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周朗的妙计是指先使用(美人计)去进行假招亲,想骗刘备过江东来然后杀死他。没想到诸葛亮识破了他的计谋,刘备一过江东就大张旗鼓地迎亲,弄得路人皆知孙权的妹妹要嫁给刘备,所以周瑜就不好公然杀之,接着继续演戏,没想到孙权的母亲和妹妹都看上了刘备,坚
周朗的妙计是指先使用(美人计)去进行假招亲,想骗刘备过江东来然后杀死他。没想到诸葛亮识破了他的计谋,刘备一过江东就大张旗鼓地迎亲,弄得路人皆知孙权的妹妹要嫁给刘备,所以周瑜就不好公然杀之,接着继续演戏,没想到孙权的母亲和妹妹都看上了刘备,坚决不准杀害,这样就弄假成真了。
一计不成,后来周瑜又另生一计 (软禁),温柔乡是英雄冢,就是建造豪华别墅给刘备并送了很多美女,美食,古玩等等来消磨他的意志(刘备小时候家境贫寒,是个苦孩子,没享受过好日子),让他沉溺于女色和歌舞升平之中,乐不思蜀,不想自己的事业,从而达到“软禁“的目的。
如果是爱好三国而且喜欢京剧的朋友,对于这一段唱词肯定不会陌生。这段唱词是京剧《甘露寺》里面乔国老的唱段。这个唱段脍炙人口,因为它借着乔国老之口,将刘备兄弟们的英勇无敌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唱段中的孙权和刘备究竟有什么矛盾,致使孙权对刘备起了杀心。而刘备又为何会亲身犯险,来到孙权的地盘呢?而且乔国老为何说要将计就计,与刘备结成鸾俦呢?
一、孙夫人与刘备婚姻的由来。这出京剧就是以《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二气周瑜的桥段改编的。说的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使尽手腕,占据了荆州。但是,荆州位于东吴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吴对荆州也是必得之而后快。因此,孙权和周瑜想要夺回荆州,就商议使用美人计。那就是趁刘备丧偶之机,以将妹妹嫁与刘备的借口,骗刘备来东吴结亲。然后将刘备扣押,索回荆州。
可谁知道周瑜的计谋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派赵云随刘备来东吴迎亲。赵云按照诸葛亮预授的锦囊妙计,不但促成了刘备和孙夫人的婚姻,还保护两人安全回到荆州。周瑜在追击刘备的途中,遭到诸葛亮安排的军队伏击,大败而逃。诸葛亮让部下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把周瑜气得金疮迸裂,人事不知。
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中,有两个锦囊都和孙夫人有关。那就是第二个锦囊,赵云看刘备中了东吴的酒色之计,以荆州有危险的假情报唤醒刘备,让他回荆州。这个锦囊妙计中,回荆州就需要孙夫人的帮助。所以,刘备在得到孙夫人的同意后,一起出走回归荆州。
而第三个锦囊更是与孙夫人有关。那就是当刘备遇到东吴的阻拦和追击的时候,让孙夫人出面来叱退东吴的兵将。这是因为,刘备随身的卫士不多,又身处东吴的控制区,想要凭武力脱身可谓难上加难。幸亏有了孙夫人的出面相助,刘备一行人才得以安然脱险,回到荆州。
二、孙夫人为何要帮助刘备。那么,我们在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孙夫人本身应该是孙权方面的人,作为美人计中关键的人物,怎么反要帮助刘备,破坏他兄长的计划呢?我们试想一下,王允在董卓和吕布之间使用美人计时,如果美人计中的貂蝉反而和董卓一心,那会是个什么局面?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孙夫人面临的情况,就会发现造成这个局面的几个原因。
首先,孙权和周瑜的这个美人计是个漏洞百出的计谋,他们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根本就没有想过孙夫人的感受。我们看到王允让貂蝉参与美人计的时候,是首先得到了貂蝉的应允的。而孙权和周瑜使用美人计,根本就没有和孙夫人有过一点沟通。他们只是想打着孙夫人的旗号,来欺骗刘备,可没有想到,对于一个没有出阁的女孩,会给她的名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而孙夫人又是一个脾气刚烈的女子。当她得知外界到处沸沸扬扬的传说自己与刘备结亲,可是自己却对此事一无所知的时候,她的心里会怎么想?在这种情况下,孙夫人自然会对她的兄长产生怨怼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使得孙夫人对她的兄长孙权产生了逆反心理。孙权说结婚是假的,孙夫人偏要弄假成真。这使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孙权和周瑜的美人计的失败。
第二个原因是孙夫人和刘备志同道合。我们可以看到,孙夫人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她虽然身为女儿身,可是却有着一颗超过凡庸男人的心。她精通武艺,身手不凡。而且还脾气刚烈,东吴的将领人人惧怕。在孙夫人和刘备返回荆州的途中,那些奉命拦截和追赶的东吴将士,在孙夫人的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张扬,就将孙夫人的威风表露无疑。
这样女子,当然不愿意嫁给一个凡夫俗子,无声无息的度过一生。可是她本身是东吴宗亲,下嫁给手下的将领自然非其所愿。而嫁给刘备,从某个方面能够满足孙夫人的心愿。刘备是和孙权齐名的君主,而且是成名已久的英雄。嫁给刘备,辅佐他建功立业,正合孙夫人的心愿,是她求之不得的。正是因为刘备和孙夫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刘备才能够得到孙夫人的帮助。
第三个原因是孙夫人既然嫁给了刘备,有决心和他一起干一番事业,那么,她将刘备的事业就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所以,回到荆州也就成为了孙夫人和刘备共同的心愿。
