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

老师 0 50

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第1张

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
导读:  三大流派: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

  三大流派: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安徽民间剪纸:

  安徽的民间剪纸较早地形成了行业性的艺人队伍,以其艺术商业的雏形状态替代了民众普遍的审美创造。

  但是,我向来以为匠人型剪纸作品的民间与否主要在于所面向服务的对象。如果是基于劳动者集体审美意识的普遍水准,又依附于民间美术的范畴。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贵族阶层的闲情逸趣而卖弄绝技的工艺之作,则是与皇宫中雇佣的御用匠人雕龙刻凤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没什么两样。安徽的“花匠”多属于前者,而阜阳的程建礼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礼从小喜欢剪花,并跟祖母勤学,灵性极好,起初为村人义务剪花,后来把技艺作为谋生手段,挑起花担周游江湖,练出一身好手艺,口中唱着花歌,手中剪着妇女们点的花样。对于他来说,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经营构图,达到胸有成竹才开始动手。任何形状的纸片之中都已蕴藏着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轻叩它的灵性之门。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轮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几笔正在浸化着有浓墨,而略用心计剪出两只相对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画眼”,也点准“戏眼”——黑暗中,两个互相搜寻着的人警觉的眼睛。

  扬州民间剪纸:

  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说起来,这和隋炀帝杨广有一定关系。杨广当皇帝后,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扬州,至邗沟修竣,运河通航,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他三下扬州,恣意游乐。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他每当夜间和宫女们游园,不张灯火,令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萤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昼。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种“萤苑”、“剪乐”,同那“迷楼”、“龙舟”一样,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但从剪彩为花这个侧面来看,却说明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扬州艺人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中有“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爱引了千年风俗,以神来之笔,表达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怀念之情。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还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剪纸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剪纸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利用纸袋原型,通过画、剪、贴等技能,表现动物、人物。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利用纸袋玩偶进行游戏或讲故事。

  二、活动准备: 白色纸袋、彩笔、剪刀、抹布、各种人物、动物的五官及玩偶范例。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纸袋小熊猫,以熊猫的口吻说: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小熊猫。今天,我是到你们班来找小伙伴的,请你们照我的样子做几个小伙伴好不好。

 2、引导幼儿观察纸袋小熊猫的制作方法。

 在纸袋上部适当位置贴上小熊猫的眼睛、嘴巴,也可以用彩笔画出来。在纸袋上面适当位置贴上小熊猫的两只耳朵。

 在纸袋两边中下部剪两个小孔,大小能伸进手指即可。

 把一只手伸进纸袋,大拇指和小指分别伸进纸袋两边的小孔,做小熊猫的手,纸袋玩偶就做好了。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来为小熊猫做伙伴,老师这里有许多小动物头像,可以先看看他们长得怎么样,然后在想想你想做哪种小动物,用什么方法做。幼儿先看玩偶范例,然后动手制作,每个小朋友要尽量注意跟别人做的不一样。

 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制作两个不一样的玩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业。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教师评价作品,可从五官位置、色彩的选用去评。

 幼儿将玩偶套在手上,两两对话,学习用玩偶的口吻对话和表述。

 四、活动延伸:将好的玩偶放在语言角内,供幼儿练习讲话,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培养相互交往的能力。

剪纸教案 篇2

 关于剪纸艺术,剪纸的由来,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1500以前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中出土的图案花剪纸《对马》、《对鹿》作品中很有特色。其精美的构图和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那时剪纸已用于屏风,头饰等方面,起到节日仪饰作用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只要逢临中国传统的农历年,人们都要在自家的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亲自动手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福字剪纸”,更能传载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平安”与“幸福”的祈求。

 福字本身就可以根据人们的想象进行不同的变化,因此剪纸中的福字类型也很多,根据创作者的想象,可以讲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小动物和花草相结合,也可以将字与字相结合。其中的变化自然是随作者变化,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春节到,福气多多,春节福字剪纸。

 剪纸图案大全之剪影作品赏析

 剪纸图案越来越多,剪纸方法也不断增加,剪影作品无疑是剪纸的新方法,剪影剪纸就是将剪纸粘贴到贴作品的纸上,以鲜明的对比突出剪纸,一张剪影纸,一把剪刀,背景纸和胶水足矣。

 工具:剪刀

 要求:剪影纸与贴作品的背纸,色差宜大

 作品特点:形象生动、对比分明。

 剪纸图案大全之剪影作品赏析 “母子情”

 剪纸图案大全之剪影作品赏析 “晚年”

