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给公司领导送红包合适吗?

领导 0 23

过年了给公司领导送红包合适吗?,第1张

过年了给公司领导红包合适吗?
导读:不要给领导发红包春节时,晚辈提着礼物,给长辈拜年,长辈接受敬意,回赠红包,这是礼。从来没有长辈主动去给晚辈拜年,让晚辈封压岁钱的。回到职场,员工给领导送红包,表面上是给领导发个表达感谢的微信红包,实质上是给领导送了一笔钱(无论多少)。然后,

不要给领导发红包

春节时,晚辈提着礼物,给长辈拜年,长辈接受敬意,回赠红包,这是礼。从来没有长辈主动去给晚辈拜年,让晚辈封压岁钱的。回到职场,员工给领导送红包,表面上是给领导发个表达感谢的微信红包,实质上是给领导送了一笔钱(无论多少)。然后,员工可以去举报他受贿了。

虽然例子中是学生家长举报班主任,但这背后的逻辑细思极恐。所以,不要给领导发红包,而是领导封红包给大家。

不要拒收领导的红包:

1、部门来了一个 90 后新人,虽然公司没有硬性要求,她依然跟着一起加班赶项目。所以,在项目结束后,领导加了她微信,并且晚上给她发了一个 200 元的红包。结果呢,这位新人一直不点接收,直到红包退回到上司的微信。

上司对其他人说:「200 块钱红包是体谅新人的工作,不是无功不受禄,又不是想收买贿赂她?我堂堂一个主管有必要讨好她一个新人吗?」

2、公司微信群,领导为了让群里气氛活跃一点,在群里发了一个 200 元的拼手气红包。

又过了很久,我碰巧和领导一起吃饭。

领导说:「上次发的那个红包到现在都没领完,A、B、C 三个人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领导发了红包,同事却不领情,这种情况很常见,双方都没有恶意。

同事想的是: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领导给我发红包就是为了让我做更多的事情,我可不愿意欠你人情,为什么要领你的红包?

领导想的是:

给配合我工作的人发红包,是公事,也是私事。

你为工作付出了努力,理应得到上级的奖励。

我私人发出的红包,你领了就是认同我尊重我,给我面子。

送礼物当然可以送现金,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土,也就是说太过于直白,没有送实物更加的有意义,个人建议还是送以下几种日常用品或者摆件才有意义。

1、摆件

像这类小摆件,适合送给领导或者上司,不但高端大气上档次,最重要的是观赏性特别的强。

2、花草盆景

对于花草盆景这样的东西,最适合送给亲戚或者闺密。一方面特别的漂亮,另一方面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让整个人都能够心情大好。

3、各类饰品

这类的小饰品或者头饰,就适合送给姐姐或者妹妹,她们戴在身上也会特别的漂亮,更能够体现自己的一个爱心。

4、茶具

像茶具套餐这类小物件,就适合送给长辈,比如说送给爷爷就非常合适,这个茶具每天用来喝茶,也是特别惬意的一件事情。

1、领导清正廉洁,不接受不正之风的送礼活动。

2、你送的钱少了,领导不屑一顾。

3、你送礼也太明目张胆了,而且你送那点钱领导确实看不上。

4、因有求于领导的送礼,意图太明显遭拒。

给领导送礼的目的

1、对领导表示感谢

有的人和领导走的比较近关系也比较好,在平时工作中也给他展示的机会。马上就要到年底了,送点礼物表示对领导的感谢,感谢这一年的对自己的照顾和指导。那么这样的送礼是不掺杂其他小心思的,只是表达对领导的感恩,我们的礼物也不需要太贵重,一点家乡的特产就能搞定。

你可以说:“领导,我们家的特产,快要过年了,拿了点给你和你家人尝尝,也谢谢这一年对我工作的提点。”让领导明白你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就可以了。

2、表明态度

职场上,每个领导之间也是存在明争暗斗的,这时候员工表明立场就更能获得领导的青睐。当你想表达尊重领导、向领导靠拢的心意时,可以通过送礼来实现。你送礼就是在向领导传达你的忠心,表明自己的支持领导的态度。那么领导日后会更加关注你、重视你。

我不建议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礼物赠送行为,这可能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会违反公司或组织的规定。

如果你想表达对领导的感激之情,可以考虑其他方式。例如,你可以写一封感谢信或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你对领导的支持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想在过年期间向领导表达祝福,你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来表达。

如果你决定送礼物,建议选择合适的礼物,并遵守公司或组织的相关规定。在送礼物时,可以附上一张贺卡或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和对领导的祝福。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要确保你的行为是合适和恰当的,不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那里有过年给领导拜年的风俗,不过很少有人送烟酒,都直接送钱!”原和县县委书记杨建国昨在合肥中院受审。在法庭上,他这样描述为官多年体会到的“风俗”。昨天,对杨建国的庭审持续了一整天,公诉人对杨建国涉嫌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了简要举证,两名律师出庭为他辩护。