孙夫人既然名正言顺的嫁给了刘备,那么她就成为了刘备的主妇,在刘备集团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她当然不愿意在东吴寄人篱下,处处受人约束。每一个有事业心的女子,都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她心里明白,自己的人生幸福,在嫁给刘备的那一刻起,就寄托在了刘备的身上。因此,在从刘备的口中得知荆州有危险的时候,孙夫人的焦急心情比起刘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孙夫人才毫不犹豫的要求和刘备一起回荆州。在一路上,她多次出面保护刘备,也就是保护她自己。她将自己的命运和刘备的命运系在了一起。终于,两人虽然历经坎坷,还是有惊无险的回到了荆州。
三、孙夫人和刘备的婚姻为何会遭到悲惨的结局。
可是,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集团和集团之间因为利益的冲突,经常会出现朝三暮四的情况。而刘备和孙夫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时势的变迁,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孙权和刘备因为荆州的归属反目成仇,孙夫人和刘备之间的姻缘也走到了尽头。
孙夫人和刘备的婚姻,原本就是以欺诈开始的,虽然经过大家的斡旋,两人喜结良缘。可是,孙夫人和刘备相处的时间一久,各种矛盾就出现了。
首先是孙夫人的脾气过于刚烈,和刘备和他部下的关系相处不好。因为孙夫人和她的部下飞扬跋扈,使得刘备无法忍受,刘备只得专门为孙夫人筑了一座城,让她和她的部下居住。并且,刘备还以赵云沉稳威严,让赵云管理内务,这才暂时镇住了孙夫人一行人。
我们可想而知,刘备和孙夫人两人处于分居状态,还要专门派人看着她们。时间一长,双方的感情怎么会好得起来。刘备当时虽然年纪大了,可是跟孙夫人在一起一直就没有子嗣。可多年之后,在西川娶了吴夫人,却连续生下好几个孩子。从这里,我们就能够对刘备和孙夫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其次是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孙夫人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孙权和刘备之间,为了荆州的归属一直在勾心斗角。孙权想要建立一个以长江为北方屏障,以峡口为界线的势力范围。而刘备则需要荆州作为北伐宛洛的出发地。因此,双方都要控制荆州。
孙权嫁自己的妹妹给刘备,归根到底还是想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为自己服务。同时,他也想在利用完刘备后,就要回荆州,完成自己的战略计划。这样一来,孙夫人就夹在刘备和孙权之间,处境尴尬。由于她的出身,本能的不让刘备阵营的人信任。这让孙夫人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刘备阵营的冷遇中慢慢湮灭。取而代之的,是对刘备的哀怨。
最后,刘备和孙权关系的破裂,是让刘备和孙夫人的婚姻走向破灭的最后推手。在刘备出兵夺取西川时,孙权就因为先前自己要夺西川,遭到刘备的阻拦。而现今刘备出尔反尔,让孙权认为自己遭到了刘备的愚弄。这样,孙权决定和刘备彻底摊牌,在此之前,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
孙权以孙夫人的母亲有病为由,派人去接孙夫人。孙夫人受不了刘备方面的冷遇,再加上刘备在西川,也就回到东吴。可是,孙夫人做错了一件事,使得她再难回到刘备的身边。那就是她听从了孙权的要求,把刘备的嫡子刘禅也带往东吴。
在这件事上,孙夫人可能有三个考虑。一个考虑可能是真的相信孙权的话,想带孩子回去让母亲看看。另一个考虑则是自己一直抚养刘禅,怕自己离开刘禅,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最后一个考虑则可能是,孙夫人怕自己这一次回东吴,刘备就此对自己不管不问,自己无缘再回荆州。她带着刘禅,刘备为了自己的嫡子,也必须要顾念自己。
可是,孙夫人终究是一个女流之辈,她虽然刚毅果断,可是她的才干根本就无法应付这样复杂的形势。在整个集团的利益面前,她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在夺回刘禅后,刘备集团的人果然如孙夫人所料,对孙夫人不管不问,这就注定了孙夫人悲惨的命运。
四、痴情女遇上负心汉,孙夫人的悲惨结局。
在《三国演义》中,孙夫人的结局是在听说夷陵之战失败的消息,听说刘备战死,便来到江边痛哭一番后,投江而死。我们可想而知,她离开刘备之后,回到东吴,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自然生活不会开心。她唯一的希望是刘备能够接她回去,可是两国的关系剑拔弩张,她的希望十分渺茫。
而作为刘备的夫人,她也不可能再下嫁他人。就在这种凄惨的环境中,得知刘备战死的消息,孙夫人心中唯一的希望也最终破灭了。在绝望的情况下,孙夫人选择了自尽这条道路,这也是孙夫人这种刚烈的女子悲惨的下场。
如果公平的来说,孙夫人对刘备并没有多少亏欠。她帮助刘备逃出险境,维系刘备和孙权两家的关系,为刘备的事业做出了贡献。虽然在回东吴的时候,误听了孙权的谎言,携带了刘禅,可这也是无心之过。
相比之下,刘备对孙夫人就要绝情的多了。他对孙夫人自始至终都是以利用为主,在回荆州前后,他始终对孙夫人并不信任。在孙夫人回东吴之后,他如释重负,不管不问。正是因为刘备对孙夫人的无情,才将孙夫人逼上了绝路。可惜孙夫人红颜薄命,面对这样的哥哥,这样的夫君,只能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
在 历史 上,对于孙夫人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得这么详细。只是提到刘备在得到荆州南部四郡作为根据地后,势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孙权对于刘备实力壮大,有些惊恐,于是将妹妹嫁给刘备来巩固双方的结盟关系。
