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父母,为何喜欢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国学班?

孩子 0 98

中国的古代父母,为何喜欢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国学班?,第1张

中国的古代父母,为何喜欢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国学班?
导读:这个和我国的历史有关,和我国的文化有关,和我们发传承有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有历史渊源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如果孟母不这么做,那么孟子很可能是一个市井小儿,或者是一个为了几两碎银劳碌奔波的商贩。在历朝历代,名门望族也是对子

这个和我国的历史有关,和我国的文化有关,和我们发传承有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有历史渊源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如果孟母不这么做,那么孟子很可能是一个市井小儿,或者是一个为了几两碎银劳碌奔波的商贩。

在历朝历代,名门望族也是对子女寄予厚望的,一是为了家族提升,或者保持家族不败,二是为了扩大本家的势力范围,三是可以匹配或者进入其它家族的门槛,做到门当户对。

普通家庭的父母,由于环境、阶层、个人能力或认知能力的原因,不甘于生活困顿,不甘于劳顿辛苦,不甘于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也是为了子女有更好的未来,宁愿自己苦一些、累一些,支持孩子读书学习,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或者家族的命运。

特别是如今,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标准,不是从能力、水平、修养、教养、素质来评判,而是更多地是看谁拥有更多的财富,看谁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看谁能够在财富的基础上说话气粗、有底气,处于羸弱的底层人也是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已。

至少努力向上、不怕辛苦、积极争取向上有一个层级迈进的父母,只要方法得当,即使寄予、也是托举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知道,古代有些比较穷困,吃不上饭的多子家庭,会很无奈的把自己的某一个孩子送入宫里当太监或者宫女,或者某些成年男子也为了生计,迫不得已自己入宫当了太监。

扮演太监的演员

我们看明清古装剧的时候,常听到某太监为内务府总管、掌印太监等等。

太监有品级之分,也就是说太监的俸禄是按照品级来领取的。然而太监虽然有品级之分,朝廷在发放俸禄的时候,还是和同品级大臣的俸禄有区别。太监的俸禄是远远比不上朝堂大臣的,有时候尽管品级一样,但是太监的工资可能连大臣工资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拿明朝来说,明朝的太监工资很低,但是却很富有。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终其大明一朝,更多的是宦官专政,他们通过贪污受贿,聚拢了大批财富,堪比一个小型的国库。

跟在皇帝身边的太监

到了清朝的时候,太监除了正常的俸禄、俸米之外,还有恩加银,所谓的恩加银发放给服役时间较久、勤勤恳恳的太监,服役时间短的太监则是没有,这就和我们所说的工龄奖。清代太监品级越高,俸禄、俸米则越高。像六品的宫殿监正侍俸禄为每年白银72两,俸米72斗,正四品的督领侍每年白银96两,俸米96斗。只错了两个品级,每年的工资则相差很大。当然,除了正常的俸禄、俸米之外,还有很多额外的赏赐,过节有节赏,遇到皇帝大婚、生皇子时,所得赏赐会更多,有很多太监每年所得赏赐甚至比俸禄还多。

有时候传旨太监去大臣家里传旨,还会收到敬银,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慈禧和太监合影

另外,除了宫内有太监服侍之外,一些亲王、贝勒、贝子的身边也会有太监服侍,太监所领取俸禄则是由他们所服侍的府邸发放,宫外的府邸有小府、大府之分。

因此,即便是同一品级的太监所领取工资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清朝对太监的管控格外严格,即使是品级最高的太监,也只能安分守己

在各种神话传说中,道教的神仙们都是禁止婚嫁的,这一点非常明确也非常严格,很多神话故事都是因为禁止恋爱而衍生出来的。但是有一点又很奇怪,因为古代的道士却有一些是结婚生子了的,这就非常奇怪了,为什么道士可以结婚生子,但是道教的神仙却不可以结婚呢?古代道士究竟是不是可以结婚,哪些人可以哪些人不可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道教究竟可不可以结婚

其实,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道士又称为居士,在金代、元代以前,对于道士出不出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会出家。

正一派的道士以男道士居多,他们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可以食荤饮酒;除了上殿诵经、做法事,必须独居并素食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也随俗,俗称火居道士。比如,张道陵所创的天师道的历代掌教都是以嫡亲身份继承法统的。在张道陵死后,由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

张鲁死后,其子张盛继续担任掌教,他辞官不受,并从汉中迁居至江西龙虎山,以此为中心传播天师道,道教也开始由我国北方地区向东南地区发展。等到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以后,才有了出家制度(即丘处机的传戒制度,指的是出家道士必须要进行师长的受戒仪式)。