剪纸教案 篇3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感受累加剪纸的特点,并初步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2.能运用折剪、画轮廓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共同合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准备:

 1.各色蜡光纸,糨糊,剪刀,托盘,抹布,铅笔等。

 2.累加组合剪纸作品一幅(见图1),其中一只蝴蝶的花纹可以分离并移动。

 3.背景音乐,“三只蝴蝶”背景图(图上有幼儿画的若干花朵)。

 4.欣赏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丰富有关经验。

  过程:

 1.回忆已有经验,萌发活动兴趣。

 师:我们听过剪花娘子库淑兰奶奶的故事,也欣赏过库淑兰奶奶的剪纸作品,还记得是什么作品吗库淑兰奶奶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幼:梅香骑马。

 幼:用的是累加剪纸的方法。

 2.欣赏剪纸作品《蝴蝶飞》,感知累加组合剪纸的特点。

 (1)初步整体欣赏作品(见图1)。

 师:这些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小不一样,飞的方向不一样。

 幼:有红色的、**的、蓝色的。

 师:在这么多美丽的蝴蝶中,你最喜欢哪一只你觉得它哪里最漂亮

 幼:我最喜欢红色的蝴蝶。

 幼:蝴蝶身上的锯齿形花纹很好看。

 幼:蝴蝶身上还有波浪形、圆形和水滴形的花纹。

 师:这只黑色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的是锯齿形,中间有许多圆形,像小太阳一样。

 (2)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师:像小太阳一样的花纹有几层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将黑色蝴蝶上的太阳形花纹一层层地分离,便于幼儿观察,见图2。)

 师:原来四层图形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而且它们的颜色也不同。

 现在我要把它们贴回去,该先贴哪一个呢

 幼:桃红色的最大,要贴在最底下,再贴绿色的、小一点的……最小的要贴在最上面。

 师:贴好后的花纹和原来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见图3)

 幼:圆形都贴到一边去了,和蝴蝶小翅膀上的水滴形花纹有点像。

 师:看来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3)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层数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师:蝴蝶所有的花纹都是四层的吗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

 幼:小翅膀上的花纹是三层的。

 幼:还有蝴蝶的身体用了两层累加,眼睛用了一层。

 师:累加的花纹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们的色彩和花纹效果也不一样。

 3.大胆尝试用累加组合的剪纸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1)共同讨论制作方法。

 师:我们的'小舞台要上演童话剧《三只蝴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背景,画了一些美丽的花。今天我们再用累加的方法做些花,把背景布置得丰富些,好吗你们想做什么样的花呢

 幼:菊花、荷花、蝴蝶花、梅花……

 师:我这儿有一些梅花,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红色的,还有花蕊。

 师:我们怎么来做这朵花呢两层花瓣一样大吗

 幼:先折剪出第一层梅花花瓣,再剪出第二层花瓣。

 幼:最下面的最大,中间的小一些……还要剪出花蕊,然后把它们贴在一起。还可以剪些小花纹装饰花瓣。

 (2)尝试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折剪的方法和画轮廓剪的方法来做花,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大的花瓣和花纹用大的纸,小的花瓣和花纹用小的纸,剪下的碎纸要放到空盘子里,我们要像库淑兰奶奶一样学会节约。

 (幼儿制作并将作品布置在《三只蝴蝶》的背景图上)

 4.师幼共同布置作品并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你最喜欢哪一朵它哪里最漂亮(见图4、图5。)

 幼:荷花很漂亮,它的花瓣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

 幼:鸡冠花很好看,它的花蕊有很多形状。

 师:累加剪纸的方法不仅可以做花,还可以表现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试一试。

  活动分析:

 剪纸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该活动是为小舞台表演《三只蝴蝶》制作背景而进行的。在前期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库淑兰剪纸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感受和理解剪纸艺术的美。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画面布局,还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引导他们讨论剪纸方法,感受色彩、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知道什么是累加剪纸,并比较它和镂空剪纸有何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

 剪纸活动不仅是技能的练习,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文化熏陶,对幼儿生活观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等等。

剪纸的传统故事:

1、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2、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扩展资料: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剪纸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活动总结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的活动总结 篇1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崇高的师德之外,还应该要把现代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发挥,是人的个性的塑造,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即个人特长的发挥,是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通过组织各种课余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半年顶岗实习中我组织学生进行的课余活动主要有认识身边的植物、美化校园、主题班会、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几次活动学生丰富了课余活动,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团结合作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我自己的组织能力。现就我这半年的顶岗实习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课余活动作总结:

