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前,120名孩童被送到美国做试验,后来他们都过得如何?

孩子 0 79

清朝灭亡前,120名孩童被送到美国做试验,后来他们都过得如何?,第1张

清朝灭亡前,120名孩童被送到美国做试验,后来他们都过得如何?
导读:留学生作为当今世界上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存在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在国际化成为趋势的如今,出国留学显然不是一件大事。不过要说起我国的第一批留学生,那可在当时曾掀起了一阵不小的热议,毕竟走出国门,在当时看来还是一件非常新奇且危

留学生作为当今世界上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存在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在国际化成为趋势的如今,出国留学显然不是一件大事。不过要说起我国的第一批留学生,那可在当时曾掀起了一阵不小的热议,毕竟走出国门,在当时看来还是一件非常新奇且危险的事。清朝灭亡前,陈镪,120名孩童送到美国做实验,灭亡后结果出人意料!

在1875年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选取了30名孩童,准备将他们送往美国旧金山学习,而他们其中年龄最大的不过才16岁。由于当时留学环境非常险恶,所以清政府还特意与家长签订了协议,其中清政府全权负责留学开销,但一旦出现问题,政府一概不负责。在不久之后,清政府又选取了90名年龄参差不齐的孩童再次送往美国,而他们因此成为了我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也成为了第一批试验品。

要说起清政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这与当时一位名叫容闳的大臣息息相关。因为当时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清政府可以说是受尽屈辱,而为了缓解这样的局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便被提了出来,而容闳就是其中力主的一位。而且由于意识到孩童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所以容闳上书建议派遣幼童留学,最终清政府也同意了这一请求,所以这便产生了第一批幼童留学生。

而在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之后,这批留学生的能力和见识果然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其中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纷纷回国效力,成为了当时各界的精英。他们有的成为了外交大臣,有的成为了教育者,有的还成为了海军将领。其中较为出名的包括北洋大学的校长蔡绍基,以及我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他们凭借着在海外留学而来的知识,在回国后用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他们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推动者,也是中国技术的革新者,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中国近代化的见证者!

清朝末年,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了清朝政府的军队,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屈辱款项使得每一位国人为之痛心,普通平民身居低位没有办法,只能任人摆布。

但是朝廷之中却有许多栋梁之才,他们认为要向西方学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西方人的军事技术来打败西方人。由此当时社会掀起了一股留学欧美的风气,清政府也派出第一批120名幼童奔赴美留学,但是真正回来的却只有94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早期留学运动的兴起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人很少与西方交往,清朝取代明朝以后,把这项政策继承的更加广泛和深入。康熙皇帝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海上政权曾经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虽说最终取得了统一,但却为清朝末年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因为闭关锁国不与外面世界交流的原因,清政府自以为大清就是天朝上国,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更可笑的是在鸦片战争中还采用迷信的方法手段来驱赶敌人。

随着中外战争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得清朝内部的一些开明大臣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了,这就促使了早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最初的目的是自强求富,自强需要向西方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用来改变清朝落后的面貌。这在引进发展的过程之中,留学生就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从当时的一部分留学生来源来看,许多留学生都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们的家里基本上都是养不活他们了,从而想着他们能够去外面有口饭吃都好,至少不会在国内饿死。

这样的留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想想也知道,当时的达官贵人也舍不得将他们的子女往外国送,在他们眼中,西方都是蛮夷之国,且留学对于科举并无帮助,无法让孩子步入仕途。

而朝廷中管辖此事的人也不会选拔他们,这些好吃懒做的公子哥去了只会添乱,根本谈不上为国家复兴做贡献,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政府挑选了120名留学生出发,他们承载着清朝未来的希望。清政府对他们的考核淘汰了一些不合格者

这场原定的留学时间在历史的记载之中为十五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之中,这些留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是由朝廷支付。因为是在外国生活,物价难免会比国内贵很多,再加上留学时间长,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几十万两的白银可不能在一些不用心的人身上打了水漂,所以当时清政府还专门为这些海外学子设立了考核项目。据说每一年都会对这些留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如果能力实在不行的人就会被相关官员接送回国,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把名额浪费在这些无用之人身上,通过这种考核机制淘汰掉了一些人。

水土不服死掉了一些留学生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这么一个传统,当家属要奔赴远方的时候,家里人总是会叫他带一点家里的水和土,说是在外面过的不习惯,身体不适应就喝点家乡的水,闻闻家里的泥土芳香。

当然故事说是这么说,真正具有效果的话那也有待考证,但这个做法却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对于奔赴远方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生理反应。

