力量不够是走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定了界限不想前进。”常听人说自己这方面天资不够,那方面能力不足,而拒绝学习。其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对学习本身丧失了兴趣。人心灵的活力就体现在对世界的探知欲和好奇心,人若对功利以外的事物皆不感兴趣,便是心灵的僵化、老化、器化的表现。路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连第一步都没迈出去,何来的天资、能力之辨。人自律的行为习惯其实都是在无用之事中养成的。有用之事,依靠外部的约束和制动,唯在无用之中,需自我克制和发力,一切的美德和智慧都于无用中生成,人也在此中获得主体存在感。
国学经典之《论语为政》赏析
国学《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之《论语为政》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经典之《论语为政》赏析1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释义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释义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释义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释义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释义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释义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2子曰:“君子不器。”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释义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我到过十三省,弟弟到过九省。小弟到过五省,老祖母只到过一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义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今朝儿童节,散会归来早。糖果与豆荚,送给小宝宝。豆荚自己种,滋味特别好。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国学经典之《论语为政》赏析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翻译及出处,孝道一直都是从古至今最推崇的仁义道德,百善孝为先。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读解
乍一看来,孔子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
国学经典之《论语为政》赏析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担当别人的老师。”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輗,小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我对一切道理都能通达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我明白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我对听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贯通、泰然对待了;到七十岁,我便随心所欲,不会有越出规矩的可能了。”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点绛唇·金谷年年》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王孙:贵人之子孙。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草盛貌。
译文:
金谷园中年年岁岁姹紫嫣红,春色满园,这乱哄哄的春色究竟是谁安排的。园外花落之处,遍地烟光雨露草色萋萋。
远处又传来送别的曲声,一曲歌声回荡在春色笼罩下的长亭前。傍晚游人渐渐消逝于远方,只有遍地无穷无尽的春草,长满条条大路的两边。
赏析:
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澹好古,不趋荣利,隐居于西湖孤山。未娶,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善行书,工于诗。其诗多描写隐居生活,能以疏淡之笔墨,勾画出形象生动的画面。尤长于咏梅,以《山园小梅》最负盛名。存词3首,清丽隽永。有《林和靖诗集》。
;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出自:孔子《论语》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扩展资料: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
1、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2、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3、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4、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