  (一)充分准备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道理都是相通共融的,对于组织学生课余活动来说也不例外。就拿认识身边的植物这个活动来说吧,首先要先明确在我们的身边到底都有哪些植物,并且还要查资料弄清楚这些植物的学名、科属、形态特征、生活环境以及用途等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采集标本做成样本,供学生参考。除了知识需要准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其认知能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对于在讲解身边植物时,一些比较深奥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不提,只讲一些容易理解显而易见的知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课余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能够占主导作用。比如说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班会的设计,讨论班会的流程和设计活动。这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更加理解班会主题的含义。这样班会的举办成功能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可以得到体现,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再比如说美化校园,每个班级负责一块地方,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设计并实施美化方案。这样学生就会把这当做是自己的事会主动去完成,而且会完成的很好。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在玩中培养兴趣,获取知识

 课余活动的进行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在玩乐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的鼓励他,使他的闪光点能够充分发挥,去挖掘他的潜能。并且还要适时的加入一些知识的灌输,比如在游戏中加入一些诗词的背诵等。

  (四)保证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以及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

 安全最重要,这是无可厚非的。比如说举办趣味运动会,因为天气比较热要找树荫底下进行比赛,而且要保证场地的平整。还要考虑到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一定要叮嘱学生注意安全。因为是户外活动,要有专门的人负责看住学生。如果是小班活动,为了避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应当在远离教学楼处进行活动,叮嘱学生不要肆无忌惮的大声喧哗,遵守秩序。

  (五)做好反思

 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我们要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分析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经验在下一次的活动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反思不仅我们要做,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也是需要做好反思的。学生们要反思在这个活动中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自己做的好的是哪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等等,还可以写下对于这个活动有什么建议。

 这半年的顶岗实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加倍努力,让我自己变的更好。

教师的活动总结 篇2

 下雨天,孩子通常喜欢撑着伞,踏着水花,在雨中玩耍,这是多么惬意的画面啊,今天我选择了花伞作为素材,和小朋友共同制作花伞。由于大班孩子在手工方面已有一定的基本,能较熟练地运用折、剪、粘贴、画的技能,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在:1、学习运用折、剪、粘贴等方法制作花伞,运用点、线、图案等由中心向四周对称装饰伞面。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开始时,我以谈话:下雨天为主线,和孩子聊起有关雨天的事情,再出示范例----漂亮的花伞,激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让孩子观察、猜测花伞的制作方法,唤起孩子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再重点讲解先折、剪,做出花伞的面,运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接下来就是孩子们动手制作,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动手制作着,他们剪出的花伞面,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碎边形的、有蝴蝶形、有花瓣形的,还有八边形、六边形的,加上孩子们富有创意的装饰,使得制作出的小花伞各具特色,让我再次感受到孩子们的创意思维。

 活动中,我也反思到指导中出现的不足,如1、折、剪花伞面的关键是折三角形的方向,老师没有预想到孩子们在方向出错的情况下,剪出的花伞面不是整体的,而是变成两个或是四个对称的图形。2、制作伞杆部时需要多次向内折长条,这需要手指的配合才能折出大小合适的伞杆,可是很多孩子急于求成,折出的伞杆过宽,导致整体配合不够美观。3、评价时以老师的讲评为主,没有让更多地孩子参与评价,忽略了以孩子为主的评价观。

 反思一次,我又有了新的收获,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下次的活动,还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精彩。

教师的活动总结 篇3

 按照中心校关于实施有效教学工作的要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开展20xx20xx学年度校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历时二天,于4月20日结束,现将本次展示活动作以总结汇报。

  一、基本情况

 华员伍仙小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共听9节课,做到中青年教师人人参赛,个个登台。

  二、闪光之处

 1、这次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教师综合教育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如王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体现了知识、能力、智力的协调发展,课堂以训练为主线,技能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智力在训练中发展。

 2、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明显体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听课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了教师善于创设情景,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教师自觉放下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情趣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灵得到自由,行动得到自由。教师的劳动不再是燃烧的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陈娜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充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创新教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本次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教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聂自成老师,抓住重点语段,朗读、品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王会芳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备课细致,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得法,找准阅读与写作的突破口和衔接点,语言表达精炼准确,体现了较为扎实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功底。

 4、常规课堂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较好的体现。教师何利鹏、陈玲、牛随芳自制教具、学具,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学实在。

 5、学科教学特色初步展现,学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语文课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数学课学生算理推导均有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与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机融合在一起。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指导不到位,效果不佳。