不知道外国人有不有这种疾病,但是很多中国人都会产生这种现象。而当时奔赴美国留学的120名学生当中,他们很多都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根本没有发育成熟,骤然离开父母来到美国的陌生城市,很容易发生水土不服。而当时的西方也搞不懂这种疾病的产生机制,所以有些身体抵抗能力差的留学生就在水土不服之中死去了。

国内外的巨大反差使得一些留学生不愿回国

不出去看看,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这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放在那些留美儿童身上也照样适用。当时的清朝是民不聊生,当官的腐败成风,底层民众根本就没有什么活路可言,所以才爆发了各种农民起义。

这些留美儿童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心中非常明白即使回国报效朝廷,仕途之路亦是会走得十分坎坷的。

在当今社会,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不少有钱人都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几年书。这样回国回来之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自己家的公司上班都变得非常简单,毕竟是出国留学过的海归。这样一件平常的事情,如果放到100多年前的清朝就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出国留学就代表着自己国家不如人家,必须慎重再慎重。

清朝自从实行闭关锁国之后,基本就脱离了和国际接轨的机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美梦之中。直到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才深刻意识到外国的科学发展水平早已经超过了这门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当时不少开明的大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全力支持对外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

作为晚清大臣的李鸿章与曾国藩在1872年的正月共同写了份折子上奏给慈禧太后,讲述了出国留学对国家的种种好处,原本以为会遭到保守党代表慈禧太后的反对,谁知慈禧太后看完之后看完之后就采纳了这份建议书,开始挑选合适的孩子,赴美留学。

清朝正式批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后,就在上海山东路外的万国公墓对面成立了“出洋局”,对外招收和处理幼童赴美留学的一切事务。当时朝廷决定派遣120名的幼童分成4批留洋,期限为15年。在他们留洋期间的一切费用,都交由朝廷统一支付。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出国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晚清时期的人们却不是这样认为的,那时的人思想和观念都比较落后,加上出国遭遇意外的风险也比较大,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想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去。另外当时的读书人一直认为读“四书五经”才能做官,那些出国学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东西,根本不会有太大的出息,这就导致第一批30个留学幼童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凑齐,其中大部分都是椎鲁之子,流品殊杂。

这些赴美留学生中,大的才15岁,小的只有不到10岁,平均年龄只有12岁。在1872年到1875年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共有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留学。他们原本要在那里待上15年,却因不少幼童在去往美国之后,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开始沉迷于西方生活中,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

当这些留美幼童所做的事情传回国内后,引起不少人的愤慨。国家不惜花费巨资派遣他们出洋,竟然在出洋之后不知好歹,引起朝廷的一直持反对出国留洋大臣的愤怒,使得慈禧太后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这项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将他们召回国。召回是才返现这120名留学生中,只有94人回来了,那么其他人去哪了呢?

这26人中有两人选择抗拒召回,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还有9人不守纪律被提前遣回;余下的都有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和生病不幸去世;至于那些回国的96人,基本都成为了国家栋梁。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1871年8月5日,先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实际上是向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会奏;太后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进行商议修订,9月5日,再将"议奏"呈太后;9月9日,获得批准办理的圣旨。

  在奏折里,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评价外国的科学技术:西洋军事实力的背后,有地理、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他们重视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有所成的"游学"者请到学校,教授各门科学;他们把陆军和海军的建设看作"身心性命"……今天我们中国要仿效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钻研,以实现皇上逐步自强的夙愿……

  他们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奏折对幼童留美的具体事宜作了规定: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幼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每四个月检查一次,年终汇总报告。驻洋正副委员,每人每月薪水银450两,翻译一人,每月薪水160两。每年驻洋公费银共六百两。正副委员翻译教习来回路费,每人银750两。幼童来回路费及衣物,每人银790两。幼童驻洋学费津贴屋租衣服食用等项,每年计银400两。每年驻洋委员将一年花费开单报告,"倘正款有余,仍涓滴归公",如果费用不足,可报告要求补充。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库平银6万两,以20年计算,约需库平银120万两。当时的币值,每4两银约合美金55元,所以驻洋委员的月薪等于618美元,翻译的月薪220美元;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为825万美元。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员。(后文我们会看到,开放的容闳与保守的陈兰彬及其继任吴子登之间产生的矛盾,最终导致留学计划的夭折。)

  惊涛三万二千里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起程赴美。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有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小官。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之极。启程时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

  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幼童的适应性也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30天航行终于结束,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为到金山上岸光辉。"---祁兆熙想到的是大清的形象。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

  昨天到达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3位满清官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100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30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新大陆让幼童睁大了双眼。

  最让幼童感兴趣的莫过于"火车"。

  要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火车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概括。第一批幼童抵达美国时,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十几年前还处在田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轻装上阵,朝气蓬勃,一种称作"美国精神"的东西,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