从这一方面来看, 历史 上的孙夫人也是孙权的政治工具而已。在诸葛亮的述说中,说刘备在荆州怕孙夫人为患,可以看到,孙夫人在刘备阵营眼中的形象。所以说,由于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斗争, 历史 上的孙夫人的结局,也不会比《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好到哪里去。在那个时代,女子是很难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孙夫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可悲,可叹。
刘备是一代枭雄,能识人,会用人,更会体贴人,若刘备是平庸之辈,就不会有三顾茅庐之举,就不会让诸葛亮甘心为他服务!刘备认识赵云后,虽相处时间不长,就会使赵云为他出生入死肝脑涂地,足以证明刘备有过人的结交朋友和笼络人心的才智!〇〇〇,关于孙尚香为何忠贞于刘备,情愿背兄长随刘备去荆州,闻刘备战死之信投江而去,表现的如此贞烈,其愿因有三:①,孙尚香根本不知刘备来相亲是孙权和周瑜用的美人计,因此,不能说是被迫嫁给刘备!加上乔国老和吴国太皆称赞刘备有龙凤之姿,将来必是天下豪杰一方。而孙尚香虽属红粉佳人,但素爱武装,能嫁给刘备这豪杰之士也算称心如意。②,刘备能识人用人当然会体贴人,又处处尊崇孙尚香,结婚后夫妻恩爱如鱼得水,后来虽东吴用计骗回孙尚香,但当她知道后,只能恨兄长孙权和周瑜而更思念刘备。③,中国女性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三纲五常有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故而听闻刘备死亡之信后,望北投江而去是深表思恋之情,亦有悔恨自己擅回东吴不告而利用之举!正因为孙尚香的贞烈之举,故后人立〈枭姬寺〉以纪念她的崇高品格。
三国由于经常打打杀杀,狼烟四起,所以说是个男人的时代。各地军阀战争不断,如关羽,张辽,吕蒙等都是一等一的男人英雄。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虽然女人左右不了政局,受尽男人的驱使,但也出现了很多巾帼英雄,如貂蝉,祝融夫人,辛宪英以及嫁给刘备的孙尚香,都可谓女中豪杰。
其中最数貂蝉与孙夫人最为大家熟知,貂蝉离间吕布与董卓父子,董卓败亡,貂蝉为天下除去一害。而孙夫人为孙权之妹,赤壁之战后嫁给了皇叔刘备,甚至在夷陵之战后,听说刘备败亡,孙夫人毅然投江而死,愿随先夫而去,都为世人所称赞。
众所周知,孙夫人小刘备二十多岁,下嫁刘备不是她的本意,也是孙权的政治阴谋,换句话说孙尚香是“被迫”嫁给刘备的,但孙尚香愿与刘备同死。那孙尚香“被迫”嫁给刘备后,为何会死心塌地地爱上刘备,竟然为其殉情?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是你,你也会爱上刘备!
首先,刘备为何许人也,大汉皇叔。 刘备为世之枭雄,甚至在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都把刘备排到自己前面,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作为当时世人皆知的英雄,不但深有谋略,还深得人心。曹操平定乌桓后,率军攻打刘备,刘备丢弃新野往南而撤,数十万百姓携老扶幼,争相跟随,刘备不忍丢弃百姓,日行十余里,如此可歌可泣的爱民英雄,谁人不佩服,携民渡江这件事估计天下世人皆知。
所以就算孙尚香没有见过刘备,也会在别人口中听说过刘备的大名,一位爱民爱国的英雄。自古美女爱英雄,所以孙尚香自小内心崇拜英雄也是必然的。
其次,刘备有英雄之姿,天日之表。 在一个十分看重形象,注重身份的年代,刘备为皇叔世人皆知,但其仪表也是十分不俗的。在演义之初,就对刘备的相貌做了介绍,俨然一个仪表超人的帅男。
在演义中,罗贯中也借别人之口对刘备大加赞赏。
东汉末年,也是中国封建 社会 时代,经过乔国老的介绍,孙尚香的母亲吴国太对刘备也是十分满意,很是中意这位女婿。称刘备为“真乃嘉婿也”。有东吴吕范为媒人,又有吴国太的认可,刘备自然也就成为了孙尚香的得意丈夫。孙尚香当然也会听从母亲之命,媒妁之言,与刘备喜结连理。
然后,孙尚香作为江东孙权之妹,一个女孩家不喜欢针织刺绣,而喜欢习武,甚至在闺房之内都是刀剑林立。作为一个女中豪杰,孙尚香当然是刚烈女子。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必定会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尽夫妻之道。
刘备是在甘夫人病故后,孙权敬畏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而派人前去做媒,准备将其妹嫁与刘备。刘备此时年过五十,而孙尚香年轻貌美,是吴国太的掌上明珠,作为老兵油子的刘备自然会十分珍惜孙夫人,毕竟是孙权之妹,宠爱孙尚香,必定能更好地联合东吴势力,进而保卫荆州利益。
最后,刘备与孙权都为当世英雄,都十分了解彼此。 而孙权嫁妹,是为了骗刘备过江,趁机离间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君臣关系,最好让刘备能在江东醉生梦死,孙权才能一举夺取荆州。但刘备必定不是一般人,刘备过江前就与诸葛亮谋定而行,依计行事。
在刘备准备回荆州的时候,告诉孙尚香荆州事危,必须归还。其实孙夫人早已心属刘备,所以一路保护刘备,最终脱离虎口。刘备回到荆州后,也是让孙夫人照顾幼主阿斗,掌管家事。可见刘备对孙夫人也是一心一意的,并没有半分辱没孙夫人。
作为巾帼英雄孙尚香,面对一个有英雄之名,称霸一方,虽然是“被迫”嫁给刘备的,但是刘备是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怎能不死心塌地地爱上刘备呢。如果是您的话,您也会看上一个如此优秀丈夫的。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演义中是孙夫人,没有孙尚香之名,而孙尚香这个名字是民间流传的,本文为称呼方便,统一称孙权之妹为孙尚香。
