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上海孤儿安置到内蒙古的资料该在哪里能查的到?

孩子 0 88

1960年上海孤儿安置到内蒙古的资料该在哪里能查的到?,第1张

1960年上海孤儿安置到内蒙古的资料该在哪里能查的到?
导读:上海孤儿”的草原额吉 额吉:蒙古语。母亲。   那是一系列天灾人祸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饥馑遍地。在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大上海地区,饥饿和死亡迫使昔日生息于鱼米之乡的人们——农民,甚至一些城镇居民,外出逃荒,沿途扔下了无数养不活的孩

上海孤儿”的草原额吉

额吉:蒙古语。母亲。

  那是一系列天灾人祸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饥馑遍地。在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大上海地区,饥饿和死亡迫使昔日生息于鱼米之乡的人们——农民,甚至一些城镇居民,外出逃荒,沿途扔下了无数养不活的孩子。他们被遗弃在车站、商店、街头……有的被直接放到了福利院门口。

  “把小孩送到上海去,上海有饭吃!”这股洪流最终汇向上海,上海的福利院人满为患。1959年底,上海、无锡、常州等地几十个孤儿院已经聚集了3000余名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可是上海也快断粮了。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紧急面见周恩来,请求从内蒙古调运一批奶粉救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乌兰夫紧急召开的党委会上,自治区副书记吉雅泰建议:把孤儿接到内蒙古,由牧民抚养。听罢请示,周恩来说:“抓紧时间,先把孩子接过来再说。”

  40多年后,当年赴上海接第一批孤儿的原包头市第二医院儿科护士长胡景兰回忆:“1960年4月,我们接走孩子的那天下午,上海突然下起了雨……”

  那是被后人称为“当时最大规模人道主义人口迁移”的大转移。从上海蜿蜒北上的铁路记载了那些孩子的生命轨迹,他们被送到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遥远的北方省份,被安排到养父母家中。他们被爱怜地称为“上海孤儿”。

  一直到1963年,内蒙古一共接收了约3000名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成为安置“上海孤儿”最多的省份。这些孤儿小的才几个月大,大的也只有7岁。多年后,乌兰夫的女儿云曙碧这样回忆:“牧民们纷纷从数百公里外的草原赶来,把孩子接回蒙古包,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用最好的牛奶或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说蒙古语、唱歌、跳舞、骑马、打猎,供他们上学读书……”

  那之后,岁月的河,水深流静。草原上的“上海孤儿”,逐渐成为没有多少人知晓的北方往事。隔了千里关山和半世纪的流年,遥远得都像一个秘密。

  2007年母亲节,我到处寻找,想讲一个养育了“上海孤儿”的草原额吉的故事。

  从央视“半边天”的“2006中国十大母亲颁奖”中,我发现了那个唯一没到现场领奖的65岁的都贵玛。46年前,她曾经一个人照料25个初到草原的“上海孤儿”,那一年,她才19岁。

  今天,都贵玛年近古稀,独自生活在荒凉的草原深处,不复长歌万里的青春,也挥别了马背上的岁月,成为一个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老人。

  而那些来自南国的孩子,至今都还生活在草原上,几乎全然长成了牧人的模样。他们终其一生都唤都贵玛作“额吉”(虽然他们后来都陆续被不同的牧民家庭领养),只为她是他们人生最初的爱。

  他们的身世从来不是秘密,他们身份的证物——一个系在婴儿脚上的小小铃铛、一段写有字迹的布条……都由养父母们细心地为他们收藏,但是他们却无人认为“孤儿”是自己的名字。在那母亲一样的草原上,他们被唤作——“国家的孩子”。

  最终见到都贵玛额吉,是从纪录片拍摄者摄下的影像里。

  在他的镜头前,都贵玛老人安详地坐在她那两间简陋的小土房里,杜尔伯特草原的阳光照亮了她的脸,她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摩挲着怀里小猫的样子就像抚摸着她的孩子:“1961年”、“孤儿”、“二十几个”、“19岁”。老人会的汉话不多,让人听得懂的只有这些。