 2、教学中,须弱化教材、教师的权威性,克服教师中心言说者地位,应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重视教师的导的作用。

 3、课堂上要关注大多数学生,关心学困生,以使整体提高。

 四、改进方法

 1、加强学习。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积极倡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课标等,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内强素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积极引导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交流。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多看、多听、多学。

教师的活动总结 篇4

 为了丰富、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各项基本功,我校组织了教师“规范汉字天天练”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教师的硬笔字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展示教师的阶段成果,开展了本次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纸型,尽情展示教师硬笔书法的风采。

 老师们在书写过程紧张而又不失活跃。老师们兴致非常高,认真地品味着汉字的艺术魅力,饱蘸浓墨、激扬文字,所写字体或大气、或清秀、或刚健,尽其所能地展现自身硬笔书法的才能,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扎实的书写基本功。硬笔书法比赛弘扬中华优秀书法文化,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硬笔书法艺术水平的平台,丰富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

 一手漂亮的字,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书法练习活动不仅充分提高了个人的书写技能,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再一次认识到书法这一基本功的重要性,将努力加强书法的练习,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通过组织这期硬笔练习活动,大大加强了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同时也对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活动总结 篇5

 4月10日上午,达川区明星幼教中心的宝贝和家长们一起来到了达州市著名风景区——凤凰山,参加‘春回大地,亲子健行、亲子登山‘活动。

 早上8:30,宝贝和家长们准时来到了凤凰山元稹纪念馆集合。活动开始时,主持人潘老师给大家讲解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注意事项。随后,可爱的老师们为大家带来一段动感十足的舞蹈,给宝贝们加油打气,拉开了登山活动的序幕。各班老师给每位宝贝发一张拼图卡。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所有幼儿到达目的地完成拼图才算完成任务。

 9:20,我们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出发开始了登山活动。虽然,山路陡峭,道路狭窄,走起来也不方便。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和家长非常的有秩序。

 最早到达终点的是果果二班的孩子。真是太佩服他们了,出发的时候果果二班是最后一个走,没想到他们却是最先到达终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很强,也非常有集体荣誉感。

 10点左右,所有的宝贝和家长都到达终点。大家都积极的完成班级拼图。一番努力,各班的宝贝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这次登山活动中,最让我感动是果果二班和苗苗一班的。当他们班里还有人没有达到终点时,这些宝贝和家长又下山去接他们。有的孩子还搀扶着爷爷奶奶到达目的地。这次活动我们并不是要评出谁先谁后,是希望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会互帮互助。本次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平时在家长细心呵护下成长的孩子们,今天>长大了。山路崎岖,路程遥远。孩子们用他们的小脚坚持不懈地走完了这段路程,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此,我还想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说声‘谢谢‘。大家从山脚到达山顶时,都已经很累了。我们的老师们又打起精神、组织好本班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又唱又跳。她们都是90后,在她们爸爸妈妈的眼里,她们也还是一群孩子,可是她们却没有一个人说一声苦道一声累。>这就是我们明星人的精神,一种顽强拼搏,无条件的去完成任何一个任务的精神。

 今后我们还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大胆去发现、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善于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库淑兰剪纸介绍如下:

中国民间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勤劳的双手诠释着“匠人精神”的本质,肩负起传承者、发扬者、守护神的角色,不为名利和地位,只希望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被历史所遗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中国匠人”。

1920年出生于陕西咸阳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库淑兰,正是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民间匠人,也是用作品征服许多收藏家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世人亲切地称作“剪花娘子”。

库淑兰擅长人物、动物、花草树木、屋舍农具等各类题材的剪纸,她的剪纸在构图上,体现出大胆、简洁的特点,色彩绚丽堂皇,给人很奔放的感觉。她的人物剪纸形象在饱满圆润的基础上,还带有些许夸张和抽象的意味,不由得会让人想到西方现代艺术风格。

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后,从此享誉海内外。实际上,在她获奖之前,她的剪纸作品已经在国内外许多个城市展览过,并引起一些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西方学者认真研究完她的作品后,一致认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毕加索的抽象风格。

当西方学者进一步了解到库淑兰只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压根没有听过毕加索的大名,也没有欣赏过毕加索的画作时,他们感到更加不可思议。

由此,可以断定,人类的艺术思维是相通的,对艺术抱有赤子之心的人,早晚会用灵感为自己打开艺术巅峰的大门,进而发现别样的风景。

当然,发现者前提一定是天才才行。

库淑兰毫无疑问是剪纸领域的天才,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她从不重复自己的作品,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探索出一种新风格,每种风格都堪称巅峰,让许多人可望不可即。