在那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年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孙尚香虽为高干之女,也只能如此随夫同死。
孙尚香处在三国时代,注定是个悲剧性人物。孙尚香出身名门豪族,受父兄影响,性情刚烈,加上出身豪门,更是一个女汉子。她又是兄长拿来利益交换的牺牲品。双方都是利用政治利益利用孙尚香,没有感情,没有信任,只有利用。孙尚香还一弱点,习武。带着一帮女汉子舞刀弄抢,刘备每次见她,心中害怕还怎么亲近。她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最后的结局就是弃子。注定是个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公元219年7月,关羽开始攻打襄阳与樊城,襄阳太守吕常和征南将军曹仁分别据城死守,几乎是同时,曹操派出左将军于禁率领七军支援襄樊,所谓的七军就是七支成建制的军队,按照当时的编制,七军是三万多人。
《华阳国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涨,皆为羽所获。
到了8月,普降暴雨,汉水猛涨,淹没了整个襄樊地区,当时关羽攻城是有备而来,带着水军,这是关羽训练十多年的水军,是从长江沿着汉水一路北上的,而于禁的七军全部是陆军,没有水军,交战区被淹没后,一片汪洋,于禁等人只能撤到地势高的地区,于禁军队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不仅装备全被淹了,就连后勤补给也没了,关羽的军队则在水军的支援下乘船攻击于禁军队,于禁及七军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关羽。
庞德不愿意投降,就被关羽所杀,如果于禁不投降,下场肯定和关羽一样,于禁没有选择赴死,而是选择了投降,于禁和手下三万魏军投降之后,被关羽押送到南郡江陵城关押,关羽一下子多了三万人要吃饭,压力很大,后勤供应也很紧张,于是就发生了关羽擅自取用湘关的米。
关羽为什么不让于禁及手下七军三万人投降,然后为自己而战,却要送回江陵关押呢?
很简单,关羽不敢用。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左将军,还有假节钺的权力,这是曹魏手下外姓将领中地位最高的,于禁是唯一的,当时曹操本人率领主力军还远在长安,正在返回中原的路上,于禁被俘虏后,曹操改派徐晃统领军队救援襄樊,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晃手下的军队都是新兵,而且还一直在等其他军队到来,包括殷署、朱盖十二营士兵,就连镇守合肥的张辽也被曹操调往襄樊。
徐晃手下之所以是新兵,根本原因就是曹魏这个时候没兵来救援,这些新兵很可能是征调的屯田兵,曹魏的兵制主要是分为三部分:中央军、边防军、郡县兵。郡县兵是不可能动用的,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强,边防军是需要防备边防的,轻易不会调动,而中央军主力被曹操带到汉中,正在赶回中原的路上。
于禁手下的七军三万人是曹操留守中原的最后一批中央军,是负责保守曹魏都城和重要城池的,是曹魏的精锐军队,曹操选用军队首选的就是忠诚,其次才是战斗力,像青州兵这样既不忠诚、战斗力又不强的军队,曹操是不愿意用的,况且于禁七军的士兵家属全部控制在曹操手中,这些人对曹魏是忠诚的。
所以关羽不敢用这些人,一旦用了,在战场上很可能会反戈一击,但是关羽又不想杀这些人,这可是三万青壮年劳力,又能当兵,又能充当劳动力,蜀汉缺的就是人,所以关羽就暂时把这些人关押在江陵。
如果关羽能活着回到荆州,那他会如何处理于禁以及七军三万魏兵俘虏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蜀汉最需要壮大力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抢掠人口,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表面上是刘备赢了,夺取了汉中之地,但是曹操在战争中把汉中的人口迁走了一大半了,只要有人口,就有实力,所以关羽如果能回到荆州,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把于禁和三万俘虏的魏军收编起来。
关羽可以先把魏军审问一番,把那些顽固分子或者不愿意投降的魏军官兵斩杀,然后就把剩下的魏兵全部打散编制,分散编入自己的军队,这样就能完全消化这三万人,至于于禁,他愿意投降为蜀汉效力最好,于禁不愿意投降的话,也就只能软禁了,至少于禁愿意投降,他就是不想死的,多半会为蜀汉效力。
襄樊之战进行的同时,孙权就和曹操暗中勾结并密谋,紧接着孙权就开始偷袭荆州南郡,关羽留守荆州的傅士仁、糜芳等将领在吕蒙的忽悠下投降,整个南郡包括江陵城就归属于吕蒙,吕蒙拿下江陵城之后,采取安抚的手段,不仅安抚关羽荆州军将士的家属,而且释放了于禁。
《三国志 吴主传》: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
这里只说了吕蒙释放了于禁,这里所谓的释放,只是说没有关在牢里罢了,事实上于禁还是处于被软禁状态,因为他不能离开江陵城,后来于禁被孙权遣送给了曹丕,因为曹操去世了,孙权之所以遣送于禁,是向曹丕称臣,以应对刘备可能的报复,避免两线作战。
于禁回到曹魏之后,日子也不好过,这个时候曹丕都称帝了,曹丕见到于禁时,表面上安抚于禁,不要计较投降,并且还列举古代荀林父、孟明视投降后努力雪耻的例子来安慰于禁,背地里却让于禁去祭祀曹操,同时让人在曹操陵墓的墙壁上画上于禁投降图和庞德宁死不降图,这摆明了是正面安抚于禁,背地里却摆了于禁一刀,于禁看到墙壁上的画后,明白了曹丕的用意,羞愧而死,死后还被曹魏君臣加了恶谥厉侯。
很明显,曹丕是想处死于禁的,因为他是投降敌军的人,但曹丕又不想让人说他小气、不够大度,于是想了这么个办法,曹丕这个做法有点不厚道,于禁在历史上的结局很清楚,被曹丕逼着羞愧而死,而七军三万魏兵去了哪里?