全真派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故必须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为此,这就规定所有虔诚的全真教徒不可以结婚。

由此,全真教的道士就成为出家道士,他们不可结婚生子,吃饭也只是吃素食,并住在道观里面,男的为道士,女的为道姑,皆蓄长发,拢长发于头顶并挽成髻,也可以戴道冠,其中,男道士还要蓄胡须。

这样相比较一下,全真教的道士们似乎和佛教中的僧人一样了,他们不能结婚生子,不能吃肉喝酒,唯一还有点区别的就是没有剃发变成光头。

我们熟悉的全真七子,因为出家制度,而都没有结婚生子,即使马钰和孙不二原本是夫妻,但他们成为王重阳的弟子后,也变成了出家道士,同丘处机等人一样,他们都没有留下后代,远不像张道陵那样,一代代的有嫡亲传人。

2为何道教神仙不能婚嫁

在《西游记》之中,天庭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矩,那就是除了玉帝和王母娘娘以外,所有神仙都不准结婚,甚至连谈恋爱都不允许。天庭对于神仙的管束,有时候很松的,神仙们有的戾气很重,有的好酒贪杯,有的不尊上令,但对于这条红线是谁都不能撞破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猪八戒酒醉调戏了嫦娥,这是一起未遂案,作为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他也被贬下凡间投了猪胎。此外,奎木狼和披香殿玉女有私情,也只能偷偷下凡,不敢玷污天庭。甚至连玉帝自己的亲妹子与下界杨君生下二郎神后,也被压在桃山之下。

有人说小说是生活的再现,天庭不能结婚,就是因为在吴承恩的那个时代,出家人是不能成婚的。我们且不说佛教在早期也是可以结婚生子的,至少在中国历史中,大部分道士是可以结婚的。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张道陵以道家思想来源,创立了道教。道教本来没有规定不能娶妻生子,天师道还是以血缘为关系相互传承天师的位置。直到金代的时候,全真教建立,才在丘处机的倡导下建立了传戒制度。

也就是说,道教传到明朝时,依然只有全真教是出家不能娶妻生子的,而另一主流正一教和其它教派,都是可以娶妻的。《西游记》主要是写唐朝之前的故事,那时候全真教还没有创立,道士们统统可以娶妻生子。

那么《西游记》中,天庭之中的神仙大多都是道教的,为什么神仙就必须单身呢?要知道,在这部小说之中,道教和佛教都是归玉帝所管。不管宗教怎么里怎么设定,至少在《西游记》中,无论三清、四帝,都是玉帝的下属。

规矩都是玉帝一个人定的,他为什么要定下这个看起来残酷的规定呢?

3玉帝为什么要定下这样的规定

要知道,在《西游记》中,出现过神仙和凡人生出来的孩子,那就是二郎神,他的实力很强,很快就位列仙班。也就是说,由于良好的基因,如果神仙和神仙结婚生子,必然会有更为强大的后代,他们可以毫不费劲地得道成仙,甚至立地成仙。

神仙的寿命很长,所生的后代增长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天庭很快就会仙满为患。这本应该是好事,这说明玉帝的实力越来越强,能控制的人越来越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在《西游记》中,神仙并非是天生就长生不老的。关于这一重要细节,我们必须要了解。比如在原著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为了医活人参果树,到处求取方法,他先是找到了福禄寿三星。结果三星说了一个事实:

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也就是说,身为地仙的镇元子,有人参果就可以与天齐寿,而福禄寿三星还得费工夫继续修炼。其实,除了必要的修炼之外,神仙要想活下去,还要进补几种食物。

一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二是太上老君的金丹,三才是镇元子的人参果。人参果的产量太低,镇元子为人又不大方,不是主要途径,最重要还是蟠桃和金丹。

这就是为什么玉帝制定下铁律不准神仙结婚的原因。神仙结婚,他们的后代也会成为神仙,数量还急剧增加,这样一来对于蟠桃和金丹的需求就会大增。这种灵物怎么可能无限量供应?于是,为了生存,神仙将会产生激烈的争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玉帝一方面设立仙箓制度,将神仙编制化,只有收了仙箓的神仙才是天仙,有资格享用蟠桃金丹,另一方面又不准神仙结婚生子,才能控制仙界的人口。

其实,这和人类社会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小孩子十二三岁就要结婚生子了,这主要是人的平均寿命短,必须抓紧时间传宗接代。当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时,政府对结婚年龄的规定也会逐渐延长,而个人也对结婚年龄相对推后,因为生命延长,自然不那么着急延续后代了。

可以大胆设想,如果人的生命无限延长,说不定整个世界会对生育严加控制呢?到那时,个人也会对生育的兴趣降低吧?

