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让人们记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长德鲁·福斯特。今天推送的是这位校长在哈佛的一次演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每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
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让人们记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长德鲁·福斯特。今天推送的是这位校长在哈佛的一次演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每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也算是一个规划。
这个习惯似乎从小就有,一直持续到现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对我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
1) 旅行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种的第一次。
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
所以,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
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领袖共同组成的“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刚颁布的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个世界”作为首项标准列举出来。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所以,孩子们和我一起品尝其他国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体验和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状况;甚至是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这个和我们那里不一样,这个一样,也总会比较,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
我们在这样的比较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彼此的胸怀。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2) 我们应该怎样旅行?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都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但哪一种都没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更重要。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我们的一贯做法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每次到一个陌生国家之前,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摄影技巧。
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个月就让孩子们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并且在培训中很好的让孩子们对文艺复兴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卢浮宫的神秘和拿破仑的传奇。
简单的语言培训让孩子们可以自己通过海关简单的询问,可以让他们自己找到方向,而当地公交行政标志减弱了他们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国家之后,孩子们开始验证之前获悉的资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开始在陌生的城里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开始行走,开始和当地人和事之间有了碰撞和交流,开始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帮助来完成一件件我们事先策划好的任务。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
我还记得在慕尼黑他们使用地铁公车的运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车站转车的时候他们的忙中有序;在玛丽娅广场写毛笔字引来老外们的围观;在罗马奔波于各种喷泉之间完成城市任务;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国小孩们踢球。
只有让他们充分自由的接触这个社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们需要和当地的人接触,更重要的是要用当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们的交通工具,看他们经常去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在那里走马观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认真地欣赏。
如同我们在卢浮宫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较旅行团对于“卢浮三宝”的照相工作,我们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们在埃菲尔铁塔前草坪上的游戏,看到这个雄伟的铁质建筑夜晚的亮灯后,踩着巴黎夜晚的灯光晃晃悠悠的坐着地铁后来青年旅社。
带着激动和疲惫、收获与成长,我们完成了旅程,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我们离开了那里,但却把对陌生国度的思考也一并带了回来。
除了留在脑子里的回忆,我们还有日记、明信片、相片,我们还有各种类型的小组讨论,这些都会让一次旅程的收获变得更长更厚重,直至我们下一段的重新开始。