史书没有记载,大概率是被孙权吞并了。有以下原因:
孙权不可将三万魏兵交给曹丕
一、没有记载被送回曹魏。
于禁被释放,没有这三万魏军被释放的记载,于禁被孙权遣送回国,也没有这三万魏军的记载,既然没有记载,当然就没有送还给曹魏,否则一定会记载的。
二、时间原因。
于禁及七军被俘虏的时间是在219年8月,之后便被送到江陵城关押,10月被吕蒙俘虏,而于禁被遣送回曹魏的时间在221年曹丕称帝之后,于禁在荆州及江东生活了一年多,孙权为什么不马上送回于禁?因为要跟曹魏谈判,孙权把于禁当成了政治筹码跟曹丕谈判,谈好了才会送还,谈不好,孙权不会送还于禁的,而三万魏军同样如此。
三、政治原因。
三万魏军对于孙权来说也是一股精锐的力量,当时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本质上还是人口,人口比土地重要,孙权当初跟曹操约定偷袭荆州时,曹操是答应把江南地割让给孙权的,江南地指的荆州,是否包括襄阳,还不能确定,但是即使孙权与曹魏合作,双方还是不断发生了冲突。
《三国志 吴主传》引《魏略》记载了曹魏大臣华歆给曹丕上了一封《奏讨孙吴》的奏章,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
也就是说在曹操去世那会,孙权还派兵攻打襄阳,这个有可能是曹操当初答应,牺牲汉水南岸的襄阳,总比关羽攻打樊城要强,但是曹丕不同意了,孙权攻打襄阳时,曹丕就派兵攻打东吴,双方就发生了战争了,所以政治这东西,就是看谁的利益多了,从孙权的角度来看,他不可能会放弃这三万人的军队,这是一支精兵,于禁只是一个人,而三万魏兵可是三万人啊。
除非曹丕能够给予利益交换,否则孙权不可能会把三万人交给曹丕,换了谁也不会给,看看刘备借荆州就知道了,要知道曹丕可不是曹操,曹丕新即位,正是需要孙权这样的割据势力的臣服,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不到万不得己,曹丕不会跟孙权翻脸, 包括在夷陵之战曹丕坐壁上观的态度就显示了他眼光的短浅,而孙权已经拥有了这三万人的实际好处,是断断不会还回去的,而是继续维持现状,曹丕如果不想翻脸也只能默认了,所以大概率这三万人被孙权吞并了。
三国历史上的孙权:甘愿做第三者,利用渔人之利下面的文字资料是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来快速浏览一下!
曹操说:生孩子应该像孙仲谋。孙权有什么本事让这个大叛徒刮目相看?事实上,孙权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不仅挽救了江东,而且成为三点式世界的主人。孙权将自己定位为第三方。他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别人,但一旦有了油水,他就永远不会放手。因此,在这三个国家中,他付出的努力最少,受益最多。建安五年后,18岁的孙权刚刚继承王位。当他见到鲁肃时,他问起了总的计划。肃曰:汉不能复生,曹曹参不能亡。。对于总的计划,只有双腿江东,才能观天下之忧。规模如此之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如何,北方是真诚的和多服务的。由于它的多种服务,黄祖被镇压,刘表被入侵,长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它被保持根据,然后皇帝是为了世界,这也是高祖的产业。
鲁肃的讲话提出了孙吴在江东建立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决策。他认为汉不能复生,曹不能灭。具体步骤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踏足江东,观察世界变化。这是在赤壁战役后实现的。第二,摄像机捕捉到了荆州,并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建安二十四年,梦露攻打关羽,也达到了这个目的。第三,建立所谓的皇帝。公元229年,太阳升起,这也实现了。第四,统一全国。最后一步没有实现。孙权把鲁肃的建议作为基本国策。在孙和刘的联合下,曹操最终被打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从那时起,刘备和曹操就一直在互相争斗,而孙权则在一旁看着。当形势有利时,他又把手移开。收复荆州是一件大事。
在荆州问题上,孙刘和他的家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赤壁之战后,荆州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后来,刘备尽力对付曹操,关羽也从荆州攻打曹操。孙权见形势大好,就派吕蒙去攻打荆州。糜芳、傅士仁叛变,关羽败于麦城,被生擒杀,荆州被孙权夺。杀死关羽后,孙权意识到他将面临一场重大危机。为了避免被蜀、魏所害,孙权首先竭力避免与刘备生死之争,不惜屈尊与刘备讲和,并作出了一些重大让步:将孙夫人送回成都,将她绑回糜芳、,又将她送回荆州,希望与刘备联合,共灭曹丕,以纠正逆贼罪。但是刘备伤了关羽的性命,断然拒绝了。孙权见与刘备决战势在必行,当即给曹丕写了一张表。曹丕于是派使者去东吴,立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当时大臣们都反对,但孙权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出城迎接魏的使者,欣然接受了曹丕的封爵。
孙权的战略从根本上扭转了三国鼎立格局破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了曹操联合进攻所带来的灾难。战略的灵活性为军事胜利赢得了时间和条件。后来,在兀术夷陵之战中,鲁迅打败了刘备,极大地削弱了蜀军。曹丕始终保持中立,正是由于他的足智多谋,才使他日后混水摸鱼,攻打吴。刘备死后,诸葛亮恢复了孙刘联盟,孙权又成了第三方,眼看着诸葛亮和司马懿自相残杀。当蜀国和魏国在战争中逐渐衰弱时,吴国保持了自己的发展和实力,并借此机会向辽东和海上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人没有耐心,当他们看到别人为自己的生命而战时,他们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来。一旦时机不对,你可能会让自己成为斗争的焦点,但这是弄巧成拙的。如果你想吃这美味的一餐,你必须努力工作。