  那年,公社领导交给她一个任务——到旗保育院当“临时妈妈”,接受培训,然后把本公社要接收的25个“国家的孩子”接回来。那时,19岁的都贵玛在四子王旗已经很有名气,作为全旗最年轻的劳动模范,她获得过很多荣誉。但是她毕竟还是个没结过婚的姑娘。她问:“为什么是我”公社书记说:“因为你是个好姑娘,能吃苦,靠得住!”都贵玛跨上马背去了。在其后长达1年零8个月的日子里,都贵玛体会到为什么书记要选能吃苦的了。

  40多年后,都贵玛回忆当年的日子:“孩子嘛,就愿意在夜里哭。那时候年轻,也不懂得累!现在想起来,当时就是觉不够睡,有时候夜里能睡三四个小时,稀里糊涂就这么过来了。”“给你讲个笑话,我第一次刮屎片子,恶心得直吐。后来跟孩子们有了感情,就不吐了。不但不吐了,每天还得闻那些屎片子和尿布呢,那颜色、气味能辨别出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啊。怕孩子们得病发现不了,我每天都要仔细看看、闻闻,有问题就赶紧找大夫。”几百个日日夜夜,19岁的都贵玛习惯了额吉这个角色。每天天不亮就忙开了,照顾25个孩子吃饭穿衣,洗洗涮涮,每天无数次忙进忙出给孩子们洗尿布、处理垃圾秽物……她几乎没有片刻的休息。

  都贵玛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急剧消瘦,直到现在。那样的日子持续了1年零8个月以后,都贵玛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定要给牧民一个健康的孩子”,还给每个“国家的孩子”都找到了最合适的阿爸、额吉收养。她开始继续她普通草原女人的一生:劳动、学习、结婚、有了女儿、丈夫早逝。其间她不间断地收养草原上的孤儿、照顾孤寡的老人,并成为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

  “这几年不行了。原来身体可好了,骑马、骑毛驴、锄农、放牧。”而今,她的右眼患了白内障。去年,她去参加自治区“感动草原——十佳母亲”颁奖,接她的车在草原上发生颠覆,重创了她的身体,她自此不良于行。老人平静地接受了命运,不去想63岁那年她还能骑马牧羊的事。

  65岁,城里的老人还大多富态不失温润的年纪,草原额吉都贵玛已经让摄影师觉得“像千年老树根”了,他为她拍的照片拿给人猜,人说:“九十多了吧”

  作家张承志的《北方女人印象》写于20年前,里面最有名的句子今日读来,觉得似乎也适用于“国家的孩子”们:“一个人的往事,到头来是该珍惜还是该诅咒、他的青春是失落了还是值得的,依我看只取决于他能否遇上一位母亲般的女性。”因为,“她们永远身怀着启示,就像……”就像都贵玛一样。

  内蒙古收养了3000个上海孤儿。草原人对收养的孩子比对自己孩子还亲。如果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只能说明这一个人善良的话,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了3000名孤儿,那就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在这背后的,是蒙古族人的生命意识。

(1)内蒙古海拔在1500米左右,气候比较干燥,阳光直射较强,温差较大。最好携带春、夏装;最好穿长裤,不要穿凉鞋。同时带好墨镜、太阳帽、防晒霜、润唇膏、感冒药、肠胃药、阿斯匹林、等应急物品。夏季降雨量集中在7、8、9月,故应携带保暖衣服和雨具。请带上长袖外套,以免着凉。

(2)到内蒙古草原去,很多游客都会尝试骑马,但骑马需要处处小心。 骑马畅游,可带手套及旅游鞋,请不要站在马的后面和右面,以免引起危险。因蒙古人驯马时习惯站在马的左边,故马的左边是最安全的;骑在马上千万不要互相打闹(特别是不要在马上接听电话),更不要随意抽打人和自己的马,以免马受惊吓造成不测。如想骑马到牧民家作客时,离蒙古包很远就要下马,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时,要从左边进,不要踩门槛,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3)内蒙古接待设施还不完善,草原条件尤其一般。草原普通蒙古包包内没有洗手间,外面共卫(无公浴);豪华蒙古包独立卫生间,太阳能洗浴(有时水压不够或凉热不均),另外请自备洗漱用品。在每年的7、8月份属当地旅游旺季,旅游人数较多,会出现景点人多、交通拥堵、住宿紧张、餐厅排队等情况,如果要出行,一定随身保管好贵重物品。

