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孩子 0 84

中医如何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第1张

中医如何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
导读: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有的……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这是错误的,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了。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谈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借用《内经》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不到一天,当天晚上就好了。在随后的这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节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劝你最好去学西医的儿科。中医,本来是很好的。但现在的中医都是从大学学了一点东西就坐堂了。儿科中医,因为孩子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感觉,所以主要靠号脉。可是号脉那可不是容易的,没有10年的学习锻炼是不能掌握的。小孩子的药量又要准确,不能多也不能少,很难把握。所以做一个好中医儿科大夫是不容易的。没有家学渊源最好不要学那个。我是有许多年中医经验的,可是看儿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甚至可以说是战战兢兢。人命关天哪!你是在要学习,可以看看大学的教材,那个还是比较科学的。

当然是从中医药基本知识学入手啦,《中医药基本知识》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308392html 这是中医的入门基础知识,包括四诊、八纲、辩证施治、治疗法则、中药应用的基本知识等。可以从小就给他看看,当然孩子的理解能力还不强,让他把内容记下来以后慢慢消化就行了。还有就是我们或者身边所认识的人在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伤风感冒,外科小创伤,特别是在农村,经常会用到中草药或者其它土方法来治疗,可以给他看看并解释给他听,逐渐培养他对中药、草药这方面的兴趣。

当然想,中医是高层智慧,现在即便是成人也值得去读读《黄帝内经》等经典书籍。

这就和丁俊晖的父母决定让丁俊晖辍学练台球一样,说不定你家的娃儿就成材了呢?

我大概是不敢拿我自己的娃儿来做这个尝试,哪怕有丁俊晖的成功例子放在那里,但我大约还是不敢拿我家的娃儿来冒险。

不过,要是你想尝试一下,用你家的娃儿给中国人演示一下“中国名中医养成”,我却是举双手欢迎。就把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给你了,我不和你争。你家娃儿要是成功了,我会默默地祝贺,而你们一家都因娃儿的成才,成为举世瞩目的名中医了,财富自由了,这多能体现你家教育的英明啊!这好机会可别放过去,值得争取一下。

我相信一个理论。那就是,中医不是科学,中医自有一套理论体系在里面,但肯定不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这套科学体系。因为用现代的科学体系,大概是解释不了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这种中医最核心的理论。以及在现代科学中无法解释的“元气”、“经络”等等玄而又玄的人体实践。

所以,用现代科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去考中医学院,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事情。大概是不太可能发展出原汁原味的中医来了。你脑海中的那种“经典”中医,还真要按照你的思路来培养了,就是不接触任何现代科学,不要知道什么细菌、病毒,更不能知道红细胞和白细胞之类的知识,这些只能把孩子的思维搞乱。

你就认真让自己家的孩子与现代科学隔离,去啃那些老书本吧。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等好好精读。另外,千万别看正规中医学院编写的教材,那些用“经典”中医的眼光来看,属于是把中医带到了邪路上去的妖魔化中医书。一定要看原版,没标点符号的竖版影印中医书,一句话怎么解释都可以的那种。等你家孩子把这些古医术都读通了,遇到什么病情,都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无论什么后果都能用一句话包含了,大概就真的成为有实力的中医了。从此,你们老两口也不用去医院了,就让自家娃儿给治病。说不定一下子口碑就做出来了,就真成功了!

你看,我替你想得多周到!赶紧把自己家的娃儿拿出来给大家做个榜样吧!好多人多像我这样等着几十年后看结果呢!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精随所在支持子女去学,学习中医应该从孩子抓起。

我会让子孙们学习中医,中医能救国,中医能救命,中医能健体,一个家庭无病无灾,就会幸福到永远。

名师出高徒,让一帮子庸人来教,肚子里交也不行,看你和谁学了。好师傅,带有资质的徒弟

如果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学的话,我会支持的,姑且不说能不能增加孩子们中医方面知识,最起码能让孩子了解一些花鱼鸟虫,增加他们的观察力、分辨力及普通常识,这些不是很好吗?走在路上,连路边普通的动植物都不了解,那是真的悲哀,如果再加上这些动植物的习性用途,他们更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会记一辈子,将来他们一定会跟他们的儿女讲,这就是简单的文化传承。如果再遇到紧急情况下用了这些草药,他们会爱上中医的。。。。

如果孩子喜欢,会让他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有人传承。

先考学再学医不矛盾,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小学只是以后可能会选入一点关于中医基础的知识,这问题有误导嫌疑

学中医纯粹就是个大坑,随着民智的开启,信中医的人会越来越少。

中医就需要耳濡目染浸*其中,有条件越早越好,就象一厨师多做几回菜就会更了解食材、调味品的应用了,熟能生巧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春天,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新的开始。

德伊家传统文化工作室推出了「儿童中医学堂」,在这个学堂中,我们将中医变成好玩易懂的学科,学习过程不复杂不枯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大朋友小朋友一起,从春天开始了解中医及传统文化,运用合理的方法养身护体,做到不生病、少生病。

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孩子学中医的好处是什么?

一、思维方式变宽广

学习中医的小朋友比起没学过中医的小朋友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方式变宽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传统学科里有:语文思维、数学思维、英语思维,在生活中有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等。而中医是一种 象数思维,这种奇特的思维模式是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的,并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命人心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通过有趣的思维模式锻炼,让5至12岁的孩子在脑发育的黄金期变得更灵活,更聪明。

二、认知感更强

哲学家将世界分成“我”与“非我”,我们也可以将世界分成“大宇宙”及“小宇宙”。大宇宙是人体外的大千世界,小宇宙则是体内的世界。数千年来,各民族的历史记载及古医学典籍都强调,大宇宙的环境变迁都会对人体的身、心、灵各方面造成影响。我们通过中医学习了解人体五脏六腑与四季的关系,阴阳五行与人体的秘密等。让小朋友们理解并遵循自然规律,让我们的小宇宙转动得更灵光。

三、养成好的习惯

古人云:“少成若天生,习惯如自然”,从小接受良好的习惯培养,好的形为铸造,那么这一时期的影响将贯穿孩子的一生。而学习中医,能使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中医并不是为了让他将来一定要成为中医,而是让他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很多疾病产生的原理,如何改掉生活中的坏毛病。

好习惯就像我们存在自己神经系统中的“资本”一样,它会源源不断的给我们带来的“利息”。而坏习惯就像一笔“债务”一样,因其不断增长的负利息而消耗我们的存款,从而导致破产。

未来不缺聪明绝顶的人,不缺身家上亿的人,但缺内心真正快乐的人,让孩子从小拥有健康体魄,进取之心,懂得自律,会寻找快乐才是做家长的真正该做的事情。知道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之道,上进自律,这才是学习中医及传统文化真正的出发点。

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想学中医并考取相关中医证书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上相关专业的大学来学习并考取相关的学历和证书,一种是通过师承方式来学习,针对没有行医经验又无中医基础的学员,可以通过中医师承三年的方式来获得出师,再进一步考取医生资格证,此途径要求最低学历为高中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