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
“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老师的外表看上去是比较斯文的,对自己的工作是兢兢业业的,是尽职尽责得,不是敷衍了事的。那么选择给老师送的礼物有什么呢?
书
老师一生都是在教书育人的,送老师一些他比较喜欢的书是很合适的。名著,传记之类的或是比较喜欢的杂志、小说,女老师一般都是会很喜欢的。平常是可以认真的观察老师,参照老师平常读的书购买。
鲜花
鲜花对女人来说是很有诱惑的东西,作为学生,到花店选很好看的康乃馨送给尊敬的老师是很合适的。康乃馨代表的是庄重之意,送给老师是最好的。
笔
笔是比较实用的礼物,老师是要做教案,写报告的,要写很多的东西,在教师节送笔是最合适的,送钢笔是可以留好长时间的,老师用这根笔的时候会想起你,选那种用起来舒服的钢笔,这样老会经常用这支笔。
笔筒
老师在办公桌上摆学生送的笔筒,就像老师每天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是很美好的。
贺卡
送老师自己做的贺卡,贺卡上面写上对老师深深的感谢和祝福,是很温暖人心的哦。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是很严肃的,他尽量将课讲的生动一点,为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选择给老师送礼物是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1 送人礼物别人推辞,怎么用古文将
明冯梦龙《古今笑》之《贫俭部》中,辑有两则关于送礼的故事。一则是南朝孔琇之给皇帝送礼的事,他送的是居然二片干姜:“孔琇之为临川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片。”(注:正史里说孔所献干姜为二十斤)另一则是明朝鲁铎给其老师送寿礼的事。这鲁铎,居然送的是半条枯鱼:“(赵永)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忆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冯梦龙的《古今笑》,本来就是辑的一些笑话,这两则故事,着实也令人好笑。这两人从哪里借来这么大的胆量,敢动心思给自己的长官、老师(文中受礼的西涯先生为大学士,实际也是鲁的长官),送二片干姜、半条枯鱼?所幸两人的受礼者并不见怪,那皇帝虽然对孔的礼物“嫌其少”,但“知琇之清”后,“乃叹息”,而那西涯先生更是毫不在意:“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希望采纳~
2 收到礼物后用文言文怎么感谢对方收到对方礼物后,可用如下文言文表达:感君为吾择礼,吾甚喜。
“感君为吾择礼,吾甚喜。”的文言文解析(即文言文中的用法):1 感[gǎn] ①感动。
《愚公移山》:“帝~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窦娥冤》:“定要~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我尸骸现。”
②感触;感慨。《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于斯文。”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极而悲者矣。” ③感叹。
《归来去辞》:“善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琵琶行》:“~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④感伤。《秋声赋》:“百忧~其心,万事劳其形。”
《春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感觉;感受。
《庄子?刻意》:“~而后应,迫而后动。”《红楼梦》:“太夫人并无别症,偶~了些风寒。”
⑥感激;感谢。张华《答何劭》:“是用~嘉贶,写出心中诚。”
2 君[jūn] ①君王;君主。《赵威后问齐使》:“苟无民,何以有~?” ②君临;统治。
《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国。” ③古代的一种封号。
如“信陵君”、“平原君”等。④对对方尊称。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鸿门宴》:“~安与项伯有故?” ⑤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孔雀东南飞》:“~既若见录。” ⑥用于姓氏后,构成对某人的尊称。
《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言泛讯之。”3 为[wéi] ①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③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4 吾[wú] ①我;我们。
《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我的;我们的。
《肴之战》:“秦不哀~丧而伐~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 择[zé] ①选择。
《〈论语〉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区别。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焉?”6 礼[lǐ] ①原指祭神敬祖,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不辞小让。”
②礼貌;礼仪;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于廷。”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愈至。” ③尊敬;以礼相待。
《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士。” ④礼物。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无所用。” ⑤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书。
7 甚[shèn] ①厉害;严重。《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矣。”
②比……厉害;超过。《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于防川。”
③深奥;繁琐。《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解。”
④很;非常。《论积贮疏》:“生之者~少而糜之者~多。”
⑤什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官人,吃~下饭?”8 喜[xǐ] ①喜悦;欢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欲狂。” ②喜爱;喜好。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士,名闻天下。” ③喜事;吉庆的事情;令人高兴的事。
《国语?鲁语》:“固庆其~而吊其忧。” ④专指妇女怀孕;身孕。
《红楼梦》:“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
3 阅读题《礼物》的答案参考答案:
(二)12(1)答案要点: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 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2分,答出一点给1分)
13(1)答案要点: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2分,其它答案意思正确也可)
(2)答案要点:①1万元来之不易 ②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它理解正确也可)
(3)答案要点:①嫌女儿浪费钱 ②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2分,答出一点给1分)
14感激等;委曲等(4分,每空2分)
15答案要点: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 ②女儿伤心失望(3分,答出一点即可,其它理解正确也可)
4 《礼物》阅读答案参考答案:
1小说记叙了两位老师收到同一届学生赠送的不同礼物的故事。
2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了江老师见到礼物时的尴尬和束手无策的神情。
⑵“斜眼瞅”、“慢条斯理”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张老师的傲慢、贪婪。
3示例:与江老师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我当初伤害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不配做一名人民教师啊!(写出张老师的惭愧后悔即可)
