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爵士乐有什么代表作?2、迈尔斯·戴维斯 老婆3、什么是爵士乐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广的一个乐种。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一段时期,由于我国音乐文化受苏联影响较大,加之国家在一段时间,对 外采取"闭关自守"
- 1、爵士乐有什么代表作?
- 2、迈尔斯·戴维斯 老婆
- 3、什么是爵士乐
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广的一个乐种。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一段时期,由于我国音乐文化受苏联影响较大,加之国家在一段时间,对 外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极"左"思想严重,因此把西方文化,一概视为颓废、腐朽的 东西,不学习、不研究。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有些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其中不少是针对西方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说它们是**音乐,视之为洪水、猛兽,今天看起来,让人感到无知和可笑。
我们常常标榜中国如何重视民间音乐,可就忘了别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民间音乐,其国家和人 民也同样尊重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各国丰富的民间音乐,可以说都是人类共同的音乐瑰宝 。爵士乐就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我们知道。美国黑人的祖先在非洲。从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 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 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于蓝色在美国人民中,被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统称之为Blues(蓝色)。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我们常常从美国音乐作品中发现带有Blues的曲名, 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探戈》、《蓝色的爱情》等,它们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忧郁狂 想曲》、《忧郁的探戈》、《忧郁的爱情》……。
布鲁斯音乐有些什么特点呢
(1)从大音阶来讲,它的第三级(Mi)音和第七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些(平时讲是降半音,实际上不到半音)。有时第五级(Sol)音也降半音。这些降音还常辅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由于有以上这些特点,按这种方法形成的音阶,人们称之为"布鲁斯音阶"。
(2)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
(3)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
(4)从歌词、曲调结构上讲,布鲁斯多采用对称的、带音韵的两行词。第一句重复一遍。每段曲调12小节,每句4小节,从而形成:‖∶ A ∶‖+B三句的固式曲式结构
(5)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属和弦(Ⅴ)和下属和弦。(Ⅳ),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布鲁斯最早出现时,仅用于歌唱。后来也用于器乐演奏。起初仅限于一些弹拨乐器, 如吉他、斑鸠琴等。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在新奥尔良一些旧货店, 出售 南北战争后军队留下的一些管乐器。那时,黑人们每到假日黄昏,常来到新奥尔良的"刚果 广场"唱歌、跳舞。他们发现了这些廉价管乐器,便买了下来,学习吹奏。从此,黑人乐队 有了管乐器。
爵士乐的另一个起源,是来自一种叫"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是Ragtime这 个词的音译。词意是"参差不齐的拍子"。故又称为"散拍乐"。它也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 展而成。19世纪末,一个名叫司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的黑人钢琴手,创造 了一种新风格的钢琴音乐:右手高音声部演奏切分音节奏很特别的主旋律或琶音。一般 4/4拍乐曲,一、三拍为强拍,二、四拍为弱拍,而他在高音声部每一拍半、 即三个八分音符时,就出现一次强音,而左手则是规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轻重音组成的节奏, 一、三拍为低音强拍,二、四拍为和弦、弱拍。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节拍,使音乐带有 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由于这一创造,乔普林被人们誉为"拉格泰姆之王"。