趣历史
刘备与孙尚香因政联姻,刘备与孙尚香相依为命好了很久。最后以失败告终。刘备与孙尚香没有孩子。(刘备进川后,续娶的一个当地士族的寡妇,然后又生了两个儿子)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孙权有一妹妹,名为孙尚香。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东吴大都督周瑜为了压制刘备,向孙权献计,以孙权妹妹孙尚香为饵,引刘备来到南徐,趁机除掉刘备。谁知道诸葛亮早已看穿周郎的计谋,让刘备先行找到乔国老,在大街上大肆宣传刘备将要迎娶吴候之妹并购买礼物。
事情传到了吴国太耳中,经过堂上观察,老太太相中了刘备这个女婿,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最终,刘备娶得孙权之妹孙尚香回到荆州,周瑜也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笑柄。
在历史上,孙尚香作为孙权之妹确实存在,不过并无记载具体芳名,只是称其为孙夫人。不过在这里暂且称呼为孙尚香吧!历史上的孙尚香无疑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凄惨!
历史上孙权为了孙刘政治联姻将自己妹妹嫁给了刘备,是赤壁大战之后的事情。当时刘备的甘夫人刚刚去世,孙权便想到将妹妹嫁过去以巩固孙刘联盟。孙尚香当时年方19,容貌端庄,英姿飒爽,才思敏捷,颇有其父兄的气慨。而刘备已52岁,说是半糟老头也不为过。
让这样一个妙龄女子嫁给一个足以当父亲的人,实在是很委屈,完全是无奈接受的一场毫无爱情所言的政治婚姻。
历史记载,孙尚香的内宅中,往往都是“侍婢百余人,皆持刀而立,备每入,心常凛凛”反映了孙尚香对这门婚姻的内心抗拒,可想而知两人的夫妻关系并不怎么和谐。
公元211年,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西川,留下了孙尚香在荆州,孙权闻言,连忙派人接回了孙尚香,并且让其带上刘备四岁的儿子阿斗,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挟持阿斗作为讨回荆州的资本。
后来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并且放走了孙尚香回到东吴。就这样,刘备与孙尚香仅两年的夫妻关系就此破裂,两人自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见,孙刘联姻正式破灭。
:后人评论称,刘备其实是非常忌惮孙尚香的。刘备讲生平最恨三人,东恨孙权北恨曹公,而内恨怕孙夫人搞政变。而孙夫人亦恨刘备,经常纵容手下扰乱纲纪,即将离开荆州之时还要带上阿斗作人质。
两人如此不对付,因故在赵云救得阿斗之后,故意放了孙尚香回到东吴,刘备也算是解决了一桩心事。当然这些都是野史记载,并无历史依据。历史记载,孙尚香回到东吴以后,在吴地她是敌方首脑夫人,自然存有戒备之心,在蜀地她挟持少主,有通敌之嫌,是故可以想象孙尚香余生过得并不好。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和孙尚香可谓是英雄爱美人,情深意切。在得知刘备死讯后,孙夫人伤心不已,望江痛苦,投江而死。
孙夫人,乃孙权之妹,名字未载。刘备定荆州时,孙权对其十分畏惮,于是进妹予刘备为夫人,重固盟好。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每入,心内常觉凛然惊惧。诸葛亮曾说:“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后刘备入益州,使赵云领留营司马,留守荆州。此时孙夫人自以孙权之妹的身份,骄妄豪强,常带着一群东吴吏兵,在荆州纵横不法。既尔孙权闻知刘备西征,于是大遣舟船以迎孙夫人,而夫人带着后主刘禅回吴,幸得诸葛亮及时派遣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方重夺刘禅。
其自幼便喜好武艺,手下侍女皆带刀具,常以与人击剑为乐。于是因她身带利器又容姿甚美,“弓腰姬”便是人们对她的爱称了。
孙权趁刘备丧偶之机,将孙尚香许于刘备和亲。可是,那只不过是周瑜的“调虎离山”之计。
刘备入吴之后,孙尚香得以见到被称为世之枭雄的刘备,而倍感欣慰。刘备娶孙尚香之后,便有择日逃离虎穴之心。
在孙尚香的帮助下,刘备开始动身离开,更表现出孙尚香对感情的执着。刘备更对她的作为铭记于心。
夫妻二人平安回到荆州之后恩爱倍至,更促进了孙、刘两家的和睦。但不久,孙尚香收到从吴国传来母亲重病的消息。
孙尚香赶忙回国,之后,两国之间干戈四起。得知刘备死讯的孙尚香望西痛哭后投江自尽。
孙夫人,乃孙权之妹,名字不详。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不还,鲁肃身负干系;周瑜一为救友,二为国计,于是上书孙权,教使“美人计”,进妹予刘备为夫人,诱其丧志而疏远属下。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不料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安排下,假婚成真姻;后来夫人更助刘备返蜀,于路上怒斥追袭的吴将。后刘备入益州,使赵云领留营司马,留守荆州。此时孙权闻知刘备西征,于是遣周善引领舟船以迎孙夫人,而夫人带着后主刘禅回吴,幸得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方重夺刘禅。彝陵之战,刘备战败,有讹言传入吴中,道刘备已死,孙夫人伤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后人为其立庙,号曰“枭姬庙”。