4江老师是一个淳朴厚道、清廉正直、有爱心的老师,而张老师则物欲心很重,对学生缺乏爱心爱意。
5“礼物”不仅指学生邮寄给老师的钻石项链和贺卡,透过礼物更让我们看到了两个老师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爱心和尊重,收获的就是学生展现爱心和尊敬的礼物;而践踏学生的爱心,得到的就可能是学生的鞭策和反讽、提醒。
谢师礼送五花肉的意思如下:
在古代,五花肉作为谢师礼的说法或许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但在今天,真正重要的是对师恩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心。礼物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贵重程度,而在于其中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意为“束脩之礼”。
拓展知识:
“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
束脩之礼:肉用来表达弟子心意;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则含有“鸿运高照”之意,桂圆则寓意为“功德圆满”,古代最高谢师礼。
老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束脩”的用法
《现代汉语辞典》中,“脩”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脩”;二是同“修”。并没出现“束修”这种写法。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腊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送“束脩”投师的礼俗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便是证明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1 林纾敬师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⑥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⑦米,满之,负⑧以致师。师怒,谓⑨其窃,却⑩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12)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⑾受。
注释
⒈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⒉亟(jí):急忙。 ⒊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⒋呼备:叫人准备。 ⒌赍(jī):携带。 ⒍从:跟随。 ⒎实:装。 ⒏负:背着。 ⒐谓:说。 ⒑却:推却。 ⒒乃:于是 (12)本来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善良的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袜:袜子
主要问题
问题
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
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的人。
问题
林琴南的“善”具体表现在哪里?
回答
为了让老师吃上米,背着去给老师送米,老师没有接受,他就继续想办法,直到老师接受为止。
2 林琴南敬师 的原文文言文和翻译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3 林琴南敬师文言文答案林琴南敬师
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
从:跟随。
实:装。
负:背着。
谓:说。
却:推却。
乃:于是
固:本来
4 林琴南敬师的原文文言文和翻译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5 文言文《林琴南敬师》的意思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
从:跟随。
实:装。
负:背着。
谓:说。
却:推却。
乃:于是
固:本来
6 房彦谦传 文言文房彦谦 〔隋〕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玄龄父。
大业(六o五至六一六)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
《北史本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
高祖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并世袭爵壮武侯。父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
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
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
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
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
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
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 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
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
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
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
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属目。
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
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
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
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
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宪章,不敢怠慢。
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
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
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
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
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
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 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
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
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 昔郑有子产。
7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8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是的,古代学子入学时需要交给先生一些银钱、肉类等物品作为束修。束修是古代学生初次拜见老师时献上的礼物,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具体来说,束修的礼物可以是干肉、腊肉、腌肉等肉类,也可以是其他物品,如酒、烛、帛等。不过,束修的具体礼物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都有所不同。在古代,束修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传统礼仪,也是一种经济资助方式,有些贫困学生甚至会用束修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
古代拜师送礼叫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六礼束脩,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jpg)

.jpg)
.jpg)


.jpg)
详细资料大全.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