可能由于年代过早,查了一下CD唱片,未觅其踪影,只有一张纪念邮票给这位传奇人物留下 了一些纪念。
黑人们有了自己的钢琴手和乐队,他们开始在聚会时,为糕饼舞(Cakewalk,以糕饼作为奖品 的一种美国古老的民间舞蹈)伴舞。后来又到一些低级咖啡馆和酒吧间演奏。于是,这种有 着特殊韵味和节奏的音乐迅速传播开来。当时,一些夜总会,大饭店里的白人乐队都是演奏 古典风格的曲子,生意不好。一次,一个名叫尼克的白人小号手听说黑人酒吧间有一种新的 音乐很受欢迎,于是他怀着好奇心去了。听后,他兴奋不已,并把他所听到的、新风格的 音乐,改编成乐曲,让他领导的一支由五人组成的白人乐队在大饭店里演奏。不出所料, 这种新的音乐大受欢迎,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于是,许多白人乐队纷纷效仿、学习。 爵士音乐成为当时最时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们称尼克等乐队演奏的新风格音乐为"迪克 西 兰(Dixeland)爵士乐"意思是"美国南部爵士乐",并以"黄金时代乐"、"新奥尔良爵 士"著称。早期爵士乐有句格言:"一切为了欢笑"(Jusf of Fan)。
19世纪九十年代,芝加哥和圣路易斯先后举办"世界博览会"。新奥尔良和圣路易斯的黑人 爵士钢琴手和乐队纷纷来到这两座城市"淘金"。他们演奏的爵士乐,吸引了大批客人。从 此,爵士乐传到了英国和法国,在那里也流传开来。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听到爵士乐 之后,于1905年用拉格泰姆的节奏,创作了一首爵士风格的钢琴小曲《木偶的步态舞》。成为一首世界名曲。
那"爵士"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人说Jazz这个词,是从非洲土语Jaiza演变而来。这个词原意思是"加快击鼓";另一种说法是:早年新奥尔良有位乐手名叫Jasper,大家叫惯了,都叫他Jas,后来一传再传,就变 成了Jazz了;还有人说Jazz这个词是由Chaz这个词演变而来的。而这个Chaz是20世纪初,美国密西西比州威克斯堡市某个伴舞乐队中,一个名叫查里·华盛顿鼓手的名字。这个鼓手当 时在演奏上负有盛名。每当他演奏得十分精彩时,人们就向他欢呼:"Now,Chaz!Chaz!"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传说。
最早、最有影响的一支爵士乐队,是由巴迪·博尔顿组建的。他原是新奥尔良的一名理发师。在1895年-1896年间,他的乐经常在公园露天演出,深受人们的欢迎。当时,被人们誉之为"音乐之王"。在他之后,有约瑟夫·金·奥尔弗,他是1885年生人,和博尔顿是同乡。享有"小号之王"的美名;另有默顿和埃林顿,他们都是著名的爵钢琴家;爱德华·奥尔利是著名的爵士长号家;姜尼·达兹是著名的爵士单簧管演奏家。
但是早期在爵士音乐界没有人比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Louis Armstrong,1900-1971)更出名的了。他生在新奥 尔良的一个贫民区。小时候在街上卖过报、当过小工。由于贫困,他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 但是 在街头上、公园和有钢琴手演奏的餐馆里传出的爵士音乐,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自 己学会了演奏小号。1922年,他参加了金·奥利弗的乐队。常和奥利弗一起表演小号二重奏 。阿姆斯特朗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小号演奏技巧,征服了许多听众。后来,他自组Th e Hot Fire乐队(注:Hot意为强节奏)来到芝加哥和纽约献艺。受到热烈欢迎。一些唱片商 纷纷邀请他灌制爵士乐唱片。更是帮助他提高了知名度。阿姆斯特朗不仅小号吹得好、能演 奏别人所奏不出的奇特音响,他还善于歌唱。表演充满激情,常常给人以喜剧和幽默感, 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30年代,阿姆斯特朗应邀到好莱坞影城拍片。 由于影片的传播,阿姆斯特朗名扬海内外,并应邀到欧洲各国演出。连英国女王都聆听他的 演奏、接见他。阿姆斯特朗还专门到非洲一些国家表演。1971年7月6日,阿姆斯特朗病逝后 ,竟有成千上万人自发地参加他的葬礼,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早期的黑人爵士乐师多不识谱,演奏时只是凭着灵感,对所熟悉的曲调自由地进行变化。 所以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质。由于人数不多,三五个乐手经常在一起合作,时间久了,彼此之间也就自然地形成一种默契。但是,到埃林顿乐队出现,这种情况就开始改变了。
杜克·埃林顿(Duke Ellington 又名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dedy,1898-1974)是将爵 士乐领向摇摆乐的一个关键人物。埃林顿的父亲是白宫的一名黑人厨师。父母都喜爱音乐, 埃林顿在他们培养下,成为一名爵士钢琴家。他十七岁开始出道,并领导他的乐队创造出粗 犷的"丛林 风格"(Jungle Style)。是他第一个采用管乐加弱音器演奏的技法,这一创造,使得管乐器 增加了多种音色(如咪咪哇哇…声),听后使人有置身于非洲大自然的森林中之感,故人们称 之为"丛林风爵士"。
埃林顿不满足于少数几个人在那里演奏,他把乐队编制搞得越来越大,各种乐器,象萨克管 、单簧管、小号、长号等,都已不再是单件乐器在那里演奏,而是形成了乐器组,加上众多 的 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组成了庞大的舞坛乐队。其音响更大、音色更美、表现力也更加丰富了 。因此吸引了许多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演奏家、作曲家纷纷加入他的乐队。于是,爵士乐从 单纯的伴舞音乐,发展成像严肃音乐那样,供人们静下来欣赏的音乐,甚至进了音乐厅。