(4)内蒙古饮食以北方菜系为主,口味相对较重。

(5)在草原午餐尽量不要喝酒(特别是想骑马的客人),以免影响下午的活动。晚餐敬酒仪式前要多吃菜,特别羊肉和奶茶可解酒。

(6)内蒙古属偏远地区,贵宾可带些小礼品(文具或水果以表示礼貌,主人会格外高兴)。

(7)在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同时,请您在游览途中请注意 环 保,不乱扔垃圾,做到“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

现在说这3000名孤儿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事情发生在1959年到1961年。在此期间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在我国的工业农业生产的秩序也产生了混乱,再加上从1959年起中国连续三年遭受的较大的自然灾害,导致在长江三角一线农村的家庭因为养活不了孩子,无奈把幼童送往周围的城市,这就导致当时的上海,江苏,安徽等一些省市孤儿院比往年多几倍。

在1961年哈英哈尔瓦公社卫生院,当护理员的张凤仙和在畜牧场工作的丈夫道尔吉,收养了6个汉族孤儿,政府在此此时特批给3000孤儿每人5斤大米,张凤仙当时为了让这6个孩子吃上米饭,在纷飞大雪中赶路三天三夜带回了政府分发的米,张凤仙说回到家看着那个孩子大口扒拉着米饭,她觉得一切困难都值了。

因为这3000个孤儿是来自于各大城市省份,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时。负责养育出孩子的数部的说,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吃不惯草原上的果条,额吉就把家中的面换成米做米饭给孩子吃,并且他们的耳机一句一句的教他们说汉话和蒙古话,帮助孩子们逐渐融入草原上的家。

当时由都贵玛照顾的28个婴儿中,其中一个孩子夜里生病了,多个码都会一个人骑着马,冒着被草原群狼围堵撕咬的风险,在寒风冽冽中奔波几十里去给孩子请来医生。并且在都贵玛照顾下的28个上海的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没有一个人在中途夭折,这在那个缺少药物并且又时常挨饿的年代,简直可以被称得上是奇迹。

在2020年底故事里的中国第2季第4期节目中,曾经被杜贵马照顾过的两位孩子扎拉嘎木吉和孙保卫还来到了节目现场,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额吉》,都是以都贵玛为原型。

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长三角一些贫困家庭因为养不起家里的孩子,忍痛割爱把孩子送到周边富裕的城市寄养,周边的城市,如上海,江苏等一些孤儿院,因为增加了许多孤儿,衣食住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三千多名孤儿严重营养不良,吃不饱饭,消息传到中央后,我们的周总理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

一、我们伟大国家,大爱的国家。

面对3000多名孤儿,我们的国家没有放弃他们,一直心系着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发展,内蒙古草原人民把这些婴儿养育成人,我们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保障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还特地招收训练了一些保育员,全心全意的照顾这些孩子们的衣食起居,这些保育员里面最年轻的只有十八九岁,他们白天要照顾孩子,晚上还要值班,非常的辛苦,这些人中间有的,自己也从小亲身体验过孤儿的痛苦和心酸,所以他们感同身受,更会全力以赴的照顾这些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长大。

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给人一种朝气生机的感觉,他们就像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这些孩子,在祖国的庇护下,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为祖国做出贡献。

三、相关资料。

感人,词语,拼音gǎn rén,注音ㄍㄢˇ ㄖㄣˊ,释义令人感动、激起感情的 。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万分感谢。另外你觉得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楼主女儿几岁呢?大姑娘的话,可以送她蒙古族银器,蒙古族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蒙古族银器中还有头饰银簪、银碗等,都很是精巧细致,女孩都会喜欢的。如果是小孩子的话就带些吃的东西吧,推荐蒙都休闲食品,有牛肉干、奶酪,老少皆宜,还可以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