现在一提到道士,我们就会想到那些穿着道服,手拿拂尘的人。我们国家最久远的一个信仰就是道教,在道教的发展史上,其实也有演变成许多个教派。每个教派的要求不一样,理念也不一样。有两个最主要的教派,一个叫做“正一道”,另外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由王重阳建立的“全真道”。

在佛教当中有一种是带发修行的,叫做俗家弟子。在道教当中其实也有这样的存在,道士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士;另外一种是不出家的,这一类被大家称为居士。

元朝之前的道士多数都是不出家的,也就是居士。居士是可以结婚生子的,过着正常的生活。除了每天要打坐、念经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平时也可以吃肉喝酒,就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要忌口。

居士的穿着也没有什么不同,不需要特意穿着道士的衣服,就普通的衣服也可以。也可以正常留头发,没有必要特别梳什么发型。换句话说,除了自己知道自己是居士之外,外人看不出什么区别。

一直到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这个时候道教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就不能够像以前一样,所有要入教的人都必须要去除情欲,静心修炼。所以,从那之后的道士就不能够结婚了,更不要说生子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一旦成为了道士,那么就意味着跟凡尘俗事隔绝了,也不可能再繁衍香火了。所以,成为道士就是一件很谨慎的事情,如果不是真的看开了,一般人不会走这条路。

贫道俗名叫陈北玄,师门中都称呼贫道为玄玄子,你问贫道是干什么的?听着称呼还有为的衣着打扮也应该知道,是道士呀。是大宋东京汴梁城的道士。你们看看贫道的道友有多少,在在汴京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我道门的弟子,这还要感谢我们的祖师陈抟老祖。

他老人家为我们道门在大宋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和太祖有些渊源,当初太祖还处在落魄之中,他答应当了皇帝将华山送给我们道家,还写下了契约文书,最终太祖成了大宋开国皇帝,而华山也成了我道家之地。大宋王朝也大力支持我们道家,在大宋我们这些道家之人小日过得不错,我师尊还时不时的被皇帝请到宫中开坛作法。

贫道等人到大宋任何一个地方都受到尊重,倍儿有面子。什么你也想像贫道一样当一个方外之人,还想让贫道带着你去见师父,贫道还真的不敢,在大宋想要成为一位道士,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即使你成为了一名道士,最后也可能被官府除名,今天贫道高兴,就来给你讲讲,成为道士的第一步,就是取得身份证。

虽然大宋皇室跟我们道家有很深的渊源,但是对于当道士的人还是管理相当严格的,第一关就是你要有入门的资格,入门的资格就是先要有度牒

一、度牒的入门资格

何谓度牒,是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就相当于是僧尼的身份证,无论你是想要成为和尚还是想要成为道士都必须要有度牒,度牒都是有官府颁发,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给你一张度牒就可以可,宋朝规定凡要成为道冠 者,必须经过充当童行、取得度牒、披戴受戒等一系列手续和程序。

也就是说官府不是说你想要当道士就给你发个度牒,首先你要成为童行,所谓的童行指的是旧指出家入寺观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这里说的是少年,大龄青年估计有点玄乎了。所以我们在水浒中看到武松直接穿着一套道士的行头, 没有人去怀疑他的身份,主要那个的道士都是经过严格程序的,不能作假。。

想要成为童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宋朝对于童行也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宋史·食货志上六》记载:“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这里主要说的是被遗弃的孩子,雇佣人喂养的,最后扔在寺院或者道观的,成为童行。这里主要说的是童行的一个来源,那些遗弃的孩子,没有被人收养,这样的人成为童行的机会很大。

那是不是就说那些有父有母的孩子就不能成为童行?当然不是了,普通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童行,只不过更为严格,父母不详被遗弃的儿童那样随意而已。宋朝政府规定普通家的孩子想要成为孩童,那必须是要年龄符合,这是硬性标准。然后就是家长同意。

这在大宋规定的比较严格了,大宋规定,应男子愿出家为道,年十岁以上方得为童行,也就是规定了最少要十岁以上才有资格。

对于其家庭也有了严格的规定,如果你想成为童行想最后出家,那你必须不是独生子,家中需要有哥哥弟弟等照顾祖父母和父母等,当然了还需要你身家清白,不能有犯罪纪律,即使有纹身也不行。这样看来想要成为童行必须年龄达到,家庭状况好,而且没有犯罪记录和纹身什么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成为童行的资格。

出家。其先经还俗或曾犯刑责负罪逃亡及景迹凶恶身有文 刺者,诈不得出家。”,须到某一寺 院登记入册,拜师学习经文教义并为寺院效劳,这被称为 “系帐”,童行需要向所在的寺院写一份申请书,其大致就是:

“姓某名某,年龄多少,某州某县某乡某里人,没有犯罪什么的,今为生死事大,久慕空门,蒙父母允许入本院出家为童行 (如无父母,即云今欲投院出家为童行),写上年月日,寺院调查一番你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的话你就成为系帐童行了。

二、取得度牒

成为系帐童行之后,是不是就能顺利取得道士的身份证,也就是度牒了?并不是,成为系帐童行只是有资格而已,仅仅是资格,想要取得度牒还要一定的程序。也就是说在是系帐童行的基础上还要有其他的要求,系帐童行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才能顺利取得度牒 ,这些条件包括考试、恩赏和用钱买

1、考试

考试选拔这是参考的科举开始,系帐童行经过考试之后,才能发放度牒,和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做官的的正规途径一样,系帐童行的考试也是成为道士最正规途径,

试经拨发是向已通过经业考试的系帐童行拨发度牒的 主要方式,是系帐童行成为道冠的正规途径。考试的科目当然是经书之类的,因此考试也称之为试经。

这个考试也参考了科举考试的相关规定,比如考试的时间,系帐童行考试的时间主要是在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的生日举行,毕竟他们的生日都是特殊的日子,被称之为圣诞(不是圣诞节呀)。不仅如此对于参加考试的系帐童行有年限的规定,一般称为系帐童行两年后才能参加考试。

考试是由大宋政府官员主持,一般是由大宋中枢官员和汴梁城的官员一起主持,过程也十分严格,最后也要公示,公示系帐童行的考试经过,通过考试的系帐童行发给度牒。

2、恩赏

这个有点类似于大宋的恩荫做官,系帐童行不经过考试,皇帝亲自赐给他们度牒,这个主要看皇帝的心情还有老天的心情,为什么说是老天的心情,比如说如果天降祥瑞等皇帝一高兴,给系帐童行发度牒,当然这个名额很少,能得到的那是幸运,这个并不是取得度牒的主要途径。

3、用钱买

既然都有皇帝恩裳,自然也可以买卖,要知道官职都可以买卖,当然为了好听,买官叫捐官,所以系帐童行也可以用钱买度牒,当然了不是随便的,要政府严格规定和执行,明码标价,当然了通过这种形式取得度牒的也比较少,就像科举考试做官,还是想要中举做官,含金量高。

所以通过这三种形式,系帐童行一般都可以取得度牒,只有取得度牒才能有资格出家,才有资格成为道士,所以度牒是成为道士的身份证和通行证。但是也有度牒被官府收回的可能,这种可能性还非常大。

三、度牒回收

宋朝对道家实行严格的度牒准入朱棣,其目的主要是严格控制道教,当然了也为了防止违法犯罪的现象,比如像武松这样假冒道士的犯罪人员,所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官府还是会选择回收度牒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回收情况:

1、道士本身的情况

道士本身死亡度牒会留下来,道士还俗这些度牒也会被留下来,于是就有人利用这些留下来的度牒伪造一个道士身份,比如刚才提到的水浒英雄武松,就是用死去道士的度牒,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所以大宋官府规定,一旦道士身亡或者还俗,他们的度牒等证书全部都要收回来,销毁,就是为了防止度牒被涂改和再一次使用。

2、多余没有使用的度牒

宋朝发放的度牒并不写人名和地名,都是发放到地方,由州县官府具体填写。这就有问题了,官府不可能知道要发放多少度牒,因此实现发放的都比较多,当然不可能使用完毕,这些没多余的度牒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所以官府规定定期回收多余的度牒。

3,假的度牒

既然度牒的获得途径就有可以用钱买这一条,那么自然有造假的,伪造度牒的情况也经常见,甚至有地方官府伪造度牒买卖,对于伪造度牒的人要进行惩罚,对于假的度牒也要收回来,假任何时代都存在!

当然也有道士被剥夺度牒的,道士一般都有免税等特权,如果你犯了大罪自然会剥夺你的度牒,剥夺了你的度牒,你自然不是道士了,什么特权都没有了,和普通人一样,接受惩罚吧。

所以成为到底第一步就是要取得度牒,我玄玄子当初就是通过考试取得的度牒,这才成为道士的资格,所以在大宋你要想成为道士,第一步努力取得身份证,也就是度牒吧,没有度牒你就是黑户,谁也不会承认你。今天我们先说到这里吧,贫道还要和道友们一起去论道,再会了。

参考资料:

《论北宋佛 道二教管理制度》、《宋代对道教的管理》、《宋代试经剃度制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