爵士乐的这一变革和发展,引起了美国各方面人士的兴趣。1923年冬天,纽约"皇宫乐队" 领班保罗·怀特曼找到作曲家格什温,说他想举办一次别出心裁的音乐会,其中有一个能让 听众大吃一惊的压轴节目,就是把爵士乐和交响乐揉合在一起,并请格什温帮他完成这个计 划。格什温是一位音乐革新者,对这一计划颇有兴趣。他从1924年元月开始动笔,仅仅花了 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于里面主要用的是"布鲁斯音阶"和小三度、纯五度、小六度 构成的七和弦,故将所作曲子取名为《布鲁斯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在我国译作《蓝色狂想曲》。这次演出大获成功。从此,爵士乐受到严肃音乐家及知识阶层的重现,许 多作曲家也竟相效仿,创作了许多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如美国的一些音乐剧,兴德米特的《舞蹈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黑色协奏曲》等,都运用了爵士音乐的素材和节奏。
由于埃林顿对爵士音乐的改革与巨大贡献,他先后被耶鲁、霍华德等十五所高等学府授予名 誉博士学位。他还荣膺过包括尼克松、约翰逊所授予的"总统自由勋章"及其它金质奖章多 枚。英国女王也不止一次接见他。世界上有十八座城市赠给他金钥匙和"光荣市民"称号, 华盛顿还有一所学校用他的名字命名。也是由于埃林顿对爵士乐队的改革,孕育、促成了30年代摇摆乐(Swing)的诞生。
冷爵士(Cool Jazz)
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对比博普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柔美的、更温馨、更舒缓放松的爵士乐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冷爵士"。它主要由白人音乐家组成,并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quot;西海岸爵士"(West Coast Jazz)。
冷爵士像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它尝试着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尽量让音乐摆脱空洞的、过于紧张的成分,使其能够被人严肃看待。有人认为,冷爵士是为亲密爱人和浪漫风景线而准备的音乐。至今成千上万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仍然播放着冷爵士。
在美国的西海岸,这种新型的爵士风格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所选用的音调是轻柔的、淡雅的,音质柔和干爽。这种西海岸风格虽然也糅进了比博普的音调与和声特点,但是它比比博普的即兴演奏更舒缓平滑,音色也更加谐和。它与比博普相比,冷爵士经常体现出一种松弛感,而没有比博普那么强的内在张力,冷爵士鼓手也变得更加安静,他们经常用鼓刷演奏,不干扰其他的任何乐器。总而言之,冷爵士的宗旨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正是人们称之为"冷"的原因。
50年代初,冷爵士曾领衔于爵士乐坛,代表人物是迈尔斯·戴维斯和戴夫·布鲁贝克。此外,像西洛纽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20~1982),现代爵士四重奏小组(The Modern Jazz Quartet,The MJQ)、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1920~ )和切特·贝克(Chet Baker,1929~1988)等,他们的音乐也都是极具冷爵士特点的。
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1926年5月25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阿尔顿,成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他9岁时便开始接触小,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小的演奏技巧。戴维斯熟悉比博普音乐,并善于巧妙地将其拆解,使他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入耳。正如钢琴演奏家西洛纽斯·蒙克所说,在戴维斯的音乐中,音符越少,意义就越深刻(例9)。
1949年,他组织了一个九人乐队,他们的九重奏一点也不喧闹,而是轻柔的、放松的,有时让人联想起欧洲的室内乐,同时他们的乐队在50年代极大地推动了冷爵士的发展。然而,当戴维斯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音乐探索又开始了新的迈步。