与以往此类案件不同的是,这次的庭审设了证人席,但昨天并没有人出庭作证,证人将在今天的庭审中揭开神秘面纱。

  被告席上依旧摆官腔

  8时30分,杨建国被押上被告席,年过半百的他面容憔悴,边走边和旁听席上从巢湖赶来的亲戚朋友点头打招呼。公诉人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宣读了长达27页的起诉书,展示了杨建国自1998年至2004年受贿106起的事实,此外还有他那百余万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的巨额资金。公诉人读起诉书的时候,杨建国迫不及待地想要辩解,被法庭制止。

  “被告人杨建国,你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有什么异议?”起诉书读完后,审判长询问。停顿了一会后,杨建国说出了这样的开场白:“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在座的各位,我现在就起诉书指控的一些事情,说一下我的意见。”这样的话听起来依旧是官腔,旁听席上有人笑了起来,他们说这是杨建国在任时讲话的习惯。

  当庭翻供否认部分指控

  杨建国对受贿罪中的10项指控予以否认,这些人送给他的钱多在一两万元,最多的是5万元。杨建国称,这些人送的钱有的他根本就没收,有的不是上万而只是四五千元。有一起是杨建国从一人那里受贿数额最高的一次,达28万余元,其中20万是一次性收取,杨建国在法庭上说不是20万而是10万。关于巨额财产,杨建国说有七八千元人民币是两次出国的补助,290英镑是外国朋友馈赠的,5000元港币是一位至交送给他在香港买东西用的。此外,在南京住院和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不少人只是去看望他的,并没有托付他办什么事。他的辩护律师对指控提出异议,认为有些送钱者当时并没有具体请托事项,杨建国收钱并不构成受贿,应该是非法礼金。公诉人指出,杨建国庭上所说的与在侦查阶段说的不符,杨建国辩解,自己记忆力不好,在侦查阶段忘记说了。

  “拜年总不能空着手!”

  公诉人问杨建国:“你怎样看待这些人送钱给你?”他想了想说:“我们那里的官场有这样的习俗,逢年过节都要上门给领导拜年。我是县委书记,给我拜年的人自然多。拜年总不能空着手,以前多送烟酒,但谁都知道烟酒有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改成钱了,现在人们都直接送钱,实在!”

  一出手就借人100万

  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指控中,杨建国家庭财产共有600多万,在他与妻子孟世芳能说明来源的财产中,借款利息收入高达1049800元。杨建国解释,他们家曾经借出过巨款给别人,所以利息收入高就不足为奇了。他当庭供述的借款有两次,一次是借了100万给和县某公司董事长郑某。杨说自己和郑某的父亲关系很好,他把郑某当自己的孩子看,郑某在他家烟酒随便拿,郑父去世时,他还送了2000元的礼。郑某送给他的钱是两家间的礼尚往来,并不是受贿。另外一次是借钱给和县某公司老总给工人发工资,具体数额他记不清了,都是妻子经手的。

  为妻子开脱罪责

  一直传言与杨建国同堂受审的孟世芳,昨天并没有和丈夫一起走上被告席。对起诉书关于妻子的指控(本报昨日曾报道),杨建国说在宁波公司以5万元入股一事,自始至终是他和对方谈的,具体细节妻子并不知道,合同上的签名也是他让妻子签的。杨说家里的大事都是他作主,而家务事则是妻子打理。

 收了钱,但并没办事”

  昨天,杨建国除了否认10起指控,称没收钱或收的钱少外,对其他指控都承认,但辩解自己根本没有为送钱的人打招呼。后来这些人担任的职务,都是县委开会研究决定的,作为县委书记,他所要做的只是拍板决定,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他的说法遭到公诉人驳斥,公诉人说其实送钱的人看中的正是杨建国手中拍板的权力,他的态度对这些人任职是有重要影响的。此外,杨建国还辩解,有些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不是受贿,但公诉人指出他只是收钱,却很少送给他人钱,并非礼尚往

  给领导送钱话不要太多。少说话就行。

  比如: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或者直接不说话,面带笑容塞在

  布兜里就可,千万不要让人看到。下面是我觉得比较好的一文章,

  楼主参考一下。

  过年给领导“送钱”的艺术

  62623433

  4位粉丝

  1楼

  廉不廉,看过年。每至“年关”,中央有关部门都会发出各种“禁令”,给各级官员遍打“廉洁预防针”。然而,禁令节节出,大礼年年送。“年节腐败”已成官场“潜规则”。“送钱的技术”也成了官场人士的“必修课”。这真让人感到悲哀。