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这位孙夫人的真实姓名。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提到孙坚之女名曰孙仁,而后文出现的孙夫人则显然就是这位孙仁了。然而这样说也是不准确的,因为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曾提到“孙仁”乃是孙坚庶子孙朗的别名,也就是说,孙仁其实是一位男子。显然,《三国演义》对于这一点是误记了。
至于“孙尚香”这个名字,据说最早是在戏剧当中出现的,而这个名字的主人也明显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而现在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名字,也正是这个历史上并不存在,只在戏剧当中出现的“孙尚香”了。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当时荆州刺史刘琦病死,刘备的属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孙权对此畏惮,于是进其妹予刘备为夫人,重固盟好。 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每入,心内常觉凛然惊惧。诸葛亮曾说:“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
公元211年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刘备入益州,使赵云领留营司马,留守荆州。此时孙夫人自以孙权之妹的身份,骄妄豪强,常带着一群东吴吏兵,在荆州纵横不法。既尔孙权闻知刘备西征,于是大遣舟船以迎孙夫人,而夫人带着后主刘禅回吴,幸得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方重夺刘禅。
孙夫人是孙坚之女,孙策、孙权的异母妹妹,刘备的第三任夫人。在三国演义这个出场人物几乎全部是男人的世界,孙尚香可以说是一枝奇葩独秀啊。我们先来看看孙尚香在演义中的描写。孙夫人在演义中出现过这么几次,在有限的几次中,我们可以看看这位非常的孙夫人。
第一次是在第七回中间,介绍如下:“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坚又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坚有一弟,名静,字幼台。坚临行,静引诸子列拜于马前而谏曰:“今董卓专权,天子懦弱,海内大乱,各霸一方;江东方稍宁,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愿兄详之。”坚曰:“弟勿多言。吾将纵横天下,有仇岂可不报!”长子孙策曰:“如父亲必欲往,儿愿随行。”坚许之,遂与策登舟,杀奔樊城。” 这是演义中第一次对孙夫人的叙述,仅仅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孙夫人是孙坚的次妻所生。我们再看第二次出场:第五十四回中是这么写的 “过了数日,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坟,军士各挂孝。’瑜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瑜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肃曰:‘计将安出?’瑜曰:‘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我今上书主公,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我别有主意。于子敬身上,须无事也。’鲁肃拜谢。”这里写着“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由此可见孙夫人确实是有其父兄之风,刚勇无比,虽男子不及,是何等的英姿飒爽啊。而且能居常带刀,在当时的女子足不出户的大环境之中,孙夫人确实可以说是极其独特的一个人,可以想象孙夫人如果带兵上阵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比起刘备这个遇事就会哭的脓包来说,孙夫人算是胜过他100倍。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吾主吴侯有一妹,美而贤,堪奉箕帚。”这是东吴吕范说的。即使是吕范有些夸张,但我想,绝对不会将一只恐龙说成美女,三国即使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绝对不是吕范。所以我们推想,孙夫人长相肯定是美女。在同一回里面,结尾的地方:“数日之内,大排筵会,孙夫人与玄德结亲。至晚客散,两行红炬,接引玄德入房。灯光之下,但见枪刀簇满;侍婢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諕得玄德魂不附体。正是:惊看侍女横刀立,疑是东吴设伏兵。”红楼梦里面描写王熙凤有几句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们的新娘子孙夫人还没有出场,手下的一帮丫头就已经把刘备吓的魂不附体。哈哈,刘备好歹也是戎马半生的人了,见到刀剑居然还会怕,要是日后生活中和孙夫人吵起来,哈哈,真的动起手来,刘备八成会落于下风。这里可以推断孙夫人的武力高于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运用这种铺垫的手法实在是出神入化啊。后面的出场就是第五十五回开头的部分。