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1920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康科德,虽然他不是古典科班出身,但是从小便在母亲的监督下学习钢琴,他的音乐中流露着明显的古典音乐风格,他的创作是井井有条的,作品给人清晰的透明感 ,听上去轻松愉快。在现代钢琴演奏家中,很少有人不受到比博普音乐的影响,而布鲁贝克便是这少数音乐家之一。1951年,他和中音萨克斯手保罗·戴斯蒙德(Paul Desmond)共同创立了一支四人乐队,他俩合作达25年之久,以其有节制的、优美悦耳的冷爵士风格受拉丁爵士(Latin Jazz)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真正的盛行则是在60、70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爵士乐之中。从乐队形式上看,除了爵士乐原有的乐器之外,像康加鼓、邦戈鼓、沙锤、牛铃等打击乐器成了乐队的重要配置。从节奏形态上看,各种复杂的拉丁节奏(如曼波、探戈、伦巴等)和爵士乐的结合使其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节奏色彩。其中以兴起于巴西波萨诺瓦(Bossa Nova,例11)最为典型。
波萨诺瓦
波萨诺瓦是曼波(Mambo)音乐与冷爵士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些桑巴(Samba)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好像是手与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的旋律性不强,而且带有很多的变化音,它不像曼波那样仅注重旋律和节奏型,而是强调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其和声语言、旋律展开及织体结构均较曼波复杂与丰富。在音色上突出木吉他清脆的节奏性,并有意削弱了拉美打击乐器(如沙球、响棒等)的色彩;在调性运用上常有主属关系的大小调交替(如a小调与D大调)等较为复杂的发展手法。其节奏(请参考例44 )在曼波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
斯坦·盖茨(Stan Getz,1927~1991)为波萨诺瓦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次中音萨克斯演奏家,他以优美的旋律而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爵士音乐家都应征入伍,一些乐队出现了乐手缺乏现象,而盖茨为了逃避街头便加入了大乐队。40年代中期,他在本尼·古德曼的乐队中演奏,在此期间他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50年代,他与一些西海岸音乐家合作录制了一些冷爵士唱片。1962年他与吉他手查理·伯德(Charlie Byrd)录制了一张名为《爵士桑巴》(Jazz Samba)的专辑,从而使波萨诺瓦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广泛流行。1963年他又和来自巴西的吉他手乔安·吉尔巴托(Joao Gilberto)和钢琴手安东尼·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录制了专辑《盖茨/吉尔巴托》,其中由乔安·吉尔巴托和他的妻子阿斯特鲁德·吉尔巴托(Astrud Giberto)演唱的《来自伊潘尼玛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成了波萨诺瓦的经典名曲。在斯坦·盖茨的推动下波萨诺瓦成了世界瞩目的爵士风格之一到人们的一致赞扬。
“什么是爵士乐?”
曾有人问著名的爵士乐大师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如果用语言来答复,你就一辈子也明白不了。”
一般地说,爵士乐都是二拍子的,每小节两拍或四拍。这种二拍子的节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终存在,使得爵士乐有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节奏基础。在节奏性低音的上方,则是重音位置不规则的旋律、和声和对位声部,它们惯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与规律的低音声部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爵士乐的曲调中,除了从欧洲传统音乐、白人的民谣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个性的是“布鲁斯音阶”(关于这种音阶的结构,我们将在有关布鲁斯的部分专门介绍),而爵士乐的和声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变化和弦,其中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由布鲁斯和弦带来的。
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倍司)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三支小号和两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管,一般是两支中音、两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等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转业作曲家。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和欧洲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三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欧洲作曲家也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
参考资料: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