3)“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他们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需求帮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下,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示的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不仅是孩子们,每次,当我和孩子们面对这样的陌生冲击时,我也在成长,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当孩子们在成长中一次次的面对陌生的环境,那么,当他们长大后要面对的各种陌生环境都不会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模式。
很多人会说,孩子太小了,让他们在七八岁出国他们能记住什么?更别说在低幼的孩子了。他们什么都不懂。
其实,这是我们对孩子们的误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获得什么,我们会通过他的表达或者他的改变作为判断的标准。
但对于一个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让他们清楚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收获反映他们的成长。
于是大人们很武断地说,他们年龄太小了,对他们来说没有用,以后都记不得。其实,也许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等到十多岁的时候他不记得了,但对于他在接下来一年的成长绝对意义非凡。
也许我们不用带他们出国,但是经常到不同的环境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样和不一样,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
从小开始的一种旅程是扩展生活的广度的起点,我喜欢那句话:
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大部分人觉得美国高中是迈入美国顶尖院校的基础,因此很多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留学美国需要哪些条件及注意事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中生留学美国条件
1基本要求
学生需要国内7-11年级在读,年龄在11-17岁之间。
2平均成绩
美国高中对于国际学生一般会要求平均分在80分以上。一些好的私立高中,甚至要求学生的成绩在90分以上或者在全年级前10%。成绩是录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3语言及学术要求
要提供英语标准化成绩,如:SLEP、TOEFL、IELTS或SSAT。
4、推荐信
一般来讲申请美国高中,会要求学生提供三封推荐信。英语老师,数学老师,班主任或校长各提供一封推荐信。
高中留学美国注意事项
1、公校VS私校
(1) 在美国,高中一般都是公立的,私立高中只占15%左右。但这15%的私立高中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教育资源都于公立高中。私立高中学费3到4万,远远高于公立高中,因此大部分美国学生都选择公立高中。
(2)中国学生想要申请到美国公立高中就读,只能通过交换生的形式,最长期限是1年。这1年他们的花费只需人民币10万元左右。但中国学生到美国读高中,显然是瞄准美国的,1年就得打道回府,显然不符合大部分家长学生的意愿。因此,大部分中国学生选择就读美国的私立高中。
2、SLEP VS SSAT
(1)到美国读高中,同样需要语言测试。除了少数顶尖高中需要托福成绩外,大部分美国高中只需学生的SLEP成绩。SLEP考试相对简单,满分67分,最低要求45分。
(2)初三英语成绩在班上能够达到中上水平的,基本都能过关。SLEP在中国是由教育机构承包负责的,分数覆盖制,考试次数不限,保留分。
3、寄宿VS宿舍
一般美国留学的高中生有两种住宿选择:家庭寄宿和学校宿舍。
(1)寄宿在美国家庭,一般家庭由留学中介或者校方来联系。寄宿在美国家庭里,优势在于家庭气氛比较浓郁,更便于孩子了解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但是,这类学生应具备很强的自立能力和较快融入家庭的能力。
(2)住在学校宿舍,孩子与同学之间的接触更多,更容易融入学校,不论学习还是休息,都比较方便。但学校宿舍相对较贵,一年4万美金左右;家庭寄宿一年只需3万美金,可比住在学校节省约1万美金的费用。
高中留学美国申请材料
1、初中或高中在读证明。
2、初中或高中成绩单,必须是中英文版且必须加盖学校公章。
3、填好的校方申请表(由专业机构负责提供)。
4、校方要求的报名费。
5、护照首页复印件,申请当时没有,可日后补交。
6、资助人的美金或人民币存款的银行存款证明。
7、部分美国高中需要申请者提供体检报告。
清末洋务运动中,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算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要论起来,这120个人可是出国留学人中的祖师爷,中国第一批正儿八经的公费留学生。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就是这120人的一员。
现在的人,为了去美国留学,点灯熬夜的考托福,考雅思,花大把的银子都不心疼,可是,在当时,没有一个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美国,别说花钱了,你倒给钱都不愿意。所以花了3年时间,才从中国南方的一些贫困家庭中招募了120人,分4批送到了美国。
原计划是让这120个孩子在美国学习15年,把老美的先进技术、经验、教育统统给大清国学习回来,然后好好的建设大清国,谁知道,羊入虎口,这120名幼童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竟然被美国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给同化了,剪辫子,信耶稣,泡美国大妞。
这还得了,于是大清国紧急发出召回令,提前终止了他们的学业,强制性地把这批人给送回国了。去的时候是120人,回来的是94人。其中有3个人病死在了美国,有9个人因为不遵守纪律被提前遣送回国了,有14个人坚决不回国,不再靠大清国供养,自己在美国自力更生了。
当时回来的94人,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是顺利毕业的,其他人都没有完成学业,半途而废了。但是即便如此,这94个人中依然出现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人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好了,下面让我们把时光调回到1872年,跟随着历史的节奏,让我们好好的回顾一下,在100多年前,那些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说起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中国留学教父容闳,正是容闳一手促成了120名幼童的留美。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离澳门很近的地方。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到澳门,进入教会学堂,1842年跟随教会学校搬到香港,1846年跟随博朗牧师到美国,后考入耶鲁大学,是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人。