库淑兰在艺术上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村妇,拥有许多技能,最拿手的是剪纸和画画。

童年时期,库淑兰的家境比较殷实,算得上是十里八乡的中产户。长到6岁时,父母就把她送出大山,安排进新式学堂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要库淑兰不上学在家的日子,母亲就监督着她学习剪纸和绘画。

到11岁时,为了让库淑兰增长更多的见识,父母把她送到三原县的姑姑家,让她在三原县接受更好的教育。当时的三原县,以商贸繁荣、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著称陕西关中,在繁华程度上,仅次于西安。

也是在三原,库淑兰开阔了许多眼界,从三原城隍庙里富丽堂皇的彩绘壁画上,以及绣工华丽的锦帷和绣片上,她发现了艺术带给心灵的震撼,这些神灵图像对她将来的剪纸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她将来艺术创作上用之不竭的源泉。

遗憾的是,从15岁之后,库淑兰就告别了学堂。原因是她早在4岁就被订下了“娃娃亲”,必须履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库淑兰的丈夫孙保印没有上过一天学,是一个斗字不识的粗人,他认为读书、写字、画画、剪纸都是不务正业的行为,而库淑兰偏偏爱好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两人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可想而知,自结婚后,库淑兰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几乎每天活在婆婆的刁难和丈夫的虐待中。

旧时代的女性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做主,库淑兰明白,丈夫娶她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与其无谓地反抗命运,还不如逆来顺受,每天少受一些打骂才是明智的选择。

所以,库淑兰从17岁嫁给丈夫之后,就接二连三地总共生了13个孩子,最后只养大了两男一女。

在这种艰辛的、近乎绝望的煎熬中,唯有苦中作乐才不至于被生活击倒。

库淑兰苦中作乐的唯一方式,就是抽空剪窗花,在一刀一刀地剪裁窗花里,极力寻找着生活的乐趣。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她剪窗花的技艺与日俱增。

后来,为生活所迫,库淑兰和丈夫、孩子们搬回到娘家,自此,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旬邑县历来是陕西省有名的“剪纸艺术之乡”,1980年,旬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文为群在民间普查剪纸能手时,库淑兰的艺术才华突然被他发现。于是,文为群多次安排库淑兰进入县城剪纸创作班进行创作和交流,还多次给她提供创作素材。

1985年年底,文为群再次拜访库淑兰时,突然发现她的作品风格大变,百思不得其解,就在1986年初把她的作品推荐给西安美术学院杨学芹教授。

库淑兰的作品风格之所以产生重大变化,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1985年秋,她上山采药时不慎失足,掉下深崖几天几夜不省人事。正当家人开始给她准备后事时,她却突然清醒过来,看起来神采奕奕,并声称自己是“剪花娘子”。

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库淑兰,作品风格随之大变。

如果说库淑兰之前的作品是以“叙事”为主,用简洁、朴素、单纯的艺术语言,以及绚丽、浪漫的色彩,诉说着乡村生活的纯真和质朴,艰辛与苦难,以及蓬勃的生命力,那么,她后来的作品则是以“表现”为主,像毕加索那样,用夸张、抽象、粗犷的风格,来揭示人生百态,以及个人信仰的力量。

杨教授看完库淑兰的作品后大为震撼,随之对她的剪纸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又撰写评论文章把她向社会各界推广。

同年秋,位于西安东大街的陕西美术家画廊,给库淑兰的作品开设专厅陈列和展出,正是这次展出,让库淑兰在艺术圈一炮打响。

1987年,上海科教制片厂《中国民间剪纸》摄制组,专程采访和拍摄了库淑兰跟她的剪纸艺术,同时向国内外介绍她的艺术事迹。

1988年,以库淑兰为首的旬邑民间剪纸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非常成功,让她立马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美术大师。同时,她的100多幅作品全部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5年9月,北京举办了“第四届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工作人员邀请库淑兰到北京办展。展览中,一名法国人前来参观,现场记者问他对库淑兰的印象是什么,法国观众毫不犹豫地说:“齐白石之后,就要算库淑兰。”

这句评价,是对库淑兰最中肯的评价,她注定会成为载入美术史的人。

在这之后,库淑兰的作品多次占据国内外许多重量级艺术刊物的头版头条,以及美术馆的专厅。她和她的作品终于走出国门,登上了大雅之堂,让世人见识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