  "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是康涅狄格河畔的Springfield,中国人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清新的名字:"春田"。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居住在此。不但他的两个女儿日后成为留美幼童的同学,作家自己,也与留学事务局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文将述及)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尽快学习语言,并得到家庭的关怀,在容闳的积极奔走下,康州当局决定,将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

  消息传出,愿意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家庭踊跃报名。当第一批幼童到达时,已有122个家庭表达了意愿。

  对幸运地获得批准的"Host Family"(负责接待的家庭),康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专门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家长们掌握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们还很幼小,在慈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注意道德培养,注意中文的温习。他还特别提到了幼童的健康:

  要让中国学生知道卫生之道,要让他们经常洗澡。遇到天气有变,必须躲避风寒,尤其在出汗后要特别谨慎,以免发生意外!

  大学生

  有多少"留美幼童"曾经考入美国的大学?他们曾进入哪些大学?当我们开始追寻这一历史时,有关的资料不够翔实和确切。虽然仍有空白和疑点,我们的调查还是向前推进了一步---查明至少有50名"留美幼童"进入大学。

  有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曾有8名中国"留美幼童"就读:邝咏钟、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

  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登记卡。

  3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潘铭钟15岁就进入大学,被称为"天才少年",却因过度刻苦,在入校一年后病逝。我们在哈特福德看到了潘铭钟的墓,草丛中,小小的墓碑已经开裂……

  可以肯定,这决不是"留美幼童"进入大学的完整记录。

  马克·吐温和格兰特的斡旋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当若干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他们允许日本学生在军校学习,却未给中国幼童同样的权利。同时,美国西海岸出现了"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在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争执的情况下,皇帝此时也在一份奏折上批示,要求对留洋事务局严加整顿。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感觉到出洋留学事务局大势已去。1881年2月20日他在给陈兰彬的电报中说,"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但几天后他接到美国的大学校长和前总统格兰特的两封来信,又对"裁撤"深深犹豫了。

  容闳感到吴子登威胁留学事务局生存时,立刻向密友、当地教堂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出自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手笔的这封信称: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争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而美国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今天听说要召令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各位校长严正批驳"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未得其益反受其损"的传言,认为这种传言使美国教育和美国的形象都蒙上恶名。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对两国政府当年有正式协议的留学计划,不加详细调查,没有正式照会,突然将学生从校中召回国内,这种举动,只能损害中国的国体。

  推切尔牧师和他的好友马克·吐温还决定到纽约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

  马克·吐温描绘过那天的情景:过程很有趣。推切尔整夜未合眼,准备见格兰特时的铿锵有力的措辞、无可辩驳的事实,并且将它们烂熟于心,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要颤颤巍巍地请求格兰特在一份给中国总督大人李鸿章的请愿书上签上名字。结果是,推切尔还没有正式开始他的宣讲,格兰特立刻表态,"我会给总督大人写一封信,单独写一封,给他施加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我很了解他,我的话对他会有分量的。我立刻就写。"转眼间,推切尔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成了零。就好像他来向人借1美元,在他还莫名其妙的时候,人家给了他1000美元。

  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陈兰彬: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

  李鸿章是久经政治风浪的圆滑老臣,在信中,他没有挺身保护容闳,而是说,多年来,容闳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他曾一再去信诫勉。又说,学生大半出生于广东,幼年出洋,沾染洋习在所难免;吴子登绳之过严,导致冲突,以至于要"全撤",未免近于固执。他说,容闳不愿裁撤,是意料中的;陈兰彬坚持全裁,也不是没有原因。倒是吴子登后来提出的是"半撤半留"的办法值得考虑。李鸿章的意见: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有近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他没有想到,总理衙门正好借题发挥,称李鸿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奏:

  臣等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若如陈兰彬所称,是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相应饬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是日奉上谕:依议,钦此。

  这4个字,和当年批准留学计划的上谕完全一样。

  归来

  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曾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这封1882年1月28日发自上海的信,让后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留美幼童"回国后的景况---

  ……您一定惊愕,我们备受祖国政府苛刻待遇的事。可能您已经风闻此事,但我愿意重述经过,立此存照。

  当我们乘坐的"日本号"溯江而上,我们第一次看见上海……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呀!全成泡影。水草越来越清楚,想象中的欢迎仪式,使我们越发激动。船头划破平静**的水波,当靠近码头时,那船舷碰岸的巨响,才惊醒我们"乌托邦式"的幻梦。

  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码头上,有手推车人力车的苦力,为争生意,指手画脚,吵闹喧嚣。

