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向我要钱给老师买礼物是为了什么

老师 0 47

我的孩子向我要钱给老师买礼物是为了什么,第1张

我的孩子向我要钱给老师买礼物是为了什么
导读:以下是转帖:教师节又快到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礼”成了教师节前后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又是问卷调查又是深入采访又是分析评论,给老师送礼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年复一年,岁岁相似。今年8月,就有媒体公布调查结果,称“617%的人支持出台规定禁

以下是转帖:

教师节又快到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礼”成了教师节前后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又是问卷调查又是深入采访又是分析评论,给老师送礼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年复一年,岁岁相似。今年8月,就有媒体公布调查结果,称“617%的人支持出台规定禁止教师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物”。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晚报,近日又用两个整版对教师节送礼进行详尽报道,100%的教师收过礼、6成家长给老师送过礼、送礼首选购物卡、有钱的家长送汽车等“看点”再次掀起舆论热潮。

教师节仿佛变成了“送礼节”,进而变成对教师的“批判节”,而且是年复一年地集体声讨。我有点看不过去了,准确地说是有点于心不忍。

教师中自然有收礼的,正如各行各业都难免有收礼的,但我很怀疑“100%的教师都收礼”,至少我从小学到大学从没给老师送过礼。我熟悉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平时勤勤恳恳,却很少收礼,反倒是他们经常要向别人送礼。教师收礼真“成风”了吗?教育行业的送礼与收礼真的比其他行业更严重吗?

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其实有太多送礼与收礼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比如,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张贺卡算不算送礼?送束鲜花呢?春节,学生去老师家拜年带点礼物,是不是正常的礼节?再比如,学生家长参加教师婚礼时要送礼,而当学生家里有什么喜事时,老师也会来还礼,这算不算不正之风?家长给老师送礼,有些是功利性的,甚至有变相索礼、被迫送礼的,但也有很多是正常的人情交往,不宜一概而论,更不应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像“有钱的家长送汽车”这类无名无姓的报道,以及“有些”、“很多”之类的模糊用语,不仅有失严谨,而且客观上让整个教师群体背负嫌疑。

教师节的意义在于“尊师重教”,教师节来临之际,除了向教师表达敬意外,应该更多地探讨教育问题,如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师负担和待遇……而不能因为有些教师收礼,就对整个教师群体进行“污名化”报道和评论;不能因为城里一些教师收礼,就忽略了农村教师的安贫乐道。想想那些在贫困地区坚守的教师们,想想城里那些同样在为房子、孩子奔波并背负着巨大升学压力的教师们,难道不应该借教师节之机向他们表达敬意吗?

即使教师收礼在一些地方已成普遍现象,这些教师应受到谴责,但当老师们好不容易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时,我们也应首先向他们表示祝贺、表达谢意,这与逢年过节时不说不吉利的话、人们过生日时不提不高兴的事是同样道理。我们每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可能都曾受惠于许多老师,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打下一篇篇文章或一份份文件时,脑海里是否闪现着恩师们的身影,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当下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推广并普及校车的使用,这类颜色鲜艳且能义务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载客车辆在路上也越来越多见,校车逐渐成为许多学生上下学的安全交通工具。

国家对于校车规章制度的要求除了是义务接送之外,还要求其安全性能符合国家设立的标准,并已经安装定位系统,而在交通方面,校车也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

在面对是否选择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问题上,部分家长会觉得校车的存在比较鸡肋,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送孩子,因此校车的作用并不大。

这样的想法是应当否定的。校车的设置初衷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并做到让孩子能够准时上下学,家长有自己接送孩子的权利,但比起系统化的校车来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国家会给幼儿园和小学配备校车,而私立学校也有很多校方出钱购买校车的情况,这些或免费或收取部分费用的校车服务比家长用私家车接送孩子更为方便且安全,校车的优先通行权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把孩子们安全送到目的地,省去了家长的麻烦不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另外,校车上配备了专业的老师和司机,老师会在行车过程中与孩子们互动,并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车途中不会感到无聊。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孩子们之间关系的融洽,让他们养成开朗、喜欢结识新朋友的习惯,这是家长自己接送孩子所不能做到的。

虽然校车的好处很多,但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普及校车制度,或者校车安全性能不达标的地区来说,父母的接送更能保障孩子的安全,也能免去一些内向的孩子与人群接触的不适应感,因此在选择是否乘坐校车方面,家长一定要衡量其优劣之后再进行斟酌。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校车的安全性与优先通行权是其他大部分车辆都没有的,因此乘坐校车上下学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益处较多。

近日,河南开封尉氏县实验小学发布通知,不准家长骑三轮车接送学生,否则直接将车拖走,还要处罚家长和学校。而对于残疾人持有残疾证的,可以上路骑行但也不能接送孩子。有学生表示,如果父母继续骑三轮车送他上学老师将会要求其停课。

消息甫一传出,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表示理解支持,但也有网友就如何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发出了质疑,有学生家长称此项规定给生活带来不少困扰。

毋庸置疑,三轮车接送孩子确实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予以规范整治。自2月10日起,当地开始开展“城区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月”活动,目前正处于集中整治阶段,三轮车、四轮车在禁行区域内行驶、违停是重点整治对象。

整治规范不是简单的一禁了之。治理三轮车和四个轮子的“老年代步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这些车子超速、逆行、抢道、闯红灯、非法载客、占用机动车道等乱象层出不穷,屡屡引发交通事故;另一方面,考虑到驾车的大多是老人、残疾人,且不少都是出于接送孩子的“刚需”,交管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法无禁止即可为。针对三轮车,目前并没有法规禁止其上路,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措施规范引导其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安全行驶。不准家长骑三轮车接送学生,当然不是学校出台的政策,而是尉氏县三轮四轮车整治指挥部的决策,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本身就值得商榷。

退一步讲,即便禁止骑三轮车接送孩子有章可循,学校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理所应当,但也不能以孩子的受教育权相威胁。据尉氏县三轮四轮车整治指挥部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家长开三轮车接送学生,车不仅会被扣押还会通报学校,有的学校就会停学生的课。有学生对媒体表示,如果父母继续骑三轮车送他上学老师将会要求其停课。

应该说,学校的本意不可能是真的要停学生的课,基本上只是一种口头性质的“威胁”而已。但不论有没有实施,这种思想倾向所暴露的问题,依然不可等闲视之。

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校无权剥夺。教书育人的学校,岂能明知故犯?迫于相关部门的压力,学校就可以把学生的受教育权当做“筹码”,逼迫家长服从吗?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治理思路,并非个例。“家长们驾车接送孩子,做到即停即走,否则不仅会被罚款扣分,家长的违法信息还会向学校抄告,并与学生日常考评结合。”几年前,为了更好地治理校园周边拥堵,呼和浩特市交管部门与学校联动并出台了家长乱停车与孩子在校考评挂钩的措施,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平心而论,这种“挟孩子以令家长”的招数,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校门口接送秩序管理是一道难题,交管部门确实存在执法难度,而通过“小手拉大手”,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株连孩子的做法,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下,绝不是遵循现代文明法治社会的“游戏规则”。

安全是头等大事,整治交通秩序需要相关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破解。学校教育学生提醒并监督家长,固然是应有之义,但如果动辄以“停课”相威胁,未免用力过猛了。学校不能越界,相关部门更不应该随意把治理的压力转嫁到学校头上,惟其如此,才能杜绝类似现象重演。