  我在官场有一些无话不谈的朋友,春节前朋友聚会,谈到时下的官场腐败。

  一位当官的朋友用 “送钱的技术”作为开篇话题。

  我对这类事报上看得多了,底下听得也多,就说:就拣新鲜的说说。

  当官的朋友说:送钱的总技术原则是既办成了事,跑了官买了官,又要安全。但具体落实这一总原则还有很多技术细则。比如第一条,是一定要化整为零,巧借名目。本来这件事一次送钱十万就能搞定,但是你送了,他收了,事是办了,有点不安全因素。万一哪一天事发了,小小十万,你行贿,他受贿,就都是事,撤职查办也都有可能。所以,要化整为零、变换名目。今天他儿子娶媳妇吃酒席了,亲朋好友都会一千两千递个红包,你也照办,只是多送一点,封个一万两万。明天他父亲过大寿又要摆席,你再封一个红包,凑个若干万若干千的吉祥数奉上。这就是化整为零,凑零为整。

  这根本不算新鲜,席间有人见多识广地笑道:十万能搞定的事,你把十万凑足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做官的朋友正色道:你这就是没有真上道的想当然。化整为零、巧借名目虽然增加了安全系数,目标不显了,但同时又有损耗率。

  我这才开始注意他的话:损耗率?

  当官的朋友说:那可不是。结婚拜寿,别人都要上红包,你的红包即使重一点,也多少有点淹在里头的意思。来客要是有大几十号、上百号人,真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呢。虽说彼此心知肚明,钱数在那儿摆着,但到底是人多事花,目标不集中。再者说,你十万块钱化整为零分三五次送,时间拉上几个月,怎么也是淡化记忆,效果的损耗是明显的,而且损耗率也与你化整为零的力度成正比。化的越零,损耗率越高。你送钱心中有数,人家收钱可不一定记得那么清。本来十万元就搞定的事情,一般就要十三四万、十四五万甚至十七八万才能搞定。

  我笑着点点头:送钱要考虑安全,就要赔上损耗率。

  当官的朋友说:越化整为零越稳妥,但损耗率也越高。所以,送钱就要在安全系数与损耗率之间考虑“边际效用”,统筹兼顾。

  我暗中一叹,“边际效用”这样的经济学概念被当官的朋友用到此处,足见当下送钱技术包含的知识文化含量了。

  他接下来又讲更新鲜的技术细则。

  他说:送钱还有许多小细节,没上道的人一定是想不到的。比如送钱是送新钞票还是旧钞票,也有讲究。你们说新钞票好还是旧钞票好?

  有人说:当然新的好一些,干净喜气,看着也爽。

  当官的朋友摇摇头:那可不见得。一回,一位在县里工作的老兄要跑提拔,事先打听清楚了,五万元送到某负责领导那儿就能搞定。得知下午就开会议人事安排,他赶在中午把钱送到领导那里。没想到领导瞄了一眼放到桌上的牛皮纸信封,脸色不算好看,往抽屉里一收说:会上看看再说吧。结果那天下午这位老兄的事泡了汤。他正纳闷着,过两天那位领导又笑嘻嘻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着急,过两天再给你安排。几天后果然安排了。他更纳闷了,最后才搞明白,那五万元是刚发行的连号新票子,放在信封里显薄,领导当成三万了。往抽屉里收是收了,可心里恼得很。晚上打开一数,才转嗔为喜。你看,这种情况下新票子就不如旧票子。

  我说:新票子薄是薄,可重量该一样啊,能掂出来嘛。

  当官的朋友又笑了:作家朋友,你还要继续“深入生活”呀。新钱用旧了,不仅是蓬松了厚了,而且因为吸收了油污水分,自然也要重一些,不信你去称称看。所以,旧钞票才叫“厚重”啊!送红包要想当下显出厚重,一定要用旧钞不要用新钞。

  他又说:当然,新钞也有新钞的好处。刚才讲到领导儿子婚礼上送红包,你三万元新钞票,薄薄的过去,当下不那么显眼。要是厚厚重重的旧钞票包上三万,就在众人眼中落下话把了。

  当官的朋友又讲了一大堆送钱的技术原则,最后说:送钱的基本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我不语,听他往下说。

  他说:那就是一定要知道现在的市场价。钱权交易也是办什么事有什么价的。一定要搞清楚,跑个什么官,批个什么件,包括请秘书们找头头脑脑题个什么字,该给秘书多少钱,都是有价目的。少了办不成事,多了做冤大头,还增加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官场腐败本是个严肃话题,但这样的话题却屡屡被当做笑话来说,可见积弊之严重,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

  这真让人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