管家婆进曰:“贵人休得惊惧:夫人自幼好观武事,居常令侍婢击剑为乐,故尔如此。”玄德曰:“非夫人所观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暂去。”这里可以得出孙夫人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学习武艺,而且自己学还要身旁的丫鬟也一起击剑为乐,她对武学的热诚可见一斑啊,假如达摩早生几百年能够见识中华还有这等巾帼英豪,不知道还会不会开设少林寺。
但是孙夫人听到刘备惧怕刀剑之后,说出一句足以让天下男人汗颜的话:“厮杀半生,尚惧兵器乎!”如果说她嫁的不是刘备,绝对会将刘备藐视死掉,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孙夫人的做法是:命尽撤去,令侍婢解剑伏侍。真是体贴之至啊,有这样的老婆,真是一生都幸福死掉。孙夫人这般的顺从刘备,无怪乎后面“当夜玄德与孙夫人成亲,两情欢洽”。我在这里愈来愈佩服刘备,当混混都混了一生了,最后还可以娶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难怪他会爽得连荆州都忘记。话说回来,孙夫人真是大器,然而又是何等的善于体贴人啊。在赵云拆开诸葛亮所授的锦囊之后,和刘备商议回荆州的事情,刘备这小子居然还在假情假意,暗暗落泪,枭雄本色暴露无遗。再看我们的孙夫人是多么深明大义,“你休瞒我,我已听知了也!方才赵子龙报说荆州危急,你欲还乡,故推此意”,将刘备所有的小心眼都冲到九霄云外。可是刘备还是无能啊,哭什么,居然泪如雨下,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可孙夫人毫不介意,“丈夫休得烦恼。妾当苦告母亲,必放妾与君同去。”在刘备还在为着回荆州的借口时,孙夫人又“沉吟良久”,可见孙夫人相当有智慧,思维缜密。果然在她的接口下,刘备一行终于可以回荆州了。在刘备归途中,孙权令陈武、潘璋选五百精兵,无分昼夜,务要赶上拿回。但是程普说:“郡主自幼好观武事,严毅刚正,诸将皆惧。既然肯顺刘备,必同心而去。所追之将,若见郡主,岂肯下手?”好家伙,居然让诸将皆惧,实在是令人佩服啊。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是处于弱视群体,只有女子惧怕男子,唯独这位孙夫人能够让诸将惧怕她,为千百年来一直受男子主义压迫的姐妹们扬眉吐气了一回。再往后,徐盛,丁奉受周瑜命令追上来时,好个孙夫人,,一通大骂将追兵骂退。演义中是这么说的:孙夫人大怒曰:“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负你!玄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荆州去。今你两个于山脚去处,引着军马拦截道路,意欲劫掠我夫妻财物耶?”口才是如此的好,思维是这等的快。 等到潘璋等人合兵来追时,孙夫人再次发挥巨大的作用。玄德正行间,忽听得背后喊声大起。玄德又告孙夫人曰:“后面追兵又到,如之奈何?”夫人曰:“丈夫先行,我与子龙当后。”玄德先引三百军,望江岸去了。子龙勒马于车傍,将士卒摆开,专候来将。四员将见了孙夫人,只得下马,叉手而立。夫人曰:“陈武、潘璋,来此何干?”二将答曰:“奉主公之命,请夫人、玄德回。”夫人正色叱曰:“都是你这伙匹夫,离间我兄妹不睦!我已嫁他人,今日归去,须不是与人私奔。我奉母亲慈旨,令我夫妇回荆州。便是我哥哥来,也须依礼而行。你二人倚仗兵威,欲待杀害我耶?”骂得四人面面相觑,各自寻思:“他一万年也只是兄妹。更兼国太作主;吴侯乃大孝之人,怎敢违逆母言?明日翻过脸来,只是我等不是。不如做个人情。”军中又不见玄德;但见赵云怒目睁眉,只待厮杀。因此四将喏喏连声而退。孙夫人令推车便行。做事好果断啊,先是骂得他们理亏,让自己站在优势地位,然后完全不理东吴诸将,下令推车便走,厉害的狠噢。下面有句诗实在是经典啊:“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一女轻天下,至于我们孙夫人的魄力和气势,那我就不多说了。再下来就是赵子龙截江夺阿斗了。东吴居然利用孙夫人的孝顺,派人前去骗回东吴。但是我们的孙夫人却是考虑再三,在周善的劝说下,虽然还是没有通告就离开了荆州。不过其中的过程却是相当奇妙的。 夫人见说国太病危,洒泪动问。周善拜诉曰:“国太好生病重,旦夕只是思念夫人。倘去得迟,恐不能相见。就教夫人带阿斗去见一面。”夫人曰:“皇叔引兵远出,我今欲回,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周善曰:“若军师回言道:须报知皇叔,候了回命,方可下船,如之奈何?”夫人曰:“若不辞而去,恐有阻当。”周善曰:“大江之中,已准备下船只。只今便请夫人上车出城。”孙夫人听知母病危急,如何不慌?便将七岁孩子阿斗,载在车中;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荆州城,便来江边上船。虽然说孙夫人这次差点就让阿斗小命不保,但是她始终是先考虑刘备,先是说皇叔远出,后说若是不辞而别恐有阻挡,但是终究是挂念母亲的心更重一些,不过换成是谁都会这么做,而且很多人是更本不用考虑就会回家看老妈的。这里再次看得出我们孙夫人的头脑和谨慎。 接下来的子龙截江夺阿斗,孙夫人岂是容得你赵云随便欺负的。夫人又展现出她的气势: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面对常山赵子龙还能够骂的恐怕只有我们的孙夫人啊,先是怒,再是喝,气势一次比一次高。 然而最后一次出场,孙夫人便永远离开人世间了。刘备淲亭兵败之后,时孙夫人在吴,闻俿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尚论者作诗叹之曰:“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于是一代巾帼英豪便这样离我们远去了。唉,历史长河之中能够留下大名的人倒不多,但是我们会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自幼好观武事,严毅刚正的孙夫人。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