毕业后,容闳回到了中国,受到了曾国藩的器重,参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负责到美国采买各种设备。1870年,容闳上书曾国藩,提出派一批中国儿童到美国留学。
在大清国眼里,美国是蛮夷之邦,虽然鸦片战争中国被“蛮夷小国”英国打败了,但是大清国国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不屑于去向他们学习。但是,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联合之下,清廷终于答应。于是留学生招募工作开始,具体负责人还是容闳。
清廷虽然答应了,但是你想让满人出去留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只能在汉人家庭中招募,而汉人家庭中官宦富贾人家的孩子,也是不会去的,最后,只能在江浙一带的贫苦家庭中招募。
1870年,容闳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附近开设了一个留美预备学堂,入学者需学习一年的汉文和英文,考试合格者才被录用。招生工作是极其艰难的,但凡家里能活得下去的,谁愿意把孩子送到地球的那一边啊。
容闳经过多方奔走,最后招募到了30名合格者,于1872年8月11日,从上海起航,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坐上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此后,1873年,1874年,1875年,又有3批孩子被送到美国。共计是120名。
出发前,这120名幼童都和清政府签订了一个文书,约定:“在美国的15年中,如果发生疾病死亡或者其他灾难,清政府一律不负责”。这120人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
到达美国后,这120人被分配到了54户美国家庭中。当这些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脑袋后买还拖着一根大长辫子的中国孩子一到美国,立刻成了美国孩子们的围观对象。
按照清政府的计划,这些孩子被安排在了铁路,交通,电报,建筑,军事等领域开始学习,同时,还要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学习,清政府专门派有老师在一旁监督。一方面是监督他们的学业,另一方面也是怕这些幼童在美国,受到美国思想的影响。
一开始,这些幼童确实很不适应,不会英语,交流困难,天天西餐,吃的困难,美国人热情拥抱,亲吻他们,让他们羞得满脸通红,美国人甚至带他们去做礼拜,让他们不可理解。
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群孩子,正是接受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的时候,很快的他们就适应了美国生活,接受了美国的思想,他们甚至剪掉了辫子,穿起了西服,年龄大一点的,还和美国大妞谈起了恋爱。
这些现象,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当时去美国留学带队的总队长陈兰彬向清廷上书:“朝廷每年拿出6万两银子,供他们在美国读书,他们竟然背叛祖宗,日渐西化,如不及时召回,恐怕为他人做嫁衣了”。
于是,在1881年,留学第9年的时候,清廷强制召回了这批留学生,比预计的15年少了6年。
出去的时候是120人,回来的时候是94人,其中3人在美国病逝,9人提前回国,14人拒绝回国。
这94人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是在美国耶鲁正式毕业的,其他人全部都没有完成学业。
但即便如此,这94人日后依然成为了中国的精英人物,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中间有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民国总理唐绍仪,民国外交官梁怡,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中国百年复兴的强国之路上,这120名留美幼童,无疑是具有榜样作用的。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一段《学会感恩》的演讲寄语懂的感恩的孩子更有竞争力!当我们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传说汉代有一个人叫杨宝,在他9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一只猫头鹰要捕捉一只黄雀,黄雀被猫头鹰抓伤,掉在树下,伤痕累累。有蚂蚁将它团团围住,黄雀想挣扎却没有力气了,看起来十分痛苦的样子,于是杨宝小心翼翼地地用手将它捧起,带回了家每天精心地照料它,用干净清水和新鲜的黄花每天喂它吃。黄雀的伤口痊愈了,羽毛也长得非常丰满有光泽,有一天,杨宝想,这只小鸟毕竟是属于大自然,它也有自己的家,便把它放回大自然,让它重新回归自由。
一天夜里杨宝做梦,梦到一位黄衣使者走到他的房间对他说:我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王母之命出使蓬莱,途中不小心遭到猫头鹰的毒手。如果不是您救了我,恐怕我早已死于非命。对您的感情之情,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在下想送您一个礼物。”
说完,他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祝您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位居三公。”
说完,又一阵清风吹来,这位穿黄衣服的童子随风而去。果然,后来杨宝的后代果然就像这位黄雀幻化的童子所说,都当上了大官。后人用“黄雀衔环”或“白环报恩”等典故表示知恩图报。感恩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
父母都希望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有爱、懂感恩、学习好…… 却在教育得过程中困难重重,觉得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却还随时会被秒变河东狮吼,痛苦无奈,百思不得其解。可大家不知道父母是根源,父母是孩子的复印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以身施教,把感恩喜悦传递给孩子!