  只有一个人上船来接我们--管理我们信件的陆先生,一个连平庸的中国人民都不如的笨伯。他不雇用马车或船将我们载往目的地--中国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有些独轮车没有"法租界"的通行证,我们必须下车自扛行李而过。在中国士大夫眼中,这都是丢人现眼的事。……到达海关道台衙门……点过名后,我们享用了一份简单的晚餐。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如用西方人的想象,是不能形容这称为学校的地方。您可能知道土耳其人的监狱,或者"安得生维尔的梦魇",但与此地相比,他们是太幸运了。

  让我用我的秃笔,来形容荣归故国后所住的"监狱"。即使辞不达意,您也可以想象此地有多糟。

  "求知书院"已关闭十年了,……大门十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我们的命运。入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那潮气由地上砖缝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引起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6天以后,黄开甲搭上英国轮船"露西塔"号去了香港。经香港,他回到他的故乡汕头。到达汕头那天,父母都未得到消息,因为邮政不佳,一周前寄的信与他本人同船抵达。

  黄开甲能找到他家的住处,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他已完全生疏了当地的方言。他的父亲在汕头海关任通译,是政府商务上的重要职位。经由一位英国商人的协助,才使海关人员知道他找谁。几经周折,他被带到一座深宅大院前,那里住着他分别9年的父母:

  仆人态度不佳,他认为我是来求情的可怜人,而且不许我进去。我听得懂他说我父亲9时起床,10时才接见宾客。我急于见到近在咫尺的双亲及家人,但那仆人坚持我必须等待。我用尽一切语句,甚至以指手画脚的哑语向他求情,他仍无动于衷。

  当一切失败后,我突然忆起世界上无论野蛮人、文明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叫双亲"爸"、"妈",因此我开始大叫起来。

  "爸!---"

  "妈!---"

  这是黄开甲的呼喊,也是所有"留美幼童"面对故乡亲人时的呼喊。所有的思念,所有的倾吐,所有的委屈和无告,都在这呼喊中宣泄!

  转机

  庚子事变,慈禧挟光绪逃出北京,跑到西安。在经历了濒临亡国的巨大灾难后,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修补千疮百孔的国家机器,也迫于外国列强的压力,慈禧不得不考虑实行"新政"。西逃途中,慈禧曾对光绪说:"我是历来主张变法的,同治初年,我就采纳曾国藩他们的建议,派子弟出洋留学。我支持造船,造机器,不就是为了国家富强吗!"

  慈禧回到京城后,清政府连续颁发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包括筹饷练兵、振兴商务、育才兴学、改革官制等。

  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官员选拔制度。因此在政治风浪影响下的教育制度变迁,对"留美幼童"的影响至深。

  慈禧的变法,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在世纪初年的中国教育领域刮起了一阵弃旧图新旋风。

  1905年9月1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了。

  历史在这里急转弯。原定在1906年举行的乡试被取消,取代它的是对归国留学生的考试。举人、进士等古老的功名,将授给考试合格的洋学生。

  "留美幼童"唐绍仪被任命为主考官,"留美幼童"詹天佑和曾经留英的严复被任命为副考官。

  "过去几天,我协助学部考选由美国、欧洲及日本回来的学生,"詹天佑1906年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信中说,"共有42名应考,录取32名,其中最佳榜首是陈锦涛,他是1906年在耶鲁得到的博士。……这是开中国考试的先河,过去注重的八股文终于废除了。"

  这次考试,在被唐绍仪、詹天佑和严复所赏识的学生中,有日后成为民国政府财政总长的陈锦涛、外交部长的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剩余的26人没及时回国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学业没完成,毕不了业,所以暂时没回国,有的是已经剪断了辨子,信了洋教,留在了海外,还有不少人因为水土不服,生病死在了海外,毕竟当时他们只有十二岁。而回国后的这批学童,最终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詹天佑,唐绍仪等人,最终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名人。

当年由于这批学童只有十二岁,再加上路途遥远,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所以有不少学童,最终因为不适应海外的生活环境,早早患病身亡,死在了异国他乡。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像,天才少年潘铭钟,她十五岁就考上了瑞萨莱尔理工学院,但入校后,仅待了一年便病逝了,让不少人感到惋惜。

还有不少人像大家听说的一样,到达美国后,接触了大量西方的文化,并开始对自己传统那套儒家学说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们开始剪掉辫子,舍弃了传统的信仰,开始追捧西方的洋教,并对清朝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而等到了回国的时间后,拒绝回国,坚持在海外继续完成学业,最终留在了海外。有了这些诸多的原因,才导致最终1881年学童召回时,只有94人回国。

这些学童回国之后,也确实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为整个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很多人。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是矿业的骨干,电报的鼻祖,还有的是政界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