一,表达喜悦,开心,美好感激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表达自己的开心喜悦。比如对食物的喜爱,对家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对身边一切的热爱之情等等,尽情表达,让喜悦感激自然流淌。
有一次,陪孩子一起翻相册,看到我们的结婚照,禁不住非常幸福的跟孩子分享我和他爸爸的爱情故事:当年你爸爸太帅了,还特别贴心,遇到你爸爸真是太幸运了,老幸福了,关键还生了这么可爱的两个小天使,你说我怎么这么幸福呢?孩子也被我的幸福滋养着,感觉自己太幸福了。所以,孩子常常对我说,妈妈,我太幸福了,好感恩能生在这么幸福的家庭里!
二,疗愈内外的匮乏,不够的感觉
我们的内在原本具足,丰盛的频率吸引丰盛,匮乏的频率吸引匮乏。只有内在丰盛喜悦,那份爱和感恩才能自然流淌,如果内在总有不够的感觉,缺的感觉,吸引的全是缺失,怎么可能升起爱和感恩呢?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跟我们讲他们小时候的苦和难,做个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给孩子吃,买个东西自己舍不得,紧着孩子买,常常让我们感觉到不够太少,还有,一分钱掰两半花,家里太穷了太难了,一定不要乱花钱等等,你有没有被输入这些匮乏的种子?
所以呀,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丰盛的人生,一定要去疗愈我们那些内在的匮乏,唤起内在源源不断的爱,让爱滋养身边的家人朋友,给孩子种下丰盛的种子,让爱、感恩、丰盛住进孩子的心里!
三,爱自己,我值我配,我值得拥有一切美好
我们口头总是说得爱自己,那评估一下自己真的会爱自己吗?许多人认为让自己吃好、穿好,住好的,用好的就是爱自己。不否认这个层面的爱,但更深层次的爱自己,去接纳自己的缺点,用爱和感恩滋养内在。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被批评:你看别人家孩子……好像父母心里住了很多优秀的别人家孩子,就自己家孩子不行。给我们种下太多不值不配的种子。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喜欢买便宜货,打折大减价总能吸引我们,买个贵的好的物品,老心疼了……所以我们总是活在退而求其次的人生状况里。
此刻我们做一个决定,好好爱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让灵魂和内在得到滋养,让爱、喜悦、感恩自然流淌,让人生活出该有的美好模样!
四,自己带着孩子喜悦,高兴,高频
爱的频率是500已经是很高了,喜悦在爱之上,感恩的频率比喜悦更高!感恩是一种高频的正面能量,会改变我们的振动频率,当我们全心的感谢,会发现内心会变得平静,并且会变成一块吸引美好事物的磁铁。你会发现,当你开始发现并感恩周围美好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好为你而来!
那就带着孩子怎么开心快乐,怎么来呗!足够开心喜悦,让感恩尽情流淌!
五,有信仰,让孩子升起内在的感恩
有信仰让人有向往美好的能力!
南怀瑾:“真正有信仰的人,有四个特征:第一,他有清晰的梦想和向往; 第二,他能保持自省和警觉,拥有智慧; 第三,他必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持之以恒的生命实践; 第四,用智慧和利众行为照亮世界。”
越富有丰盛的人,越有信仰!让我们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为我们的丰盛人生助力!
六,学会盘点生活中的感恩
爱不可以练习,但感恩可以练习。和孩子们约好,每个人每天找到三件感恩的事件,并一起分享,你就帮孩子练出发现美好的能力,让孩子自然回到爱中,回到丰盛中!孩子自然会活出有爱,感恩丰盛的人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